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軍使用的兵器當時並不先進。
並不先進的單個武器
與成系統的軍隊編制相適應,已經是近代化工業國家的日本為自己的軍隊提供了相配套的完備的武器裝備體系。
日軍在抗戰中的單兵裝備,主要使用6.5毫米口徑的明治三十八年(1905年)式步槍,其具有精度好、射程遠和槍身長利用於白刃格鬥的優點,但由於6.5*50毫米步槍彈單頭飛行穩定,侵徹效果好,但是太過於穩定使的殺傷性不夠,威力稍顯不足。「三八」式步槍配有單刃刺刀,刀長500毫米。從總體來說,因為殺傷力的不足,三八步槍的性能並不出類拔萃。日軍為了彌補這個缺點,開發了使用7.7毫米口徑子彈的「九九式」步槍,但裝備部隊的普及程度遠不如「三八」式。
日軍所用輕機槍主要是人稱「歪把子」的大正十一年(1926年)式,後裝備中國俗稱為「拐把子」的九六年式(1936年額)。歪把子機槍的優點是射擊準確,但供彈不暢,加上通用的6.5毫米子彈殺傷力不足,殺傷性能不如中國各派軍隊主要裝備的捷克式輕機槍(通用德式7.9毫米彈)。日軍於1939年研製出7.7毫米口徑的九九式輕機槍,也因生產能力不足未大量裝備。
抗戰中日軍的重機槍為九二式,使用 7.7毫米口徑子彈,耐寒性好,遠距離命中精度相當高。缺點是靠彈板供彈操作不便且易卡殼。槍口焰很小,利於隱蔽提高了在戰場上的生存率。
侵華戰場上的日軍沒有裝備衝鋒鎗,是拘泥於日俄戰爭的經驗,認為「一門百發百中的大炮要勝於一百門百發一中的大炮」,感到衝鋒鎗耗彈多且精度差,又不符合日本武士最後以刺刀決勝的觀念。
日本南部十四式手槍(「王八盒子」)因彈簧鋼質量差供彈常出問題,被稱為「二次大戰中最差的手槍」。
在迫擊炮方面,日軍主要裝備的90毫米九七式迫擊炮性能優秀,彈道彎曲,死界很小,射速快、威力大,重量輕、體積小、便於機動、易於操作、造價低。不過因為中國軍隊同時裝備的82毫米迫擊炮性能也非常優秀,這使得日軍在支援火力迫擊炮上並沒能佔據優勢,但日軍大量裝備了50毫米口徑的八九式擲彈筒(一個中隊有6具),具備一定近戰火力優勢。
抗戰初期,日軍地面重武器數量多於中國軍隊。日軍一個師團支援火炮有24門四一式75毫米山炮、12門75毫米加農炮(亦即野炮)和24門三八式70毫米步兵炮。
坦克日軍也裝備不多。
日軍步兵標準制式裝備包括步槍1支,刺刀1把,前後盒彈匣(子彈120發),手榴彈4顆,鋼盔1頂,略帽1頂,軍服1套,皮鞋1雙,水壺1隻,飯盒1個,寢具1套,3至10日口糧1份,急救包1個,全套裝備重15至20公斤。
也不先進的火力配置
除了單兵武器,日軍還在步兵各級編制內配備加強武器,以增強壓制火力:
,個別加強的分隊配備1具擲彈筒;在步兵小隊配備3具擲彈筒;在步兵中隊則配備1-2挺重機槍,有的還配備1-2門迫擊炮;在步兵大隊配備2-4門九二式步兵炮,另增配4-8挺重機槍(即增強一個1個機槍中隊),個別大隊還加強2門四一式山炮。在步兵聯隊配備4門四一式山炮或6-8門九二步兵炮,6門37毫米反坦克炮。
在步兵部隊中,中隊長以下的軍官是徒步行軍的,而中隊長以上的大隊長、聯隊長等都是乘馬的。
日本步兵的單兵裝備,在抗戰初中期要強於中國軍隊,但與美國、德國等國陸軍相比,還是有些差距。日軍主要步兵輕武器還是三八式步槍,自動武器很少,而美軍、德軍和蘇軍大量配備了衝鋒鎗、突擊步槍,是日軍無法相比的。
日軍在火力配置上,與美德等國陸軍相比無疑也是落後的,尤其是坦克的使用上,日軍坦克水平低數量少,與歐洲戰場美蘇德各國部隊相比均有較大差距。但對於中國軍隊,依舊是有壓倒性優勢的。
如人數205人的甲種中隊,人數約相當於中國軍隊1.5個連,但擁有步槍、輕重機槍、擲彈筒、迫擊炮等。以裝備水平看,已經接近中國軍隊的團級單位。
日軍勝在系統化
抗戰期間日本陸軍裝備技術水平不高,主要是因工業水平落後於美英蘇等國,戰前其軍工生重心放在飛機、艦艇方面追趕國際先進水平,地面裝備則放在次要發展位置,陸軍武器的質量相對於中國軍隊也沒有絕對優勢。數量少於中國軍隊的日本陸軍能用性能並不絕對佔優勢的裝備在中國橫行,重要原因在於其系統化程度高。
發達工業國家軍隊裝備優勢的一個重要表現便是系統配套、標準化強。
日本從明治維新至第一次世界大戰,已經建立起完整配套的軍事工業,裝備基本是自產。與中國軍隊在武器方面自制力差,外購也混亂無序相比,差距不可以道裡計。中國國內各派軍閥分頭購械,僅槍枝便來自十幾個國家,戰時常出現件不配槍、彈不對膛,還受制於出售國能否及時供應彈藥。當時日軍的槍械性能雖不佔優勢,卻因實現了標準化、系列化而便於組織火力,而且能保障彈藥供應。
近代特別是一戰以來的武器對抗,除了單項性能對比外,還需要武器配置按作戰要求力爭達成最優化。日本作為一個實現了近代系統工業化的工業國,在侵華戰爭前已基本跟上國際戰爭水平的要求,從而對軍隊裝備進行配置,在陸海軍之間、航空兵與地面部隊及艦艇之間、陸軍的步、炮、騎、裝甲兵之間的武器使用能達成有機結合,戰時有較好的火力協同。從這點上說,日軍在武器上達到二戰時期國際先進(陸軍次於德美蘇英,海軍僅次於美軍)水平,遠強於當時的中國軍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