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北獵戶無意中發現日軍地下部隊,揭開了二戰最後一戰的序幕

2020-12-16 騰訊網

我們都知道,1945年8月15日,日本宣布無條件投降,抗日戰爭勝利結束。但有這樣一支日軍因為深藏地下堡壘,並不知道外部消息,被發現後企圖負隅頑抗而被殲滅。這既是二戰最後一戰,也是一場極其殘酷的戰鬥,作戰雙方損失都極為慘重。

這場艱苦戰鬥的來龍去脈是這樣的。

在1945年二戰快結束的時候,一名東北獵戶進入深山打獵,不經意間發現了許多的日軍屍體。這名獵戶憑藉多年的打獵經驗,感覺其中必有蹊蹺,循著屍體留下的痕跡,很快就找到了一個被偽裝的通氣孔,進而發現了一處地下要塞的入口。

這事非同小可,他不敢停留,也沒有打草驚蛇,而是連忙向駐紮在當地的蘇軍報導此事。

那麼,這個日軍的地下要塞得怎麼回事呢?

原來,1934年至1945年,日本關東軍歷時10餘年,在東起吉林省琿春,中部經黑龍江省中蘇邊境,西至海拉爾和阿爾山5000公裡邊境地帶,共修築17處要塞,要塞群相加約1700公裡,共有8萬個永備工事,號稱「東方馬其諾防線」。被獵戶發現的地下要塞就是其中之一的虎頭堡壘。

日軍修建這條防線,不過並不是由防守方中國建立的,而是窮途末路的日本為了避免蘇聯的進攻修築的防禦性工事,絕非大家心中所認為的防線就是一堵牆,而是根據地形採用坑道式修建,其內部結構的複雜程度讓人難以想像。在外部觀看,這道防線並不起眼,但是一旦進入其內部,就會發現這實際上就是一座位於地下的城市,其規模巨大,安排有自己的循環系統,足夠日本在這裡安排數萬名士兵。地下堡壘內部空間很大,裡面儲備了大量的糧食和武器以供長期作戰使用。

侵華日軍為了修築要塞,強徵和奴役中國勞工、戰俘320多萬人,這些勞工和戰俘沒有足夠的食物和衣物,加上天氣寒冷,很多人生病死了,日本人就把他們屍體棄屍荒野,讓他們的屍體被狼啃咬,十分悲慘。造成了100多萬勞工的死亡;同時強徵、騙徵中、朝兩國婦女為慰安婦,為日軍充當性奴隸。

日本兵自己有足夠的食物,可就是不給中國農民和戰俘吃飽,加上天氣寒冷,很多人生病死了,日本人就把他們屍體棄屍荒野,那裡經常有虎狼野獸出沒,他們的屍體被狼啃虎咬,只留下了累累白骨,十分悲慘。

虎頭要塞的位置很重要,它扼住遠東烏蘇里鐵路的咽喉,主陣地猛虎山由中猛虎山、東猛虎山、西猛虎山三個丘陵組成,周圍是沼澤地帶,形成難以通行的天然屏障。

在要塞修建成功以後,日軍把俘虜和勞工集中在猛虎山西麓(猛虎谷)的窪地裡,欺騙他們說是舉行完工酒宴,用酒菜酬勞他們,當大家正在吃飯的時候,突然,日軍的重機槍對人群開始掃射,這些勞工全部被殘忍殺害。

隨後,日軍對堡壘進行了一系列的加強,並且加大了儲備的力度,倉庫裡存儲了夠一千名士兵吃三個月的糧食、彈藥、燃料,企圖憑藉地下堡壘對抗進攻。

得到消息的蘇軍遠東第一方面軍,並沒有想到這裡居然還有日軍,當天即派出部隊進行搜查,發現這是一處地下要塞,也找到了外面分布這麼多日軍屍體的原因,原來因地下堡壘比較潮溼,細菌比較多,因此許多日軍生病大量死去,這些屍體就被運出洞外,結果被中國獵虎發現,最終暴露了目標。

發現日軍的蘇軍開始並沒有直接發動進攻,而是先勸說讓日軍投降,不過這些日軍寧死也不投降,而且憑藉堡壘的地形優勢進行反抗。

蘇軍派出49架轟炸機和50架殲擊機對日軍陣地進行了兩個小時的轟炸。但地面進攻遭到了日軍激烈的反抗,雙方展開了激烈的肉搏戰,但由於攻上來的蘇軍較為分散,只好退下陣來,蘇軍的第一次總攻擊失利。

隨後蘇軍總結經驗教訓,改變了策略,採取穿插分割、逐步壓縮和各個擊破的戰術,進行了系列進攻,包圍並逐步佔領了許多要塞關鍵高地。

蘇軍為了減少傷亡,就把日本無條件投降的消息通過廣播和傳單發送給頑抗的日軍,但這些日軍並不相信,並將蘇軍派去勸降的日軍投降將領也殺害了。

蘇軍看這些日本軍人不肯投降,又在坑道堡壘裡面放冷槍,造成自己一方傷亡慘重,隨不再客氣,毒氣彈、手榴彈和汽油等等一切能用於地下作戰的武器都用上,地下的日軍有窒息死的,有燒死的,有炸死的,最後只剩下53人眼看沒有希望了,就舉著白旗投降,才算保著了性命。

經過17天的激戰日軍後,蘇軍在清點日軍屍體的時候,都驚呆了,這個看似不起眼的防線裡面竟然藏有足足2000多人的日軍士兵和其他人員,其中軍人被消滅1378人,投降53人。

這些在中國土地上肆意殺戮的侵略者,終於付出了應有的代價。而虎頭戰役也因為成了第二次世界大戰的最後一戰而名留青史。

相關焦點

  • 1945年8月18日二戰最後一戰千島群島戰役日軍一戰被俘虜六萬
    、齒舞、國後四島,在英美蘇三國召開的雅爾達會議中,這三個島嶼是作為蘇聯出兵東北的條件,意思是說蘇聯出兵東北之後位於日本海周邊的千島群島直接劃歸給蘇聯管轄屬於蘇聯作為戰勝國之後,得到了應有的補償。千島群島戰役唯一亮點就是該戰役最為日本最後一戰而且使用坦克是日本一式坦克,1945年5月18日2時35分,蘇聯紅軍岸炮從12公裡外的堪察加半島轟擊佔守,以「基洛夫」號巡洋艦為首的蘇聯紅軍驅逐艦隊掩護登陸部隊上岸。
  • 破滅日軍的最後幻想,蘇日戰爭讓日軍徹底屈服!
    這是二戰中最後一次大規模的軍事行動。也是一次新時代軍隊和舊時代軍隊的較量。但是面對蘇軍的猛烈攻勢,日軍無力抵擋蘇軍的進攻,節節敗退,不得不向同盟國投降。蘇軍勝利後,偽滿洲國徹底終結。之後蘇軍佔領朝鮮半島北緯38度線以北地區和日本北方島嶼的軍事行動,造成了朝鮮半島的分裂局面和日俄之間一直延續至今的領土爭端。
  • 帝國裝甲軍的崛起:淺談二戰日軍裝甲部隊的編制發展史
    引言在二戰時期,日本陸軍的編制是與其他國家不一樣的,其參照舊德國的編制構建出了分隊、小隊、中隊、大隊、聯隊、旅團、師團的編制體系,在火力和人數方面則是參照了一戰時的美國,總體上日軍的編制呈現出了明顯的不同。
  • 二戰日軍的最後一戰,已經投降卻玩命反撲,兩小時讓蘇軍丟了大臉
    此時駐紮在北千群島的日軍部隊是日軍戰車第11聯隊,這個戰車11聯隊原屬於日本戰車第二師團第四旅團。在1944年2月被調往北千群島作為守備部隊,同年5月編入了日軍第91師團,由於戰鬥力很強,從而人送外號「虎之子」。我們看這個外號便知道,這支聯隊作戰水平是不低的。
  • 二戰日軍自走炮部隊堪稱悲劇 精銳部隊葬身海底
    自行火炮(日軍稱「自走炮」)是一種安裝在車輛底盤上,能自行運動的火炮,是重要的支援火力。日軍也在二戰後期發展出一系列自走炮,但日本既沒有好的底盤,也沒有高性能火炮,因此日本自走炮性能差強人意。而日軍自走炮部隊不僅戰績寥寥,其作戰過程堪稱「悲劇」。
  • 二戰的最後戰場——「東方馬奇諾防線」徹底崩潰
    由於蘇軍的前線偵查報告工作不細緻,加上對我國境內的地形不熟,蘇軍一路南下追擊敗退的日軍,竟沒有發現虎頭要塞的防守日軍。8月11日,被當地稱為「張大膽」的張福忠去戰場上撿破爛,企圖尋找值錢的東西,他拿著一把戰刀挑來挑去,一不小心挑開了日軍偽裝的通氣孔,發現了一群手端刺刀的日本兵,嚇得撒腿就跑,並向駐紮在附近的蘇軍匯報了發現日軍的具體情況。
  • 二戰時期各國軍隊實力排名,日軍第二,那麼排第一的到底是哪支部隊
    以上這些國家都是二戰時期參戰的主戰國。當時德國,日本,義大利被稱之為法西斯軸心國。而美國,英國,法國,蘇聯,中華民國都是屬於反法西斯同盟國。 那麼,作為二戰時期主要的軍事強國,就是以上這幾個國家了。然而,這些國家在二戰時期各國軍隊實力怎麼樣?戰鬥力最強,又是哪一個國家?今天小編就結合,各個國家的軍隊,在二戰中的表現,分析一下,哪個國家的部隊可以排第一。
  • 二戰日本人點評德軍:步兵很懦弱,唯有一種部隊可媲美日軍
    圖:二戰德軍宣傳畫雖然是戰敗國,但德國陸軍是世界公認的二戰最強軍隊,無論是戰爭理念、戰術手段還是武器裝備、兵員素質,都堪稱人類戰爭史上的精華。不過,二戰中的日本人並不這麼看。德國和日本是軸心國夥伴,雙方「互相傷害」是常事。先來看看德國人對日軍的差評。
  • 二戰期間,日軍發明的生化武器有多缺德?731部隊只是冰山一角
    而日本在二戰中不單單是對我國造成了傷害,日軍對於世界都造成了特別巨大的負面影響。今天我們要說的是在二戰期間,日軍發明的最缺德武器,就連日軍自己都難以啟齒。 其實日軍在二戰中想要研製各種先進武器的想法很急切。不過他們並沒有蘇聯的地大物博,也沒有德國那樣的工業實力,所以日軍只能選擇下三濫的手段,那就是生化武器。
  • 二戰日軍和抗戰後的解放軍誰強誰弱?數據和戰績:後者越打越強
    二戰日本陸軍在後世常被軍事家調侃,是一支"從一戰穿越過來的軍隊",因為他們的裝備和戰術太落後了。我們來看看日軍二戰初期的陸軍裝備。 日本陸軍最主要的制式武器是"38式步槍",俗稱"三八大蓋"。這是一種優秀的單發栓動步槍,準確性好,可靠度高,在日本軍隊已經列裝30年了。
  • 最後一戰:虎頭要塞攻堅戰,二戰東方戰線的最後一次大戰!
    二戰,是人類歷史上最具摧毀性和血腥的戰爭。蘇聯戰勝軍國主義日本,對第二次世界結束做出了決定性貢獻。1945年夏,紅軍在遠東進攻戰役中,摧毀了敵人最為精銳的部隊,將中國東北從佔領者手中解放出來。長時間裡,遠東軍事行動的某些情節被封存。只在不久前,才有機會了解,是哪些英雄親手締造了這場勝利。
  • 二戰日軍第四師團被人低估的精銳之師二戰人員損失最少
    ,日軍第四師團在二戰時期作為日本17甲級精銳師之一,可不是僅僅搞笑那麼簡單,如果日軍第四師團殺戮起來,當時中國陸軍又有那支部隊可以與之抗衡了,就好比二戰日本第六師團,所到之處皆戰無不勝。就在穿越魯蘇皖邊界一條公路的時候,發現前方路上赫然出現一支裝備精良、正在挺進的日本軍隊,但看到中國軍隊敗逃經過公路時,這支日軍部隊並沒有追擊反而沿路停下做起了飯,當長官匆匆來前線問責時,日軍南進支隊指揮官卻說沒有接到有關於追擊中國潰兵的命令,南進支隊的指揮官隨即被一名日軍中將連扇兩個大耳光。
  • 二戰日軍的奇葩番號:帶有濃重的地方風格,喜歡以長官名稱呼部隊
    二戰中的日本陸軍,在各參戰國中確實是獨一檔的存在,不僅在於他們的單兵素質很高,可以將的一戰裝備的陸軍,可以在二戰初期可以和英美軍隊打的有來有回。更特殊的是在於他們的軍隊編制的,確實也是和主流的西方軍隊不太一樣。當然這種編制的不僅僅在人員和武器調配上,更在於他們的稱呼上也是充滿著日本的地域和文化特色。
  • 單兵裝備:二戰日軍幾種常見的軍用手槍
    該槍採用9毫米口徑,發射9×22R手槍彈,是日軍唯一採用此口徑的武器。南部麒次郎有「日本白朗寧」之稱的南部麒次郎生於1869年9月22 日,後入伍進入日本陸軍,開始了他的武器設計生涯。他設計了二戰日軍使用的許多武器,對日軍武器產生了深遠的影響。
  • 這是二戰中日最後一戰,26萬大軍集結湘西,超過3萬日軍葬身此地
    尤其在二戰中,中國也被席捲進這場世界大戰,面對日本的侵略,中國人民在實力懸殊的境況下,抗日戰爭打了足足八年,之後才以日本投降而結束。 日本在二戰期間的綜合國力、軍事力量都超越中國好幾倍,當時日本的國力在全球都是屬於第一梯隊,強大不可輕易摧毀。但是他們奉行法西斯主義、殖民主義,在上世紀30年代,日本就開始對鄰國展開他們的侵略。那時的中國是就像是一個曾經在歷史上輝煌過的落寞貴族,落後且封閉,面對日軍的侵略,中國人民付出了寶貴的生命,先輩們經過多次浴血奮戰才換來抗戰的勝利。
  • 二戰日軍還有外國人?韓國兵打仗差軍紀亂,俄國兵一直沒能上戰場
    在抗戰中都能發現一直號稱大和民族的日軍在戰場上的表現並不弱於其他國家,甚至在單兵的素質和戰鬥力上要隱隱勝出,這種在帝國主義引導下的武士道精神,讓日軍在作戰中很是強悍。而且日軍的作戰也是相當狡猾,我們在電視中看到的日軍一般在作戰的時候都是讓偽軍在前面探路,雖然雙方是友軍,但日軍很顯是將這些人當成炮灰,畢竟想這些人並非日本人。
  • 一戰的導火索是塞拉耶佛事件,殊不知二戰的導火索是一戰
    兩次世界大戰是人類歷史上規模最大的兩次戰爭,給各個國家數不盡的平民帶來了無盡的傷害,一戰爆發於19世紀末20世紀初,6500萬人參戰,1000多萬人喪生,一戰的導火索是1914年6月28日,奧匈帝國皇儲斐迪南大公在塞拉耶佛視察,被塞爾維亞青年加夫裡若·普林西普 槍殺,一個月後奧匈帝國便向塞爾維亞宣戰
  • 山東抗日最後一戰:日軍坐看偽軍全軍覆沒,與八路軍6次白刃戰
    1945年8月15日,日本裕仁天皇向日本的海、陸、空三軍發表通告,日本將接受《波茲坦公告》的所有內容,宣布日本無條件投降,至此二戰真正結束。然而在中國戰場上,雖然日本方面已經投降,但是仍有大量日軍沒有向中國的武裝力量繳械投降。
  • 諾門坎戰役:日軍被蘇軍打的滿地找牙,喪膽諾門坎
    而這裡要提一下,日蘇雙方其實在「張鼓峰事件」中就爆發過武裝衝突,而日軍也是吃了憋的,按照常理來說,先前打了敗仗,後面再打就要謹慎一些,但日本則完全不一樣,他們一直想方設法地想要一雪前恥,展示大日本帝國的雄風,同時也想看看蘇聯軍隊的實力到底如何,因此在諾門坎戰役中,日軍表現得非常主動。一戰戰爭打響,就好比離弦之箭一樣,沒有了回頭的機會,只能往前衝。
  • 日軍造重炮陣地騙東北軍是修泳池,這紅色巨炮打響侵華戰爭第一炮
    作者:虹攝庫爾斯克北京軍博地下一層的裝備館近日向公眾開放,陳列了無數坦克裝甲車輛和火炮彈藥的展館深受參觀者的喜愛。在這些大傢伙中,有兩門巨炮吸引了參觀者的目光。這兩門炮粗短有力,巨大而厚重的防盾使其與其他火炮差別較大。這是一種什麼樣子的火炮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