單兵裝備:二戰日軍幾種常見的軍用手槍

2021-01-09 戰爭事典

在軍用武器中,手槍作為個人自衛武器,其魅力無疑是巨大的,也是一種個人權力與地位的象徵。

二十六年式左輪手槍

二十六年式左輪手槍是日本陸軍採用的第一支現代手槍, 由東京炮兵工廠研製,於明治二十六年(1893年)正式採用,裝備部隊後因庫存關係一直使用到1945年。二十六年式左輪手槍到1925年為止共生產了59200支,到1935年停產時生產了6萬多支。這種手槍參考了眾多左輪手槍的結構設計,可以說是個「混血兒」。該槍採用9毫米口徑,發射9×22R手槍彈,是日軍唯一採用此口徑的武器。

南部麒次郎

有「日本白朗寧」之稱的南部麒次郎生於1869年9月22 日,後入伍進入日本陸軍,開始了他的武器設計生涯。他設計了二戰日軍使用的許多武器,對日軍武器產生了深遠的影響。

1902年,他完成了帶有肩託的8毫米半自動手槍的設計,這種手槍被現代研究收藏者稱為「南部爺爺」,不久後推出的改進型被稱為「南部爸爸」。為了迎合初級軍官對一種比外國進口貨便宜的小口袋手槍需求,他又設計了一種縮小版手槍,這種手槍在現代被稱為「南部寶寶」,採用7毫米瓶頸手槍彈。「南部寶寶」從來沒有被官方採用,由於價格幾乎是進口貨如柯爾特M1903和白朗寧M1910手槍的兩倍,製造數量相對較少。

南部甲型手槍

由南部麒次郎於1902年設計的南部甲型手槍在西方稱為「A型」(Type A),該手槍有兩種基本變型,1903~1906年生產型不同於1906年後生產型,這些型號的南部式手槍在研究者當中通常被稱為「南部爺爺」。南部甲型手槍生產序號持續到2400,由東京炮兵工廠和東京瓦斯電氣工業株式會社生產。

「南部爺爺」配用的木質槍盒兼槍託

由東京炮兵工廠生產的序號為262的8毫米「南部爺爺」。「南部爺爺」與「南部爸爸」非常容易辨認,「南部爺爺」扳機護圈比較小,彈匣帶有木基底。所有「南部爺爺」都可以連接槍託並配有一個可兼作槍盒的肩託。「南部爺爺」的製造量不少於2400支。

南部陸式手槍

「南部爸爸」也稱為「南部甲型改進型手槍」或「南部1902改進型手槍」,在西方也稱為「M1904型手槍」。南部陸式手槍有兩個生產廠家,分別是東京炮兵工廠和東京瓦斯電氣工業株式會社,它在1925年採用南部十四年式手槍後停產, 共生產了不少於4600支。

序號為3122的8毫米南部陸式手槍,根據海軍合同生產,在槍身右側帶有海軍鐵錨標記。

第一批由東京瓦斯電氣工業株式會社生產的1500支南部陸式手槍是根據1909年海軍合同生產的, 最初手槍去除了肩託,但在交貨時海軍改變了主意,於是在兵工廠增設肩託插槽。一戰期間,海軍追加採購了約2500支。儘管這種手槍在陸軍兵工廠生產,並由海軍採用,但日本陸軍從來就沒有正式採用,而僅由軍官私人購買。

南部袖珍手槍

這種手槍是南部甲型手槍的縮小版(只有南部甲型手槍四分之三大小),生產這種手槍的原因是南部甲型手槍太過笨重且銷售不佳。因為其尺寸較小,西方研究者通常將其稱為「南部寶寶」,也稱為「B型」(Type B)。

7毫米南部袖珍手槍及手槍套

南部十四年式手槍

提起日本手槍,在中國最為家喻戶曉的,也是最為臭名昭著的當屬日軍的南部十四年式手槍。日本南部十四年式手槍是原南部陸式8毫米手槍的改進型,採用了槍管短後坐自動方式, 沿用了8毫米口徑,槍管長114毫米,全槍長228毫米,彈匣容量為8發,有效射程50米,大正十四年(1925年)列為日本陸軍制式武器,1927年日本海軍也採用了這種手槍。

1926年末到1945年,日本總共生產了28萬支南部十四年式手槍,它是二戰期間日本正規部隊普遍裝備的標準手槍,可以說是當時日軍的一件標誌性裝備。這種手槍上到將軍、下到士官都在使用,配發給了陸軍各個兵種以及海軍各部隊、各階層,真的是哪裡有日軍,哪裡就有這種手槍。

(上圖)由名古屋南部工廠製造於1942年11月的序號為11206的南部十四年式手槍和製造於1939年6月的序號為63338的南部十四年式手槍。上者帶有大型扳機護圈,下者為小型扳機護圈,這是識別後期和早期生產的南部十四年式手槍的重要特徵。

由於在中國人們把裝在皮質或木質槍套中並用肩背帶斜挎在肩上攜帶的手槍稱為「盒子槍」,且南部十四年式手槍槍套採用了圓形凸鼓面硬殼造型樣式,兩者結合,中國抗日軍民也就將該槍稱為「王八盒子」。中國抗日的國共軍隊正規軍繳獲了不少南部十四年式手槍,但直接使用的卻非常少,包括抗日遊擊隊、地方武裝等抗日力量在使用它時,也不與其原配槍套一起使用。

(上圖)名古屋兵工廠1944 年2 月生產的序號為16931的南部十四年式手槍各角度細節。

南部十四年式手槍在構造上吸取了幾種西方手槍的特點, 可以說它是一個拼湊出的不成功的「大雜燴」手槍。在這種手槍裝備侵略中國東北的日軍並投入使用後,日軍發現早期生產的手槍毛病很多,突出的有擊針設計存在重大缺陷,當時不得不每支槍隨配一根擊針以備更換。

南部十四年式手槍蛤殼式手槍套,「王八盒子」名稱的由來

由於中國東北的高寒氣候,戴防寒手套時操作原來的小口徑扳機護圈不便,容易發生走火,於是又在1935年9月增大了扳機護圈。南部手槍故障較多,可以說人所盡知。在太平洋戰場,美國大兵將南部手槍稱為「亞洲版的魯格」,成了搶手的紀念收藏品。

九四式半自動手槍

九四式手槍由南部麒次郎於1929年設計,1934年(皇紀2594年)12月12日被陸軍制式採用,1935年開始生產,主要裝備將校、準士官以及裝甲部隊的裝甲兵、航空部隊的飛行員、空降部隊的傘兵等。

(上圖)名古屋兵工廠1 9 4 5 年5 月( 「 昭20.5」,即昭和二十年五月)生產的序號為70564的九四式手槍和1943年9月(「昭18.9」,即昭和十八年九月)生產的序號為39145的同型手槍。

二戰中,九四式手槍和南部十四年式手槍平行生產,其生產記錄在二戰中丟失了,但據信生產超過72000支。九四式手槍有名之處在於其怪異的外觀,另外,它的頭大身小也與其他國家的手槍迥然不同。九四式手槍重730 克,槍長182毫米,槍管長95毫米,發射8毫米南部手槍彈,彈匣容彈量為6發。

本文摘自《二戰陸軍單兵裝備:日本》

相關焦點

  • 二戰德國幾種具有代表性的軍用手槍
    在理論上,手槍只能由軍官和軍士隨身攜帶,但到了二戰時期,德軍手槍裝備的範圍急劇擴大,不僅在前線部隊,在後方駐紮部隊為了應對襲擊及自衛的需要,也紛紛要求配發手槍,只要能搞得到,不少士兵都攜帶手槍以求自保。而且在第三帝國的各個政治機構,包括警察、納粹黨、內務部隊及準軍事組織也大量配備了各種手槍。
  • 二戰美、俄、德、日四國的單兵裝備比較,德國性價比高,美國最壕
    單兵裝備就是一個士兵所攜帶的戰爭裝備,裝備的先進程度具體看士兵所屬國家的實力而定。可以這樣說,單兵裝備不僅可以反映一個士兵戰鬥力的強弱,也是背後國家國力強盛的一種具體表現。 在士兵的單兵裝備方面,當屬美國和德國最為豪華,他們各有所長,基本可以並列,而蘇軍次之,日軍墊底。
  • 日軍二戰主要軍用手槍「王八盒子」,性能究竟怎麼樣?
    首先小編要旗幟鮮明的指出,日軍的王八盒子性能不怎麼樣,比當時世界上的其他手槍,特別是我國大量裝備的盒子炮,性能差遠了。4、王八盒子價格很高戰爭爆發前,一名日軍中尉的月薪是70日元,一支便宜點的進口手槍是35日元,而南部系列手槍的價格是80日元起步,所以日軍內部提倡軍官自購南部系列手槍,以支持本土軍工企業,甚至成為了「愛國」的表現。久而久之,王八盒子的裝備數量直線上升。
  • 二戰日軍為何寧死不用衝鋒鎗?曇花一現的槍說明:不懂用,用不起
    文/商學野 在第二次世界大戰的參戰國之中,日軍的裝備水平其實是非常低的。雖然在中國人的印象當中,日軍裝備精良訓練有素,打仗火力很猛,但那是因為彼時的中國比日本更弱罷了。其實,若和二戰時西方的強國比起來,日軍的裝備可以用簡陋來形容。
  • 二戰中,最爛的軍用手槍是哪一款?最好的軍用手槍又是哪一款?
    最近,美國一本叫《國家戰略》的期刊進行了一期名為"二戰最爛槍械評選",榮登最差手槍榜首的,竟然是蜚聲全球的日本製造,來自工業巨人之稱的日本,該槍名叫南部十四。其實在此之前,中國人早就用手投票,把日本的這款手槍看做最垃圾的手槍。抗戰時期,無論八路軍。
  • 從「五花大綁」到軍用級「微信群」,解放軍單兵裝備都經歷了什麼
    那麼,這個黃色臉盆有什麼作用呢,他們的背囊裡到底裝了什麼物資,從「五花大綁」到軍用級「微信群」,解放軍的單兵裝備到底經歷了什麼?我們先來看「打背包」,這是解放軍的老傳統,行軍拉練時,為了能在露宿時不被低溫困擾,就需要帶上大衣和被子。物資匱乏的年代,解放軍不可能裝備戶外背包,也不可能裝備輕便、體積小的羽絨睡袋,怎麼把這些物資都帶上,就成了一門學問。
  • 二戰中最好的手槍是M1911A1,那麼最差的手槍是哪個
    二戰中,最好的手槍是美國的柯爾特M1911A1,最差的手槍是日本南部十四式,收藏價值最高的手槍是德國的魯格P08,最受中國軍民喜歡的手槍是毛瑟
  • 單兵自衛武器彈藥爭鋒,三款手槍彈優選,五種步槍彈穿甲更優
    若想要有效對抗裝備了NIJ III級防彈背心的敵方人員就必須採用多種技術手段對手槍彈藥進行改造,三款專門設計的單兵自衛武器彈藥中5.7x28mmFN是現有突擊步槍彈藥縮小化成果,4.6x30mmH&K是徹頭徹尾的全新設計其,其設計思路起源是二十世紀六、七十年代頗為流行的小口徑槍彈設計思路的衍生產物,而6.5x25mmCBJ則是對現有流行彈藥進行極致改造的成果。
  • 二戰日軍的單兵戰鬥力相比德軍如何?綜合得分27.5VS32.5略遜一籌
    (日軍士兵劇照)所謂單兵戰鬥力是一種綜合指標,包括身體素質、訓練程度、戰術素養、武器裝備、文化程度和戰鬥意志等幾個方面。(日軍戰鬥隊形)三、武器裝備在單兵武器和單兵裝備上,當然是德軍更高一籌,毛瑟98K肯定好過三八大蓋,MG34和MG42則完全碾壓九二重機和歪把子
  • 二戰時為什麼日軍沒有大量裝備迫擊炮?原因就一個字
    深度 摘要:二戰時期,迫擊炮是各國軍隊基層步兵單位最常見的隨伴支援火力,美英德蘇等主要參戰國都有大量裝備,唯獨日本卻沒有大量裝備,這是為什麼?
  • 二戰美軍火力到底有多強,兩人就能壓制日軍一個班,直言日軍就是自殺
    ▲二戰日軍射術非常精湛 對比二戰時期的中日兩軍,中國軍隊的武器明顯落後於日本,當時中國軍隊裝備的步槍型號繁雜,各個時期,各個國家生產的都有
  • 二戰時期中國最常見德國造武器其實是盒子槍一款被人們忽視的經典
    說到二戰時期的近戰手槍,這種作為單兵副武器的產物,在二戰時期的存在感基本較低,但還是湧現出了好幾把世界經典手槍,比如蘇聯的蘇聯TT-33手槍手槍,可謂是一代經典,並且至今還能在世界各地或者黑市中見到它,被譽二戰時期到二戰結束後中國製造和仿製的手槍中數量最多的一個型號,蘇聯TT-33
  • 二戰德軍步兵班裝備,火力有多強大,能否壓制日軍
    二戰德軍一個步兵班裝備,火力有多強大,能否壓制日軍 就實際情況而言,二戰中美軍實現步兵制式步槍的半自動化,機槍手和副射手主要操作機槍,另有手槍自衛,彈藥手則有一支98K。
  • 二戰時期十大著名手槍!
    盧格P08式手槍採用槍管短後坐式工作原理,是一種性能可靠、質地優良的武器.該槍配有V形缺口式照門表尺,片狀準星,發射9mm帕拉貝魯姆手槍彈.這支手槍從誕生之日起成為世界上著名的手槍,1945年以後該槍停止生產,軍隊也不再裝備,現在只有警察中還有人使用,由於該槍的知名度頗高,至今仍是世界著名手槍之一。  這種槍有很多種的變形槍,按口徑分有7.65mm和9mm2種。
  • 二戰時期日軍步兵全系列詳解
    右為日本陸軍上校,頭戴類似二戰時泰國軍隊的頭盔,軍服為田野綠,能更好適應中國南方的環境色。1945年,在中國中原戰場。左為日本陸軍大佐,手拿微型軍用地圖,繡口一道綠槓,三顆黃星。中為日本陸軍少將,繡口三道綠槓,一顆黃星。右為日本陸軍一等兵,頭戴鑲有黃色五角星的「90式」鋼盔,手持一挺「99式」輕機槍。二戰時日本本土守備軍左為日本陸軍九洲駐防旅的上尉。
  • 二戰日軍的「雞腿擼子」性能一般為何還要大批裝備?四點原因使然
    前些天也看見有軍事創作者為「王八盒子」手槍正名,大概意思就是這款手槍並非傳說中的那麼差勁,其主要依據,是很多日軍精銳分隊和便衣隊,裝備的都是這玩意,錯啦! 劇照 因為南部十四式手槍是二戰期間日軍唯一可以大規模列裝的「制式手槍」,這裡面有四層意思,第一是戰術思想原因,日本對輕武器的研製不甚熱心,
  • 腦洞二戰史:論單兵素質,蘇軍、德軍、美軍和日軍誰最厲害?
    二戰的硝煙已經散去,但是關於二戰的各種爭論卻沒有偃旗息鼓。最近筆者在歷史論壇上看了這麼一個帖子,討論的是二戰中交戰各國士兵的單兵素質誰最強的話題。坦白講,一旦討論此類話題,很多讀者朋友都會陷入「關公戰秦瓊」的歷史圈套。
  • 此日軍大將稱:二戰中唯有此國軍隊敢與日軍拼刺刀,不是美國
    從出現至今的400餘年中,刺刀一直都是軍用步槍上不可缺少的一個部分,而且在戰場上經常使用。 後來,美軍發現手槍是近距離作戰的理想武器,短槍對刺刀的戰法一出,日軍也不敢隨便找美軍拼刺刀送死了。
  • 美國首推單兵自衛武器,PDW旨在裝備三線人員,取代傳統衝鋒鎗
    單兵自衛武器(Personal Defence Weapon,簡稱PDW)的概念,最初是在1986年美國戰備協會舉辦的年會上提出的,後美國本寧堡步兵學校在《美國輕武器總規劃》中正式提出開發PDW的設想,其目的是取代手槍、衝鋒鎗和短突擊步槍。根據該規劃的要求,PDW的裝備對象是駕駛員、操作員、司令部人員、裝甲兵、工兵、無線電員、飛行員、後勤人員或維護保養人員等。
  • 二戰日軍裝備先進,為何沒有大量裝備迫擊炮?
    我們知道,二戰期間是不少新式武器湧現的時代,除了坦克和戰機這種大傢伙以外,還有像迫擊炮這樣的小玩意兒。在二戰期間,迫擊炮成為了交戰雙方步兵最基本的火力支援武器之一,幾乎每一個班排都會有迫擊炮配備。但是日軍卻是個例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