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戰日軍的「雞腿擼子」性能一般為何還要大批裝備?四點原因使然

2020-12-12 騰訊網

《亮劍》中李雲龍為了騙回自己的白朗寧,楞把秀芹繳獲「王八盒子」和德造鏡面匣子相提並論,說「都是好槍啊」,這擺明了就是糊弄婦女同志呢,但是蒙不了真正的軍迷。前些天也看見有軍事創作者為「王八盒子」手槍正名,大概意思就是這款手槍並非傳說中的那麼差勁,其主要依據,是很多日軍精銳分隊和便衣隊,裝備的都是這玩意,錯啦!

劇照

南部十四式手槍定型於1925年(日本舊曆大正十四年),這一年也是兩個天皇交接班的時間(皇太子監國),日本還沒有徹底走上軍國主義道路,軍部也還沒有凌駕於政府之上形成「暴走」狀態,整個日本的軍隊、軍工研製和生產,都處於被打壓的狀態。還記得「大正裁軍」吧?有四個常設師團就是大正年間被撤編的,所以這一時期研製出來的武器裝備,很少有特別精良的,包括大正十一年輕機槍等等,因為國家層面給予的資源有限。

那麼南部十四式明明是手槍,為什麼被稱為「盒子」槍了呢?在民國時期,百姓一般把能夠別在腰間的小手槍稱為「擼子」,最有名的當然是德國馬牌擼子,而必須用木質槍盒挎著的則稱為「盒子炮」。南部十四式的尺寸是相對比較大的,別腰間很不方便,並且其槍套蓋採用了圓形凸鼓面的硬殼造型,圓鼓鼓的還真的挺像「王八蓋子」,遂有王八盒子之名。

劇照

它同時也有另外一個俗稱叫「雞腿擼子」,這就是從槍械的醜陋外型和分類而得名的了,這倆俗稱就說明了該槍的第一個問題:設計定位有點模糊,有點不尷不尬。說它是自衛手槍吧,尺寸和威力有點偏大,說它是進攻型的衝鋒手槍吧,不能連發並且射速不高、威力有限,所以南部十四式從定型那一天,就不是一款很成功的手槍,南部麟次郎之前設計的系列手槍也都不咋的。

「雞腿擼子」的外觀和整體布局雖然模仿的是德國魯格,但是其比例和做工體現出了德日兩國在機械製造方面的差距,有點夏利走奔馳路子的意思,真心醜的要死。至於它的缺點,之前多有介紹,比如撞針質量不佳、拋殼方向討厭、空倉掛機不準等等等等,但是它仍然大批裝備了侵華日軍,從將軍到普通軍官,從士官到士兵(機槍副射手就可以配備),這其中的原因到底是什麼呢?

劇照

因為南部十四式手槍是二戰期間日軍唯一可以大規模列裝的「制式手槍」,這裡面有四層意思,第一是戰術思想原因,日本對輕武器的研製不甚熱心,仍然鼓吹一戰時期的「白兵主義」,就如同遠遠落後於歐美步槍的三八大蓋一樣。也不是說日本人在30年代、40年代以後沒有能力研製性能更好的手槍,而是不想和不熱心,比如北支十九式、九四式等等後期產品,性能都好於南部十四式,但是日軍沒有大規模列裝的念頭。

第二是「國產化」的需要,儘管南部系列在構造上吸收了幾款歐美手槍的特點,但仍然是拼湊出來的一款「大雜燴」槍械,並且成本高昂。戰爭爆發前,一名日軍中尉的月薪是70日元,一支便宜點的進口手槍是100日元,而南部系列手槍的價格是180日元起步,所以日軍內部提倡軍官自購南部系列手槍,以支持本土軍工企業,甚至成為了「愛國」的表現,久而久之,南部十四式的裝備數量直線上升。

南部十四式手槍

第三是南部十四式從「九一八事變」起就投入了大規模實戰,雖然早期也發現了這樣那樣的問題,但是由於裝備數量已經較大,日本人寧可去改進它,也不願意更換一款新式手槍,時間成本、研發成本都不捨得,既然能湊合用,那就邊改邊生產。所以這是慣性使然,也就導致了第四點原因的出現:它已成為唯一一款普遍裝備的「制式手槍」。

這個制式兩字很重要,它意味著南部十四式的彈藥、保養、配件、維修都已經形成了國產化、規模化和系統化,在戰爭時期這都是槍枝使用的重要保障,子彈打沒了怎麼辦?哪個零件壞了怎麼辦?槍械保養和修理怎麼辦?而在武器制式的基礎上,這些都不是問題,配套的彈藥和零件生產是源源不斷的,如此才能夠滿足長時間作戰需要,所以從大的範圍內看,廣泛使用南部十四式是日軍當時唯一的選擇。

南部十四式手槍

比如日本高級軍官也可以自費購置進口手槍、或者其他南部系列手槍(產量不高的款式),那么子彈供應和配件更換都成問題,作為軍人的裝飾品或者用來自殺還行,在作戰中肯定是不合適的,因為沒有「普適性」。看過《鐵道遊擊隊》小說吧?臨城鬼子特務隊為了對付遊擊隊,也領來了一批從德國進口的20響,但那只能裝備給少量特務人員使用,否則就要不停購買子彈和配件,國內兵工廠沒有這東西的生產線吶!

抗日軍隊作戰不利的其中一個因素,就是槍械的制式率太少,輜重部隊向前線送子彈,都得搞出來五七八種。話又說回來,南部十四式真要是好用,李雲龍咋繼續用他的快慢機呢?老兵才知道啥傢伙趁手。

南部十四式手槍

相關焦點

  • 日軍二戰主要軍用手槍「王八盒子」,性能究竟怎麼樣?
    首先小編要旗幟鮮明的指出,日軍的王八盒子性能不怎麼樣,比當時世界上的其他手槍,特別是我國大量裝備的盒子炮,性能差遠了。4、王八盒子價格很高戰爭爆發前,一名日軍中尉的月薪是70日元,一支便宜點的進口手槍是35日元,而南部系列手槍的價格是80日元起步,所以日軍內部提倡軍官自購南部系列手槍,以支持本土軍工企業,甚至成為了「愛國」的表現。久而久之,王八盒子的裝備數量直線上升。
  • 二戰時為什麼日軍沒有大量裝備迫擊炮?原因就一個字
    在二戰期間,是各國連、營等基層步兵單位最常見的支援火炮,美英德蘇等主要參戰國都有大量裝備,唯獨日本卻沒有大量裝備,這是為什麼? 原因很簡單,因為日軍裝備了擲彈筒。 簡單說擲彈筒就是一種超輕型迫擊炮,或者說是縮略版的迫擊炮,比迫擊炮更小更輕,當然射程更近威力也更小。
  • 二戰日軍裝備先進,為何沒有大量裝備迫擊炮?
    我們知道,二戰期間是不少新式武器湧現的時代,除了坦克和戰機這種大傢伙以外,還有像迫擊炮這樣的小玩意兒。在二戰期間,迫擊炮成為了交戰雙方步兵最基本的火力支援武器之一,幾乎每一個班排都會有迫擊炮配備。但是日軍卻是個例外。
  • 【手槍】蛇牌擼子-德國紹爾M1913手槍!
    「擼子」 一槍二馬三花口,四蛇五狗張嘴蹬」,這首膾炙人口的順口溜中的四蛇,指的是國人口中的「蛇牌擼子」——德國J?紹爾M1913式出口型,正宗蛇牌擼子。紹爾M1913式手槍推出後,主要用於商業銷售,並被德國政府採購,用於裝備警察。並大量出口英國、荷蘭、美國、俄羅斯和法國等國,許多國家將其用於裝備警察,如挪威警方在二戰結束後很長時間仍在使用紹爾M1913式手槍。
  • 二戰日軍的變態的反坦克武器四式反戰車刺雷
    到20毫米左右的反坦克步槍,主要針對二戰時初期的輕型裝甲,反坦克步槍的出現起初是非常有用的,在裝備穿甲燃燒彈的情況下,有10支反彈克步槍對同個目標進行打擊,就算德軍出期型的四號坦克都無法抵擋得住,會被反坦克步槍一瞬間打成篩子,坦克即使主要零部件損傷不大,但內部的乘員早已經全部陣亡了,二戰初期的反坦克步槍一般穿甲能力都在0到30毫米左右。
  • 二戰德軍步兵班裝備,火力有多強大,能否壓制日軍
    【話說軍世】在第二次世界大戰中,在軍工科技領域中,德軍的發展應該是非常超前,現代飛彈、制飛彈藥、坦克等「科技樹」,實際上都是德軍點開的,簡單的說,二戰後蘇軍發展的反坦克飛彈,其實就是源於德軍的技術,美軍更是吸收了大量德軍的技術人員,那二戰中,德軍的基礎步兵班裝備,很強大麼?
  • 二戰日軍為何不學德國人用閃電戰?不是不想學,是根本學不了
    眾所周知,二戰時期的德國,依靠閃電戰橫掃歐洲,所向披靡。而同為軸心國的日本,卻在亞太戰場上舉步維艱,他們為何不學一學德國盟友的戰法呢?其實不是不想學,是學不了。原因主要有兩點:第一,日軍打造不出閃電戰所需要的能夠快速機動的裝甲部隊。
  • 二戰日軍為何寧死不用衝鋒鎗?曇花一現的槍說明:不懂用,用不起
    文/商學野 在第二次世界大戰的參戰國之中,日軍的裝備水平其實是非常低的。雖然在中國人的印象當中,日軍裝備精良訓練有素,打仗火力很猛,但那是因為彼時的中國比日本更弱罷了。其實,若和二戰時西方的強國比起來,日軍的裝備可以用簡陋來形容。
  • 日軍90式75毫米野炮,是如何成為二戰日軍的主力反坦克裝備的?
    90式75毫米野炮是二戰日軍使用較多的武器裝備,它原本是為步兵提供炮火打擊的輕便野炮,本身設計也沒有過人之處,但是在戰爭中卻逐步成為日軍反坦克的主力裝備,與它的設計初衷背道而馳,這又是怎麼回事呢?該炮服役後一開始表現平平,在二戰中後期,日軍偶然發現發射破甲彈的90式穿甲效果較好,是少有的能夠在遠距離擊穿M4謝爾曼的火炮。日本沒有給90式配備專門的穿甲彈,在發射穿甲榴彈的時候,250碼距離上能擊穿88.9毫米均質鋼裝甲,1000碼上能擊穿71.2毫米均質鋼裝甲,理論上能夠擊穿M4A1的正面裝甲。
  • 二戰中,日軍的97式迫擊炮,為何前線戰士認同,軍方高層卻反對
    81毫米迫擊炮,日軍為何稱之為曲射步兵炮,實則是日軍步兵、炮兵之爭。日軍的97式81毫米迫擊炮,在日軍的官方稱呼中,稱其為81毫米曲射步兵炮。雖然二者名稱中都有炮,但是前面加上了「步兵」二字,意味這是步兵裝備的武器。二戰中,日軍野戰部隊的步兵大隊通常追加裝備2門這型曲射炮,這種曲射步兵炮實際也是迫擊炮,但日軍把90毫米以下口徑的迫擊炮歸類為步兵曲射炮,屬於步兵武器,90毫米上才叫迫擊炮,屬於炮兵武器。
  • 民國最好的警用手槍——花口擼子
    M1906掌中雷的6.35×15.5mm小口徑彈藥,在近距離具有很強的殺傷力,不過有效射程不能超過30米,實際一般在15米內使用。所以,這種武器顯然只能作為近距離自衛武器,用在低強度的槍戰中,由不太需要強大火力手槍的人使用。在M1906袖珍手槍誕生之前,各國也有袖珍手槍,比如各種微型轉輪和德林傑式擊發槍,但性能就差的遠了。
  • 二戰壓制日軍和德軍的傳奇名槍,四把加起來就能壓制一挺歪把子
    二戰時期,美軍曾研發出一款極具劃時代意義的步槍之王,它便是眾所周知的M1加蘭德步槍。時至今日,它的經典性能已是毋庸置疑,畢竟它自誕生伊始,參加了諸如二戰、黎巴嫩登陸、柏林危機和古巴飛彈危機等極具轉折意義的戰事。
  • 零式之後,二戰日軍為何沒有優秀的艦載戰鬥機了?
    隨著戰爭進行,美國針對性研發的新式艦載戰鬥機相繼服役,逐漸找回並形成了對零式的優勢,日軍的後續機型卻日漸乏力,老邁的零戰一直服役到戰爭結束,不得不以「神風」的方式謝幕,那麼,什麼原因導致日本海航戰鬥機的後繼無人呢?
  • "擼啊擼"之"馬牌擼子" 名槍柯爾特M1903
    只是他沒有想到,這種「轉輪傳統」卻為自己的後人挖了一個坑,使二十世紀初的柯爾特公司在轉型上遇到了不小的困難——勃郎寧設計的M1900自動手槍在歐洲為FN公司賺了個盆滿缽滿,但與勃郎寧籤約更早的柯爾特公司卻遲遲不敢生產同型手槍,就是因為考慮到美國大眾更偏好轉輪手槍的原因。但軍火商嘛,畢竟還要以把生意做上去為原則。
  • 戰爭中的幽默:盤點二戰歷史上的那些沙雕武器,原諒我不厚道的笑了!
    眾所周知,二戰前後是各種先進武器集中爆發的時代,而發展高科技武器要數德國軍工最厲害。德國的軍事實力、工業水平可以說在世界都首屈一指,因為那個年代出現了很多逆天的黑科技,然而有些後來發展為常規的武器繼續延用,還有的因為這樣或那樣的原因,慢慢的消失在歷史長河之中。
  • 日軍奉行向英、德學習,但為何二戰的武器裝備卻是法國風格
    對二戰有所了解的人們,應該會發現這樣一個現象,那就是這一時期的日本軍隊在武器裝備上帶有很明顯的法國風格。 可為什麼到了二戰時,日軍會留有這麼濃厚的法國風格呢? 其實,早在向英、德取經之前,法國早就是日本的好老師了。甚至直到二戰爆發前,日本也未曾停止向法國學習。
  • 二戰系列之日軍火炮大盤點
    今天咱們盤一下【二戰系列之日軍火炮】,下面咱們就探討一下。沒有看過前期精彩文章的朋友,希望點讚+關注,精彩節目不迷路!望軍迷朋友們及時關注,精彩內容不容錯過!41式75mm山炮裝備精銳野戰部隊的步兵大隊或一般野戰師團的步兵聯隊,每個精銳步兵大隊追加2門,是步兵大隊與步兵聯隊的壓制火炮力量,至於一般步兵聯隊裝備4-6門,戰爭後期隨著部隊規模的急劇擴大,新式火炮由於成本高,難以達到裝備需求數量,所以日本陸軍基本停止了生產新銳重型火炮,大力生產低成本的老式火炮,其中41式山炮是日軍重點主產火炮之一
  • 「90鋼盔」有效提升了日軍陣亡率?二戰日本鋼盔前世今生
    鋼盔是士兵防護頭部的一種裝備,自古就有。但古代的應該叫做頭盔,而不是鋼!古代成語″丟盔御甲"就是說丟掉了頭盔和甲冑。冷兵器時代頭盔是用來防刀箭的,大多是用皮革和銅做成,而現代戰爭的鋼盔一般是用來防彈片的。
  • 二戰中,日軍105毫米榴彈炮火力強大,為何僅僅生產了1000門
    二戰中,日本陸軍裝備的91式105毫米榴彈炮大約1100門,隨著日軍的侵略的步伐,這種榴彈炮的身影遍布中國和東南亞的戰場,但是對於91式榴彈炮的記錄卻不多,通過對全網的搜索,本文對日軍91式榴彈炮的情況進行整理。
  • 二戰時,為何大部分參戰國都裝備了瑞典的博福斯高炮
    這種裝備就是瑞典的博福斯40毫米高炮,一款來自北歐的防空利刃。很多人不禁感到奇怪,瑞典的博福斯高炮為何備受各大參戰國的青睞?其原因就是這款高炮的性能太出色了,因此受到各大參戰國的青睞。博福斯40毫米高炮是瑞典博福斯公司研發生產的一款高炮。博福斯公司是瑞典著名的科學家諾貝爾旗下的一家公司,是一家非常有實力的軍火巨頭。博福斯公司的產品中,最有名的就是火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