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戰時期,美軍曾研發出一款極具劃時代意義的步槍之王,它便是眾所周知的M1加蘭德步槍。時至今日,它的經典性能已是毋庸置疑,畢竟它自誕生伊始,參加了諸如二戰、黎巴嫩登陸、柏林危機和古巴飛彈危機等極具轉折意義的戰事。
曾有人說,因為它的出現,美軍一個班的火力便頂得上日軍兩個班;更有甚者,說只需四把加蘭德,便能讓日軍歪把子啞火。那麼,M1加蘭德步槍為何能有如此神話?
首先,M1加蘭德步槍屬於半自動步槍,它的誕生,是源於美軍對單兵作戰能力的不斷追求。它於1929年投入研製,但是由於美軍在7mm與7.62mm子彈之間徘徊,因此它在二戰前的1935年才最終定版,並隨後在戰場上鋒芒畢露。
在二戰中,M1加蘭德步槍歷經潮溼炎熱的雨林和乾燥苦寒的高山沙漠等多變環境的考驗,仍舊保持高精準度和良好射速,深得步兵信賴。根據戰爭的需要,它在戰爭後期逐漸衍生出了多個版本,既可以擔任中程的高密度射擊任務,又可以擔任遠程狙擊槍的角色。
當年在朝鮮戰場上,咱們的志願軍中有一位名為「張桃芳」的狙神,其狙擊成績為32天擊斃214人,消耗子彈442發,堪稱是世界級的狙擊戰神。而他所使用的武器,除了莫辛納甘步槍之外,也曾一度使用過M1加蘭德步槍。正所謂「寶劍配英雄」,從槍與張桃芳的搭配之中,便可見加蘭德步槍的傳奇所在。
因而,在二戰戰場上,美軍士兵利用M1步槍搭配其他美式裝備構成了強大的火力網。其半自動的射擊方式,讓美軍在面對使用栓動步槍的德軍和日軍時極具火力優勢,其火力輸出至少相當於日軍兩倍。
然而,在它強大的火力基礎背後,卻有著一個致命的缺陷,那便是它的拋殼設計。
一旦加蘭德步槍的子彈即將用光,倘若再次扣動扳機,勢必會發出叮的聲響並將彈夾彈出,以提醒士兵需要更換彈夾,且該槍換彈極為不便。因而看似人性化的設計,卻也潛藏著巨大的風險。在二戰戰場上,熟悉加蘭德步槍屬性的德軍和日軍老兵就常常利用這一點突擊單兵作戰的美軍。當他們聽到不遠處熟悉的「叮」聲時,就知道美軍士兵子彈用盡,於是便會趁其換彈之際發起衝鋒或偷襲。
好在,這聲音的音量不及槍聲,且美軍在戰場上多是是以班為單位進行作戰,因此士兵不會同時用光子彈,所以這把槍才會傳遍世界。但是倘若單兵攜帶此槍,而不再多攜帶另一把槍械以備不時之需,那勢必將會見到上帝。
於是,在以「班」為最小單位進行作戰的現代戰爭中,M1加蘭德步槍的集群火力彌補了它在彈出彈夾時的雜音的缺陷。不論是緬甸戰場的中國遠徵軍,還是我軍跨過鴨綠江的馳援之戰,這把槍也一度受到中國戰士的喜愛,前面提到的狙神張桃芳就是一個例子。
然而,即便是如此經典的步槍,在戰爭結束時卻慘遭中國軍隊嫌棄,這又是為什麼那呢?其實,中國軍隊在戰後淘汰此槍的原因主要有兩種,一種是產量,一種是它的人體工程學。
M1加蘭德步槍雖曾叱吒戰場,但自1937年投產之後,總產量也不過550萬支。若減去戰場上的損耗,這個數字遠遠不及二戰乃至冷戰期間各大戰場的步兵需求量。甚至在二戰之後,該槍的產量也不過100萬支左右,遠遠比不上二戰時期的400多萬支。因而,自二戰之後,我軍已經逐漸退役軍中的M1加蘭德步槍,並改用其它槍種進行裝備。
其次,是其人體工程學問題,簡單地說是其重量問題讓中國士兵非常不適。原來,由於該槍秉承美國經濟危機後厚重簡練的時代精神,所以其重量適合西方人種,而對於東亞人種來說太過笨拙,故當中國軍隊在戰場上繳獲此槍後,迫於當時裝備稀缺才會使用,當戰後重建工作進入正軌後,自是沒人願意將就。
時過境遷,M1加蘭德步槍早已成為歷史名詞,可能只有少數一些會保留在世界某幾處軍火處或博物館之中。戰爭的風雲早已消散,昔日的名器也已蓋棺定論。可是,當我們回憶這些戰爭利器之時,卻或許只能感嘆:戰爭何時才能永遠消失在人類的世界呢?與其追憶起武器的厲害之處,不如它永遠都沒出現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