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讀抗戰·日軍是怎樣的軍隊_中國近代史頻道_鳳凰網

2021-01-10 手機鳳凰網

日軍使用的兵器當時並不先進。

並不先進的單個武器

與成系統的軍隊編制相適應,已經是近代化工業國家的日本為自己的軍隊提供了相配套的完備的武器裝備體系。

日軍在抗戰中的單兵裝備,主要使用6.5毫米口徑的明治三十八年(1905年)式步槍,其具有精度好、射程遠和槍身長利用於白刃格鬥的優點,但由於6.5*50毫米步槍彈單頭飛行穩定,侵徹效果好,但是太過於穩定使的殺傷性不夠,威力稍顯不足。「三八」式步槍配有單刃刺刀,刀長500毫米。從總體來說,因為殺傷力的不足,三八步槍的性能並不出類拔萃。日軍為了彌補這個缺點,開發了使用7.7毫米口徑子彈的「九九式」步槍,但裝備部隊的普及程度遠不如「三八」式。

日軍所用輕機槍主要是人稱「歪把子」的大正十一年(1926年)式,後裝備中國俗稱為「拐把子」的九六年式(1936年額)。歪把子機槍的優點是射擊準確,但供彈不暢,加上通用的6.5毫米子彈殺傷力不足,殺傷性能不如中國各派軍隊主要裝備的捷克式輕機槍(通用德式7.9毫米彈)。日軍於1939年研製出7.7毫米口徑的九九式輕機槍,也因生產能力不足未大量裝備。

抗戰中日軍的重機槍為九二式,使用 7.7毫米口徑子彈,耐寒性好,遠距離命中精度相當高。缺點是靠彈板供彈操作不便且易卡殼。槍口焰很小,利於隱蔽提高了在戰場上的生存率。

侵華戰場上的日軍沒有裝備衝鋒鎗,是拘泥於日俄戰爭的經驗,認為「一門百發百中的大炮要勝於一百門百發一中的大炮」,感到衝鋒鎗耗彈多且精度差,又不符合日本武士最後以刺刀決勝的觀念。

日本南部十四式手槍(「王八盒子」)因彈簧鋼質量差供彈常出問題,被稱為「二次大戰中最差的手槍」。

在迫擊炮方面,日軍主要裝備的90毫米九七式迫擊炮性能優秀,彈道彎曲,死界很小,射速快、威力大,重量輕、體積小、便於機動、易於操作、造價低。不過因為中國軍隊同時裝備的82毫米迫擊炮性能也非常優秀,這使得日軍在支援火力迫擊炮上並沒能佔據優勢,但日軍大量裝備了50毫米口徑的八九式擲彈筒(一個中隊有6具),具備一定近戰火力優勢。

抗戰初期,日軍地面重武器數量多於中國軍隊。日軍一個師團支援火炮有24門四一式75毫米山炮、12門75毫米加農炮(亦即野炮)和24門三八式70毫米步兵炮。

坦克日軍也裝備不多。

日軍步兵標準制式裝備包括步槍1支,刺刀1把,前後盒彈匣(子彈120發),手榴彈4顆,鋼盔1頂,略帽1頂,軍服1套,皮鞋1雙,水壺1隻,飯盒1個,寢具1套,3至10日口糧1份,急救包1個,全套裝備重15至20公斤。

也不先進的火力配置

除了單兵武器,日軍還在步兵各級編制內配備加強武器,以增強壓制火力:

,個別加強的分隊配備1具擲彈筒;在步兵小隊配備3具擲彈筒;在步兵中隊則配備1-2挺重機槍,有的還配備1-2門迫擊炮;在步兵大隊配備2-4門九二式步兵炮,另增配4-8挺重機槍(即增強一個1個機槍中隊),個別大隊還加強2門四一式山炮。在步兵聯隊配備4門四一式山炮或6-8門九二步兵炮,6門37毫米反坦克炮。

在步兵部隊中,中隊長以下的軍官是徒步行軍的,而中隊長以上的大隊長、聯隊長等都是乘馬的。

日本步兵的單兵裝備,在抗戰初中期要強於中國軍隊,但與美國、德國等國陸軍相比,還是有些差距。日軍主要步兵輕武器還是三八式步槍,自動武器很少,而美軍、德軍和蘇軍大量配備了衝鋒鎗、突擊步槍,是日軍無法相比的。

日軍在火力配置上,與美德等國陸軍相比無疑也是落後的,尤其是坦克的使用上,日軍坦克水平低數量少,與歐洲戰場美蘇德各國部隊相比均有較大差距。但對於中國軍隊,依舊是有壓倒性優勢的。

如人數205人的甲種中隊,人數約相當於中國軍隊1.5個連,但擁有步槍、輕重機槍、擲彈筒、迫擊炮等。以裝備水平看,已經接近中國軍隊的團級單位。

日軍勝在系統化

抗戰期間日本陸軍裝備技術水平不高,主要是因工業水平落後於美英蘇等國,戰前其軍工生重心放在飛機、艦艇方面追趕國際先進水平,地面裝備則放在次要發展位置,陸軍武器的質量相對於中國軍隊也沒有絕對優勢。數量少於中國軍隊的日本陸軍能用性能並不絕對佔優勢的裝備在中國橫行,重要原因在於其系統化程度高。

發達工業國家軍隊裝備優勢的一個重要表現便是系統配套、標準化強。

日本從明治維新至第一次世界大戰,已經建立起完整配套的軍事工業,裝備基本是自產。與中國軍隊在武器方面自制力差,外購也混亂無序相比,差距不可以道裡計。中國國內各派軍閥分頭購械,僅槍枝便來自十幾個國家,戰時常出現件不配槍、彈不對膛,還受制於出售國能否及時供應彈藥。當時日軍的槍械性能雖不佔優勢,卻因實現了標準化、系列化而便於組織火力,而且能保障彈藥供應。

近代特別是一戰以來的武器對抗,除了單項性能對比外,還需要武器配置按作戰要求力爭達成最優化。日本作為一個實現了近代系統工業化的工業國,在侵華戰爭前已基本跟上國際戰爭水平的要求,從而對軍隊裝備進行配置,在陸海軍之間、航空兵與地面部隊及艦艇之間、陸軍的步、炮、騎、裝甲兵之間的武器使用能達成有機結合,戰時有較好的火力協同。從這點上說,日軍在武器上達到二戰時期國際先進(陸軍次於德美蘇英,海軍僅次於美軍)水平,遠強於當時的中國軍隊。

相關焦點

  • 重讀抗戰·張學良是九一八事變最大的罪人_中國近代史頻道_鳳凰網
    這就是九一八事變前無論蔣還是張,都三令五申部下的中國軍隊「力避衝突」,不給日本以動武的口實。此為他們當時唯一可以應對的措施。但口實你可以不給,不代表對方不能製造。九一八事變正是關東軍栽贓嫁禍製造口實發動的。而第一時間未能知悉對手製造了口實的中國方面,依舊保持「力避衝突」,不給口實的原則,自然就成了遺下罵名的「不抵抗」。
  • 重讀抗戰·七七事變中29軍為何表現不佳_中國近代史頻道_鳳凰網
    7月16日,日本陸軍省擬訂了新的《事變解決方案》,經日本內閣會議通過後下達給"中國駐屯軍"司令部,其內容為:一、以7月19日為限,履行協定,最低限度做到:(1)宋哲元正式道歉。(2)作為處罰負責人,免除馮治安師長職務。(3)中國軍隊撤出八寶山附近。(4)在11日的解決條件上要求改由宋哲元籤字。
  • 重讀抗戰·七七事變前華北變成29軍獨立王國_中國近代史頻道_鳳凰網
    手下不與自己一條心,有與自己對軍隊的影響力向匹敵的人是軍閥的大忌,宋哲元與此也概莫能外。雙方的政見之爭也越發激烈。據蕭振瀛回憶,宋哲元出任冀察政務委員會委員長後,「日寇在周密策劃下,一面由日酋向宋哲元威脅利誘,力言日本全力支持宋武力統一中國,一面指使漢奸潘毓桂、張壁、齊燮元、邊守靖、齊協民等以酬宴、打牌天天包圍宋哲元,遊說反蔣,煽惑獨立,讒言餘為蔣效命以自重,挑撥離間宋與餘之誼;及指使陳覺生、張允榮等迭造謠言,製造混亂,對餘進行誣衊攻擊。」宋哲元的態度一天天轉向親日反蔣。
  • 重讀抗戰·七七事變前兩廣軍閥北上抗日真相_中國近代史頻道_鳳凰網
    陳友仁表示,日本的上述要求,在中國可以通過國民黨等機關來實現,還可以通過全國大會批准此種條約。幣原外相當時判斷:陳友仁訪問他的真意在於以尊重日本在滿洲的權益為代價,換取日本承認廣州政府為中國的正式政府。但陳友仁秘密赴日的行蹤洩露,反而被南京方面披露,廣州方面極被動。
  • 中國軍隊先發制人的淞滬抗戰 三十萬硬是沒能打敗六千日軍
    因此在8月13日中國軍隊率先向在上海的日本軍隊發起進攻。當時中國軍隊已經集結了數萬人而日軍不過僅有區區六千,而且在開戰的第二日,中國空軍便精銳盡出,對日軍展開空襲並轟炸了停泊在吳淞口的日軍「出雲號」戰艦。
  • 八年抗戰,中國軍隊為啥在陣地戰中根本不是日軍的對手?
    抗日戰爭初期,日軍處攻勢,中國處守勢,但是,中國軍隊在武器裝備、士兵素質、整體配合方面,遠遠落後於日軍,所以,中國軍隊雖然數量上佔優勢,也只能守,不敢主動進攻。 即使是守,中國軍隊的戰術運用也十分窘迫。最典型的例子是淞滬會戰。中國軍隊一個師防守的正面非常狹窄,平均只有二三公裡,日軍一發炮彈落下來,就能炸死很多人。
  • 中國軍隊抗戰時期列裝火炮盤點,萬國牌武器集中地!
    歡迎來到硬核科普頻道,本期內容是抗戰時期中國火炮盤點。從租借法案生效開始,中國一共接受了1669門M3火炮,雖然口徑不大,但因為日軍主力的九五式輕戰車和九七式中戰車護甲很薄,且大都採用的是鉚釘結構而非焊接,因此幾乎是一打一個準,為中國當時最重要的反坦克武器。
  • 重讀中國抗戰史:飛逝的不只是歷史,也是一代先輩可歌可泣的共同記憶
    在武器裝備、軍事訓練、後勤供給等遠遠落後的情況下,中國軍隊取得臺兒莊大捷。臺兒莊血戰歷時近20天,殲滅日軍近8000人,中國軍隊46150人參展,傷亡失蹤約7560人。這場戰鬥打擊了日軍的囂張氣焰,使其三個月滅亡中國的計劃落空。另外,八路軍115師在平型關取得了作戰勝利。
  • 抗戰時期,中國軍民到底打死了多少日軍?數據令人意外
    從1931年九一八事變爆發,到1945年8月15日日本投降,中國軍民進行了長達14年的艱苦抗戰,中華兒女為此付出了慘重的代價,有無數的家庭妻離子散,家破人亡,背井離鄉。
  • 抗戰時一個軍規模有多大?來看看我國軍隊和日軍的編制有啥不同
    日軍以效忠天皇、戰術多變聞名於世。日軍在抗日戰爭時期大致有四支軍隊。首先是駐紮在東北的關東軍,以及華北方面軍,中國上海地區的作戰部隊集團華中方面軍,海軍中國方艦隊共四支軍隊,這幾股力量獨立執行任務互相之間都有紐帶牽制,不能讓其中的某個部分獨大,四支軍隊互相爭搶利益,差點不能共存。有點像唐朝的藩鎮割據的局面,雖然矛頭都是指向外敵,但是互相不怎麼配合。
  • 二戰規模最大的白刃戰,3小時中國軍隊陣亡1500人,日軍被迫敗退
    不久之後,日軍很快就攻陷了宜昌,前鋒已經到達了石牌要塞,日軍為了實現自己的戰略目的,出動的可是日軍最精銳的第11軍,而中國軍隊為了防守石牌,出動的也是非常精銳的18軍下屬的11師。
  • 百業凋敝、民不聊生:抗戰時期的各支軍隊是怎樣解決吃飯問題的?
    抗戰期間,兵荒馬亂的中國農業生產遭到嚴重破壞。隨著戰爭規模不斷擴大,大量青壯年男子參軍,大大減少了農村勞動力,導致農業生產更加脆弱。像陝甘寧邊區這樣悲慘的情景在全國各地,特別是北方農村隨處可見。國民黨軍、八路軍/新四軍、日軍這三支不同性質的軍隊總人數有數百萬之巨,每天的糧食消耗是個驚人的數字。那麼,在全社會民不聊生的背景下,這些軍隊又是如何解決吃飯問題的呢?
  • 抗戰時為何我軍很少大規模殲滅日軍,抗戰老兵這樣解釋的
    抗戰時為何我軍很少大規模殲滅日軍, 抗戰老兵這樣解釋的 抗日戰爭時期,以國民黨軍為主的軍隊在正面戰場上和日軍進行了22次大型會戰,大小戰役共計四萬餘次,而且每一次大型會戰都是幾十萬人甚至上百萬人的大型會戰。
  • 中國軍隊究竟消滅了多少侵華日軍?
    上個世紀初的日本大力發展自己的工業水平和經濟實力,一躍成為亞洲大陸上軍事實力最強大的國家,面對裝備精良的日軍,中國軍隊節節敗退,我們只能咬牙堅持,打響了一場持久戰。在抗日戰爭中,中國死傷的軍人不計其數,不過相對的,日本也幾乎掏空了自己所有的軍隊儲備。
  • 抗戰唯一法械軍隊!死守要地27天,讓日軍付出10000餘傷亡
    導語:抗戰法械雲南軍!死守要地27天,讓日軍付出10000餘傷亡抗日戰爭期間,湧現出了許多由地方民眾所組成的武裝部隊,他們奮勇殺敵,重傷日軍,為抗日戰爭做出了重大貢獻。在這些眾多的隊伍之中,有一個隊伍,他們死守要地27天,讓日偽軍付出了10000餘傷亡,他們就是中國唯一的法械雲南軍。滇軍是於民國時期創立的,這個部隊的主要將領由蔡鍔、唐繼堯、龍雲、盧漢等人組成。它的前身是清末的雲南新軍,是一支具有優良革命傳統的軍隊,也是一支非常能打的部隊。滇軍長期統治雲南,曾稱霸雲南數個省市,並且還不斷地向四川、貴州、廣西等地擴張。
  • 抗戰時期,殲滅日軍最多的戰役,基本上都是在湖南打的
    第一次長沙會戰:1939年9月14日~10月日軍動用10萬兵力,卻在第九戰區第十五集團軍的抵抗下損失慘重。日軍承認「在部分戰場上,部分戰況之激烈超過了諾門坎」。在中國軍隊反擊下,日軍傷亡達2萬人,被迫撤退,中國軍隊傷亡3萬多人。
  • 抗戰時期日軍最害怕的中國軍隊!光一頂帽子,就足以震懾日軍
    我們都知道,當時日軍的武器裝備比我們的要先進得許多。但即便是在這種劣勢下,我們依舊打得日軍哭爹喊娘,讓其見識到了我們的實力。其中,日軍最畏懼的當屬頭上統一戴德國鋼盔的軍隊。 除此之外,他們還會配備有各種槍械彈藥,甚至一人擁有一桿辛納甘步槍,可以遠距離擊殺日軍,武器裝備算是我國軍隊中最先進強大的。
  • 日軍中將二戰在中國戰死,45年後傳出烏龍,在日本又死了一次
    戰爭時期的日軍狡詐精明,軍事素養和戰鬥意志奇高,令我方軍隊倍感棘手。而他們高昂的士氣離不開對天皇的信仰,所以二戰時鮮有日軍逃兵,他們要麼死於戰場,要麼為天皇和武士道精神而自盡。可是有一個日軍中將,卻是中國史學界公認的逃兵,這是怎樣一個慫蛋,竟然能抵抗日軍武士道精神的洗腦?話說回1940年2月,為了收復被日軍佔領的失地,中國軍隊在陝綏地區爆發了五原會戰。後來,守城的日軍和警備隊因指揮官被擊斃,紛紛棄城而逃。
  • 日軍第27師團深入中國軍隊腹地,薛嶽在此戰指揮部隊打出了血性
    國力相差太大了,再加上國家內鬥,面對日軍的侵略,中國軍隊被打得狼狽。 但今天我們所要講的是中國軍隊的反擊。 一場惡戰已經迫在眉睫,最先面臨這批日軍的便是中國軍隊六十師和新十三師。一旦讓這批日軍突破防線,那前方的中國軍隊便是腹背受敵,極其危險。 隔著老遠,中國軍隊的指揮官便看見了日軍的蹤跡,他急忙讓戰士們進入陣地,做好戰鬥準備。 「轟!」首發中國軍隊的炮彈很準,炸在了日軍的先頭部隊上。
  • 一二八事變:中國軍隊迫使日軍數次增兵,三易主帥卻仍不能取勝
    1932年1月28日午夜,日本海軍第一遣外艦隊司令鹽澤幸一指揮海軍陸戰隊分三路突襲上海閘北,一二八淞滬抗戰正式爆發,中國駐上海第十九路軍在總指揮蔣光鼐、軍長蔡廷鍇指揮下奮起抵抗,給日軍以迎頭痛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