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大選逐漸落下帷幕,中美關係出現重新定位的機遇。作為全球最為重要的雙邊關係,中美關係將何去何從?是繼續瘋狂脫鉤還是有限角力?《2020與世界對話太平洋未來論壇》專門開設外交與國際關係分論壇,聚焦中美外交及其對國際社會的多方面影響,期望通過對話和討論,碰撞出大國相處的新範式。
『
論壇由鳳凰衛視「風雲對話」主持人傅曉田主持,現場嘉賓分別是察哈爾學會秘書長、中華人民共和國駐休斯敦總領事館原總領事李強民大使;北京大學國際關係學院前院長賈慶國教授;北京大學中外人文交流研究基地執行主任王棟博士;除此之外還有場外嘉賓,他們分別是:美國前助理國防部長、哈佛大學甘迺迪政府學院教授約瑟夫·奈;布希美中關係基金會總裁方大為先生;美國原東亞事務助理國務卿、亞洲協會政策研究會副主席丹尼爾·羅素先生,以及香港中文大學(深圳)全球與當代中國高等研究院院長鄭永年教授。
一、川普嚴重損害了美國的軟實力
到場嘉賓的第一個話題是回顧過去4年,對川普總統在任時期的美國軟實力進行了評估。
軟實力概念的提出者約瑟夫·奈教授直接用「糟糕」一詞來形容。他指出,軟實力是通過吸引力來獲得你想要的東西,而不是通過你的威懾力。而川普對國家利益的狹隘定義,忽略了其他國家的利益,脫離了多邊主義,給美國的軟實力帶來了負面影響。其餘在場嘉賓表示贊同。
隨後王棟博士向約瑟夫·奈提問:「川普是否會繼續破壞中美關係?拜登在何種程度上願意扭轉方向改善同中國的關係?」對此,約瑟夫·奈又把球拋到了中國一方,他表示,重要的北京如何應對。北京只要耐心一些,不要上川普的當,之後中美關係就有改善的機會。
二、雖然還想再平衡,但拜登再也回不到歐巴馬時代了
論壇第二個討論話題是川普的美國的外交政策如何轉向?「亞太再平衡」會否捲土重來?」
首先參與討論的是歐巴馬時期負責東亞和太平洋事務的助理國務卿丹尼爾·羅素,他也是「亞太再平衡」戰略的制定者之一,他仍然認為川普實際上延續了歐巴馬向亞洲轉移的政策思路,但是損害了歐巴馬時期建立起的與亞太關係的基礎。拜登上任,但是中國、美國和世界都變化了,回不到歐巴馬的時代了。
此前中國駐休斯頓使館被美方無禮關閉,中方也對等關閉了美國駐成都總領事館。一時被稱為中美「外交戰」。曾擔任中國駐休斯頓總領事館總領事的李強民揭秘了美國挑選休斯頓總領館的原因,主要是這個使館具有政治意義、位於共和黨紅州大本營,且該館與布希家族等的聯繫工作引發了川普不滿。但實際上領館所負責的兩國往來工作有深厚的民意基礎,北京到休斯頓的航班原本兩到三年才能盈利,不到三個月就盈利了。海運航線的也是盈利最好的。李強民認為,休斯頓總領館的恢復是有基礎的,但解鈴還須繫鈴人。
王棟也從自己的領域出發,談及中美人文交流被破壞的狀況。他認為,拜登政府就任之後,在人文交流方面是最有可能止跌回升的其中的一個領域,首先是因為他的政治敏感性沒有那麼高,另外拜登政府本人以及他本身民主黨的政綱裡面,對於人文交流、青年交流他們是非常重視的。
至於很多人關注的貿易戰問題,賈慶國認為,拜登上臺後中美貿易戰會停,但是關稅和已經籤署的中美協議美方不會放棄,但以後中美開展經貿關係的時候,可能會在更加理性、更加務實的層面上進行,之前脫鉤不斷擴大的趨勢會緩解,並對未來中美關係感到謹慎樂觀。
同樣是針對未來四年美國外交政策走向路線及風格,布希美中關係基金會總裁方大為先生認為中美關係的變化主要在溝通風格,他說拜登的溝通方式將帶有一種成熟、細微、謹慎,克制川普這樣人身攻擊的風格。
三、中美關係三大風險:臺灣、南海、意識形態
論壇討論的第三個話題是中美關係的現狀及最大的風險點。
李強民認為目前搖擺州計票可能會引發美國的憲政危機,在這種情況下,川普可能在臺海、南海等問題上鋌而走險。
鄭永年也在視頻研討中特別指出,當前中美關係存在川普卸任前「訪臺」等風險,對此中國應該非常理性的冷靜判斷,一方面要遏制川普的非理性的冒險行為,第二方面更不要跟川普起舞。
賈慶國對此表示,臺灣問題確實是一個很嚴重的風險點,另一個風險點是美國軍艦頻繁活動的南海,第三個大的風險點就是川普對兩國關係的「冷戰化」,使得兩國開展正常的交往越來越困難。
王棟也認為,川普政府現在的做法明顯是誇大渲染中美之間的意識形態差異和分歧,把它作為發動一場新冷戰的邏輯起點。而民主黨本身就重視所謂的民主意識形態問題上,所以一定會對我們繼續施壓,但是拜登政府的看法是認為中美不應該全面脫鉤,這不符合美國的利益,中美也不應該去打一場新冷戰。
四、中美三大合作領域:國際秩序、能源合作、青年交流
最後一個主題是中美應該在哪些領域開展合作。
賈慶國表示中美應該在維護國際秩序方面加強合作,中國將來作為一個超級大國,也越來越需要國際秩序維護自身利益,也需要和別的國家合作。對於中美兩個國家來講,最大的戰略就是把對方還有其他國家的資源用好,來幫助他維護國際秩序,不是選擇對抗和消耗自己的實力。
喬舒亞·雷默也認為,當初中美出於安全考慮,合理分配權力,從而使得各個國家都更穩定、繁榮,這是中美兩國關係的基礎。
李強民認為共同抗擊疫情是一大合作領域之外,另一個重要的領域就是能源合作。油氣作為大宗產品,很容易平衡中美貿易逆差,而且也與拜登重視氣候變化所帶來的的技術轉讓相關。
王棟則提名教育交流的領域,他從自身參與對話的經驗出發,表示拜登新政府上來之後中美在人文交流、教育交流方面是有一個契機,特別是在青年交流方面我們能夠做更多的工作,也為中美關係將來的行穩致遠打下一個牢固的基礎。
正如開幕致辭時,全國政協副主席、中美交流基金會主席董建華所說,太平洋兩岸風雲變幻,但是浩瀚的太平洋永遠不變,兩岸的美麗風景永遠不變,中美兩國試圖跨越交往的努力永遠不變,太平洋未來論壇就是在變與不變之中尋找溝通的管道和默契。
中美關係,必將有更好的未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