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小小
圖|網絡 · 排版 | 小小
我們昨天發布了一篇關於孩子重複閱讀一本繪本的文章(點藍字即可進入),引起了很多家長的共鳴。
隨著全民閱讀和家庭教育觀念的普及,爸爸媽媽們普遍認可了親子共讀的重要性和好處。在漫長的學前期,家長堅持每天拿出一些時間親子閱讀,幫助孩子建立了歸屬感,培養了閱讀習慣和閱讀興趣。待到孩子終於認識了一些常用漢字,家長以為可以就此告別親子共讀,開啟自主閱讀了,沒想到現實又給爸爸媽媽上了一課——孩子自己讀了幾行就沒興趣,依然纏著爸爸媽媽給念。
為什麼明明對閱讀有興趣的孩子認字了還不自主閱讀?要怎麼做才能幫助孩子實現從親子共讀順利過渡到自主閱讀?
識字能力 ≠ 自主閱讀能力
有些能力是孩子天生就會的,比如哭泣和吸吮,有些能力需要在適宜的環境中經過時間的浸潤才能發展起來,比如閱讀。
腦科學研究顯示,從原生腦到閱讀腦,起碼要經歷十餘年,這種變化不光表現在認知結構上,在大腦的生理結構中也會留下印記。
圖源見左下角
而識字只是我們可以自主閱讀的一個基礎條件,除此之外還必須有良好的理解能力,熟悉的語法結構、形成各腦區的有序合作等等。
如果我們讓一個剛識字的孩子去自主閱讀的話,那他肯定覺得這個過程糟糕透了,因為光認字就佔用了大部分精力,根本體會不到閱讀的樂趣。
五六歲的孩子看書,大都是盯著文字或拼音一個一個地念,也就是說,他們不是在看書,而是在讀字。
——松居直
這種感覺是怎樣的呢?各位爸爸媽媽可以回想下當年上學學英語的時候,雖說背下了英語單詞,但做閱讀理解題還會覺得看不懂,滿心的挫敗感。
這個時候孩子自己讀著費勁,又對故事和閱讀充滿了興趣,自然就想起之前爸媽親子共讀時的快樂。
開啟自主閱讀≠關上親子閱讀
不是問題太難,而是我們把界限劃得太過清楚。一部分「涇渭分明」的父母覺得既然孩子「應該」自主閱讀了,轉身就關上親子共讀的大門,變身為一個沒有感情的囤書機器。
結果發現,書囤了不少,孩子卻很少拿起來讀了。
其實親子共讀和孩子自主閱讀需要一段共存階段,而且在小學階段繼續堅持親子共讀非常重要,它會促進孩子的自主閱讀能力的發展。
一方面平等、寬鬆、有趣的親子閱讀時光是保持孩子閱讀興趣的關鍵。最重要的是孩子在親子共讀時獲得的聽力理解能力,能有效幫助他自己去閱讀。
母語的發展是聽力先行。孩子的聽力理解能力平均要比閱讀理解能力高兩個年級,一般到七、八年級這兩項能力才保持一致。(Andrew Biemiller,1999)
這時候親子共讀的好處就來了,比如孩子自主閱讀能讀懂的段位在「青銅」,我們就可以選「鉑金段位」的書進行親子共讀,這樣孩子不但能聽懂,還可以擴大詞彙量,為以後自主閱讀打下良好的基礎。
有技巧地向自主閱讀過渡
善用工具:橋梁書
就像它的名字一樣,是孩子從親子共讀平穩走向自主閱讀的橋梁,書內的字和畫的比例、字詞句的難度都有專業的考量,比如《神奇校車》、《小豬唏哩呼嚕》等等,我家孩子時不時都會拿出來,自己一個人坐在那裡翻著看。
心理戰:蔡格尼效應
生活中我們應該都有遇到過這樣的情況:
朋友:「哎,你知道不……額,算了,沒事。」
你:「痛快說!說一半是怎麼回事?(白眼)」
如果全說了也就算了,但越說一半是不是心裡就越痒痒。
心理學把這個稱為蔡格尼效應:人們天生追求有始有終,如果這個事兒沒完,你的潛意識會不斷提醒你去完成,慢慢就成了一種動力。有首歌詞解釋的很直白:「得不到的永遠在騷動」。
所以在親子共讀時,爸爸媽媽們可以先讀前面鋪墊部分,當孩子被書中的情節吸引進來,趁機找點事兒溜走,或者假裝這裡有疑問,讓孩子幫忙看看發生了什麼。
先從一段慢慢開始,讓孩子自己讀,後面逐漸變成輪流讀,或者各自讀完了定期分享。
難度適當:five finger rule(五指法則)
識字不等於具備完善的閱讀能力,但識字量不夠,自主閱讀肯定是無法進行的。
國外有嚴格的分級閱讀指標供大家選擇,但是中文的分級閱讀並沒有一個權威的說法,那要如何確定這本書是不是適合孩子讀呢?
爸爸媽媽可以借鑑國外的五指法則:隨意打開書的一頁,讓孩子試讀一下,遇到一個生詞就豎起一根手指,手指數量就是判斷這本書對孩子難度的依據。
圖源自網絡
0-1個手指:很容易
2-3個手指:剛剛好
4個手指:可以試著挑戰
5+個手指:太難了,建議過一陣再看
說到這裡,如果你正在為孩子的識字量不夠、語言理解能力不強而發愁,可以試聽下火花的閱讀力基礎課程,讓孩子在玩中學,學中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