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各種軍事論壇之中,對於二戰時期各國軍隊戰鬥力的討論一直是最為火熱的。
說起第二次世界大戰時的世界軍力,強大的美國當然是一枝獨秀,蘇德兩方也憑藉著雄厚的工業實力和軍隊素質緊隨其後,這三國應該算是二戰第一梯隊。緊接著,英、法、加、澳這些剩餘盟國和法西斯日本一個檔次,在紙面實力上還是能互相能掰掰手腕的。
至於其他的參戰國,無論是軸心國的義大利,還是諸如泰國、羅馬尼亞等小國,在二戰時期的表現其實乏善可陳。
而作為二戰的主要交戰國,中日兩國的軍隊從1931年九一八事變開始,在中國領土上交戰14年。從北方的黑龍江到南方的兩廣地區,兩國投入幾百萬軍隊,大小戰役幾百次,從戰果來講國軍的表現一般,日軍在侵華戰爭中略處上風。
接著在二戰結束的三年裡,另一支突然崛起的軍事力量——解放軍,就將幾百萬國軍擊潰,直接埋葬了腐朽的國民黨政府。
同樣是東亞地區的頂級軍隊,面對的對手也差不多,有人就將解放戰爭時期的我軍和侵華日軍拉來"關公戰秦瓊",這二者的戰鬥力誰更強呢?下面小編就來從裝備,戰術,以及實戰方面全面分析一下。
一、日本陸軍,一支穿越了30年的一戰軍隊
首先我們來分析一下這個殘酷的對手——侵華日軍。
日本在發動侵華戰爭前已經是世界強國了。從GDP上看,日本在抗戰爆發前達到了60億美元左右,是中國的5倍。
而在關鍵工業產出方面,比如鋼鐵,中日兩國相差可以達到100多倍!這種差距反映在軍隊身上,就讓裝備精良的日軍面對國軍時經常有壓倒性的優勢。
但是這僅僅是對於中國軍隊而言,在列強當中,日本可就排不上號了。
上圖是二戰前世界強國陸軍的主要武器產量,日本排名第六,各類槍枝生產的不少。但是在一些重要技術性武器,比如衝鋒鎗、迫擊炮、自行重火炮、坦克這些東西上,日本的產量低得嚇人,是歐洲列強的幾十分之一!
為什麼會出現這樣的情況呢?其實這跟日本陸軍的建軍思想有關。
二戰日本陸軍在後世常被軍事家調侃,是一支"從一戰穿越過來的軍隊",因為他們的裝備和戰術太落後了。我們來看看日軍二戰初期的陸軍裝備。
日本陸軍最主要的制式武器是"38式步槍",俗稱"三八大蓋"。這是一種優秀的單發栓動步槍,準確性好,可靠度高,在日本軍隊已經列裝30年了。
日本陸軍單兵裝備配置簡單,單兵一般是一把步槍,配一把刺刀,手榴彈若干。13個步兵組成一個班,配備一挺輕機槍。四個班組成一個小隊,配備兩個擲彈筒,兩挺輕機槍。
三個小隊為一個步兵中隊,三個步兵中隊加一個機槍中隊、一個炮中隊組成一個大隊。大隊的火力有所提升,裝備12挺92式重機槍,2門70mm步兵炮。
日軍的一個聯隊一般3000多人,下轄三個步兵大隊,兩個火炮中隊,配重機槍36挺,輕機槍54挺,擲彈筒54門,步兵炮10門,山炮4門,反坦克炮6門。
底層的日軍重火力只有小口徑炮,別說坦克,連重炮都要到師團級別才配備。
而日本最基本的作戰單位"師團",甲種師團一般27000人以上,才配備有上百門山炮和野炮,其中步兵炮40門,山炮16門,反坦克炮24門,擲彈筒216門,有時還有一些薄皮的"豆戰車"。
反觀日軍的盟友德軍,德軍一個師,旗下就有300多門各式火炮,大口徑榴彈炮就有100多門,還有裝甲部隊的輔助,這差距一目了然。
除了陸軍裝備簡陋以外,日軍的戰術也很古板,俗稱"炮兵轟,步兵衝"。首先是火炮覆蓋壓制,然後步兵衝鋒拿下陣地,經常用刺刀結束戰鬥。從30年前的日俄戰爭時期,日本陸軍就一直是這樣的戰法,這一套對付中國這樣連子彈都緊缺的農業國軍隊,確實綽綽有餘了。
但此時二戰的歐洲戰場,德國閃電戰都是裝甲兵團突進,空降兵敵後突擊,炮戰、坦克戰、飽和轟炸才是陸軍決一雌雄的戰場。由此看來,日本陸軍是一支一戰軍隊,確實不是胡說。
二、大炮陸軍VS窮光蛋帝國主義
有人曾調侃二戰的日本是窮光蛋帝國主義,那是因為日本是個島國,資源匱乏,工業資源主要依賴海路的進口,成本高,風險大。日本能發展到當時那個程度,已經是國力的極限了,挨到了列強的門檻上,但是家底真的不厚。
日本軍隊在二戰前經歷過裁軍,日子過得緊巴巴的,而且陸軍更慘。因為當時日本在大力發展海軍,保護海上交通線,所以日本陸軍的各種裝備和資金都被削減,連坦克這種"剛需"都被閹割,做成矮小的"豆戰車"。
這樣的一支陸軍,在太平洋島嶼鑽山洞還能抵擋一下美軍,但是在東三省那種平原上就被蘇聯紅軍幾天推平了。
那麼再來看看解放戰爭時期的解放軍裝備到底如何呢?
先看解放戰爭時期解放軍的編制和裝備。眾所周知,紅軍時期我軍一直是小米加步槍,當時是"兵比槍多,槍比子彈多",裝備非常之差。
但是到了解放戰爭時期,經過了8年抗戰的鍛鍊和發展,解放軍的裝備水平比紅軍時期和抗戰初期有了長足的進步。
解放戰爭時期,解放軍一個班12人,一人一把步槍,4個手榴彈。這些步槍往往都是繳獲的,有中正式,或者漢陽造,38大蓋,品類很雜。解放軍三個步兵班組成一個排,一個排配一個機槍班,有2挺輕機槍。
一個步兵連下屬三個步兵排,有時搭配一個火力排,使用2挺重機槍,有時還有2門迫擊炮或者60mm口徑小山炮。
一個營下面有三個步兵連、一個機炮連,機炮連的重武器主要是重機槍、迫擊炮、無後坐力炮。
步兵團下面有三個營,營部直屬一個炮連,配備有6門迫擊炮或者小口徑山炮、野炮。
一直到團級以上,解放軍一個師會有一個炮兵營,下轄3個炮兵連,一共配備12門山炮。
從基本的底層配置來看,侵華日軍比解放戰爭前期的解放軍火力要強不少,底層的單兵裝備差不多,但是解放軍沒有重武器,以至於解放軍發明了"沒良心炮"這樣的武器,彌補火力的不足。
解放軍前期在裝備上不如侵華日軍,但是在解放戰爭進入後段,情況就不同了。
在遼瀋戰役結束後,當時東北的炮兵學院已經培養出幾批學員,開始進入部隊組織專業炮兵部隊,而火炮數量也慢慢多了起來。
在戰爭過程中,首先是東北地區遺留的日式火炮和彈藥,被紛紛搜尋出來運到前線,蘇聯人在東北也將不少重裝備轉交給了解放軍;而且解放軍繳獲的國軍火炮越來越多,仗是越打越富裕了。
1948年4月,東北野戰軍就建立了275個炮兵連,其中143個重型山炮連,100mm以上的榴彈炮和加農炮79門,加上大口徑山炮,野炮,總數達到572門。
小口徑的步兵炮,迫擊炮,戰防炮863門,擲彈筒3000多門。
在三大戰役時期,光華東野戰軍擁有了9000多門各式的火炮。受到蘇聯軍隊思想的影響,解放軍也開始越來越重視火炮的利用,建立了一支大炮陸軍。
淮海戰役後,解放軍又繳獲了大量的國軍美式裝備,實力大增。
在一些攻城戰中,例如太原戰役,解放軍調用千門大炮攻城!震驚了閻錫山。此時解放軍的炮兵實力已經不容小覷,成為戰場中流砥柱。
三、 面對強大的對手,用戰果說話
從紙面實力上看,早期的解放軍和日軍可能不是一個檔次,但起碼相差不是很遠。可到了解放戰爭後期,強大的炮兵部隊絕對是解放軍的殺手鐧,比日本陸軍來說有壓倒性的優勢。
所以說,如果日軍和解放軍交戰,地面單兵可能不相上下,但是解放軍的炮兵就能決定勝負。但畢竟二者並未交手,只能從雙方的一些戰役中看看真實實力。
日本陸軍在二戰末期時,大部分主力都被調去了太平洋的島嶼上阻擋美軍,但是美軍以摧枯拉朽的火力教日本陸軍做人。萬歲衝鋒面對美軍的卡賓槍就成了送人頭,充足的炮火覆蓋甚至把日軍士兵震死在地下工事之中。
在這種情況下,日軍指揮官依然用一戰的戰術。例如在瓜島戰役之中,日軍一個聯隊在泰納魯河口對美軍進行突擊,被美軍的密集火力全部消滅,1000人的部隊無人倖免,美軍只傷亡幾十人。
落後的裝備和迂腐的戰術,讓日軍在美軍面前不堪一擊。
而在解放戰爭勝利兩年後爆發的抗美援朝戰爭中,志願軍進入朝鮮地區,和美國為首的多國部隊大戰。在前期,志願軍用簡陋的裝備和後勤,居然平推了美軍和聯合國軍,將戰線拉回了38線。
而在韓戰末期,我軍曾和聯合國軍進行過一次激烈的炮戰,這就是上甘嶺戰役。
在上甘嶺這個絞肉機之中,志願軍炮七師在師長顏伏指揮下,用100門大炮不分晝夜地和美軍進行炮戰,很好地配合了步兵的戰鬥,阻擊了美軍的進攻。
用戰果來說話,同樣面對世界上最強大的對手——美軍。日本陸軍的裝備短板,以及戰術落後的缺點暴露無遺。
反觀解放軍的表現,在強大的火力後援下,解放軍能和美軍進行炮戰,進可攻退可守,多次取得輝煌戰果,讓美軍不敢怠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