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讀抗戰·七七事變前華北變成29軍獨立王國_中國近代史頻道_鳳凰網

2021-01-09 手機鳳凰網

宋哲元與蕭振瀛的決裂對29軍的命運產生了重要影響。

宋哲元與蕭振瀛決裂之因

29軍從察哈爾邊僻之地一舉翻盤進佔河北,建立了獨立王國。實力大增之際,內部矛盾和鬥爭也日漸開始浮上檯面。

最嚴重的,是宋哲元與蕭振瀛之間的矛盾。

作為29軍能夠成立出力最多作用最大的元老和核心智囊,蕭振瀛在29軍的中地位足可與宋哲元匹敵。據秦德純回憶:「蕭在軍中,手面也很大,跟將領們拜把子,拉關係,因此宋頗不滿。一般帶兵將領就怕自己的隊伍被別人拉走。宋當然不能例外。」

手下不與自己一條心,有與自己對軍隊的影響力向匹敵的人是軍閥的大忌,宋哲元與此也概莫能外。

雙方的政見之爭也越發激烈。據蕭振瀛回憶,宋哲元出任冀察政務委員會委員長後,「日寇在周密策劃下,一面由日酋向宋哲元威脅利誘,力言日本全力支持宋武力統一中國,一面指使漢奸潘毓桂、張壁、齊燮元、邊守靖、齊協民等以酬宴、打牌天天包圍宋哲元,遊說反蔣,煽惑獨立,讒言餘為蔣效命以自重,挑撥離間宋與餘之誼;及指使陳覺生、張允榮等迭造謠言,製造混亂,對餘進行誣衊攻擊。」

宋哲元的態度一天天轉向親日反蔣。

如果說蕭振瀛是當事人,證詞未必儘是事實的話,當時身在北平,以醫術聞名而專為高層治病的日籍醫師矢原謙吉也記載,宋哲元的心腹幕僚常小川、鄭道儒等人也「屢於宋明軒前,諷其寧為趙匡胤,勿為曾國藩。」

而蕭振瀛作為29軍的對外聯絡人,特別是與南京政府聯絡的第一中間人,是持堅定的「擁蔣抗日」態度的。

兩方面的因素交織,宋蕭分裂已經不可避免。

蕭振瀛回憶,冀察政務委員會成立後,一次蕭歸北平出席政務會議,「秦德純深夜至餘寓,曰:『宋將任齊燮元為冀察政務委員會委員,宋雲此事兄必反對,然其已語齊矣;現齊等終日在方城戰中向宋鼓吹反蔣獨立,武力統一中國,實堪憂慮。』又曰:『此為日本所指使也,據聞,齊等曾向宋雲,兄究為宋,抑為蔣,以兄是否堅持擁蔣,證之可也。』」

次日,蕭振灜就去找宋哲元,表示堅決反對齊燮元進入「冀察政務委員會」,他說:「齊固旗幟鮮明之倒蔣叛國軍閥,何能開門揖盜?」

宋哲元則說:「其來,亦未能有何作用,知汝必反對,然我已許之矣。」蕭振瀛毫不猶豫以辭職抵制,曰:「餘實羞與其伍,其來,餘當走。」宋哲元沒有馬上撕破,而是退了一步:「何如是言,容再議。」

決裂的萬幸:蕭振瀛阻止宋哲元參與兩廣事變

真正形成考驗的還是在1936年6月。

如之前的《重讀抗戰》所寫,在明打著「反蔣抗日」口號鬧出一出聯日反蔣的兩廣軍閥搞出「兩廣事變」,實則在日本的幕後推動下與各地方實力派都有聯繫。宋哲元也不例外。

蕭振瀛回憶,那是在「兩廣事變」發生以後,宋哲元令他到北平來,對他說,「決定討蔣。」,蕭問他為什麼要這樣做,宋說「日本已答允只供武器、錢款,不派顧問,現韓復榘、兩廣、西南均已決定討蔣,唯汝一人尚異議耳。」可謂圖窮匕見。

蕭振瀛強烈反對,稱「吾等受蔣栽培,方有今日;更大敵當前,日寇必欲亡我,吾等欲救國救民,只能擁蔣抗日,此為中國今日唯一前途;內戰禍國殃民,一旦起事,全國軍民,其孰從之;餘首當自裁以謝國人。」

宋哲元聽了蕭振灜的話勃然大怒,終於將心裡話說出來:「汝不我聽,孰敢不聽。無怪有人謂汝聽蔣而不吾聽也!」蕭振灜痛心疾首地說:「既如此當自裁,以全兄弟之義。」說了拔出手槍就要自殺,宋哲元趕緊搶過手槍,二人均放聲痛哭,談話不歡而散。

雙方既然已經攤牌,合作也就無法維持,據秦德純回憶,當時宋哲元曾對他談起,要免掉蕭振灜的天津市市長職務,秦問:「蕭的出處怎麼安排?」宋說:「要他出國看看好了。」

1936年6月17日,蕭振灜的天津市市長被免。但在蕭振瀛離開華北前,還是辦了一件對29軍和宋哲元影響深遠的事。

兩廣事變起,韓復榘邀宋哲元會晤於泊頭車站,商定第一步立於中立,第二步參加討蔣,商定後,由何其鞏起草電報,向南京政府通電中立。蔣介石接電報後電詢蕭振瀛,蕭振瀛聞訊後安排阻止了韓復榘、兩廣的代表與宋哲元的會晤。阻止了宋哲元參與兩廣聯日倒蔣的謀劃。

隨後蕭振瀛不得不離開華北,隨後出國考察。

內部分裂,驅逐了主張擁蔣抗日的蕭振瀛後,宋哲元還明確與日本表示友好,對日方的某些要求作出讓步。宋哲元在就職時發表書面談話說:「冀察兩省,與日本有特殊關係。」此後又與日本華北駐屯軍訂立了《華北中日防共協定》,並與日本華北駐屯軍司令官田代商定了所謂華北經濟提攜的「四原則,八要項。」在傾向上倒向親日的去向更加明顯,也就是在這個狀態下,29軍迎來了七七事變。

與國民黨各個地方實力派一樣,如何處理與蔣介石南京政府的關係,在紛亂局勢中確保生存和發言權,是他們共同要面對的難題。宋哲元與深處西南邊陲的龍雲、劉湘等不同,處於日本侵華的第一線華北,而且剛剛在中原大戰中敗北,地位十分不穩。可以說,是日蔣矛盾將宋哲元推上了對日交涉前沿的位置。華北事變時宋哲元一改宣揚抗日的強硬態度,主政冀察,「這是一個地方實力派人物爭取生存和自保的行為,與日本的侵略陰謀無關」,他「只是想利用日蔣矛盾以自保」,當主政冀察,成為日本「現地交涉」的直接對象後,宋哲元在對日處置中仍然要面對日、蔣、己三角關係。

蔣介石南京政府對宋哲元有兩種制約,一是中央對日政策的制約,二是對地方實力派政策的制約。如此,使宋哲元的對日處置夾雜了內外兩重因素,充滿了複雜性,有時甚至撲朔迷離,一段時期內表現得相當暖昧,甚至有親日的選擇。這種情形實際上是九一八事變至長城抗戰後日中關係之間戰和不定的「暖昧不明」的特殊狀態決定的。

相關焦點

  • 重讀抗戰·七七事變中29軍為何表現不佳_中國近代史頻道_鳳凰網
    宋哲元的選擇讓29軍有力無處使7月15日,何應欽電宋哲元,告知:"日軍計劃先消滅南苑我軍,望切注意。"而與此同時,天津的宋哲元,卻在忙著接待新上任的日本華北住屯軍司令香月清司中將。二、中國方面如不在上述期限內履行日方要求則停止當地談判,並對29軍實行武力討伐。為此,欺滿後將調動國內部隊,派往華北。v當夜11時,蔣介石密電宋哲元、秦德純,稱:"綜觀現在情勢,日方決以全力威脅地方籤訂此約為第一目的。但日方所欲者,若僅止於所傳數點,則其大動幹戈可為毫無意識。
  • 重讀抗戰·七七事變前兩廣軍閥北上抗日真相_中國近代史頻道_鳳凰網
    九一八前寧粵對峙兩廣軍閥搭上日本1931年2-3月間,蔣介石因與胡漢民發生「約法之爭」,在南京軟禁了胡漢民。此舉引起了國民黨內部的又一次大分裂,並促成了反蔣聯合陣線的再次形成。各方反蔣代表人物雲集廣州。5月25日,粵方以唐紹儀領銜,汪精衛、林森、古應芬、陳濟棠、許崇智、李宗仁、張發奎等聯名致電蔣介石,歷數其篡黨禍國之種種罪狀,要其48小時之內下野。
  • 盧溝橋事變中,率部奮起抗戰的29軍軍長宋哲元,一生成就如何?
    1937年7月7日夜,日軍在北平西南盧溝橋附近演習時,藉口一名士兵「失蹤」,要求進入宛平縣城搜查,遭到中國守軍第29軍嚴詞拒絕。日軍遂向中國守軍開槍射擊,又炮轟宛平城。第29軍奮起抗戰。這就是震驚中外的七七事變,又稱盧溝橋事變 。
  • 重讀抗戰·日軍是怎樣的軍隊_中國近代史頻道_鳳凰網
    不過因為中國軍隊同時裝備的82毫米迫擊炮性能也非常優秀,這使得日軍在支援火力迫擊炮上並沒能佔據優勢,但日軍大量裝備了50毫米口徑的八九式擲彈筒(一個中隊有6具),具備一定近戰火力優勢。抗戰初期,日軍地面重武器數量多於中國軍隊。日軍一個師團支援火炮有24門四一式75毫米山炮、12門75毫米加農炮(亦即野炮)和24門三八式70毫米步兵炮。坦克日軍也裝備不多。
  • 七七事變:中國全民族抗戰的開端
    「七七事變的爆發,標誌著日本全面侵華的開始,也是中國全民族抗戰的開端。它的偉大歷史意義在於,促進了全民族的覺醒,凝聚了全體中華兒女抗戰的磅礴力量。」中國人民抗日戰爭紀念館副研究員李慶輝說。華北危急!中華民族危急!面對空前的亡國亡種危機,7月8日,中共中央發出《中國共產黨為日軍進攻盧溝橋通電》呼籲:全中國同胞,政府與軍隊,團結起來,築成民族統一戰線的堅固長城,抵抗日寇的侵略。
  • 橡樹 | 回望七七事變
    在七七事變爆發和最初的進程中,第二十九軍與日軍在華北的戰略態勢尤其複雜。在當時世界大局一片混亂的大背景下,有「九一八事變」、一二八事變發起軍事侵略前科的日本,其悍然在華北挑起戰事,誰會相信他們不是蓄意侵略?日軍蓄意對華侵略,其軍國主義國家體制的侵略本性之外,有兩個客觀策動侵略的力量。
  • "七七事變"之後:激戰盧溝橋的中日高級軍官結局如何?
    作者|胡博、張世東,民國軍事史、抗戰史研究者,網易歷史頻道專欄作者。本文為網易歷史頻道獨家稿件,謝絕轉載。關於「七七事變」的起因、經過、結局,相關著述為數不少,但對於事變過程中的相關將領的情況,除幾位特別著名人物外,則鮮有介紹。值此抗戰全面爆發八十一周年,不妨讓我們一起來了解一下這些軍人的簡要情況吧。
  • 七七事變紀念日,把健康碼說成良民證,這家雜誌還未道歉
    七七事變紀念日,把健康碼說成良民證,這家雜誌還未道歉今天是7月7日,是「七七事變」83周年紀念日。1937年7月7日盧溝橋畔一聲槍響,拉開全民族抗戰的序幕。自1874年出兵臺灣開始,日本發動了一系列侵略中國的戰爭。1931年9月18日,日軍挑起九·一八事變,佔領中國東北,並一手炮製了偽"滿洲國"。日軍佔領東北後,將魔爪伸向華北,陰謀策動"華北自治"。1937年7月7日夜,日軍在北平西南盧溝橋附近演習時,藉口一名士兵「失蹤」,要求進入宛平縣城搜查,遭到中國守軍第29軍嚴詞拒絕。
  • 29軍全盛時兵力10萬人,全面抗戰後,這支部隊去向如何?
    1937年7月7日,盧溝橋事變爆發,自此揭開了中國全面抗戰的序幕。而打響了全面抗戰第一槍的便是著名的29軍部隊。說起29軍來,大家除了盧溝橋事變外,還能想到大名鼎鼎的大刀隊。在1933年的長城抗戰中,29軍大刀隊聲名顯赫,打出了中國軍隊的威風,也讓29軍這支部隊聞名全國。
  • 名震天下的29軍大刀隊,為什麼一天都守不住天津?答案令人氣憤
    29軍原屬於軍閥馮玉祥的西北軍,1930年中原大戰中,西北軍戰敗。殘部退至山西,後經張學良改編,組建了第29軍,宋哲元任軍長,下轄3個師:馮治安第37師、張自忠第38師、劉汝明暫編第2師。在喜峰口戰役打響前,29軍由於剛剛接受改編,人員未齊,武器稀缺,但就是在這樣的條件下,29軍與日軍展開了殊死戰鬥。
  • 重讀抗戰·張學良是九一八事變最大的罪人_中國近代史頻道_鳳凰網
    這就是九一八事變前無論蔣還是張,都三令五申部下的中國軍隊「力避衝突」,不給日本以動武的口實。此為他們當時唯一可以應對的措施。但口實你可以不給,不代表對方不能製造。九一八事變正是關東軍栽贓嫁禍製造口實發動的。而第一時間未能知悉對手製造了口實的中國方面,依舊保持「力避衝突」,不給口實的原則,自然就成了遺下罵名的「不抵抗」。
  • 29軍抗戰烈士曾被當成反革命
    佟兵(90歲):第29軍副軍長佟麟閣之子。曾是北京第二人民醫院藥劑師。何玟(79歲)、何瑗(71歲),第29軍110旅旅長何基灃之後。退休前,何玟是北京東方化工廠工程師。何瑗系北京晨光印刷廠廠長。77年過去了,守衛盧溝橋的29軍的後人,也到了白髮蒼蒼的年齡。父輩抗日,血脈相承,這群老人決定以29軍後人的名義,做點事情。
  • 「鎮守」北京,宋哲元在永定門外創辦醫院和軍工廠,29軍擴張到10餘...
    它見證了中國人民為抵抗日本侵略者所作的種種努力。國民革命軍29軍的軍長宋哲元,在這裡有過榮光,有過艱難,也有過屈辱。宋哲元(1885-1940),曾為馮玉祥「五虎將」之一。早在1917年7月11日,馮玉祥率部討伐張勳復闢時,宋哲元帶兵最先攻入永定門,並佔領天壇,自此,宋哲元與永定門有了「不解之緣」。
  • 七七事變中方和日方兵力13:1,為何中方佔絕對優勢卻沒有勝利?
    許多人都想當然地認為,既然當年日本人是打算「全面侵華」,他們的準備應該是很充足的;現在的宣傳,也喜歡強調七七事變日本如何蓄謀已久。然而,事實上不是這樣。七七事變和918事變一樣,最開始只是日本人試探性的冒險行動,只是由於國民黨當局的一再妥協退讓,才演變成進一步大規模軍事行動。
  • 「只有全民族實行抗戰,才是我們的出路」——走訪中國人民抗日戰爭...
    【偉大曆程英勇壯舉·紀念中國人民抗日戰爭勝利暨世界反法西斯戰爭勝利75周年】「全中國的同胞們!平津危急!華北危急!中華民族危急!只有全民族實行抗戰,才是我們的出路!」1937年7月7日,日軍在北平(今北京)西南盧溝橋地區蓄意製造了震驚中外的「七七事變」。
  • 「七七事變」83周年丨重讀抗戰家書,重溫那永不忘卻的紀念……
    喬遷同志那批過路的人,在幾天前已安全通過敵之封鎖線了,很快可以到達延安,想不久你可看到我的信。 希特勒「春季攻勢」作戰已爆發,這將影響日寇行動及我國國內局勢,國內局勢將如何變遷或不久或可明朗化了。 我擔心你及北北(左權將軍唯一的女兒左太北),你入學後望能好好的恢復身體,有暇時多去看看太北,小孩子極需人照顧的。
  • 兵力8萬的29軍,是如何輸給兵力僅6000的日軍的
    1937年爆發的「七七事變」,既是日本帝國主義全面侵華戰爭的開始,也是中華民族進行全面抗戰的起點。「七七事變」前夕,負責守衛平津地區的是西北軍將領宋哲元和他的29軍,就當時的兵力而言,29軍有4個師,以及大量的保安隊,總人數在8萬左右,而日軍的正規部隊的數量卻不足6000。
  • 走近抗戰29軍將領之後:沒有硝煙的集結號
    何玟說,遵化這個墓,把零零散散的29軍後代慢慢聚集到一起。從上世紀80年代就和他們相熟的原盧溝橋文物所所長郭景興說,29軍是雜牌軍,一直在夾縫裡長。也因為這緣故,後代反而更有凝聚力。  每年,這些後代都會到這裡一聚。  真的是烈士,不是土匪  聚集慢慢有了迴響。  29軍第二師少尉排長,張華邦。僅存的幾塊墓碑中的一個。
  • 抗日戰爭七七事變內幕,二十九軍朝令夕改,導致優勢盡喪華北淪陷
    1937年7月七七事變爆發,當時的華北是二十九軍軍長宋哲元的地盤,為了保住自己的地盤宋哲元在第一時間便和日軍籤署了《秦松協定》,希望避免和日軍全面開戰。其實宋哲元能夠迅速和日軍締結「和平協定」,除了盧溝橋一線二十九軍頑強抵抗,日軍沒有佔到絲毫的便宜之外,還有一個重要的原因。那就是日本陸軍的最高領導載仁親王在石原莞爾的勸說之下,正式下達了不得在華北進一步使用武力的命令,他們認為日本的首要任務是打敗蘇聯而不是和侵佔華北。
  • 七七事變張自忠「滯留」北平真相:甘作國士,忍辱待時(上)
    然而國內卻鮮少提及,還出現所謂「逼宮」說;該說法來源於1997年李惠蘭教授和明道廣博士主編《 七七事變的前前後後》。本文將依據最權威史料,講述張自忠將軍在七七事變期間及之後滯留北平時真相。筆者聲明:非常崇敬張自忠將軍的抗戰功績。歷史事實是最好的祭奠。支持原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