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軍在東北修建要塞預攻打蘇聯,卻被勞工告密,最終前功盡棄

2020-12-16 騰訊網

1938年東北吉林省東寧縣的地下,這裡有一個巨大的人造地穴,這個地穴的最深處距離地面足足有幾十米,這裡有數萬名衣衫襤褸的中國勞工,正在日本關東軍的嚴密監視下向深暗處挖掘。在這數萬名勞工中有43個人正在醞釀著一個驚人的逃跑計劃,為了這個計劃他們已經準備了半年了,就在負責監視的日本衛兵換崗之際,20多個中國勞工突然拿起鐵鍬和尖鎬向這些日本士兵砸了下去,緊接著他們換上這些日本兵的衣服,排好隊偽裝成日本衛兵的模樣向地穴的洞口走去。走出地穴後這43名中國勞工馬上向著不遠處的一條河狂奔而去,因為那條河的對面就是蘇聯。

日本的

絕密命令

1931年9月18日這一天 日軍現實了蓄謀已久的 侵佔中國東北的計劃,隨即 繼續北上 侵佔了齊齊哈爾 等其他的城市,最後日軍 侵佔了中國的東北三省。1933年的9月30日,日本東京大本營 派出了一批神秘人物 來到了今天的長春火車站,有被稱為 戰爭幽靈的 作戰科長 大佐 鈴木率道,還有時任關東軍參謀的遠藤三郎。這批日本軍官 分兩路 從長春出發,一路 向密山方向進發,遠藤三郎 與鈴木率道 則是向東寧 綏芬河方向出發,原來 這批日軍高級參謀 此行的主要目的 就是到中蘇、中蒙邊境的 重要地帶 去偵查蘇軍的布防情況。

偵查結束後 遠藤三郎 起草了一份秘密報告送往日軍大本營,一個月之後大本營便向日本關東軍發起了代號為589的絕密命令,要求日本關東軍在中蘇、中蒙長達3000多公裡的邊境地帶修築一系列大型的軍事要塞工程,而時任關東軍參謀的遠藤三郎被任命為負責整個要塞修建的總指揮。日軍大本營的目的很明顯,侵佔了中國東北的關東軍,如果繼續南下實行對中國的全面侵略,那麼在北方的蘇聯紅軍始終 是個威脅。

神秘的要塞

收到589號命令的遠藤三郎,經過了多次的實地考察,最後做出了整個要塞的設計方案。它將中國的東北分成了東正面、北正面和西正面三個部分,虎頭、東寧、還有綏芬河是東正面,黑河、孫吳是北正面,海拉爾是西正面。遠藤三郎的作戰構想是以東正面作為第一作戰區對蘇聯紅軍發動進攻,海拉爾是第二作戰區,防止蘇聯來抄日軍的後路腹背受敵。 而一旦日軍的主力進入到蘇聯境內,這個時候再從西正面北正面同時發動進攻,就可以北上入侵蘇聯的遠東地區。

遠藤三郎設計的要塞,與對面蘇聯紅軍所構築的防禦工事截然不同,蘇聯紅軍修築的防禦工事都是炮塔、戰壕等擺在明面上的東西,日本關東軍早就把對面蘇聯紅軍的一舉一動都掌握了,所以他設計修築了這種巨大的地穴,甚至可以藏下飛機和坦克。在面朝蘇聯方面的陣地上,白天是靜悄悄的,等到夜幕降臨後才開始大興土木工程,工程構件都在後方製造完成,然後再運到要塞迅速安裝。

招工

!

招工

!

在中蘇、中蒙長達3000多公裡的邊境線上要修造多個大型的地穴,光靠日本關東軍是不可能完成的,就拿要在東寧修建的地穴來說,規模相當巨大。先不說外圍的壕溝,還有碉堡等地面輔助設施,單是在地面以下就要開鑿1700多公裡的通道,如此巨大的工作量,單靠日本的工兵部隊是很難完成的。1938年的華北地區隨處可以見到這樣的廣告:發財的機會來了,歡迎華北勞工入滿洲,每天可以掙1塊5毛錢,一天三頓吃的都是大白饅頭等等。廣告上的各種許諾,還有工作條件,寫得是天花亂墜,所以有成千上萬窮的只剩下力氣的農民被忽悠到了東北。

日軍的火車一直開了幾天幾宿,最後停在了東寧,這裡有數不清的中國勞工正在日本士兵的刺刀下工作,有的勞工在挖山上的土,有的勞工在修築鐵路,每天要出工十八九個小時,吃的卻是稀飯和鹽豆,在吃住都極為惡劣的條件下,很多年輕力壯的小夥子,沒過多久都被累死了。後來才知道原來關東軍是要在這裡 修要塞 挖地穴,可是有些人在很長一段時間裡連地穴的影子都沒有見到過,他們所做的工作只是挖掘地穴的一些輔助性工程。根據當時的勞工回憶,他曾經見過幾千名中國勞工被送到山裡甚至更遠的地方,應該是去參加地穴核心工程的修築,但是他卻沒有見過一個人活著回來。

異常複雜的地穴

開始講到那逃跑的43名中國勞工,實際上是在河北被日軍俘虜的戰俘,其中一個人叫陳恩,被俘虜之前是個排長。被俘之後陳恩被裝上了火車,經過長途的押運,被送到了一個連他自己都不知道是哪的非常隱秘的地方。他和其他的42名戰俘被分為一組,每天在深不見底的地穴中修築隧道。陳恩發現日本關東軍在這裡修建的防禦工事遠比自己想像的要複雜得多,可以說是機關重重。

洞穴外面猛一看好像也沒什麼特別,有山有樹還有河流,但是仔細觀察不難發現,在半山腰被雜草覆蓋的地方隱藏著很多洞口,這些洞口其實就是洞穴通往外面的入口。如果從洞口順著往裡走,就會有一道門,這裡會站著兩名日軍士兵24小時看守。過了這道門就是水泥澆築的隧道,在長長的隧道兩邊有著無數個槍眼,這可以讓守衛者很輕易的襲擊任何未經允許的闖入者。

為了萬無一失,隧道下面還被設計了很多可以打開的蓋子,下面就是很深的陷阱。進攻者一旦接近了入口,只要打開蓋子,就可以讓他們無法進入洞穴。陳恩和其他中國戰俘所挖掘的巖石空洞裡堆滿了日軍的槍枝、彈藥,甚至還有坦克和飛機,像這樣的彈藥庫在東寧的地下洞穴中還有很多。一旦日軍發動對蘇聯紅軍的進攻,這些武器馬上可以進入戰場使用。

其實陳恩參與修建的日軍彈藥庫,只是東寧洞穴的冰山一角,實際上在東寧地穴中有個中央隧道,它的高度寬度都在三米以上。在這條地穴主幹道的迴廊上,到處都有直角拐彎的像迷宮一樣的岔道,這些岔道又通往洞穴深處,而地穴當中最核心、最機密的戰鬥指揮所和將校休息室,都位於工事中央的最深處。地穴主通道的進入處,鑿有10米深的豎井上下貫通,豎井內裝有電動升降機和鐵梯等設施,這些設施就像現在樓房的電梯,對著幾個上下整齊排列的坑道樓層,最上層的洞口連接幾個支通道,通向各個地堡。

實施逃跑計劃

眼看著東寧洞穴的2期工程就要完工了,陳恩和其他的戰俘感覺到自己離死亡已經不遠,因為他們知道日軍是不會讓他們帶著這麼多的秘密活著離開的,實際上這43名戰俘自打來到東寧這地方,一開始就想著如何逃走。首先必須弄清地穴的結構,在幾個月的地穴修建過程中,通過仔細的觀察,陳恩的心裡其實已經有了解決的辦法。

由於地穴的規模太大,結構又很複雜,有些日軍的守衛士兵都分不清哪是哪,所以他們就在洞穴主隧道沿途的牆壁上用油漆畫下了一些數碼還有標記,這些看似是沒有任何規律的數字、圖形還有箭頭,其實都有明確的含義。而每名日軍守衛士兵的手中都會有一個號碼本,經過核對就會知道牆上這些箭頭所指的究竟是什麼位置,看來只要神不知鬼不覺地弄死一個日軍士兵,再通過他手中的號碼本,就可以找到洞穴的出口。

因為外面整個山裡全都是日軍的控制範圍,大大小小的崗哨密布,一旦跑出洞穴沒有一個好的藏身之處,那麼同樣還是死路一條。從當地給日軍種糧食的村民那獲悉,這裡和蘇聯只有一河之隔,如果能想辦法跑到河對岸去或許就安全了。終於在1938年遠藤三郎檢查要塞2期工程時,大部分守衛都去接受檢驗,只留下了少數的監視的衛兵。就在監視的衛兵換崗之際,43名戰俘用鐵鍬 尖鎬襲擊了地穴中的守衛士兵,然後按照他們的號碼本,把通向地面大門沿途的所有衛兵都抹脖子,然後一路向北狂奔了大約半個小時左右,果然他們的眼前出現了一條河,一切都像計劃的那麼順利。

過了眼前的這條河就應該是蘇聯紅軍的地盤了,但此時這些有著豐富戰鬥經驗的戰士卻有一種不祥的預感,因為這條河實在是有點小,但現在已經沒有時間讓他們再猶豫了,如果現在掉頭往回走那只能是死路一條,精疲力盡的戰俘們只能先遊過河再說。

過河之後為了避免目標過大,戰俘們分頭進行逃跑,結果有戰俘在一個崗哨下面發現了一對巡邏的士兵,仔細一看哪裡是什麼蘇聯紅軍,明明就是日本關東軍,原來東寧這座地穴確實跟蘇聯只有一河之隔,可是不熟悉地形的戰俘們跑錯了方向。日軍當時經過搜索有11人被抓回,有2人被射殺,其餘的人逃入蘇聯境內,可以想像每天都睜大了眼睛,盯著對面日軍一舉一動的蘇聯紅軍,的最想知道日軍這項極密計劃的內容的,而逃過去的中國勞工是送上門來的情報員,無疑會給他們提供想知道的一切。

1939年5月5日日蘇諾門罕戰爭爆發,雖然在這場戰鬥中,大量日本關東軍從各個地穴中蜂擁而出,並且還使用了臭名昭著的731生化部隊,但是這場戰鬥仍以日軍慘敗而結束。諾門罕戰爭的失敗拉開了關東軍戰敗的序幕,預示著日本關東軍在東北建造了長達10年之久,殘害了數萬名中國勞工的奪命地穴,最終將變成他們為自己挖掘的墳墓。

相關焦點

  • 去東北旅遊,到過侵華日軍針對蘇聯修建的17個軍事要塞嗎
    日本侵華期間,為防備和進攻前蘇聯,在東起吉林琿春,西至內蒙古阿爾山,長達4700千米的邊境地帶修築了17處軍事要塞。1934年至1945年,日本關東軍強徵中國勞工,先後修建的這些要塞共約8萬個永備工事,通道總長約有1700千米。
  • 歲月回眸 | 海拉爾日軍要塞遺址紀行 作者 穆玉民
    紀念園分為地上和地下兩部分,地面上有要塞遺址博物館、主題廣場、地面戰爭遺蹟、模擬戰爭場景,地下部分就是日軍要塞工事遺蹟。我走進肅靜的博物館,立刻讓我感到心情很沉重。博物館分為四個展廳,第一展廳主要介紹了蘇炳文將軍率領民眾救國軍,發動的著名「海滿抗戰」。第二展廳介紹了日軍在此修建要塞的目的,勞工的悲慘遭遇。讓我感興趣的是這裡用聲光電手段,全景展示了著名的諾門罕戰役經過。
  • 東寧要塞:被日軍稱為東方馬其諾防線,可實際情況令人意想不到?
    日軍將居住於中蘇邊境一帶的人口少、經濟不發達的村莊,都單獨設省。當然了,其目的是為了日後對蘇發起進攻做準備。日俄戰爭以後,日本國內本部就一直視蘇方為遠東最大的潛在對手。當佔領東北以後,日方就開始著手實施這一北進計劃。為此,偽滿政府在這10年間,共支付了4.5億元的費用,徵用了數10萬勞工,修建號稱「東方馬其諾防線」的17個要塞。
  • 埋藏在地下的罪惡鐵證,海拉爾日軍要塞數萬中國勞工的血淚史
    今天我們來關注抗日戰爭時期發生在內蒙古的那些往事,內蒙古大部分地區淪陷得比較早,跟山西一樣,日寇在這裡也開採了很多資源,修建了很多工事,而為日寇幹活的苦力自然也都是來自中國的普通老百姓或者是戰俘們。這些人的生活也是慘不忍睹的,餓死,病死,被折磨致死的人隨處都是,海拉爾要塞殘害勞工慘案就這是其中之一。
  • 日本宣布投降後,這裡竟然還在有日軍抵抗,最後被蘇軍殲滅
    引言:1945年8月8日蘇聯紅軍對日本宣戰,然侯對盤踞在中國東北的日本關東軍發起了進攻,日本關東軍在火力極其強大的蘇軍裝甲部隊的進攻下頃刻間土崩瓦解,將幾十萬駐守在我國東北的日本關東軍連根拔起。直到日本宣布投降之後,關東軍徹底放棄了抵抗,向蘇聯紅軍繳械投降。
  • 第二次世界大戰的最後一個戰場——黑龍江虎林要塞
    因為黑龍江虎林虎頭山位於鎮東北至西北的群山之中,與原蘇聯的伊曼市隔岸相望。作為邪惡軸心國的日本,為了防禦參戰同盟國陣營中,蘇聯的戰略武裝軍事力量。日本在東北的駐軍簡稱關東軍,關東軍在黑龍江的虎林下的大的賭注。投資數百億日元的資金,動用了當地十幾萬勞工,秘密地修築工事。虎林鎮上常常響起警報聲,抓走當地的老百姓當勞工,被抓去的勞工都是有去無回。
  • 這裡是二戰真正的終結地,是日本人自掘的墳墓——虎頭要塞
    在抗戰時期,這裡既是日軍攻擊蘇聯的突破點,也同樣是蘇聯遠東軍進入中國東北的快速通道。86年前,日本關東軍在虎頭建立第四國境守備隊,並以猛虎山為主要陣地修建軍事設施。國境守備司令部位於主陣地猛虎山的中部丘陵,它與東、西猛虎山丘陵構成了要塞的重要陣地。猛虎山周邊布滿沼澤,是優越的天然屏障。據《日本關東軍要塞》記載,在日軍侵華的10多年間,日軍在中國東北邊境地區修建的要塞與工事高達八萬多個。
  • 東北獵戶無意中發現日軍地下部隊,揭開了二戰最後一戰的序幕
    在1945年二戰快結束的時候,一名東北獵戶進入深山打獵,不經意間發現了許多的日軍屍體。這名獵戶憑藉多年的打獵經驗,感覺其中必有蹊蹺,循著屍體留下的痕跡,很快就找到了一個被偽裝的通氣孔,進而發現了一處地下要塞的入口。 這事非同小可,他不敢停留,也沒有打草驚蛇,而是連忙向駐紮在當地的蘇軍報導此事。
  • 二戰最後一仗:血戰虎頭要塞,日本關東軍虎頭要塞覆滅記!
    但是,許多人卻不知道,70年前在這片土地上曾發生過一場水陸空立體戰,並以1000多名蘇聯官兵和2000多名日本關東軍守備隊官兵的生命為代價,終止了第二次世界大戰,比日本政府宣布無條件投降延遲了11天。正因如此,這裡也成為第二次世界大戰的終結地。日軍侵佔虎頭,秘密修建要塞虎頭是一個邊陲小鎮,坐落在完達山的餘脈——虎頭山上,面臨烏蘇里江,與俄羅斯伊曼市隔江相望。
  • 破滅日軍的最後幻想,蘇日戰爭讓日軍徹底屈服!
    早在1945年2月的雅爾達會議上蘇聯就像英美等國承諾,德國投降三個月後就開始對日作戰。八月蘇聯對日的作戰行動不僅是履行對同盟國的承諾,也是為了擴張自己的勢力範圍,奪回日俄戰爭中在中國東北地區失去的鐵路,港口等權益。戰爭開始蘇軍發動「閃電戰」,行動迅速,而日軍反應遲鈍。
  • 虎頭要塞—— 一段讓人無法忘卻的歷史
    這裡是第二次世界大戰最終結束的戰場,這裡是侵華日軍號稱的 「 東方馬其諾防線 」 ,這裡就是侵華日軍動用中國無數勞工修建的虎頭地下要塞
  • 虎頭要塞|二戰終結地,日本自掘的墳墓
    然而在中國東北烏蘇里江畔的小城虎林,駐虎頭日軍憑藉要塞險峻繼續負隅頑抗,8月26日,日本守軍被蘇聯紅軍全殲,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比日本宣布投降整整遲了 11 天。中俄邊境,界江烏蘇里江緩緩流淌,烏蘇里江的起點虎頭鎮,第二次世界大戰的終結點就在這裡,這個在地圖上難以找到的小鎮,卻是中俄邊境重鎮,地處黑龍江東北部邊陲,屬完達山脈,山脈的最高峰神頂峰,是我國最先看到太陽東升的地方。
  • 面對蘇聯的閃電戰,號稱精銳的日本關東軍,為何毫無還手之力
    蘇聯勝利後,佔據了朝鮮半島北緯38°以北地區,造成朝鮮半島的分裂局面。 這場戰爭伊始,蘇聯先發制人,用閃電戰把駐紮在中國東北的日軍打了個措手不及。要知道,駐紮中國東北的是號稱日軍精銳,有「皇軍之花」之稱的關東軍。
  • 第二次世界大戰終結之戰——虎頭要塞殲滅戰
    在此方圓數十公裡的範圍內,共有大小十餘處要塞,它恰好位於伯力和海參崴的中心點,不僅可以扼制蘇聯遠東烏蘇里鐵路的咽喉,同時它又是遠東蘇軍進入東北腹地的捷徑通道。因此虎頭的軍事戰略地位極為重要。當初日本關東軍修建虎頭要塞的目的在於以此作為進攻蘇聯的戰略基地,然而具有諷刺意味的是這裡將成為蘇軍殲滅日本關東軍的最後一戰。
  • 醉美331公路丨走進雞西虎林虎頭要塞:每塊石頭都浸染著勞工血淚
    深秋時節,報導組驅車從331國道進入虎林市,探訪坐落於烏蘇里江畔虎頭鎮的侵華日軍虎頭要塞遺址,與東寧要塞一樣,這裡也是「二戰」終結地。荒郊野外,涼意襲人,75年前硝煙瀰漫的戰場,此刻寂靜得讓人浮想聯翩。
  • 日本戰敗後,有日軍躲在東寧要塞不出來咋辦?蘇軍做法「絕了」
    日本承認戰敗後,日本天皇宣布日本將會無條件投降,但當時還有大量日軍沒有返回國內,例如駐紮在我國東北地區的日本關東軍。後來蘇聯決定派兵將其剷除,那些日軍打了敗仗,於是便躲在位於地下的東寧要塞中不願意出來,這要咋辦呢?只能說蘇聯的做法簡直絕了。
  • 二戰歐洲防禦工事與亞洲防禦工事的區別影響二戰進程的要塞計劃
    ,在防禦戰役中往往也起著影響全局的作用,比如德國閃電入侵蘇聯初期遭遇到的蘇軍堅固的布列斯特要塞,該座要塞是蘇聯在俄國時期就修建在波蘭邊境上的一座堅固的兵力要塞集結地,也稱為常規永修建設防禦工事,布列斯特要塞的主堡位於整個築壘地域的中心。
  • 為什麼1945年蘇聯遲遲不肯出兵中國東北?
    1904-1905年,日俄戰爭日軍曾大敗俄軍。5年多前蘇軍精銳領教過日軍一個三流邊防警備部隊的實力。1939年諾門罕戰役,蘇軍二戰最優秀指揮官朱可夫元帥親自指揮,蘇軍擁有超過7比1的戰車數量優勢,超過6比1的火炮數量優勢,超過5比1的兵力優勢,戰損蘇聯居然大於日本。日本在東北修築了8萬個牢固的地下工事,黑龍江、吉林一半都是山區,非常適合日軍持久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