戰國名將司馬錯

2021-02-09 寫在市志上的韓城

司馬錯反駁道:「事情並不像張儀說的那樣。『要想使國家富強,務必先擴張領土;要想兵強馬壯,必須先使人民富足;要想得到天下,一定要先廣施仁政。這三個條件都具備了,天下自然唾手可得。』現在秦國國小民貧,我希望大王從最容易處著手。正因為蜀國是偏僻小國,又是戎狄之邦的首領,並且像桀、紂一樣暴虐,秦國的軍隊去攻打它,就好比是虎狼驅逐羊群一樣簡單。秦國得到蜀國的土地可以擴大版圖,得到蜀國的財富可以富足百姓,同樣是用兵,不但用不著損兵折將,還可以讓蜀國屈服。更何況秦國滅掉殘暴的蜀國,諸侯們不僅不會認為秦國殘暴,還會誇讚我們幹了一件除暴安良的好事。秦國即便是將蜀國的財富洗劫一空,諒諸侯們也不會說什麼,可見伐蜀有百利而無一害。假如我們去攻打韓國,劫持天子,不但得不到什麼好處,還會落下不仁不義的惡名。周天子是天下共主,又與齊、韓交好,攻打韓、周,會將他們推向齊、趙,假如他們把九鼎獻給楚國,把土地割讓給魏國,向楚、魏求救,到那個時候大王就是想阻止也來不及了。因此,攻打韓國是下策,伐蜀才是萬全之計。」

秦惠文王是個明白人,他立馬明白,一貫正確的張儀這次錯了,攻韓伐周無疑會刺激到六國,他當即下令出兵討伐蜀國。同年10月,司馬錯打著營救巴國的旗號,縱兵石牛道,襲破蜀國。巴、苴兩國還沒有笑出聲來,也被司馬錯滅掉。司馬錯幾乎兵不血刃,為秦國拿下了整個巴蜀之地。之後,聲名鵲起的司馬錯又奉命攻打趙國。他由蜀地出發,橫誇秦國,攻取了趙國的中都(今山西平遙西南)和西陽(今山西中陽)。公元前310年與前301年,司馬錯又先後兩次受命平定蜀亂。秦國在得到巴蜀後,領土增加了將近一半,人口增加了三分之一,變得更加強大、富足,再也不用正眼瞧其他的諸侯國了。

然而,司馬錯的故事還遠沒有結束。公元前295年,司馬錯率軍攻取魏國襄城。公元前291年,司馬錯擔任左更,率軍攻佔了魏國軹邑(今河南濟原南)和韓國鄧城(今河南孟縣西)。公元前289年,司馬錯率軍攻佔魏國垣城、河雍。公元前286年,司馬錯率軍攻打魏國河內,在秦軍的重壓下,魏國獻出安邑(今山西運城)向秦國求和。公元前280年,司馬錯率軍由隴西南下,經過蜀地東進,攻取楚國黔中郡(郡治不詳)。公元前279、前278年,大將白起接連攻佔楚國鄢城(今湖北宜城)、鄧城(今湖北襄陽)和都城郢。公元前223年,老將王翦攻破楚都,楚國滅亡。秦國三個最重要的將領齊心協力,共同驗證了司馬錯得蜀即得楚的預言。

儘管司馬遷惜墨如金,但是透過這有限的文字,我們依然可以領略到司馬錯高超的軍事指揮才能。他是將打仗看成了藝術,在看似漫不經心的排布中一招制敵。他的迂迴包抄,避實擊虛戰略就是在整個戰國也是獨步天下。更為難能可貴的是,在秦國上上下下均以殺傷敵人有生力量為榮的大背景下,司馬錯卻始終恪守著他的儒生風範,他就像是一個超然物外的隱士,默默無聞地經營著蜀地,為即將暴發的秦國暗中積蓄力量。若不是大政治家,焉能為之?有時候就想,如果沒有司馬錯,歷史又會是什麼樣子呢?也許秦國還會橫掃六合,但絕對會少了假道石牛道的輕鬆幽默,奇襲楚地的機智神奇,而這世界定會少了一個深謀遠慮的戰術大師!

那是一個群雄並起,殺伐不斷的年代,野心勃勃的張儀為同樣雄心勃勃的秦惠文王,捧上了一份「挾天子以令諸侯」的大餐。可是天下又怎會有如此好事?既與人家交好,又趁機削弱、欺負人家,真要把六國惹急了,再來一次合縱攻秦怎麼辦?秦惠文王可不想捅這個馬蜂窩,以秦國當時的國力,還不到逞強的時候。在這個節骨眼上,司馬錯挺身而出。滔滔雄辯的司馬錯讓張儀明白了什麼是深謀遠慮、水到渠成。富庶的蜀地讓秦國在經濟和兵員上都得到了補充,為日後的稱霸起到了決定性作用。這卻是戰國歷史上的「隆中對」,它改變了歷史的流向。

秦惠文王就像是個高明的棋手,他幾乎猜對了每一步。他重用庶長樗裡疾瓦解了多國的合縱進攻,重用司馬錯、白起得蜀弱楚,重用張儀以連橫破合縱。在他的苦心經營下,秦國這輛戰車終於衝破沼澤叢林,走向了一馬平川。而司馬錯伐蜀和張儀離間齊楚,無疑是其中的畫龍點睛之作。令人想不通的仍舊是司馬錯,一個一生東伐西討,南徵北戰,為秦國攻佔了如此之多領土的將領,居然沒有留下一點兒軼聞。所有的史書上無一例外地寫著:「司馬錯,生卒年不詳。」歷史是一個漏瓢,它漏掉的東西實在是太多了。

合上史書,我的心情久久難以平靜。我想像不出當年的司馬錯會是什麼樣子,但我想從公元前316年出兵伐伐蜀,到公元前280年攻取上庸,在長達36年之久的作戰中,司馬錯應當不會再年輕了。在他以年邁之軀帶領數十萬大軍翻越岷山、摩天嶺山、雲貴高原,奇襲楚地時,會不會正飽受著病痛的折磨?他的心中是否也會生發出一種「將軍白髮徵夫淚」的感慨?還是依然不減當年似的豪情萬丈與壯懷激烈?在那《司馬穰苴列傳》的後面,是不是還應該像《屈原賈生列傳》那樣,有司馬錯的傳記?一個足以與白起、王翦比肩的將領,《史記》怎能不立傳呢?

但是這些我們都無從得知了。我能夠做的是一次又一次地來到古少梁城遺址,默默地徘徊,慢慢地行進,用心靈去感受司馬錯。夕陽的殘光每每投射到我身上,讓我覺得自己就像是一個孤獨的淘古者,一個沒有根基的憑弔者。我知道在唐代,有一個叫劉禹錫的詩人,在綿綿不絕的秋雨中登上了司馬錯故城,他的目光所極處,儘是斷垣、殘壁、枯井、荒草、落葉與斷矢。「廢井抽寒菜,毀臺生魯谷。耕人得古器,宿雨多遺鏃。」這是他當年擔任渭南縣主簿時的詩作嗎?為什麼這般傷感?它像是一把斧子掘開了我的傷感,不覺著已是淚流滿面。但是這一切均與司馬錯無關了,他只陰陰地說了一句:「欲富國者,務廣其地;欲強兵者,務富其民;欲王者,務張其德。」就急匆匆地拋下我走了。我在山頭坐下來,陷入了長久的思索。

「狼煙起,江北北望。」屬於一個時代的廝殺聲遠去了,但司馬錯卻不會隱去,他依然活在那場千古流傳的辯論中,活在我孤獨的心中!

                                          編輯:西紅柿

相關焦點

  • 揭密:秦國第一名將為什麼是司馬錯?
    感謝還一直關注著「楚漢春秋」的你們……導讀:提到秦國第一名將,浮現在大家腦海的就是王翦、白起、蒙恬之類的人物了。在歷史上他們確實為秦國統一天下立下了汗馬功勞,但是秦國歷史上卻有這樣一個人,他默默無聞卻每次能夠針砭時局,在戰略上領導秦國統一六國。沒錯他就是司馬錯,秦國第一名將!
  • 人物常識 | 春秋戰國時期十大名將
    司馬錯,生卒年不詳,夏陽人,史學家司馬遷八世祖,戰國時期秦國著名將領,歷仕秦惠文王、秦武王、秦昭襄王三朝。司馬錯學屬縱橫家。司馬錯與張儀爭論,主張得蜀即得楚。秦惠文王九年(公元前316年),司馬錯率軍滅亡蜀國。秦昭襄王二十七年(公元前280年),司馬錯率領隴西軍南下東攻楚國,迫使楚國獻出漢水以北和上庸(今湖北西北部)之地。其後事跡不詳。8、樂毅
  • 不以成敗論英雄,戰國十大名將終極排名
    歷史上越是諸侯爭霸的亂世,越是名將輩出的年代,古往今來莫不如此。作為中國歷史上秦始皇統一六國之前的戰國時期同樣也是將星璀璨。其實要從中挑選出10人除了廣為人知的戰國四大名將之外,其餘六人還真不好選擇,所以先剔除幾個人選:第一,司馬錯。
  • 春秋戰國時期秦國名將都有哪些?
    秦國是春秋戰國時期諸侯國。秦襄公護送周平王東遷有功,獲封為諸侯,秦正式成為一方諸侯國。後秦穆公滅西戎十二國,秦孝公實行商鞅變法,至秦王嬴政攻滅六國,統一諸夏,建立中國歷史上第一個中央集權的大一統皇朝。在春秋戰國時期,秦國名將輩出,主要有以下9位戰將:1、白起白起(?
  • 戰國十大名將排名,第一名來歷神秘,曾當過戰神白起的老師
    而戰國時期呢,戰事就開始由職業將領支配,他們為任何僱傭他們的國家拼死作戰,爭奪領土和資源,一旦涉及領土資源,真是為了並國奪地,一出手就把人往死裡打,戰爭當然就殘酷的多,將領職業化,當然就出現不少名將,其中最傑出的十個是:十:趙奢,生卒年不詳,馬服君,趙國人,與趙王室同宗,戰國後期趙國名將,封國尉,閼與大戰中重挫強秦,使其多年不敢小視趙國。
  • 盤點春秋戰國時期的名將,哪個時代更強?
    春秋戰國時期,可以說是歷史上戰爭最為頻繁的一個時期,接連爆發的戰爭自然便催生了大量的名將,那麼春秋戰國時期到底有多少名將呢?5、司馬穰苴,抵抗晉、燕軍隊。司馬穰苴又稱田穰苴,春秋末期齊國人,乃是春秋時期齊國的著名軍事家,相傳留有《司馬兵法》,被尊為武廟十哲之一。齊景公時期,晉國和燕國經常侵擾齊國邊境,令齊景公寢食難安,大夫晏嬰便向齊景公推薦了司馬穰苴,齊景公與其談論之後極為滿意,任命其為大將,領兵抗擊晉國和燕國軍隊。
  • 戰國風雲——司馬氏入少梁
    關注 陝西韓城旅遊微信 你才不是古城的過客吾城 | 有故事的韓城 有味道的旅程司馬遷在《史記·太史公自序》中說,司馬氏世代為周朝的史官後晉國中軍元帥隨會逃奔到秦國,而司馬氏也遷居少梁。司馬家族的遷入,在韓城歷史上寫下了濃墨重彩的一筆。東少梁村司馬遷的八世祖司馬錯,為秦國名將,秦惠文王九年(前316)就是否伐蜀一事與張儀展開辯論,最後秦惠文王聽從了司馬錯的意見,命其率兵伐蜀,並取得勝利。
  • 歷史上有名的司馬錯、司馬遷、司馬懿、司馬光是什麼關係?
    ,比如戰國時期秦朝名將司馬錯,西漢史學家司馬遷,三國時期的司馬懿,北宋權臣司馬光,西晉和東晉的皇帝都是姓司馬,都是司馬懿的後代(傳說東晉有「牛繼馬後」一說,不可信),那麼這些司馬氏的後人都是一脈相承嗎,他們又有怎樣的關係呢?
  • 戰國四大名將王翦,為何沒有白起、李牧出彩?不同時代與對手
    導言:戰國四大名將王翦,打仗為何沒有白起、李牧出彩?從戰爭認識、對手戰果不同,分析王翦為何不出彩?謹小慎微的性格,不同時代與對手風雲戰國,諸侯爭霸,戰爭頻繁,亂世出英雄,也正因如此,戰國時期的著名軍事將領也是層出不窮的;在那樣的時代,各諸侯國都在積極努力地尋找軍事方面的天才,以對戰爭的勝利有著更多的把握和助益,這個時期名將輩出,有王翦,李牧,吳起,廉頗等,本篇文章所要講的王翦,就是戰國四大名將之一。
  • 戰國名將之秦國篇:在你的印象裡,秦國都有哪些名將?
    前幾天筆者發布過一篇關於歷數戰國七雄中各國傑出君王的文章,有一位讀者提出能否出一篇關於戰國七雄各國名將的文章。說實話,戰國時期的七雄中,各國都有哪些君王能被稱之為傑出君王,這其實很好數,也基本不會漏掉任何一個傑出君王,畢竟史書典籍對這些君王的事跡記載的都是比較清楚的,傑出君王的名氣也都比較大,沒幾個傑出君王在歷史上是默默無聞的。
  • 司馬錯---大秦縱橫家兼上將軍
    夏陽(今陝西韓城)人,戰國時期秦國著名將領,歷仕秦惠文王、秦武王、秦昭襄王三朝。與白起、王翦並列成為秦國三大幹將,司馬錯學屬縱橫家,曾跟張儀有過爭論,主張得蜀即得楚。 秦惠文王九年(公元前316年),司馬錯率軍從石牛道上縱橫千裡,滅亡蜀國。秦昭襄王二十七年(公元前280年),司馬錯率領隴西軍二十萬人南下東攻楚國,迫使楚國獻出漢水以北和上庸(今湖北西北部)之地。 司馬錯之孫司馬靳,為武安君白起副將,白起被賜死後,司馬靳遂同遭賜死。
  • 起剪頗牧良莠不齊,戰國四大名將難以服人,只是文人自以為是而已
    在很多中國人印象中,戰國時代的名將非「起剪頗牧」四人莫屬,並將其稱為戰國四大名將。他們分別是秦將白起和王翦,趙將廉頗和李牧。這個說法不知道是從什麼時候開始的,現在已經成了很多人的共識。然而我們翻閱戰國時候的歷史,卻發現這四人雖然在那個時代立下了赫赫戰功,卻不足以稱為所謂的四大名將。以戰國將領的軍事水平而論,有好幾位將領都不在此四人之下。
  • 盤點戰國時期七國各國最強名將
    盤點戰國時期七國各國最強名將戰國七雄之中,各個國家的第一名將分別是誰呢?
  • 秦國危機的情況之下,司馬錯為什麼要硬槓張儀,勸秦王伐蜀?
    司馬錯是戰國時期秦國名將,歷仕秦惠文王、秦武王、秦昭襄王三朝,可謂是秦國重臣,其一生徵戰沙場:伐魏,奪取魏國六十一城;伐楚,奪取楚國黔中郡。
  • 戰國時期秦國將軍戰力排名,第一不是白起,也不是王翦,竟是他!
    戰國時期,秦國大將頻出,為秦國最終一統天下,付出了汗馬功勞。按時間順序依次有:司馬錯、白起、蒙驁、王翦、王賁、蒙恬、章邯等。那麼究竟誰的戰力最強,功勞最大呢?司馬錯,在戰國這麼多將才中名氣不大,可他的戰略眼光卻具有劃時代的非凡意義。
  • 白起之前,秦國坐擁四位名將,得以抗衡山東六國!
    在戰國時期,白起顯然可以稱之為秦國第一名將了。彼時,白起和王翦、李牧、廉頗並稱為戰國四大名將。對於白起來說,熟知兵法,善於用兵,交好秦宣太后,和穰侯魏冉的關係很好。在此基礎上,白起輔佐秦昭襄王,屢立戰功。伊闕之戰,大破魏韓聯軍;伐楚之戰,攻陷楚都郢城。長平之戰,重創趙國主力。
  • 白起之前,秦國坐擁四位名將,得以抗衡山東六國
    而這,自然離不開白起之前數位名將的努力。一、司馬錯司馬錯,生卒年不詳,少梁(今陝西韓城南)人。戰國時期秦國名將,歷史學家司馬遷八世祖,歷仕秦惠文王、秦武王、秦昭襄王三朝。秦惠文王九年(公元前316年),巴國和蜀國互相攻打,都來向秦國告急求救。秦惠文王想出兵攻打蜀國,但顧慮道路險峻難行,並恐怕韓國可能會前來侵犯,所以猶豫不決。
  • 秦國時期最著名的十大名將
    一、白起白起,又稱公孫起,戰國時期秦國名將,被稱為戰國四大名將之首,白起是平民出身,秦國在商鞅變法後推行軍功爵制,白起在秦昭王時徵戰六國,擔任秦軍主將30多年,為秦國統一六國做出了巨大的貢獻,白起在伊闕之戰殲滅24萬魏韓聯軍,俘虜魏將公孫喜,在華陽之戰中斬殺13萬趙、魏聯軍,在伐楚之戰中攻陷楚國國都郢城,白起被封為武安君,名震天下,白起在長平一戰殲滅45萬趙軍
  • 戰國四大名將唯一的一次巔峰對決叫什麼?結局如何?
    俗話說,兵不厭詐,在時間進入戰國時代,早就擯棄了彬彬有禮的戰爭打法,取而代之的是爾虞我詐的權變兵術。各國間為了生死存亡你爭我奪,互相奇謀攻伐,其中反間計是一個屢試不爽的謀略。整個戰國時代,因為反間計而導致對方打敗的例子絡繹不絕。
  • 秦國四大名將誰可以入選?白起、王翦當之無愧,最後一位引發爭議
    戰國有四大名將,秦趙各佔兩席,那麼秦國如果要從本國尋找四大名將,那麼會是誰呢?首先武安君白起自然排在首位。昭襄王時期,白起先後在與魏國、楚國、趙國的戰爭中,為秦國取得勝利。而作為戰國中後期秦國最強之敵的趙國,被白起直接殲滅了有生力量,趙國由盛轉衰,只能在與秦國的鬥爭中處於被動防守,失去了和秦國抗衡的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