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戰日軍的奇葩番號:帶有濃重的地方風格,喜歡以長官名稱呼部隊

2020-12-15 雨田觀史海

二戰中的日本陸軍,在各參戰國中確實是獨一檔的存在,不僅在於他們的單兵素質很高,可以將的一戰裝備的陸軍,可以在二戰初期可以和英美軍隊打的有來有回。更特殊的是在於他們的軍隊編制的,確實也是和主流的西方軍隊不太一樣。

當然這種編制的不僅僅在人員和武器調配上,更在於他們的稱呼上也是充滿著日本的地域和文化特色。

二戰時期的日本軍隊

鄉土氣息的部隊番號

從當初成立的明治六大鎮臺開始,新式的日本陸軍就長期實行地方徵兵制。

並且在全面抗戰在前在全國設立16個師團管區,咱們說的日本17大甲等師團(近衛師團是)就是來自這些師管區。日本在每一個師管區內都會設有4個聯隊管區,1個聯隊管區內負責在本地區招收兵員;而其他的特種兵聯隊的兵員徵召任務則由師管區酌情分配給下屬各聯隊管區。

日本的16個師管區

這種以鄉黨為招兵風格的規定,也讓日本的師團都有比較強的濃厚鄉土氣息。

基本上師團內的士兵們都是來自同一地方,有的人甚至是鄰居(軍官是經過大本營委派),所以很多人在稱呼日本師團的時候,經常喜歡在師團的地方加上地名,比如馳名中外的第4師團,因為師管區來自大阪,所以也被人成為大阪師團。師團下屬的各個步兵聯隊,也都是以聯隊管區來命名,比如熊本第6師團下屬的13、23、45和47聯隊,就經常被人稱為熊本、都城、鹿兒島和大分聯隊。

突入南京城城內的第六師團

當然日本軍隊的番號這麼分法也是有利有弊,好處就是大家都是同鄉,在作戰的時候可以相互信任,讓部隊有歸屬感,在戰爭空閒時間有很多共同的話題,管理起來會很方便。缺點也是很明顯,就是因為地方的不同,每個部隊士兵們的習慣也不一樣,也造就了每一個師團不一樣的性格,比如熊本和仙臺師團,祖上就是產強兵,民風彪悍,因此這樣的部隊有匪氣,而來自大阪的第4師團則是來自喜歡經商的大阪城,因此喜歡打仗的時候耍滑頭,而來自日本山口組總部的東京101師團則是流氓氣息很重,經常喜歡打罵長官,讓其倒洗腳水。

戰爭結束,興高採烈回家的大阪兵

部隊怎麼稱呼

雖然都有正式的編制,但是如何稱呼作戰部隊也日軍一件麻煩事。在行軍作戰的時候日本不喜歡直接念軍隊的數字番號,更不要說他們的地名番號了,比如第8和37聯隊都是在大阪,叫大阪聯隊,誰知道是叫哪個?

而為了解決這個問題,日本軍部則是習慣的師團級別以上作戰單位稱之為「兵團」,大隊以上作戰單位稱之為「部隊」步兵中隊以下則是稱之為「隊」。戰時,為防止洩露番號,日軍習慣以部隊長的姓稱呼該部隊。

1937年日軍第五師團師團長板垣

以軍級作戰單位為例,1937年參加淞滬會戰的第十軍,軍長為柳川平助,因此也被稱之為柳川兵團,而在華北我們熟知的廣島第五師團,因為當時的師團長是板垣XXX,所以也叫板垣部隊,在的諾門被蘇軍打殘建制的23師團,因為師團長叫小松原道太郎,而《亮劍》中山本一木的原型,華北日軍的特種作戰部隊益子挺進隊,也被人稱之為益子隊,其原番號是華北日軍弘前36師團步兵223聯隊第9中隊(中隊長益子重雄),因此山本特工隊我們可以猜測應該是一支中隊或以下編製作戰單位。

益子挺進隊,隊長益子重雄

不過這個稱呼有一點不好,那就是隨著師團的擴編,有的師團師團長姓氏相同或者有的部隊長官更迭頻繁,部隊稱呼不斷變化,造成了部隊稱呼不斷變化的情況,比如在崑崙關戰役的時候廣島第五師團的指揮官已經換成了今村均中將,因此應該叫今村師團而不是板垣師團。

日軍大將今村均

為了讓部隊有正式的代號,到了1941年9月,在對東南亞和太平洋準備進行攻擊的時候,日軍大本營頒發了《昭和16年度陸軍動員計劃令細則》,下令給所有混成旅團、師團和軍配置一個永久的稱呼代號,用以方便聯絡的,這個代號是單個漢字(方便記憶)比如,配發給第3師團的文字代號為「幸」,故而第3師團的代號為「幸」師團。

在最初期代號的時候,日本還是根據每一個師團的特點和地域特色來進行編制的,還是大阪第4師團為例,他麼你的代號是的「澱」,取名的來意是因為大阪標誌性的河流澱河,一條貫穿大阪市區的大阪母親河,以前豐臣秀吉在築大阪城的時候,也將自己最喜愛的妃子稱之為「澱殿」,而第2師團的代號則是「勇」,這主要是因為仙臺地區民風彪悍,第2師團是當時日本陸軍中作戰最勇猛,也是最擅長打硬仗的部隊,近衛師團被稱之為「宮」這也和他們經常擔任宮城警備,包含皇宮的的工作性質有關。而18師團被稱之為「菊」,也是日本大本營為了表彰他們作戰彪悍、以及內斂的作風故而將代表皇室的「菊」授予這支部隊。但隨著的部隊番號的不斷增加,後續新增的部隊的代號則是顯得有點的隨意,甚至因為擴軍,很多120以後的番號師團,甚至得用2字代號,比如大阪132和熊本133師團就被稱之為」振起「和「進擊」,其名字只是好聽,並不具備特殊意義。

二戰中的日軍形象

作為的部隊稱號的文字代號使用久了也是會有弊端,特別是在戰爭後期日軍的密碼和電報頻繁被美軍截獲,因此在一些大的行動中,日軍會選擇臨時改變的部隊的代號,以便迷惑對手,典型的例子是在「大陸一號」(豫湘桂)作戰中,日軍就曾臨時更換全部參戰部隊的文字代號以迷惑國軍。比如第3師團的代號從「幸」改成了「山」(24師團)、第40師團從「鯨」改成了「宮」(近衛師團)、第116師團從「嵐」改成了「旭」(23師團),讓人以為此次進攻的日軍是南調的關東軍(第23、24師團),而掩蓋他們還是以11軍主力(第3、40和116師團)作為進攻主力的意圖。

豫湘桂會戰南下的華北日軍

雨田君說

日軍之所以取這種另類的番號或者代號,其原因雨田君認為不外乎這幾點:

首先是日軍的徵兵制度導致的,就地徵兵和本鄉兵源制度讓他們的軍隊都是來自同一個地方,因此在稱呼的時候難免要用地方名來稱呼,方顯的親切和順口。

其次是的日軍在軍隊代號的選擇上選擇的長官名字命名,更多的是來自他們在戰國以後一直形成的習慣——以長官唯命是從,比如人們耳熟能詳戰國時期的島津部隊就是島津義弘帶領的軍隊,這也體現出日本文化中的絕對順從,有一種濃濃的武士色彩。

概言之,日軍的部隊番號和代號,確實是五花八門,按照現代的話來說就是一股「中二風」,這也體現了傳統日軍,保守的軍隊體制,這也從側面昭示了日軍失敗的必然性,一支不與時俱進的隊伍是必要的被他人所擊敗。

—the end —

相關焦點

  • 想了解抗戰史,得先弄清日軍番號
    番號不簡單造成這種情況的原因主要是日軍出於「保密」的考慮。在抗戰爆發前,日軍大本營為防止外國間諜通過分析日本國內的新聞報導,從而推測日軍各部隊的駐地,專門要求媒體進行保密。當時日本媒體也有一套獨特的番號系統,即用兵團代替「師團」,將聯隊稱為「部隊」,中隊和小隊則稱之為「隊」。
  • 中國最強的部隊,番號持續1800餘年,曾3000打殘15萬匈奴!
    在中國5000年歷史上,有過很多戰鬥力超強的部隊,唐太宗的玄甲騎兵、金國的鐵浮屠、元朝的怯薛軍等。然而,這些都算不上最牛,因為有一個番號的部隊,持續了1800餘年的強悍,曾創下3000人打殘15萬匈奴的輝煌戰績!
  • 聯隊、大佐,二戰時日軍軍銜和編制有多奇葩?具體又是怎麼樣的?
    了解抗戰那段歷史的朋友們應該都知道,日軍部隊經常稱為師團、旅團、大隊、小隊什麼的。其實,日軍二戰時期的編制在許多國家中都可謂是一個奇葩,看起來好像是與「國際脫軌」的。那麼,二戰時日軍的編制和軍銜到底是怎麼樣的呢?
  • 二戰日軍第四師團被人低估的精銳之師二戰人員損失最少
    ,日軍第四師團在二戰時期作為日本17甲級精銳師之一,可不是僅僅搞笑那麼簡單,如果日軍第四師團殺戮起來,當時中國陸軍又有那支部隊可以與之抗衡了,就好比二戰日本第六師團,所到之處皆戰無不勝。就在穿越魯蘇皖邊界一條公路的時候,發現前方路上赫然出現一支裝備精良、正在挺進的日本軍隊,但看到中國軍隊敗逃經過公路時,這支日軍部隊並沒有追擊反而沿路停下做起了飯,當長官匆匆來前線問責時,日軍南進支隊指揮官卻說沒有接到有關於追擊中國潰兵的命令,南進支隊的指揮官隨即被一名日軍中將連扇兩個大耳光。
  • 二戰日本最奇葩的將軍:不愛打仗愛開荒種田,讓十萬日軍發家致富
    但今天我要說的這個二戰日本最奇葩的將軍只能用「怪」來形容:在沒有食物的情況下,動員部屬開荒並耕種土地,在他之下的10萬多日本士兵也因此發了大財。此人是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的日軍將軍今村均。今村出生於1886年,於1943年晉升為日軍將軍。
  • 民國期間各軍閥部隊,為什麼爭著搶著向蔣介石要部隊番號?
    因為番號象徵著合法的地位。簡單來說,有番號才是政府認可的正規軍,沒有番號就是地方武裝,不享受正規軍的待遇,隨時有可能被拋棄,其區別好比親生和收養。經過一番商討,最終決定和平時期全國軍隊的師級番號限制在200個以內。可是當時全國的軍閥數量,遠遠大於這個數字,而且200個番號大部分安排給了南京系的中央軍,留給軍閥們的只有那麼點。地方軍閥若想得到一個番號,那就得費老大力氣了。蔣介石如此布局,顯然是想縮減和打擊地方軍閥勢力。
  • 二戰時期各國軍隊實力排名,日軍第二,那麼排第一的到底是哪支部隊
    以上這些國家都是二戰時期參戰的主戰國。當時德國,日本,義大利被稱之為法西斯軸心國。而美國,英國,法國,蘇聯,中華民國都是屬於反法西斯同盟國。 那麼,作為二戰時期主要的軍事強國,就是以上這幾個國家了。然而,這些國家在二戰時期各國軍隊實力怎麼樣?戰鬥力最強,又是哪一個國家?今天小編就結合,各個國家的軍隊,在二戰中的表現,分析一下,哪個國家的部隊可以排第一。
  • 二戰時日軍軍官軍服上那根黃色綬帶可不是裝飾,而是有特別意義
    相信,看過二戰歷史照片和二戰題材影視劇的朋友,肯定都會發現,日軍軍官的軍服上,從肩頭到胸前,總有一根黃色的綬帶,和其他國家軍服上的綬帶不同,這不是裝飾,而是有著特別的意思,那麼這根綬帶到底表示什麼? 日軍軍官軍服上的綬帶正式名稱是「飾緒」,綬帶只是俗稱。
  • 帝國裝甲軍的崛起:淺談二戰日軍裝甲部隊的編制發展史
    引言在二戰時期,日本陸軍的編制是與其他國家不一樣的,其參照舊德國的編制構建出了分隊、小隊、中隊、大隊、聯隊、旅團、師團的編制體系,在火力和人數方面則是參照了一戰時的美國,總體上日軍的編制呈現出了明顯的不同。
  • 單兵裝備:二戰日軍幾種常見的軍用手槍
    該槍採用9毫米口徑,發射9×22R手槍彈,是日軍唯一採用此口徑的武器。南部麒次郎有「日本白朗寧」之稱的南部麒次郎生於1869年9月22 日,後入伍進入日本陸軍,開始了他的武器設計生涯。他設計了二戰日軍使用的許多武器,對日軍武器產生了深遠的影響。
  • 二戰日軍自走炮部隊堪稱悲劇 精銳部隊葬身海底
    自行火炮(日軍稱「自走炮」)是一種安裝在車輛底盤上,能自行運動的火炮,是重要的支援火力。日軍也在二戰後期發展出一系列自走炮,但日本既沒有好的底盤,也沒有高性能火炮,因此日本自走炮性能差強人意。而日軍自走炮部隊不僅戰績寥寥,其作戰過程堪稱「悲劇」。
  • 二戰期間的日軍部隊,什麼級別的軍官才能佩戴軍刀?
    在二戰期間,只有兩個國家的軍隊一直戴著軍刀,一個是波蘭,另一個就是日本。在很多人看來,只要是佩戴軍刀的人都是軍官,其實情況並不是這樣。那麼當時什麼級別的人才能佩戴軍刀呢? 隨後,日本開始為部隊佩發軍刀。此時的軍刀不再是歐式長刀,而是類似於武士刀的軍刀。按照當時的規定,所有軍官和曹長(高級士官)都有資格佩發軍刀。所以說,不要以為戴著軍刀的都是軍官,也很有可能是曹長。在戰爭尚未爆發之前,日本的常備軍只有30多萬,此時為部隊佩發軍刀還是供應得起的。但是在1937年以後,部隊一再擴編,日本已經無力再佩發軍刀。
  • 二戰期間各國預備役部隊直接參戰嗎?方先覺「預備第10師」是特例
    抗日名將方先覺的起家部隊「預備第10師」,其實就是妥妥的預備役部隊,它是南京軍政部於1937年9月下令組建的十個預備師之一,以浙江一個較弱的保安團和大批福建新兵組成。預備師的原任務是訓練新兵、補充前線部隊和維持地方治安,大多建於戰火尚未波及的後方。
  • 民國時期各軍閥爭奪部隊番號
    首先說一下什麼是正規番號,民國時期的正規番號是地方軍閥部隊取得一個合法地位的標誌,在當時如果一個軍閥沒有正規番號那麼就和武裝土匪是沒什麼區別的。取得一個正規的番號,也能讓各地的軍閥成為名正言順的部隊。而番號可不只是用來為自己正名的,他還有著許多的功能,他可以直接向當地政府來申請軍費,並且可以公開招募士兵,籌集糧食還可以擴大自己的兵力,如果一個地方軍閥沒有正規番號來做這些事,那麼他就是明目張胆的像中央宣戰。這樣的行為也會招引來其他軍隊的大幅討伐。但在當時想要擁有正規番號也不是一件容易事。
  • 菲律賓戰役,徹底落入下風的美軍沒有放棄抵抗,終於重創日軍部隊
    菲律賓可以作為日軍在茫茫大海上的重要補給點,自己的兵力可以在這裡駐紮,然後就可以朝著更多的地方繼續伸出他們的魔爪。而也正是在日軍徹底佔據了菲律賓的制空權後,日軍朝著美軍的陣地發起了進攻。美軍的撤退讓日軍的驕傲心裡膨脹得厲害,日軍長官僅派出了某部軍團的殘兵去圍剿美軍。當日軍部隊登陸巴丹半島的那一刻開始,正面防線上所有的美軍部隊便立刻開火。重機槍,輕機槍齊鳴,更有重炮朝著日軍的登陸艦轟擊而去。
  • 700抗戰軍民擊敗1000日軍,日軍最弱部隊解釋:因為我們沒有狗
    二戰中,裝備精良、訓練有素的日軍戰鬥力很強,這是不爭的事實。但是,良莠不齊的情況在日本部隊裡也在所難免。熟悉二戰史的同學應該聽說過大阪第四師團,被認為是日軍「最窩囊」的一支部隊。這支部隊當年參戰時,就公然制定內部原則,不打硬仗、不做無謂的犧牲等,所以在整個二戰中付出的傷亡不大。1945年日本投降後,大阪第四師團回國後的第二天,就有人上街擺起攤位,向美軍兜售商品。
  • 二戰日本人點評德軍:步兵很懦弱,唯有一種部隊可媲美日軍
    圖:二戰德軍宣傳畫雖然是戰敗國,但德國陸軍是世界公認的二戰最強軍隊,無論是戰爭理念、戰術手段還是武器裝備、兵員素質,都堪稱人類戰爭史上的精華。不過,二戰中的日本人並不這麼看。德國和日本是軸心國夥伴,雙方「互相傷害」是常事。先來看看德國人對日軍的差評。
  • 機槍當主炮,裝甲薄如紙,二戰日軍的坦克為何如此奇葩?
    事實上,日本在坦克研發領域的基礎並不算差。1919年,日本從英國引進了6輛英制「賽犬」A中型坦克,並以此為基礎正式建立了屬於自己的坦克裝甲部隊。 不過,由於當時坦克發展尚在起步階段,各方面設計都不成熟,所以日軍對於這支坦克部隊的印象並不好,尤其是英制坦克笨重的機動能力。於是,日本轉而將目光瞄準了當時號稱是世界最強大陸軍的法國。誰強就學誰,這是日本千年來所一直奉行的準則。
  • 二戰期間,日軍發明的生化武器有多缺德?731部隊只是冰山一角
    而日本在二戰中不單單是對我國造成了傷害,日軍對於世界都造成了特別巨大的負面影響。今天我們要說的是在二戰期間,日軍發明的最缺德武器,就連日軍自己都難以啟齒。 其實日軍在二戰中想要研製各種先進武器的想法很急切。不過他們並沒有蘇聯的地大物博,也沒有德國那樣的工業實力,所以日軍只能選擇下三濫的手段,那就是生化武器。
  • 誰說二戰日軍都是「武士道」?照樣不敢上前線,譁變打黑槍樣樣有
    在二戰期間,日軍給人的感覺都是很服從長官的命令,被「武士道」洗腦。實際上,日軍也沒有那麼神勇,只是被日本媒體「美化」了而已。日軍軍紀相當差,上級虐待下級,老兵欺負新兵,譁變、打黑槍,這才是真正的日軍。我們用事實說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