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美援朝:中國工業化的起點》簡版

2020-12-14 騰訊網

【《抗美援朝:中國工業化的起點》刊發預告】

為紀念偉大抗美援朝戰爭70周年,本人所作《抗美援朝:中國工業化的起點》(暫定標題)一文將刊發於《環球時報》及其微信公號「補壹刀」,正文約6800字,《環球時報》21日以「《抗美援朝是中國工業化起點》」為題刊發壓縮版,補壹刀23日刊發完整全文,本人的自媒體也將全文發布。

相信你將從中讀到一些你不甚了解的史實,一些比較獨到的分析論斷,以及新的詞彙。

歡迎關注、轉載,尤其歡迎軍隊、財經等媒體轉載,歡迎譯成外文刊發,轉載時請註明作者、轉載出處。刊發時標題可能改動。

本文初稿寫於去年1月。2019年1月20日,《中國人民志願軍戰歌》歌詞作者麻扶搖病逝,我應該是最早在社交媒體公開發布消息者,至少是其中之一。發布消息後,心情激蕩,寫下此文初稿,幾經修訂,一直沒有發表。正值中國人民志願軍赴朝作戰70周年之際,發表此文,以此紀念我們偉大的先輩。

另外,我想,對於我們而言,最好的紀念就是幹好自己的工作,以自己的方式為國家迎接挑戰作貢獻。

2020.10.20

(《環球時報》2020.10.21刊發壓縮版)

抗美援朝是中國工業化起點

2020-10-21環球時報

梅新育

工業化對中國究竟意味著什麼?今天的我們要理解這個問題有著特殊意義,首先需要明白新中國成立時,這個工業化之前的農業國在國際經濟政治體系中處於怎樣的「江湖地位」、國內人民生活是什麼狀況。

不要說與昔日的西方列強相比,就是與剛剛擺脫英國殖民地地位的印度相比,當時的中國經濟也是全方位落後。由於工業化嚴重滯後,民國時期中國全國人口平均壽命大致為35歲左右,是當時世界平均壽命最低的國家之一;嬰兒死亡率約在200‰—250‰左右,人口死亡率約為25‰—33‰,高時超過40‰,1949年當年人口死亡率仍高達20‰;營養不良、吸毒等問題,使得20歲至40歲成年人平均體重只有52公斤,平均身高161.5釐米,殘愚痴呆者佔總人口的2%左右,個別地區高達4.3%;所謂「東亞病夫」既是指晚清以來的中國國勢,也是指當時中國國民的身體健康情況。

落後就要挨打,近代以來全面落後的中國對此體會疼徹骨髓,工業化由此成為中國幾乎一切改革和社會革命的重要命題之一。然而,儘管中國共產黨主動承擔起了中國工業化的歷史使命,儘管新中國當時已經在廣闊的中國大陸上實現了晚清以來空前的、甚至是中國歷史上空前的國家統一和市場統一,儘管新中國成立之初就從西方列強手裡收回了海關、內河航運等經濟管理主權。但究竟能否完成這個使命,在新中國成立之初,尚在未定之數,首要的考驗就是能否為中國創建不受外敵入侵幹擾的和平環境。

畢竟,抗美援朝之前的中國在列強眼裡根本不是一個有能力自衛的國家,朝鮮戰場上的火焰若延燒到中國國土,新中國為工業化所做的上述基礎工作完全可能全部化為泡影,收回的海關等權益也完全有可能被攫回。

在抗美援朝戰場的硝煙中,新生的共和國確立了新興世界軍事強國的形象。憑藉這份打出來的威信,國家經歷了長達67年既無大規模外戰、又無大規模內戰的和平時期,在中國歷史上幾乎獨一無二,為工業化創造了不可或缺的和平環境。

不僅如此,從長期來看,抗美援朝戰爭勝利還徹底確立了中國既非蘇聯附庸、也非美國僕從的獨立自主地位,開闢了向上發展的廣闊空間。

在較長時間跨度上考察,按照純經濟標準衡量,抗美援朝對中國經濟發展也發揮了正面的積極作用。抗美援朝並未耽誤中國的戰後經濟恢復,西方對華全面貿易禁運也非抗美援朝所致,而是中國全面啟動工業化的「沉沒成本」。抗美援朝還為中國贏得了全面啟動工業化的全方位援助,我們的組織動員能力在戰爭中大大加強,又在此後數十年裡為苦於資本缺口制約的中國提供了以組織能力部分替代資本的選擇。

1950年至1952年,中國軍事國防費用支出佔財政支出總額比重分別為38.19%、45.64%和32.23%,經濟建設支出被擠到第二位,佔比分別為30.39%、30.34%和42.40%。然而,由於領導有方、決策明智、行動高效有力,通過土改增進農業生產和農村市場對國貨的購買力、抗美援朝激發國民幹勁熱情、整頓腐敗等機制,在抗美援朝這3年裡,新中國有效消除了民國後期經濟社會生活天文數字般的通貨膨脹,工農業生產總值增長73.8%,年均增長20%以上;社會總產值增長82.2%;國家財政收入增長1.8倍以上,全國城市就業職工人數增長97.5%,全國職工平均工資增長70%。

僅用3年時間,中國就完成了戰後經濟恢復工作,各項經濟社會發展指標全面超越新中國成立前最好歷史紀錄,創造了全世界大國第二次世界大戰後經濟恢復最快、最平穩的奇蹟。相比之下,除戰爭中受創甚微的比利時外,歐洲國家經濟恢復一般都花費了四五年以上,少數國家10餘年後農業生產仍未達到或超過歷史最好水平。

通過抗美援朝,國內民氣高漲,社會凝聚力和民族奮鬥精神空前增強,中國共產黨在這個苦於資本嚴重短缺的國家開闢了憑藉強大組織動員能力以勞動力替代稀缺資本的經濟建設途徑,對中國工業化進展發揮了巨大的推動作用,成為中國相對於其他後發發展中國家的一大優勢。

新中國成立之前,美國就開始全面收緊對華出口石油產品。面對嚴重「油荒」,在投身事業的熱情支持下,上海發電廠技術人員和工人冒著酷暑和國民黨飛機轟炸威脅,完成了以煤代油的鍋爐改造大工程。上海公交公司主持技術改造的朝鮮籍工程師試驗中途因腦溢血猝然病逝,優秀機電專家、外資德士古公司高級工程師張德慶召之即來,政府給的薪水只有德士古的1/8,張德慶仍然義無反顧地接手研製煤氣動力車。諸如此類的事跡不勝枚舉。工地上招展的紅旗、「突擊隊」、先進工作者和勞模稱號……通過這一系列措施,新中國工業化只用較少的資本投入就完成了奠基工作。

今日之中國已經躍居新興世界資本輸出大國,早已度過昔日資本嚴重短缺階段,無需如同早期工業化時那樣高度依賴動員勞動力以替代稀缺資本,當年的許多具體做法也需要與時俱進。但這種精神幹勁本質永遠不會過時,我們需要繼承發揚這種軟實力。

前文回顧

本公號打賞支持

(適用於蘋果機型及讚賞失靈狀況)

相關焦點

  • 他為中國搶下了一張工業化強國的門票!
    而且中國的工業化,將是人類歷史上最大規模的工業化,14億人口,一下子超出了北美、歐洲、日韓、澳新和俄羅斯的總和。 中國工業化的成就是有目共睹的。就拿工業增加值來說,2019年中國5.59萬億美元,佔了全世界的24%,相當於美國、日本和德國的總和。
  • 金一南:中國為何出兵抗美援朝?
    金一南:抗美援朝精神的時代價值(一) 「抗美援朝之戰,讓美國及其盟國發現:共產黨領導的中國已成為一個可怕的對手。它再也不是第二次世界大戰那個軟弱無能的國家了。」 「中國人憑什麼站起來?
  • 鐵與血:中日靠韓戰紅利、韓國靠越南戰爭紅利完成工業化
    抗美援朝之戰結束後,蘇聯為了回報我國,又給我國投資了總計約156個工業項目,為我國打造了完整的工業鏈條,是我國擁有了工業化的基礎。建國初期,我國之所以能從一個貧窮落後的農業國家,在短時間之內發展成為一個有完整工業體系的工業強國,抗美援朝的戰爭紅利是不可或缺的!
  • 抗美援朝電影《金剛川》首日票房破億,並刷新國產電影首日場次紀錄
    10月23日,紀念中國人民志願軍抗美援朝70周年的主旋律影片《金剛川》正式上映,截至上遊新聞·重慶晨報記者21時25分發稿時止,根據燈塔專業版顯示,《金剛川》實時票房已經破億
  • 中國高調弘揚抗美援朝精神,習近平將發表重要講話
    「抗美援朝在新中國歷史上產生了重要影響,今年『逢十』隆重紀念並不奇怪」,中國國際問題研究院研究員楊希雨22日對《環球時報》記者說,當今世界戰爭風險增高,而中國堅持和平發展的決心始終不變,紀念抗美援朝給全中國乃至全世界人民發出的一個信號就是:中國為了維護自己珍惜的和平敢於付出任何代價。
  • 抗美援朝《金剛川》曝陣容版海報 五位戰士目光堅定
    抗美援朝題材戰爭片《金剛川》今日曝光陣容版海報,主演張譯、吳京、李九霄、魏晨和特別出演鄧超現身,復古海報上五位志願軍戰士一身戎裝,目光堅定,而迎接他們的也將是一場惡戰。電影將在今年10月25日正式上映。
  • 量表寶庫:【02】簡版拖延量表
    本文分享一個用於測量拖延行為的簡單量表,簡版一般拖延量表(Short General Procrastination Scale,SGPS)該量表由Sirois等在一般拖延量表的基礎上縮減而成。
  • 抗美援朝有五大意義,真正看懂後,才發現這場戰爭最終贏家是中國
    抗美援朝戰爭時期,美國和一些反對我國的政客散布謠言說,我國出兵朝鮮,發動抗美援朝戰爭是為了為蘇聯服務。20世紀90年代俄羅斯關於韓戰的一系列文件解密後,很多人單方面認為,中國在國力較弱的情況下參加韓戰,完全是損害本國利益。因此,很多人對抗美援朝戰爭的意義持否定態度。
  • 吳京+易烊千璽 抗美援朝題材影片組成「三部曲」
    月份公映的《英雄連》,一同給觀眾帶來了抗美援朝題材的光影盛宴。本期《今日影評》特別邀請到了清華大學教授尹鴻,一起評析——正在熱映的抗美援朝系列影片,究竟如何續寫主流電影新期待?《金剛川》總出品人傅若清則在《今日影評》節目中表達了他對於這部影片工業化完成度方面的看法,「這部影片確實是很難完成的任務,有了工業化、科技化的翅膀,藝術的表達和電影的創作空間就會更大,也才讓我們在一個不可能完成的時間裡把它完成了
  • 讓世界傾聽抗美援朝戰爭的中國聲音:寫在《抗美援朝戰爭史》英文版...
    《抗美援朝戰爭史》是經中央軍委常務會議批准編寫的全景式反映抗美援朝戰爭歷史的鴻篇巨製。該書出版後受到社會各界的廣泛好評,成為研究抗美援朝戰爭的重要參考著作,並獲中共中央宣傳部「五個一工程」獎。今年是中國人民志願軍抗美援朝出國作戰70周年,外文出版社與軍事科學出版社聯合推出三卷本《抗美援朝戰爭史》英文版,適逢其時。
  • 為什麼中國工業化崛起勢不可當?
    目前對於中國崛起及其地緣政治秩序影響最為樂觀的預測則是馬丁·傑克斯(Martin Jacques),他的觀點體現在2009年出版的暢銷書《當中國統治世界: 中國的崛起與西方世界的衰落》(2012年的第二版更名為《當中國統治世界: 中國的崛起與國際新秩序的誕生》)。那麼,為什麼中國的崛起「不可避免」呢?
  • 四部抗美援朝新片上映致敬中國人民志願軍
    正是這樣一段鮮為人知的往事,對抗美援朝乃至中國現代發展產生了深遠影響。在管虎、郭帆、路陽三位導演帶領下,張譯、吳京、李九霄、魏晨、鄧超等主演實力集結並肩戰鬥,以赤誠之心演繹共鑄抗美援朝英雄志願軍群像,力求以現代電影工業手段呈現一段敵我實力懸殊的生死較量。主演張譯動情地在社交媒體寫道:「我們永遠銘記,10月23日,致敬勇敢的中國人!」
  • 橋牌做莊練習簡版
    橋牌做莊練習簡版 飲食健康 大小: 65.3 MB
  • 「抗美援朝戰爭是個大學校」
    【紀念中國人民志願軍抗美援朝出國作戰70周年】  「抗美援朝戰爭是個大學校」  ——抗美援朝戰爭勝利帶給我們的啟示  作者:劉國新(中國社會科學院當代中國研究所研究員、博士生導師)  這是抗美援朝留給我們的最大精神遺產。  眾所周知,韓戰爆發時的中國,無論國力還是軍力,都無法同美國相比。雙方實力懸殊程度不是以幾倍來計算的,主要工業產品相差幾十倍甚至上百倍。1950年美國鋼產量8772萬噸,中國是61萬噸,美國是中國的近144倍;1950年美國工農業總產值為2800億美元;中國是100億美元,美國是中國的28倍。
  • 為何說抗美援朝是中國立國之戰?這些都是我們通過此戰獲得的利益
    當然最重要的是「打醒」了蘇聯,其實在抗美援朝之前,中蘇因為旅順港和中長鐵路而有些不愉快,即便在戰爭開始之初蘇聯人都還比較輕視中國,給的武器裝備都是比較陳舊的。
  • 記憶 • 鞍鋼 | 偉大的開端之抗美援朝與鞍鋼
    你們偉大的創造就是祖國迅速走上工業化和抗美援朝戰爭早日勝利的源泉。我們志願軍的全體指戰員,在朝鮮戰場上和美帝國主義浴血苦戰,正是為了祖國的繁榮和富強。他們天天盼,夜夜想,盼望的就是祖國迅速走上工業化。有的戰士,曾經在戰壕裡用石頭、木片擺設各式城市、工廠、礦山、鐵路的模型。這就是他們對於將來的社會主義社會的憧憬。親愛的同志們,我們前後方鬥爭的目標是一致的,我們之間又是如此密切地配合著。
  • 紀念中國人民志願軍抗美援朝大型紀錄片《英雄兒女》10月21日播出
    為紀念中國人民志願軍抗美援朝出國作戰70周年,由中共中央宣傳部指導,中央廣播電視總臺攝製的六集大型電視紀錄片《英雄兒女》,從10月21日起在中央電視臺綜合頻道晚8點檔黃金時段播出,每天兩集。按照抗美援朝戰爭的歷史進程,重點講述中國人民志願軍的英雄人物和英雄故事,再現全國人民萬眾一心開展抗美援朝保家衛國運動的壯麗圖景,凸顯抗美援朝的偉大精神和現實意義。此片對101名志願軍老戰士進行了搶救式採訪,披露了珍貴歷史影音資料,如彭德懷作關於抗美援朝工作報告的原聲錄音,毛岸英在新中國成立之時陪同周恩來會見蘇聯文化科學藝術代表團的彩色影像,黃繼光母親鄧芳芝的講話原聲錄音等。
  • ...抗美援朝精神 ——紀念中國人民志願軍抗美援朝出國作戰七十周年
    今年是中國人民志願軍抗美援朝出國作戰70周年。站在「兩個一百年」奮鬥目標的歷史交匯點上,重溫中國人民志願軍建立的不朽歷史功勳,致敬譜寫了氣壯山河英雄讚歌、創造了人類戰爭史上以弱勝強光輝典範的志願軍將士,大力弘揚偉大的抗美援朝精神,對於激勵和動員全黨全軍全國各族人民在新時代新徵程上披荊斬棘、奮勇前進,具有重大意義。
  • 汪暉: 20世紀中國歷史視野下的抗美援朝戰爭
    在毛澤東看來,新中國是「國內國際偉大團結的力量」得以凝聚的前提,是抗美援朝戰爭與此前所有中國革命中的戰爭之間的分界點。沒有抗美援朝的勝利,1949年10月1日他在天安門城樓的宣示就不能得到證明。比較有影響的看法包括:一、史達林與金日成聯手背著毛澤東策劃韓戰,聯手誘導中國參戰;二、蘇聯放手朝鮮發起統一戰爭,是因為對控制中國東北失去了信心,而中國出兵朝鮮的目的之一是避免蘇聯以美國壓境為理由加強在東北的駐軍而受蘇聯控制;或者,蘇聯支持朝鮮進攻是因為避免毛澤東成為亞洲的狄托;三、蘇聯是在韓戰中受損最大者之一,因為它不僅失去了在中國東北的利益,而且為中國援助建設了156項重大工程,從而為新中國的工業化奠定了基礎
  • 紀念抗美援朝70周年開欄,軍報推出首篇文章
    特約通訊員 黃海開欄的話70年前,由中華優秀兒女組成的中國人民志願軍,高舉保衛和平、反抗侵略的正義旗幟,雄赳赳,氣昂昂,跨過鴨綠江,同朝鮮人民與軍隊並肩作戰,密切配合,歷經近3年時間,最終贏得了抗美援朝戰爭的偉大勝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