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戰中的日本陸軍,在各參戰國中確實是獨一檔的存在,不僅在於他們的單兵素質很高,可以將的一戰裝備的陸軍,可以在二戰初期可以和英美軍隊打的有來有回。更特殊的是在於他們的軍隊編制的,確實也是和主流的西方軍隊不太一樣。
當然這種編制的不僅僅在人員和武器調配上,更在於他們的稱呼上也是充滿著日本的地域和文化特色。
鄉土氣息的部隊番號
從當初成立的明治六大鎮臺開始,新式的日本陸軍就長期實行地方徵兵制。
並且在全面抗戰在前在全國設立16個師團管區,咱們說的日本17大甲等師團(近衛師團是)就是來自這些師管區。日本在每一個師管區內都會設有4個聯隊管區,1個聯隊管區內負責在本地區招收兵員;而其他的特種兵聯隊的兵員徵召任務則由師管區酌情分配給下屬各聯隊管區。
這種以鄉黨為招兵風格的規定,也讓日本的師團都有比較強的濃厚鄉土氣息。
基本上師團內的士兵們都是來自同一地方,有的人甚至是鄰居(軍官是經過大本營委派),所以很多人在稱呼日本師團的時候,經常喜歡在師團的地方加上地名,比如馳名中外的第4師團,因為師管區來自大阪,所以也被人成為大阪師團。師團下屬的各個步兵聯隊,也都是以聯隊管區來命名,比如熊本第6師團下屬的13、23、45和47聯隊,就經常被人稱為熊本、都城、鹿兒島和大分聯隊。
當然日本軍隊的番號這麼分法也是有利有弊,好處就是大家都是同鄉,在作戰的時候可以相互信任,讓部隊有歸屬感,在戰爭空閒時間有很多共同的話題,管理起來會很方便。缺點也是很明顯,就是因為地方的不同,每個部隊士兵們的習慣也不一樣,也造就了每一個師團不一樣的性格,比如熊本和仙臺師團,祖上就是產強兵,民風彪悍,因此這樣的部隊有匪氣,而來自大阪的第4師團則是來自喜歡經商的大阪城,因此喜歡打仗的時候耍滑頭,而來自日本山口組總部的東京101師團則是流氓氣息很重,經常喜歡打罵長官,讓其倒洗腳水。
部隊怎麼稱呼
雖然都有正式的編制,但是如何稱呼作戰部隊也日軍一件麻煩事。在行軍作戰的時候日本不喜歡直接念軍隊的數字番號,更不要說他們的地名番號了,比如第8和37聯隊都是在大阪,叫大阪聯隊,誰知道是叫哪個?
而為了解決這個問題,日本軍部則是習慣的師團級別以上作戰單位稱之為「兵團」,大隊以上作戰單位稱之為「部隊」步兵中隊以下則是稱之為「隊」。戰時,為防止洩露番號,日軍習慣以部隊長的姓稱呼該部隊。
以軍級作戰單位為例,1937年參加淞滬會戰的第十軍,軍長為柳川平助,因此也被稱之為柳川兵團,而在華北我們熟知的廣島第五師團,因為當時的師團長是板垣XXX,所以也叫板垣部隊,在的諾門被蘇軍打殘建制的23師團,因為師團長叫小松原道太郎,而《亮劍》中山本一木的原型,華北日軍的特種作戰部隊益子挺進隊,也被人稱之為益子隊,其原番號是華北日軍弘前36師團步兵223聯隊第9中隊(中隊長益子重雄),因此山本特工隊我們可以猜測應該是一支中隊或以下編製作戰單位。
不過這個稱呼有一點不好,那就是隨著師團的擴編,有的師團師團長姓氏相同或者有的部隊長官更迭頻繁,部隊稱呼不斷變化,造成了部隊稱呼不斷變化的情況,比如在崑崙關戰役的時候廣島第五師團的指揮官已經換成了今村均中將,因此應該叫今村師團而不是板垣師團。
為了讓部隊有正式的代號,到了1941年9月,在對東南亞和太平洋準備進行攻擊的時候,日軍大本營頒發了《昭和16年度陸軍動員計劃令細則》,下令給所有混成旅團、師團和軍配置一個永久的稱呼代號,用以方便聯絡的,這個代號是單個漢字(方便記憶)比如,配發給第3師團的文字代號為「幸」,故而第3師團的代號為「幸」師團。
在最初期代號的時候,日本還是根據每一個師團的特點和地域特色來進行編制的,還是大阪第4師團為例,他麼你的代號是的「澱」,取名的來意是因為大阪標誌性的河流澱河,一條貫穿大阪市區的大阪母親河,以前豐臣秀吉在築大阪城的時候,也將自己最喜愛的妃子稱之為「澱殿」,而第2師團的代號則是「勇」,這主要是因為仙臺地區民風彪悍,第2師團是當時日本陸軍中作戰最勇猛,也是最擅長打硬仗的部隊,近衛師團被稱之為「宮」這也和他們經常擔任宮城警備,包含皇宮的的工作性質有關。而18師團被稱之為「菊」,也是日本大本營為了表彰他們作戰彪悍、以及內斂的作風故而將代表皇室的「菊」授予這支部隊。但隨著的部隊番號的不斷增加,後續新增的部隊的代號則是顯得有點的隨意,甚至因為擴軍,很多120以後的番號師團,甚至得用2字代號,比如大阪132和熊本133師團就被稱之為」振起「和「進擊」,其名字只是好聽,並不具備特殊意義。
作為的部隊稱號的文字代號使用久了也是會有弊端,特別是在戰爭後期日軍的密碼和電報頻繁被美軍截獲,因此在一些大的行動中,日軍會選擇臨時改變的部隊的代號,以便迷惑對手,典型的例子是在「大陸一號」(豫湘桂)作戰中,日軍就曾臨時更換全部參戰部隊的文字代號以迷惑國軍。比如第3師團的代號從「幸」改成了「山」(24師團)、第40師團從「鯨」改成了「宮」(近衛師團)、第116師團從「嵐」改成了「旭」(23師團),讓人以為此次進攻的日軍是南調的關東軍(第23、24師團),而掩蓋他們還是以11軍主力(第3、40和116師團)作為進攻主力的意圖。
雨田君說
日軍之所以取這種另類的番號或者代號,其原因雨田君認為不外乎這幾點:
首先是日軍的徵兵制度導致的,就地徵兵和本鄉兵源制度讓他們的軍隊都是來自同一個地方,因此在稱呼的時候難免要用地方名來稱呼,方顯的親切和順口。
其次是的日軍在軍隊代號的選擇上選擇的長官名字命名,更多的是來自他們在戰國以後一直形成的習慣——以長官唯命是從,比如人們耳熟能詳戰國時期的島津部隊就是島津義弘帶領的軍隊,這也體現出日本文化中的絕對順從,有一種濃濃的武士色彩。
概言之,日軍的部隊番號和代號,確實是五花八門,按照現代的話來說就是一股「中二風」,這也體現了傳統日軍,保守的軍隊體制,這也從側面昭示了日軍失敗的必然性,一支不與時俱進的隊伍是必要的被他人所擊敗。
—the en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