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美將繼續脫鉤還是有限角力?約瑟夫·奈等7位學者鳳凰論道

2020-12-26 鳳凰衛視

美國大選逐漸落下帷幕,中美關係出現重新定位的機遇。作為全球最為重要的雙邊關係,中美關係將何去何從?是繼續瘋狂脫鉤還是有限角力?《2020與世界對話太平洋未來論壇》專門開設外交與國際關係分論壇,聚焦中美外交及其對國際社會的多方面影響,期望通過對話和討論,碰撞出大國相處的新範式。

論壇由鳳凰衛視「風雲對話」主持人傅曉田主持,現場嘉賓分別是察哈爾學會秘書長、中華人民共和國駐休斯敦總領事館原總領事李強民大使;北京大學國際關係學院前院長賈慶國教授;北京大學中外人文交流研究基地執行主任王棟博士;除此之外還有場外嘉賓,他們分別是:美國前助理國防部長、哈佛大學甘迺迪政府學院教授約瑟夫·奈;布希美中關係基金會總裁方大為先生;美國原東亞事務助理國務卿、亞洲協會政策研究會副主席丹尼爾·羅素先生,以及香港中文大學(深圳)全球與當代中國高等研究院院長鄭永年教授。

一、川普嚴重損害了美國的軟實力

到場嘉賓的第一個話題是回顧過去4年,對川普總統在任時期的美國軟實力進行了評估。

軟實力概念的提出者約瑟夫·奈教授直接用「糟糕」一詞來形容。他指出,軟實力是通過吸引力來獲得你想要的東西,而不是通過你的威懾力。而川普對國家利益的狹隘定義,忽略了其他國家的利益,脫離了多邊主義,給美國的軟實力帶來了負面影響。其餘在場嘉賓表示贊同。

隨後王棟博士向約瑟夫·奈提問:「川普是否會繼續破壞中美關係?拜登在何種程度上願意扭轉方向改善同中國的關係?」對此,約瑟夫·奈又把球拋到了中國一方,他表示,重要的北京如何應對。北京只要耐心一些,不要上川普的當,之後中美關係就有改善的機會。

二、雖然還想再平衡,但拜登再也回不到歐巴馬時代了

論壇第二個討論話題是川普的美國的外交政策如何轉向?「亞太再平衡」會否捲土重來?」

首先參與討論的是歐巴馬時期負責東亞和太平洋事務的助理國務卿丹尼爾·羅素,他也是「亞太再平衡」戰略的制定者之一,他仍然認為川普實際上延續了歐巴馬向亞洲轉移的政策思路,但是損害了歐巴馬時期建立起的與亞太關係的基礎。拜登上任,但是中國、美國和世界都變化了,回不到歐巴馬的時代了。

此前中國駐休斯頓使館被美方無禮關閉,中方也對等關閉了美國駐成都總領事館。一時被稱為中美「外交戰」。曾擔任中國駐休斯頓總領事館總領事的李強民揭秘了美國挑選休斯頓總領館的原因,主要是這個使館具有政治意義、位於共和黨紅州大本營,且該館與布希家族等的聯繫工作引發了川普不滿。但實際上領館所負責的兩國往來工作有深厚的民意基礎,北京到休斯頓的航班原本兩到三年才能盈利,不到三個月就盈利了。海運航線的也是盈利最好的。李強民認為,休斯頓總領館的恢復是有基礎的,但解鈴還須繫鈴人。

王棟也從自己的領域出發,談及中美人文交流被破壞的狀況。他認為,拜登政府就任之後,在人文交流方面是最有可能止跌回升的其中的一個領域,首先是因為他的政治敏感性沒有那麼高,另外拜登政府本人以及他本身民主黨的政綱裡面,對於人文交流、青年交流他們是非常重視的。

至於很多人關注的貿易戰問題,賈慶國認為,拜登上臺後中美貿易戰會停,但是關稅和已經籤署的中美協議美方不會放棄,但以後中美開展經貿關係的時候,可能會在更加理性、更加務實的層面上進行,之前脫鉤不斷擴大的趨勢會緩解,並對未來中美關係感到謹慎樂觀。

同樣是針對未來四年美國外交政策走向路線及風格,布希美中關係基金會總裁方大為先生認為中美關係的變化主要在溝通風格,他說拜登的溝通方式將帶有一種成熟、細微、謹慎,克制川普這樣人身攻擊的風格。

三、中美關係三大風險:臺灣、南海、意識形態

論壇討論的第三個話題是中美關係的現狀及最大的風險點。

李強民認為目前搖擺州計票可能會引發美國的憲政危機,在這種情況下,川普可能在臺海、南海等問題上鋌而走險。

鄭永年也在視頻研討中特別指出,當前中美關係存在川普卸任前「訪臺」等風險,對此中國應該非常理性的冷靜判斷,一方面要遏制川普的非理性的冒險行為,第二方面更不要跟川普起舞。

賈慶國對此表示,臺灣問題確實是一個很嚴重的風險點,另一個風險點是美國軍艦頻繁活動的南海,第三個大的風險點就是川普對兩國關係的「冷戰化」,使得兩國開展正常的交往越來越困難。

王棟也認為,川普政府現在的做法明顯是誇大渲染中美之間的意識形態差異和分歧,把它作為發動一場新冷戰的邏輯起點。而民主黨本身就重視所謂的民主意識形態問題上,所以一定會對我們繼續施壓,但是拜登政府的看法是認為中美不應該全面脫鉤,這不符合美國的利益,中美也不應該去打一場新冷戰。

四、中美三大合作領域:國際秩序、能源合作、青年交流

最後一個主題是中美應該在哪些領域開展合作。

賈慶國表示中美應該在維護國際秩序方面加強合作,中國將來作為一個超級大國,也越來越需要國際秩序維護自身利益,也需要和別的國家合作。對於中美兩個國家來講,最大的戰略就是把對方還有其他國家的資源用好,來幫助他維護國際秩序,不是選擇對抗和消耗自己的實力。

喬舒亞·雷默也認為,當初中美出於安全考慮,合理分配權力,從而使得各個國家都更穩定、繁榮,這是中美兩國關係的基礎。

李強民認為共同抗擊疫情是一大合作領域之外,另一個重要的領域就是能源合作。油氣作為大宗產品,很容易平衡中美貿易逆差,而且也與拜登重視氣候變化所帶來的的技術轉讓相關。

王棟則提名教育交流的領域,他從自身參與對話的經驗出發,表示拜登新政府上來之後中美在人文交流、教育交流方面是有一個契機,特別是在青年交流方面我們能夠做更多的工作,也為中美關係將來的行穩致遠打下一個牢固的基礎。

正如開幕致辭時,全國政協副主席、中美交流基金會主席董建華所說,太平洋兩岸風雲變幻,但是浩瀚的太平洋永遠不變,兩岸的美麗風景永遠不變,中美兩國試圖跨越交往的努力永遠不變,太平洋未來論壇就是在變與不變之中尋找溝通的管道和默契。

中美關係,必將有更好的未來。

相關焦點

  • 約瑟夫·奈:中美經濟脫鉤成本太高,生態脫鉤根本不可能
    拜登上臺後中美關係將會如何?中美經濟脫鉤有無可能?中美關係目前最大的危險是什麼?美國前助理國防部長、哈佛大學甘迺迪政府學院教授約瑟夫奈在鳳凰衛視和鳳凰網主辦、青花汾酒首席贊助的《2020與世界對話·太平洋未來論壇》上一一解答了這些問題。他認為川普給拜登留下了一個「冷戰」作為遺產,但兩國之間未來的關係不會是冷戰型的,而是雙方在競爭同時又有合作的。
  • 中美是在脫鉤還是繼續合作?尼爾·弗格森回應
    中美是在脫鉤還是繼續合作?中美究竟可以怎樣聯手,共同面對這些人類共同的挑戰?我們的生活乃至各種產業會受到什麼樣的影響?12月16日,史丹福大學胡佛研究中心高級研究員尼爾·弗格森(Niall Ferguson)、恒隆集團董事長陳啟宗和中國美國商會總裁畢艾倫做客鳳凰衛視和鳳凰網主辦、青花汾酒首席贊助的《2020與世界對話·太平洋未來論壇》科技分論壇,並進行對談。
  • 港媒文章:中美金融脫鉤進程或將繼續
    參考消息網12月18日報導香港《南華早報》網站12月20日發表文章認為,在拜登執政期間,中美金融脫鉤進程或將繼續。全文摘編如下:當大型指數提供商明晟公司一年前將中國股票提升至新興市場基準指數中單個國家的最高權重時,川普政府支持通過立法,將中國企業與美國投資者隔絕開來,這種與中國之間的金融脫鉤仍在加深。美中貿易全國委員會負責政府事務的高級主管安娜·阿什頓說,「我認為在當選總統拜登治下不會回到川普政府之前的狀態。」
  • 美國知名學者傅高義突然去世 他曾直言中美「脫鉤」會帶來「大麻煩」
    來源:貝果財經原標題:美國知名學者傅高義突然去世 他曾直言中美「脫鉤」會帶來「大麻煩」據日本《朝日新聞》12月21日報導,美國知名學者傅高義(Ezra Vogel)於當地時間20日在麻薩諸塞州的一間醫院去世,享年90歲。報導稱,傅高義在醫院接受手術,因治療後情況不理想而突然逝世。
  • 「脫鉤」不是中美關係的現實選擇
    近來中美關係一直十分艱難,兩國在各個方面的矛盾和分歧都暴露出來,美國總統川普反覆威脅要與中國「脫鉤」。甚至當貿易代表萊特希澤對國會表示中美經濟脫鉤不是一個可行的選項後,川普又出來「糾正」說,美國確實保留了「與中國完全脫鉤的政策選項」。在7月14日,川普又表示沒興趣與中國進行第二階段經貿磋商。
  • 中美衝突奠定21世紀20年代主題?外國專家:兩國將爆發有限的衝突
    隨著中美兩國之間的差距越來越小,「中美衝突」等字眼出現的頻率也越來越高,尤其在信奉「修昔底德陷阱」的西方世界政客、學者眼中,中美兩個大國必定難以跨越這一「陷阱」,最終會走向衝突與對抗,由此甚至有人還將聲稱中美衝突奠定了本世紀20年代的主題。
  • 川普接受福克斯採訪,又談「中美脫鉤」
    尤其是在近段時間,美總統不斷的強調對華脫鉤,或將意味著中美關係將迎來歷史性的轉折點。「中美脫鉤」的影響據環球時報在8月27日消息,據美國福布斯在8月25日報導,川普政府對華脫鉤的政策將會付出巨大的代價。該媒體認為,白宮正在發動貿易戰,但卻沒有任何收穫。據報導,川普在近日表示,將會對中美兩國的經濟貿易重新審視。
  • 抖音禁不禁 中美科技脫鉤煙硝再起
    從上述三個事件來看,輿論多認為TikTok意識到中美在科技產業的全面博弈,因此選擇與中國大陸母公司保持距離,以免受到無謂的波及。不過,究竟中美在科技上是真脫鉤,還是只是煙霧戰而已?再者,TikTok於7月宣布因「近期事件」而退出香港市場,民間多推測這個「近期事件」指的就是港版國安法的實施,導致該公司在營運上面臨選邊站的風險。不過,從企業的角度來看,TikTok退出香港市場或許更多的仍是商業考慮。資料顯示,TikTok自 2019 年 8 月起在香港僅有 15 萬用戶,而抖音在香港的用戶數則不少。
  • 建設雜談|川普手裡有2000億美元帳單,中美怎麼可能脫鉤
    王義偉/文 最近一段時間,有兩個話題成為焦點和熱點,一個是中美會不會脫鉤,另一個是中國會不會再次封閉起來。中國會不會再次封閉起來這個話題,雖然是由一位知名的海外學者提出,但卻不值得討論。至於中美之間會不會脫鉤,算是半個偽命題。為什麼這麼說?是因為一方面,國內確實有部分專家學者把這件事情當作一個嚴肅的話題來討論了;另一方面,美國和日本都有風聲和建議傳出,寧願國家出錢補貼,也要讓企業回到美國、日本,或者只要離開中國就可以。
  • 衝突繼續還是有所減緩?拜登上臺後,未來中美關係的走向會是怎樣
    拜登上臺後,中美衝突將會繼續嗎?未來中美關係可能的走向又是什麼?對於拜登上臺後,中美是否會繼續發生衝突,以及中美關係的走向等問題,許多學者都發表了看法,歸納起來大致有以下點:第一, 中美關係不可能好轉,因為遏華、制華已成為美國兩黨共識;第二, 中美之間的矛盾是結構性矛盾
  • 他曾直言中美「脫鉤」會帶來「大麻煩」
    據日本《朝日新聞》12月21日報導,美國知名學者傅高義(Ezra Vogel)於當地時間20日在麻薩諸塞州的一間醫院去世,享年90歲。報導稱,傅高義在醫院接受手術,因治療後情況不理想而突然逝世。傅高義1930年7月生,費正清東亞中心前主任、社會學家、漢學研究學者,也是美國著名中國問題專家。他精通中文和日文。傅高義1950年畢業於俄亥俄州韋斯利大學,1958年獲哈佛大學社會學博士學位,在1963—1964年成為哈佛的博士後,學習中文和歷史。
  • 銀河集團「鯨智洞察論壇」---翟東升:中美科技「脫鉤」不可逆
    圖片來源:銀河集團 出口導向的發展已經走到盡頭,內外雙循環應相互促進 「中美經濟科技脫鉤」作為論壇的重要話題,翟東升教授在演講中表示:中美科技和產業脫鉤,地緣政治對抗,可能導致兩個平行市場體系的競爭,也就是『半球化』。
  • 澳大利亞學者媒體:與中國經濟脫鉤將是一場災難
    光明日報駐坎培拉記者 王傳軍    新冠肺炎疫情暴發以來,澳大利亞國內民粹主義勢力進一步抬頭,一些保守派政客和學者紛紛呼籲澳政府推動所謂「貿易與投資多元化」,避免對中國市場過度依賴。
  • 霍建國:全球57%口罩來自中國 中美脫鉤不會威脅我國供應鏈穩定
    年會邀請了學會內外的著名專家學者在大會上就普遍關注的世界經濟與中國經濟的問題發表主旨演講。會上,中國世界貿易組織研究會副會長霍建國進行了題為《把握國際形勢變化特點、以開放贏得國際競爭主動》的演講。霍建國認為,當前逆全球化的主要表現特徵主要有:(1)多邊貿易體制面臨挑戰、區域自貿協定和雙邊貿易安排上升;(2)自由貿易理念已被拋棄、更加強調市場的公平性和對等原則;(3)市場經濟原則隨心所欲、主要國家更關注國有企業和政府補貼;(4)邊境後規則已普遍接受、新一輪規則談判充滿矛盾和各方博弈;(5)國家安全例外被過度濫用、高科技領域貿易合作壁壘將常態化;
  • 中美貿易增長強勁 「脫鉤」論不攻自破
    一段時間以來,美國一些政客為了政治私利,無視歷史潮流,大肆鼓吹「脫鉤」。不過,中美兩國強勁的貿易增長勢頭表明,這些政客註定是徒勞的。  中國海關總署近日公布的數據顯示,今年前11個月,美國為中國第三大貿易夥伴,中美貿易總值為3.65萬億元,增長6.9%,佔中國外貿總值的12.6%。
  • 中美一旦全面脫鉤,我們手中的美元還有用嗎?
    28日白天,離岸人民幣在交易時間跌破7.15、7.16、7.17關口後,晚間跌幅進一步擴大,加速走低並跌破7.18和7.19關口,盤中一度跌破7.19至7.1963,日內最高跌幅為500個基點,稍後跌幅收窄至不到400點。
  • 「脫鉤」是誤判大勢的逆動(鐘聲) ——正確看待和妥善處理中美關係...
    美國一些政客在專橫霸道的心態驅使下,毫無根據地把自身問題歸咎於他國,用「對抗遊戲」作為解決本國問題的工具——新冠肺炎疫情來襲,他們「甩鍋」推責,懼怕看到中國生產的醫療物資馳援各國解燃眉之急;5G發展,他們妒火中燒,不願中國企業走在前面……他們拼命捏造所謂「中國威脅」,用盡各種威逼、恫嚇、拉攏的手段,妄圖說服各國政府跟從美國打壓中國,指望各國企業都作出將產業鏈移出中國的選擇。真是荒唐至極!
  • 「檯燈爺爺」蘭普頓:疫情證明中美無論是「脫鉤」還是「自立」都是...
    「檯燈爺爺」蘭普頓Lampton:新冠疫情證明美中無論是「脫鉤」還是「自立」都是幻想此次新冠疫情對中國和世界都發生了重大影響。當中國開始漸漸恢復正常的時候,世界衛生組織於3月11日宣布將新冠疫情定為全球大流行的級別。美國白宮於次日宣布對除英國之外的歐洲國家進行為期30天的航空禁令。這場疫情對中國的世界戰略有什麼影響?
  • 約瑟夫·奈:反腐就是增加中共的軟實力
    約瑟夫·奈:是的。政黨也有自己的軟實力。我1990年提出軟實力概念,但實際上,中國古代的孔子、老子就已經論述過有關思想,儘管他們沒有用軟實力這個術語。人們影響他人意志和行為的方式有三種辦法:一是強制方式,即以「大棒」脅迫;二是誘惑收買,以「胡蘿蔔」誘惑;還有一種就是吸引或說服,也就是「軟實力」。國家、政黨、公司以及個人都有自己的軟實力。
  • 建設雜談|從ABC看中美關係
    如果僅僅從字面上理解,所謂ABC,就是與中國脫鉤。這個問題最近各路專家學者討論非常多,觀點差別也非常大,悲觀者認為中美脫鉤尤其是科技脫鉤是大概率事件,樂觀者認為沒有那麼嚴重。筆者的看法沒有那麼悲觀。況且,所謂脫鉤,也是一個假議題。新冠疫情的爆發,讓美國人、讓川普政府突然覺得,對中國的依賴太深了,必須儘快改變這種局面。而川普政府考慮的,並非僅僅是對中國產品依賴過深這麼簡單。中國專家學者談之色變的所謂「脫鉤」,在川普的概念中並不存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