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中地區作為我國歷史上著名的糧倉,對於二戰時期的日本軍隊來說應該是一塊「肥肉」,但是為什麼直到抗戰結束,日軍都沒去打陝西?
自抗戰開始以來,陝西是少有沒被日軍鐵蹄踐踏的土地。但是這八年之中,日軍對這塊土地一直在垂涎,要知道只要能打通陝西,不僅僅可以握住這關中「糧倉」,還可以一路向西,直奔新疆,同是,陝西是紅軍的重要根據地,而且幹部的培養也都在陝西,對於日軍來說,這威脅性極大。
日軍在佔領了東北和華北之後,最想打的地方一是重慶——老蔣的老窩;二就是延安——紅軍的根據地。自從國民政府把首都遷到重慶之後,日軍就對重慶發動了瘋狂的攻勢,如果拿這個相比較的話,延安確實也應該被瘋狂的進攻才對,但事實上好像並不是這麼一回事。
當年日軍也對陝西發動過大大小小二十餘次的進攻,但是最終的結果都是沒打下來。
首先,日軍在大面積的侵略之後,出現了資源匱乏的情況,儘管以戰養戰,但是還是滿足不了軍隊的消耗,而且佔領地需要軍隊駐守,於是導致後來向西北西南進攻時,實力就不如從前了。
另一方面是地勢的原因,天然的地形優勢使得進攻陝西遠不如東部的平原地區那麼好打。無論是黃河還是山地,都對進攻造成了極大地阻礙,使得日軍的進攻舉步維艱,雖然曾派出飛機對陝西一些地區進行了轟炸,但是並沒有什麼太大的效果。有著這麼多地理因素的限制,即使日軍的武器裝備先進,也難能發揮出太大的優勢,而日軍企圖破潼關,入陝西的想法,也最終沒能實現。
還有就是當時在陝西周圍的兵力也不算少,根據地的紅軍和當時在山西的大軍閥閻錫山的大部隊,再加上國軍28、109、167、78和第一師先後在潼關駐守,這些對日軍的威懾力都不小,使得原本就難攻克的陝西就變得更為艱難了。
在中條山會戰後,日軍集結了一個野戰旅渡黃河向陝西發動進攻,但是卻上演了一出六渡黃河而不過的戲碼,一方面是我軍的英勇抵抗下,另一方面日軍的補給線也被頻頻騷擾,造成補給困難,最後日軍的渡河作戰計劃以失敗告終。
最終來說,不是日本不想拿下陝西,而是那時候的日軍已經沒有了能打下山西的本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