戰爭時期的日軍狡詐精明,軍事素養和戰鬥意志奇高,令我方軍隊倍感棘手。而他們高昂的士氣離不開對天皇的信仰,所以二戰時鮮有日軍逃兵,他們要麼死於戰場,要麼為天皇和武士道精神而自盡。
可是有一個日軍中將,卻是中國史學界公認的逃兵,這是怎樣一個慫蛋,竟然能抵抗日軍武士道精神的洗腦?
話說回1940年2月,為了收復被日軍佔領的失地,中國軍隊在陝綏地區爆發了五原會戰。後來,守城的日軍和警備隊因指揮官被擊斃,紛紛棄城而逃。其中就有一隊,在經過義坑補隆時被駐守的中國軍隊發現,因日軍人數明顯少於當時駐守的第二團第一連,因而盡數被中國軍隊擊斃。
據當時指揮該連的連長張漢三的回憶記載,在這場戰役中,日軍被中國軍隊擊殺的最高將領是日軍陸軍中將水川伊夫,這是根據他的遺物中有日本皇室標誌,甚至得出他是出身於日本皇室。此記錄在後來被人們廣而告之,亦曾一度被史學界認可。在當時抗戰陷入艱難處境的中國,此消息無疑讓軍民的抗日熱情再次得以振作。
然而,時隔數45年,水川伊夫卻於1985年在日本去世的消息再度盛傳,一度引發了國內人們的熱議。由於當時沒有影像資料和照片作為歷史證據,此事成了一樁疑案。
於是,坊間有人傳道,水川當年並沒有死,而是讓士兵扮演他的職務,他自己則尋找機會逃回了日本。但是由於他出身皇室,對於極為看重武士道精神的日本陸軍來說,此舉一旦宣揚出去無疑會讓他們顏面盡失,於是他們選擇了沉默。出於水川皇室的身份,日本政府為他安排了一個不大不小的官職,讓他苟延殘喘過完自己的一生。
雖然關於這番怪談會讓國人的心中聊以自慰,但是歷史終究不會被掩藏或改變。近年來,關於水川並非日軍中將和出身皇室的歷史觀點頻現,並得以證實。
首先,水川伊夫絕對不是日本皇室成員,這從日本皇室成員中對于姓名和命名的規定就可以看出。作為日本「神」一般的家族,日本天皇的皇族首先是沒有姓氏的,只有名。比如明治維新時的睦仁天皇、二戰時期在位的裕仁天皇,睦仁、裕仁都是他們的名字。與此同時,日本皇室成員的男子都是以「某仁」來命名,所以,單從名字來看,水川伊夫絕非日本皇族。
▲裕仁天皇
其次,水川伊夫也並非日本中將。當時,五原城並未列入日本陸軍的「作戰控制線」之內,這意味著五原城必然不會由日本陸軍直接駐防。當時,負責五原城駐防的部隊其實是偽蒙古軍、綏西聯軍和日本警察隊「綏西警備軍」,而綏西警備軍的司令官正是水川伊夫。
根據日本的近代史籍《人事興信錄》和《昭和14年度六高同窗會會員名簿》記載,水川伊夫在1933年至1939年9月間歷任警務課長、保安部理事官、治安部代理次長等職,與陸軍天差地別,根本就和中將扯不上關係。至於為何傳出是「中將」身份,由於該事件距離我軍擊斃阿部規秀不到半年,故為晉綏軍偽造信息進行造勢的可能性較大。
最後,關於張漢三連長所謂的擊斃水川伊夫本人一說,更有可質疑性。張漢三連長判斷水川伊夫的身份,是根據其遺物中的印章來識別。然而,抗戰時的日軍印章制度較為繁瑣,日本各級辦事人員多擁有個人印章和便印等,以在行文時蓋章區分責任。
而水川伊夫作為警備軍司令,他的印章被下屬持有的可能性也很大。加之在五原戰役中,警備軍中的四個副官有一個名為長沼一郎的佐官被擊斃。綜合戰時情況,張漢三所部擊斃的日軍官佐,應該更有可能是攜帶著水川伊夫個人印章的副官長沼一郎。
其實,真正的水川伊夫在撤出五原之後,便被日軍的搜索隊救回,之後被調派回了日本。由於他自認對五原戰役的指揮失職,加之軍部的指責,他辭去了警務官職,最終在行政職位中謀得生路。1952年之後,水川伊夫賦閒在家,並苟延殘喘至1985年去世。
參考資料:1、《另一個斃命中國的日軍中將》(王勝龍)2、《水川依夫生平三事考》(丁曉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