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會拼音能識字了,但就是不自主閱讀,咋整?

2020-12-26 騰訊網

文|小小

圖|網絡 · 排版 | 小小

我們昨天發布了一篇關於孩子重複閱讀一本繪本的文章(點藍字即可進入),引起了很多家長的共鳴。

隨著全民閱讀和家庭教育觀念的普及,爸爸媽媽們普遍認可了親子共讀的重要性和好處。在漫長的學前期,家長堅持每天拿出一些時間親子閱讀,幫助孩子建立了歸屬感,培養了閱讀習慣和閱讀興趣。待到孩子終於認識了一些常用漢字,家長以為可以就此告別親子共讀,開啟自主閱讀了,沒想到現實又給爸爸媽媽上了一課——孩子自己讀了幾行就沒興趣,依然纏著爸爸媽媽給念。

為什麼明明對閱讀有興趣的孩子認字了還不自主閱讀?要怎麼做才能幫助孩子實現從親子共讀順利過渡到自主閱讀?

識字能力 ≠ 自主閱讀能力

有些能力是孩子天生就會的,比如哭泣和吸吮,有些能力需要在適宜的環境中經過時間的浸潤才能發展起來,比如閱讀。

腦科學研究顯示,從原生腦到閱讀腦,起碼要經歷十餘年,這種變化不光表現在認知結構上,在大腦的生理結構中也會留下印記。

圖源見左下角

而識字只是我們可以自主閱讀的一個基礎條件,除此之外還必須有良好的理解能力,熟悉的語法結構、形成各腦區的有序合作等等。

如果我們讓一個剛識字的孩子去自主閱讀的話,那他肯定覺得這個過程糟糕透了,因為光認字就佔用了大部分精力,根本體會不到閱讀的樂趣。

五六歲的孩子看書,大都是盯著文字或拼音一個一個地念,也就是說,他們不是在看書,而是在讀字。

——松居直

這種感覺是怎樣的呢?各位爸爸媽媽可以回想下當年上學學英語的時候,雖說背下了英語單詞,但做閱讀理解題還會覺得看不懂,滿心的挫敗感。

這個時候孩子自己讀著費勁,又對故事和閱讀充滿了興趣,自然就想起之前爸媽親子共讀時的快樂。

開啟自主閱讀≠關上親子閱讀

不是問題太難,而是我們把界限劃得太過清楚。一部分「涇渭分明」的父母覺得既然孩子「應該」自主閱讀了,轉身就關上親子共讀的大門,變身為一個沒有感情的囤書機器。

結果發現,書囤了不少,孩子卻很少拿起來讀了。

其實親子共讀和孩子自主閱讀需要一段共存階段,而且在小學階段繼續堅持親子共讀非常重要,它會促進孩子的自主閱讀能力的發展。

一方面平等、寬鬆、有趣的親子閱讀時光是保持孩子閱讀興趣的關鍵。最重要的是孩子在親子共讀時獲得的聽力理解能力,能有效幫助他自己去閱讀。

母語的發展是聽力先行。孩子的聽力理解能力平均要比閱讀理解能力高兩個年級,一般到七、八年級這兩項能力才保持一致。(Andrew Biemiller,1999)

這時候親子共讀的好處就來了,比如孩子自主閱讀能讀懂的段位在「青銅」,我們就可以選「鉑金段位」的書進行親子共讀,這樣孩子不但能聽懂,還可以擴大詞彙量,為以後自主閱讀打下良好的基礎。

有技巧地向自主閱讀過渡

善用工具:橋梁書

就像它的名字一樣,是孩子從親子共讀平穩走向自主閱讀的橋梁,書內的字和畫的比例、字詞句的難度都有專業的考量,比如《神奇校車》、《小豬唏哩呼嚕》等等,我家孩子時不時都會拿出來,自己一個人坐在那裡翻著看。

心理戰:蔡格尼效應

生活中我們應該都有遇到過這樣的情況:

朋友:「哎,你知道不……額,算了,沒事。」

你:「痛快說!說一半是怎麼回事?(白眼)」

如果全說了也就算了,但越說一半是不是心裡就越痒痒。

心理學把這個稱為蔡格尼效應:人們天生追求有始有終,如果這個事兒沒完,你的潛意識會不斷提醒你去完成,慢慢就成了一種動力。有首歌詞解釋的很直白:「得不到的永遠在騷動」。

所以在親子共讀時,爸爸媽媽們可以先讀前面鋪墊部分,當孩子被書中的情節吸引進來,趁機找點事兒溜走,或者假裝這裡有疑問,讓孩子幫忙看看發生了什麼。

先從一段慢慢開始,讓孩子自己讀,後面逐漸變成輪流讀,或者各自讀完了定期分享。

難度適當:five finger rule(五指法則)

識字不等於具備完善的閱讀能力,但識字量不夠,自主閱讀肯定是無法進行的。

國外有嚴格的分級閱讀指標供大家選擇,但是中文的分級閱讀並沒有一個權威的說法,那要如何確定這本書是不是適合孩子讀呢?

爸爸媽媽可以借鑑國外的五指法則:隨意打開書的一頁,讓孩子試讀一下,遇到一個生詞就豎起一根手指,手指數量就是判斷這本書對孩子難度的依據。

圖源自網絡

0-1個手指:很容易

2-3個手指:剛剛好

4個手指:可以試著挑戰

5+個手指:太難了,建議過一陣再看

說到這裡,如果你正在為孩子的識字量不夠、語言理解能力不強而發愁,可以試聽下火花的閱讀力基礎課程,讓孩子在玩中學,學中玩。

相關焦點

  • 培養孩子「閱讀能力」,從「不識字閱讀」開始,閱讀能贏在起跑線
    3.提高孩子自主學習能力閱讀是知識的汲取,孩子主動閱讀來獲得精神世界的滿足,這其實也是一種自主學習的過程,孩子如果能養成閱讀的習慣,就表明其有自主學習的意識,家長應該抓住契機,引導孩子往更高的階段進行突破性發展。
  • 「先識字」和「先學拼音」的孩子,入學後有差別,尤其是這3方面
    而且,3、4歲的孩子口腔發育尚未完善,口齒不清楚,在學「z」、「zh」、「r」等發音類似或難發音的拼音時會遇到比較大的困難,可能導致孩子對學拼音產生牴觸情緒,或養成錯誤的發音習慣。二、學習漢字的效果不同拼音在生活中使用的頻率較少,學習的過程比較枯燥,但是完全掌握後運用起來又很簡單。
  • 「先識字」和「先學拼音」的孩子,上小學後差距很大,有3點不同
    而已經有了識字基礎的孩子,更容易學會拼音,所以對語文學習的興趣會更強一些。所以上小學後「先識字」的孩子對拼音會更感興趣。閱讀方式不一樣有些家長可能覺得先學拼音,孩子就能通過拼讀讓孩子自主閱讀,但實際上這種方式並不是絕對好的。
  • 孩子是先識字還是要先學拼音呢?這兩種有什麼區別
    因此,許多父母正在考慮是按照自己的方式來教授識字還是按照現行標準來教孩子拼音。現在,讓我們今天討論一下「先識字」和「先學拼音」的孩子,上小學後有什麼差距?而已經有了識字基礎的孩子,更容易學會拼音,所以對語文學習的興趣會更強一些。所以上小學後「先識字」的孩子對拼音會更感興趣。不同的閱讀方法有些家長可能覺得先學拼音,孩子就能通過拼讀讓孩子自主閱讀,但實際上這種方式並不是絕對好的。
  • 從識字到自主閱讀,重磅推薦我家3歲娃一路學過看過的書
    很多人問我,你是怎麼教賴賴識字然後走向自主閱讀的?其實認真想想,我也沒什麼訣竅,無非就是多讀書。 如果非要說有什麼秘籍的話,就是我把賴賴讀的書按照難度做了一個「分級」。
  • 低年段孩子父母必看:拼音與生活,是幫助孩子識字用字的最好途徑
    筆者在這篇短文裡,想從語文素養裡最基本的要素一一識字和運用文字的素養,來淺談一番。語文大廈裡,掌握一定數量的字,是基礎,只有掌握了它們,才談得上靈活運用它們,在此基礎上也才談得上閱讀和寫作。因此可以說,識字和運用文字的能力是語文教學中需要培養的最重要的素養。那麼該如何快樂而高效地幫助學生們去識字和理解運用文字呢?
  • 育兒技能訓練方法七,孩子拼音學習的必要性
    孩子對拼音是否接觸過?是否熟悉?在入小學前,幼兒園學前班最好學習些拼音,如果能系統學習下會更好。如果拼音沒跟上,後期不管是識字,還是更關鍵的考試,都會出現問題,挫傷孩子的學習積極性!在此我深有體會;我的大女兒以前因為幼兒園沒有讓她接觸到拼音,造成後來小學一年級無法跟上其學習進度,因為她拼音成績不太好,後來學習興趣也越來越差。為此,我感到深深的自責與後悔。
  • 剛上一年級的孩子,不認識字也沒學拼音,老師讓課外閱讀怎麼辦?
    剛剛上一年級的孩子,不認識字也沒學拼音自主閱讀確實有點困難。因為我的孩子也剛剛經歷過一年級,現在在讀二年級,所以我想這個問題要這樣看:閱讀在語文學習中所佔比重正越來越大,老師給孩子布置這樣的作業是為了學生著想的。1、一年級的孩子該怎樣開始閱讀親子閱讀如果之前孩子都沒有養成親子閱讀的習慣。那從一年級開始也不錯。
  • 教幼兒識字,先學漢字還是拼音?
    提起教孩子識字,估計很多家長的第一個念頭就是要不要教娃學拼音。畢竟我們這一代人都是先學拼音,然後再用拼音去學認字。但其實教孩子認字的最簡單方法就是直接教,不用先學拼音。為了能讓大家明白這一點,我們需要先了解漢字和漢語拼音的一些基礎知識。
  • 幼兒園不教孩子學拼音怎麼辦?拼音是識字輔助工具,難度並不高
    面對如此高昂的幼兒園入園費用,很多家長仍是樂此不疲,只要能給孩子爭取一個更好的成長環境,在家長看來,花再多的錢,也都是值得的。但是,與此同時,我們卻又能注意到的是:很多收費高昂的幼兒園,在漢語拼音上的教育,卻少得可憐。這種現象,不是一個兩個,有的幼兒園,甚至根本不教拼音。可是等上了小學之後,很多小學教拼音,又都是一筆帶過,往往只學習不到一個月,導致孩子根本學不會拼音。
  • 拼音太難學?用上這3個竅門,小學識字、閱讀不吃力
    之前網絡上就有這樣的一則消息,杭州某小學要求孩子入學前認識700字,這對於一些連拼音都沒學會的孩子來說,太難了。而拼音又像是開啟小學學習生涯的一把鑰匙,幫助孩子識字、閱讀、學好普通話。而九月份也距離不遠了,又一批幼小銜接的孩子和家長們出現了!
  • 部編版小學語文教科書要求先識字再學拼音,家長質疑,聽老師說
    快樂學拼音,輕鬆學語文。最近有細心的家長和我反映:老師,你最近留的語文作業,抄寫生字詞,都是單純的抄寫生字詞,怎麼不標註拼音呢?我非常欣賞這位家長的細心,大部分我們的家長在輔導孩子寫作業的時候,只會考慮,會不會組詞?字寫得工整不工整?有沒有按照老師要求完成?
  • 如果幼兒園不學拼音識字、數學、英語,真的會吃大虧嗎?
    聊天的過程中,我發現不同的幼兒園教學內容差別還是挺大,聽說洋洋所在幼兒園都已經在學拼音了。我問洋洋的媽媽,孩子喜歡學拼音嗎?學得怎麼樣?洋洋的媽媽回答說,她家洋洋根本就不會,教了拼音怎麼寫還是不會!我當時就告訴她,幼兒園的小朋友會寫拼音那才奇了怪了!不會讀、寫拼音很正常,本來這就是超綱內容。
  • 「我家孩子先學拼音,後學漢字怎麼了?」這幾個微差父母別不重視
    在我國適齡兒童最常見的啟蒙教育是「漢字啟蒙」和「拼音啟蒙」。如果我們回到30年前,回到過去,當我們上學的時候,我們首先學習拼音,然後我們可以通讀拼音標註的課文。如果遇到不認識的漢字,我們會拿著一本新華字典,按照上面的拼音進行閱讀。
  • 鄭希怡女兒上學種菜引熱議,7歲之前,該不該讓孩子學拼音識字?
    旁邊的田亮聽了這段話,連連搖頭,表示不認同:「現在的大流就是要送孩子去上補習班。」田亮表示自己之前的想法也和鄭希怡一樣,但是有了孩子之後,想法就改變了。因為當孩子不如別人,她自己可能會不開心。的確,田亮的做法是大多數家長的選擇,鄭希怡的做法一般人接受不了。但我卻很佩服這樣「特立獨行、不隨大流」的勇氣。或許有人說,這是因為家境殷實,所以能給孩子無憂無慮的成長空間,普通人家很難做到。但尊重孩子的天性,本就是每個父母都應該做的,過早給孩子施壓,無異於揠苗助長。
  • 給孩子選書,究竟該不該選帶拼音的?
    本來版式通過字體字距、行距、留白,可以傳達出內容的意味,增強編排的美感,但加上密密麻麻的注音,滿眼皆字,毫無美感可言,甚至看得眼睛疲勞;並且,注音讀物也不符合孩子的識字規律和閱讀規律。漢字大量的是象形文字,孩子認字是把它當成一個符號、一幅畫來認識的,不是通過讀音來認識的,拼音幹擾了孩子的正常閱讀,扼殺了孩子的閱讀能力。
  • 如何帶孩子快速掌握拼音!讓孩子學拼音不再煩惱!
    今天我們就來聊聊關於拼音那點事:關於孩子學拼音該怎麼學?怎麼才能讓孩子能提高學拼音的能力呢?在分享具體方法前,我們先了解一下關於拼音的一些問題吧!1、孩子什麼時候可以開始學拼音?小學一年級開始學拼音,國家教育部門的這個設置,是有科學依據的,因為拼音的學習,在孩子積累足夠多詞彙量之後才更有價值。但是,拼音學習的開始時間,完全用年齡一刀切並不科學。家長重視教育,從小和家人對話多閱讀多的孩子,詞彙量的積累就會比較大;而有些家長精力不夠,孩子沒人對話沒機會閱讀,他們詞彙量的積累就會差一些。
  • 新手爸媽的育兒難題,究竟是先讓孩子學拼音,還是先識字呢
    發現很多家長對於學齡前的孩子學習認字時都會買一些帶拼音的卡片,牆貼或者是各種圖案的帶漢字的卡片來幫助孩子輔助學習認字。但有的新手爸媽就會十分困惑,究竟是先教孩子學拼音還是先讓孩子學認字呢,畢竟孩子到了小學以後也是會系統地學習拼音的。
  • 孩子過早識字有害?家長別再誤解了,這才是教育的最大騙局
    那如果我們強迫孩子過早識字會造成哪些後果,我們不妨往下看看,讓我們多去了解過早強迫孩子識字會讓孩子出現什麼樣的問題,給孩子將來帶來什麼樣的麻煩。一、過早教孩子認字會產生閱讀障礙有很多人認為只要早早教會孩子識字,那麼孩子就會自主進行閱讀,但並不是這樣的,過早強迫學習主閱讀,教孩子識字其實只是個騙局。
  • 幼升小的孩子,這三大準備比學拼音、識漢字、會算數更重要
    不教拼音吧,怕孩子落後;教了拼音吧,怕孩子上小學了,上課就不專心聽老師講課,以為自己都會了。」「算術只會10以內的加減法夠不夠呢?聽說隔壁家老陳家的女兒連乘除法都會了,100以內的加減法更是輕鬆應對了。」「英語輔導班要不要給孩子報一個呢?沒有線下班,報個線上班是不是也好的,自然拼讀要會的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