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戰壓制日軍和德軍的傳奇名槍,四把加起來就能壓制一挺歪把子

2020-12-22 WarOH協虎

二戰時期,美軍曾研發出一款極具劃時代意義的步槍之王,它便是眾所周知的M1加蘭德步槍。時至今日,它的經典性能已是毋庸置疑,畢竟它自誕生伊始,參加了諸如二戰、黎巴嫩登陸、柏林危機和古巴飛彈危機等極具轉折意義的戰事。

曾有人說,因為它的出現,美軍一個班的火力便頂得上日軍兩個班;更有甚者,說只需四把加蘭德,便能讓日軍歪把子啞火。那麼,M1加蘭德步槍為何能有如此神話?

首先,M1加蘭德步槍屬於半自動步槍,它的誕生,是源於美軍對單兵作戰能力的不斷追求。它於1929年投入研製,但是由於美軍在7mm與7.62mm子彈之間徘徊,因此它在二戰前的1935年才最終定版,並隨後在戰場上鋒芒畢露。

在二戰中,M1加蘭德步槍歷經潮溼炎熱的雨林和乾燥苦寒的高山沙漠等多變環境的考驗,仍舊保持高精準度和良好射速,深得步兵信賴。根據戰爭的需要,它在戰爭後期逐漸衍生出了多個版本,既可以擔任中程的高密度射擊任務,又可以擔任遠程狙擊槍的角色。

▲裝備瞄準鏡的M1加蘭德步槍

當年在朝鮮戰場上,咱們的志願軍中有一位名為「張桃芳」的狙神,其狙擊成績為32天擊斃214人,消耗子彈442發,堪稱是世界級的狙擊戰神。而他所使用的武器,除了莫辛納甘步槍之外,也曾一度使用過M1加蘭德步槍。正所謂「寶劍配英雄」,從槍與張桃芳的搭配之中,便可見加蘭德步槍的傳奇所在。

因而,在二戰戰場上,美軍士兵利用M1步槍搭配其他美式裝備構成了強大的火力網。其半自動的射擊方式,讓美軍在面對使用栓動步槍的德軍和日軍時極具火力優勢,其火力輸出至少相當於日軍兩倍。

然而,在它強大的火力基礎背後,卻有著一個致命的缺陷,那便是它的拋殼設計。

一旦加蘭德步槍的子彈即將用光,倘若再次扣動扳機,勢必會發出叮的聲響並將彈夾彈出,以提醒士兵需要更換彈夾,且該槍換彈極為不便。因而看似人性化的設計,卻也潛藏著巨大的風險。在二戰戰場上,熟悉加蘭德步槍屬性的德軍和日軍老兵就常常利用這一點突擊單兵作戰的美軍。當他們聽到不遠處熟悉的「叮」聲時,就知道美軍士兵子彈用盡,於是便會趁其換彈之際發起衝鋒或偷襲。

好在,這聲音的音量不及槍聲,且美軍在戰場上多是是以班為單位進行作戰,因此士兵不會同時用光子彈,所以這把槍才會傳遍世界。但是倘若單兵攜帶此槍,而不再多攜帶另一把槍械以備不時之需,那勢必將會見到上帝。

於是,在以「班」為最小單位進行作戰的現代戰爭中,M1加蘭德步槍的集群火力彌補了它在彈出彈夾時的雜音的缺陷。不論是緬甸戰場的中國遠徵軍,還是我軍跨過鴨綠江的馳援之戰,這把槍也一度受到中國戰士的喜愛,前面提到的狙神張桃芳就是一個例子。

然而,即便是如此經典的步槍,在戰爭結束時卻慘遭中國軍隊嫌棄,這又是為什麼那呢?其實,中國軍隊在戰後淘汰此槍的原因主要有兩種,一種是產量,一種是它的人體工程學。

M1加蘭德步槍雖曾叱吒戰場,但自1937年投產之後,總產量也不過550萬支。若減去戰場上的損耗,這個數字遠遠不及二戰乃至冷戰期間各大戰場的步兵需求量。甚至在二戰之後,該槍的產量也不過100萬支左右,遠遠比不上二戰時期的400多萬支。因而,自二戰之後,我軍已經逐漸退役軍中的M1加蘭德步槍,並改用其它槍種進行裝備。

其次,是其人體工程學問題,簡單地說是其重量問題讓中國士兵非常不適。原來,由於該槍秉承美國經濟危機後厚重簡練的時代精神,所以其重量適合西方人種,而對於東亞人種來說太過笨拙,故當中國軍隊在戰場上繳獲此槍後,迫於當時裝備稀缺才會使用,當戰後重建工作進入正軌後,自是沒人願意將就。

時過境遷,M1加蘭德步槍早已成為歷史名詞,可能只有少數一些會保留在世界某幾處軍火處或博物館之中。戰爭的風雲早已消散,昔日的名器也已蓋棺定論。可是,當我們回憶這些戰爭利器之時,卻或許只能感嘆:戰爭何時才能永遠消失在人類的世界呢?與其追憶起武器的厲害之處,不如它永遠都沒出現過。

相關焦點

  • 二戰德軍步兵班裝備,火力有多強大,能否壓制日軍
    二戰德軍一個步兵班裝備,火力有多強大,能否壓制日軍 就實際情況而言,二戰中美軍實現步兵制式步槍的半自動化 10個人的步兵班共有7支98K栓動步槍,一挺MG34通用機槍,一支MP40衝鋒鎗,外加兩把手槍,其中班長拿衝鋒鎗,六名步槍手,還有一個3人的機槍小組,分工為一個機槍手、一個副射手和一個彈藥手
  • 歷史的猜想:如果二戰中德軍和日軍對掐,會有什麼樣的結局?
    關於第二次世界大戰有許多的歷史猜想,而中國軍迷非常熱衷的其中一個,恐怕就是把二戰時期日軍和歐洲作戰的德軍相比較,如果二戰中德軍和日軍對掐,結果會如何?綜合日軍和德軍的差異我們可以對此進行合理的猜想和分析。二戰時期德國的陸軍世界一流!
  • 「歪把子」輕機槍設計理念落後,日軍為何不改進技術
    「歪把子」輕機槍設計理念落後,日軍為何不改進技術歪把子機槍當時日本首先考慮的是海外作戰彈藥的通用性,用的是38步槍彈和5發彈夾。客觀公正的講歪把子機槍加工工藝放在今天也是有難度,是一整塊鐵生生切削出來的,現在要cnc數控出來,當時是車床手工銼刀。不能更換槍管,整槍圍繞其左側供彈裝置設計的射手需要有個向右正槍的動作,腳架偏高這些是缺點。理論射速和實際射速是兩回事,理論射速不包括裝彈所用的時間,而實際射速要計算裝彈花費的時間。
  • 二戰美軍火力到底有多強,兩人就能壓制日軍一個班,直言日軍就是自殺
    而日軍當時已經大量裝備了38式步槍,不僅射程遠,精度高穿透力強,而且38式步槍槍身細長,裝上30式刺刀後長度達1.6米左右。在拼刺刀時,使用38式步槍的日軍很有優勢,而且日軍非常重視白刃戰,大部分日軍士兵都進過專業的刺殺訓練,所以在實戰中一個日本士兵通常都能殺死幾個中國士兵。
  • 二戰日軍的歪把子輕機槍,到底哪裡出了問題,會被拐把子踢下寶座?
    日軍方面,他們當時使用的輕機槍有兩款,一是十一年式軽機関銃,二是九六式軽機関銃,。當時中國軍民給這兩款武器都取了外號,分別為「歪把子」與「拐把子」。 再看看歪把子,1922年定型,1936年被拐把子踢下主力輕機槍的寶座,明顯低於機槍的正常壽命(因為日本產能不足,歪把子依然裝備於軍隊,只不過主力的位置讓給了拐把子)。 那麼問題就來了,歪把子到底有哪些問題,才會被日軍如此快地淘汰呢?
  • 這裡有侵華日軍的歪把子機槍,還有與之針鋒相對的捷克式輕機槍
    為了觀看比較典型的幾款二戰時的機槍展示,來到了圖中所示位於東莞大嶺山鎮,東江縱隊紀念館內。圖為館內展示的日本大正十一式輕機槍,在中國俗稱「歪把子」機槍,口徑6.5毫米,與三八大蓋步槍子彈通用,有效射程600米。
  • 捷克式輕機槍:與日軍歪把子、九六式和九九式輕機槍的淵源
    二戰時期,日軍裝備了三把輕機槍,也即大正十一年式(俗稱「歪把子」以槍託為了便於貼腮瞄準而向右彎曲而得名)、九六式和九九式,這三把侵華日軍使用的輕機槍,與抗戰軍隊裝備的捷克式輕機槍,正式名稱ZB-26輕機槍頗有淵源。
  • 二戰日軍為何寧死不用衝鋒鎗?曇花一現的槍說明:不懂用,用不起
    文/商學野 在第二次世界大戰的參戰國之中,日軍的裝備水平其實是非常低的。雖然在中國人的印象當中,日軍裝備精良訓練有素,打仗火力很猛,但那是因為彼時的中國比日本更弱罷了。其實,若和二戰時西方的強國比起來,日軍的裝備可以用簡陋來形容。
  • 二戰德軍巔峰時的一個營,遭遇日軍最強的大隊,誰的贏面更大?
    二戰初期,德軍和日軍的編制普遍要比中國軍隊要大。當中國軍隊一個步兵營的規模普遍維持在200~400人時,德軍的步兵營普遍維持在800人左右,日軍一個大隊也有1100餘人。那麼,如果巔峰時期一個德軍步兵營在野外平原環境與一個日軍大隊遭遇的話,雙方誰的贏面會更大?
  • 二戰日軍的單兵戰鬥力相比德軍如何?綜合得分27.5VS32.5略遜一籌
    其中有13000名羅馬尼亞官兵和19000名輔助人員(蘇軍俘虜和哥薩克騎兵等),因此純粹的德軍官兵的準確數量是20萬人左右。(日軍戰鬥隊形)三、武器裝備在單兵武器和單兵裝備上,當然是德軍更高一籌,毛瑟98K肯定好過三八大蓋,MG34和MG42則完全碾壓九二重機和歪把子
  • 二戰日軍和抗戰後的解放軍誰強誰弱?數據和戰績:後者越打越強
    緊接著,英、法、加、澳這些剩餘盟國和法西斯日本一個檔次,在紙面實力上還是能互相能掰掰手腕的。 至於其他的參戰國,無論是軸心國的義大利,還是諸如泰國、羅馬尼亞等小國,在二戰時期的表現其實乏善可陳。
  • 戰術戰法說兵器:德軍、日軍、義大利軍的軍事實力相互差別這麼大
    事實上,作為近代第一次大規模機械化戰爭,第一次世界大戰從邊境地區和邊防部隊交火,步兵推不了前進的步伐,坦克就往前推一推,再推不了前進的話,大炮就點破進行突擊; 但是「二戰」的情況完全不同,戰爭初期的時候,德國軍隊在新的無線電工具和機械化運輸的幫助下,已經能夠通過強大的裝甲團和空中支援來支持,進行了大縱深的分進合擊。
  • 二戰中德軍的單兵裝備有哪些,在二戰所有參戰國中是最好的嗎?
    機槍副手不攜帶主武器,主要攜帶幾百發的彈藥,如果使用MG34機槍的話就會攜帶四個50發的彈鼓,如果是MG42機槍就會是50發的彈鏈,除此之外還有一個裝有300發彈藥箱。機槍副手和機槍手都是配備有手槍這種副武器的。
  • 二戰美軍醫療兵哭訴:德軍很「紳士」,日軍卻是「屠夫」
    二戰大規模全面爆發後,不僅是對作戰士兵的極大生死考驗,也是對一支軍隊戰場救護方面的全面考驗。在日軍偷襲珍珠港前幾個月,美軍醫療部隊的實力就已經得到了空前擴編,當時已經擁有13萬多名醫療官兵,其增長速度甚至超過作戰部隊的擴編速度。
  • 二戰日軍的變態的反坦克武器四式反戰車刺雷
    說到二戰各國單兵反坦克武器其中最為先進的恐怕是德國和美國了,二戰是機械化陸地戰爭新興崛起的時代,裝甲師和坦克部隊最為一戰結束後代替騎兵新型兵種,其發揮出來的威力在戰場甚至有比古代時候對騎兵更具備殺戮性,在戰場上只有運用得當一支裝甲師就能擊潰敵軍的一個步兵軍,期初德國蘇聯都發明了12
  • 二戰德軍一個步兵師能不能打過同時期的日軍甲種師團?
    1941年之後的情況就不用比了,因為41年以後不論是德軍還是日軍的編制都由於戰線吃緊而縮水了。比就比比1941年之前吧。所謂的甲級師團,日軍甲級師團其實指的就是17個常備近衛師團。這些師團在改編制之前還是使用的四單位制,編制比較大,滿員作戰狀態能高達2.5-2.8萬人,幾乎是同時期其他國家步兵師的1.5-2倍兵力。
  • 二戰時如果德軍來到亞洲戰場,日軍去到歐洲戰場會怎樣
    現在網上關於二戰有各種各樣的假設。這其中一個比較有趣的假設就是:如果二戰期間德軍和日軍互換位置結果又會如何呢?德軍在亞洲戰場會有怎樣的表現呢?日軍如果去歐洲戰場又會發生什麼呢?歷史本來是不存在假設,但人們往往總會忍不住進行假設。二戰時期德國是以坦克等陸戰武器聞名的,而日本則以航母等海戰兵器著稱。這樣兩支軍隊互換戰場會發生什麼呢?
  • 二戰傳奇步槍,常能把機槍打到啞火,但為何在戰後被中國軍隊嫌棄?
    二戰時期,美軍曾研發出一款極具劃時代意義的步槍之王,它便是眾所周知的M1加蘭德步槍。時至今日,它的經典性能已是毋庸置疑,畢竟它自誕生伊始,參加了諸如二戰、黎巴嫩登陸、柏林危機和古巴飛彈危機等極具轉折意義的戰事。
  • 十八、關鍵時刻打不響的歪把子,和王家鋪突圍中立功的日本八路
    四、奔跑中修好機槍的日本人書歸正傳,當時在警備旅一團團部,就有這麼兩個反戰同盟冀中支部的「日本八路」。在這千鈞一髮的時候,他們表現出了自己對武器的擅長,拯救了隊伍。當時部隊裡有兩挺歪把子輕機槍,本來火力很強。但是它們都在王家鋪戰鬥中發生了故障,一直無法使用。
  • 重讀抗戰·日軍是怎樣的軍隊_中國近代史頻道_鳳凰網
    日軍在抗戰中的單兵裝備,主要使用6.5毫米口徑的明治三十八年(1905年)式步槍,其具有精度好、射程遠和槍身長利用於白刃格鬥的優點,但由於6.5*50毫米步槍彈單頭飛行穩定,侵徹效果好,但是太過於穩定使的殺傷性不夠,威力稍顯不足。「三八」式步槍配有單刃刺刀,刀長500毫米。從總體來說,因為殺傷力的不足,三八步槍的性能並不出類拔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