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37年日本人製造的盧溝橋事變後,日軍發動了全面侵華戰爭,也是在這一刻開始,中國軍民開始奮勇反擊,拿起手中的武器,抵抗侵略者。隨後,當時國民革命軍,軍事最高領導人蔣介石在廬山先後發表《蔣介石廬山抗戰聲明》,號召全民族抗戰;7月31日,蔣介石發表《告抗戰全體將士書》,宣告抗戰已經全面爆發。
而此時的日軍,也先後攻佔了北平,天津兩大城市,在這戰役中,西北軍將領佟麟閣,趙登禹兩位愛國將領,與日寇作戰中英勇犧牲。成為抗戰時期犧牲最早的兩位高級將領。儘管我軍人數多於日寇,但還是抵擋不住日寇的南侵步伐,沒辦法,那個時候國軍整體作戰能力,協調能力,各軍之間的配合,包括武器彈藥都比不上日寇,所以自盧溝橋事變後,雙方交戰,國軍一直都是採取戰略撤退。
面對日寇的強大攻勢,蔣介石的統帥部決定採取,以空間換時間,積小勝為大勝」的戰略方針,把日寇主力吸引到南方,予以打擊。要知道,當時國軍主力大多都是南方。因此,盧溝橋事變以來,第一次大會戰即將在上海爆發,史稱淞滬會戰。蔣介石為了保住上海,派出國軍精銳趕往上海參戰,除此之外還有許多地方部隊也投入了這場戰役(包括川軍、滇軍、桂軍、粵軍、湘軍等)合計80萬人,然而經歷了三個月的血戰,最終還是失敗了。不過,粉碎日寇的狂妄「三月亡華」之戰略,從而也大大提高了全國軍民的抗戰士氣。
上海不保,作為當時的首都南京肯定也是保不住了,於是蔣介石把目標投入了西南,將重慶作為新都,把所有能轉移的東西都往重慶轉移。至此西南也成為抗戰時期的大後方。隨之南京保衛戰,徐州會戰,武漢會戰都相繼爆發了,在這些規模較大的戰役中,都是以我方失敗而告終。雖然如此,但是,全國軍民依然堅持抵抗日寇,沒有做亡國奴。
但日寇的精力畢竟有限,在第一次長沙會戰時,第九戰區司令長官薛嶽,成功遏制了日寇進攻的步伐,取得了第一次長沙會戰的勝利。而日寇已經是強弩之末了,不可能在發動很大的規模戰爭。這次抗日戰爭進入了相持階段。
然而在東條英機上臺後,這位戰爭分子,讓日軍海軍大將山本五十六偷襲美國,這也就是被歷史上稱之為偷襲珍珠港。此戰一爆發後,美日也正式宣戰,太平洋戰爭也隨之展開了。
1941年12月9日,蔣介石也正式向日宣戰,同時也向德、意、日宣戰。不久之後,除了與日本保持中立的蘇聯以外,英國等同盟國也對日本宣戰。從此中國不再獨立對日作戰,抗日戰爭正式成為第二次世界大戰的一部分,而蔣介石已成為同盟國東方戰區最高長官。
而在接下來的雙方戰鬥中,日寇與我方交手,勝負各半。畢竟此時與日寇已經進行了幾年作戰,多多少少積累著作戰經驗,同時國軍也得到了美國蘇聯的援助,在武器上得到了大大的改善,這樣一來打勝仗是必然的。加上太平洋戰爭自爆發以來,日寇不停地從中國戰區調兵參加太平洋戰爭,而且調走的都是精銳師團。這樣一來,日寇失敗是必然的。
1945年5月蘇軍攻佔柏林,法西斯德國投降,至此,歐戰結束。隨後蘇聯也向日軍宣戰了,腹背受敵的日軍,投降是早晚的事。由於美軍在太平洋戰爭犧牲人數太多,於是動用了原子彈,目的就是讓日寇投降。最終,在1945年8月15日,日本向同盟國無條件投降。就此八年抗戰正式結束。
八年抗戰是從1937年到1945年。而14年抗戰是從1931年918事變開始算起,如果是這樣的話,那麼抗戰就是14年了。其實這樣說法也不完全正確,應該說14年抗戰分為兩個階段,1931年9月18日到1937年7月,這六年時間應該稱之為是局部抗戰。因為在這段時間雙方先後展開了長城抗戰,上海抗戰,但是最後都以和平的方式解決了。還沒有發展到一發不可收拾的地步。
而從1937年到1945年,這八年時間是全面抗戰,此時中華兒女全部投入,抗擊侵略者,也沒有通過談判的方式來解決,直到用武力來贏得這場戰爭。也就是說;日本人發動侵華戰爭是14年,而中華兒女奮勇抗擊是八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