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戰是人類歷史上規模最大、傷亡最慘烈的戰爭,在二戰的亞洲戰場上,日本法西斯對中國發起了殘忍的侵略,面對強大的侵略者,我國人民經過了艱苦的十四年抗戰之後,最終才獲得了抗日戰爭的勝利。當時日軍裝備精良,軍事素養也更強,他們使用的毛瑟手槍、三八式步槍有著優越的性能,我軍使用的武器則完全落於下風,對於我軍而言,當時日本制的三八制步槍就是重要的戰利品之一。
在我們平常看到的描寫抗戰的影視作品中,日軍裝備精良也是一個非常直觀的感受。除了槍枝、鋼盔等一目了然的方面,大家也許會發現的是,日軍的彈藥好像永遠用不完似的,尤其是子彈仿佛永遠打不完,這是為什麼呢?其中的原因其實很心酸。
三八式步槍是當時日本陸軍的制式裝備,結構簡單,威力大,外形還有著別的步槍不具備的長度優勢,在肉搏戰中能夠發揮很大的作用。美中不足的是,這種步槍的彈夾一次最多只能裝五發子彈。那麼當時的日軍每個人需要攜帶多少彈藥呢?
針對彈藥的攜帶問題,日軍設計了一種專門的彈藥盒,這種盒子是由牛皮製成,可以拆開分成前後兩部分,稱之為「前盒」和「後盒」。前盒又分成兩個裝30發子彈的小盒,後盒則是沒有分裝的剩下60發子彈。
也就是說,一個日本士兵身上的彈藥盒裡就有120發子彈,再加上槍裡本來就包含的5發子彈,每個士兵身上都有125發子彈。這樣的彈藥攜帶量再加上射擊培訓,足以給中國軍人造成非常大的打擊,非常讓人心塞。
不過日本國內的資源並不足以長期支撐這樣驚人的消耗,在二戰後期,日本的經濟已經被長時間的戰爭拖得瀕臨崩潰,所以才會不顧一切地向美國發動太平洋戰爭。由此我們就能發現日軍根本不可能這樣長期無限制地消耗子彈。
當時的日本兵其實都是沒有把所有子彈都帶在身上的,規定只允許帶上槍裡的5發和前盒的60發彈藥,剩下的輕易不能動用,必須要請示上級。然而即便如此,每個人65發子彈還是遠遠多過了我軍的彈藥數量,實在是讓人覺得心酸。
戰爭靠的不止是前線的戰鬥,更需要的是強大的後勤補給能力,俗話說「巧婦難為無米之炊」,再英勇的軍隊沒有彈藥也只能成為敵人的靶子,這就是為什麼我們的抗日戰爭會打得如此艱難,因為當時的中國是真的窮,後勤保障遠遠比不上日軍。
我國在裝備和後勤全面落後的情況下,靠著中華民族頑強不屈的意志和過人的智慧最終贏得了戰爭的勝利,歷史無數次證明正義終將獲得勝利,而我們也永遠不要忘記那些犧牲的先烈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