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年抗戰為什麼改為14年,前6年到底怎麼抗日的?

2021-02-13 國家人文歷史


這張圖片在網上流傳,「8年抗戰」正式改為了「14年」,中國人的抗戰,又延長了6年

部分轉自公眾號「談資有營養」(微信號:tanzifeed)及其它來源綜合。

新京報採訪教育部基礎教育司,證實了這張圖片的真實性,事實上,教材等相關修改已經接近完成了。

那麼,前6年到底是怎麼抗戰的?

新的抗戰,要從九一八事變開始。

1931年,9月18日,日本關東軍製造「柳條湖事件」,「九一八」事變爆發,歷史教科書告訴我們,由於國民政府和張學良東北軍的不抵抗政策,1932年,日本控制了整個東北。

當然,也有例外,比如,馬佔山就被稱為「打響了反抗日本人的第一槍」。「九一八」事變時,馬佔山就任黑龍江省政府代理主席兼軍事總指揮,他曾當眾宣稱,如果日本人要侵略黑龍江,絕對要反擊。

1931年11月4日晨,在7架飛機掩護下,1300餘名日軍以保護修橋為名,直趨江橋(嫩江鐵橋)中國軍隊駐地大興站,驅趕中方修橋人員,並向中國軍陣地發起猛攻。馬佔山當即下令抵抗,全體將士英勇戰鬥,同敵血戰三天二夜,擊退了敵人多次進犯。這被稱為「江橋抗戰」,是第一次不顧張學良命令的大規模抗日,也被稱為「打響抗日的第一槍」。


當然,馬佔山沒能堅持多久,日本佔領黑龍江,1932年2月,馬佔山投降了,還是當「黑龍江省長」,全國人民一片罵聲,日本人也不信任他。裡外不是人,馬佔山就起了「反正之心」,帶領200多人離開齊齊哈爾,宣布以後還是堅決抗日。

馬佔山的行為贏得一片讚揚聲,當初罵他的人,也被感動了,大家紛紛捐款支持。報紙報導,捐款達到兩千萬,但是,馬佔山在上海公布,只收到170萬。

這次捐款事件,比他的「第一槍」更能真實體現當初抗戰的真實性。一次為抗戰籌備的捐款,大部分款項竟然不知去向,整個社會的組織水平也就可想而知了。

馬佔山的抵抗,算不上抗日的第一槍。1931年9月19號,也就是九一八事變的第二天,日軍進攻長春,就遭到了抵抗。

駐紮在長春附近的日本部隊,是當時隸屬於第二師團第三旅團的步兵第四聯隊,有兩個大隊,總共6個中隊。中國部隊則集中在寬城子軍營和南嶺軍營,沒有專門的布防,但是軍營本身倒也堅固。

日本人本來沒打算進攻長春,派了一部分人馬到瀋陽去支援,誰知道那邊的中國部隊沒有抵抗。南嶺軍營是炮兵,相當厲害,日本人擔心他們會主動進攻,自己根本無法抵抗,就派了一隊人馬,連夜去南嶺軍營,想把大炮破壞掉。結果,這隊人馬到天亮才到,沒法夜襲。

9月19號,駐紮在長春的日本軍隊,接到上級命令,全力進攻,只好把剩下部隊派去進攻寬城子軍營。營長看到日本人來了,不知道他們要幹嘛,就上去交涉,被日本人打死了。結果,中國官兵就開火了,凌晨5點開始的戰鬥,打了一個上午。在南嶺軍營,中國軍人開始也沒抵抗,大炮被破壞了,但是最終忍無可忍,投入戰鬥。這五個小時的戰鬥中,日軍獨立守備第一大隊第三中隊長倉本茂大尉先是遭到中國軍隊的手榴彈攻擊,胸部受了重傷,又被一彈擊中頭部,受傷後戰死。


這是十四年抗日戰爭裡中國軍隊擊斃的第一個日軍佐官

這也是相當常見的抗日模式,當被進攻時,反抗是自然的反應。

為了迫使南京國民政府屈服,1932年1月28日晚,日軍突然向上海閘北的國民黨第十九路軍發起了攻擊,這就是一·二八事變,又叫第一次上海事變。

蔣介石制定的對日應對原則是「一面預備交涉,一面積極抵抗」,1月30日,國民政府發表宣言,要遷都洛陽,2月1日,蔣介石下令中國空軍參戰。

除了日軍侵略上海外,中國共產黨領導下的中國工農紅軍進攻中華民國國民政府統治下的贛州城,這就是所謂贛州戰役。

蔣介石先後調動國軍衛立煌第14軍(轄第10師、第83師兩師)、第1師、第9師、第47師及陳誠第18軍(當時下轄第11師、第14師、第52師共三個師)、獨立第36旅等部隊支援上海十九路軍,要搞一場大會戰。

但尷尬的是,因交通和贛州戰役等原因,以上數師到停戰那一天,都還沒能趕到作戰地點。


雙方互有攻守,和日本作戰的是十九路軍和第五軍,也取得了一些勝利,但是日軍援軍在瀏河一帶登後,中國軍隊被迫到第二線防守。3月3日,日軍在英、美、法等國「調停」下,宣布停戰。

第一次淞滬戰事,讓中日雙方都對自己的實力產生了懷疑,日本認識到,要馬上吞併中國,似乎還欠缺火候,此後5年,日軍加緊戰備;而蔣介石也認識到,中國太落後,直接對抗難度太大。他開始形成「攘外必先安內」的想法,好好搞建設。

像胡適這樣的知識分子,也主張不要那麼快與日本開戰,一種思潮是,中國這麼大,資源這麼多,發展幾年,可能就有了對抗日本的實力。但是,真的到全面抗戰爆發,胡適也到美國出任大使,四處演講、募捐,為抗戰使出自己的一份力了,留給雙方的時間,只有5年。

下一次淞滬大會戰,將是雙方的殊死搏鬥。

1932年3月3日,十九路軍撤退,第一次淞滬戰事結束。日本人興高採烈,要在4月29日,也就是天皇生日這一天在上海慶祝一下。

十九路軍這邊也不甘心,國民政府雖然和日本籤了協定,也不想日本人太得意,十九路軍最高長官陳銘樞來到上海,找到暗殺大王王亞樵,要搞一個大事情。

日本人規定,慶祝活動,中國人一律不得入內,只準日本人和朝鮮人參加。王亞樵找到了朝鮮獨立黨黨員安昌浩,給了他一個炸彈,還有4萬元。安昌浩找到了自己的戰友尹奉吉,這個尹奉吉,成功地成為了慶祝儀式的服務人員,他把炸彈裝到了一個開水瓶中。


尹奉吉

日本侵華總司令白川、日本駐華公使重光癸等20餘名高官,來到主席臺就坐,尹奉吉裝作倒開水的樣子,扭開了炸彈的開關。兩分鐘後,白川正在講話,一聲巨響,他被炸得血肉橫飛,三天後斃命,而其餘人員,也非死即傷。

所以,這第一次淞滬戰事,到此才算結束?

戴笠派人又給王亞樵送去4萬元,王亞樵把這筆錢給了安昌浩,讓他們在上海買家鋪面,養家餬口。

抗戰到底是8年(以七七事變開始)還是14年(以九一八事變開始),為什麼會有兩種說法?

按照一般常理,一場戰爭的開始時間,不應當有什麼分歧。但是,近年來國內史學界圍繞著中國抗日戰爭的開端問題,展開了相當規模的討論,主要是針對八年抗戰的說法,提出了十四年抗戰的概念。

……

直到現在,在臺灣的史書上,為了維護南京國民政府和蔣介石「和外剿共」的「正確」,還把「攘外必先安內」的對日妥協政策,說成是具有「遠見卓識」、「知己知彼」的「英明」決策,稱讚這個政策「爭取到了四年充實國力時間」。長期以來,大陸史學界多從革命反革命鬥爭的視野,從國共鬥爭的角度來論述十年內戰,對於中日民族矛盾佔主導地位下的國共鬥爭,還缺乏較深入的研究。近年來,大陸史學界關於九一八事變後中國社會的主要矛盾、國共兩黨的政策、日本侵華戰爭和中國抗日戰爭的特點以及關於抗日戰爭開端等問題的研究,正是為了全面深入認識中日戰爭歷史。有些文章,把抗日戰爭開端問題的討論,僅僅看成是「第二次中日戰爭」、「抗日戰爭」、「抗日戰爭時期」幾個不同概念範疇的爭論,似乎有些把問題簡單化了。實質上,抗日戰爭開端問題關係到對九一八事變後中國社會主要矛盾的認識;關係到九一八事變後中國抗日戰爭的特點和南京國民政府作用的評價;關係到九一八事變歷史地位的認識等一系列根本問題的認識分歧。因而全面深入地探討這些問題,對於深入地客觀地全面研究抗日戰爭是有意義的。正是基於此,應該確立十四年抗戰的概念。

其實,八年抗戰和十四年抗戰,是與抗日戰爭從局部抗戰到全國性抗戰的過程相聯繫的兩個概念。八年抗戰是指從1937年開始的全國性抗戰,十四年抗戰是包含從1931年開始的局部抗戰在內的整個反抗日本帝國主義侵略的鬥爭。兩種提法一直在不同的場合、不同的角度、不同的語言環境下使用,已經約定俗成。其實質內容沒有矛盾。中國共產黨始終堅持抗日的主張,在不同的階段都發揮了中流砥柱的作用。我們既充分肯定1937年七七事變以後在中國共產黨主張建立的抗日民族統一戰線旗幟下進行的全民抗戰,也充分肯定1931年九一八事變以後中國共產黨獨立領導的抗日鬥爭、特別是東北抗日聯軍的英勇鬥爭和其他一些中國軍隊的奮起抵抗。

以上選自《中國共產黨歷史上的1000個為什麼》,韓廣富、曹希嶺主編,中共黨史出版社出版。

軍事科學院軍事歷史研究所抗日戰爭研究組組長嶽思平曾刊文表示:多年的研究成果表明,以1931年9月作為中華民族抗日戰爭的開端,是科學的,這一看法基本上成為主流認識……人們習慣稱作的「八年抗戰」,實際上是指全國抗戰。如歌曲《沒有共產黨就沒有新中國》中的歌詞——「他堅持抗戰八年多」,就是如此。中國抗戰史專家王錦思也認為,確認抗戰從九一八事變開始,符合國際認知。據他介紹,作為侵略國,日本在描述侵華戰爭時,就是將九一八事變作為時間起點的。在他看來,民間更為熟知的抗戰節點也是九一八事變,每年9月18日,全國各省市區都會鳴防空警報紀念九一八事變。

「九·一八」主題撞鐘鳴警儀式

2014年9月3日,在中國人民抗日戰爭紀念館舉行的紀念活動儀式現場出現了14個方陣、140面彩旗;儀式上,鳴響了14聲禮炮;現場放飛14000隻氣球,抗戰紀念館南面廣場上高14米、漢白玉基座的國旗杆,象徵從1931年九一八事變到1945年日本投降,中國人民艱苦卓絕的14年抗戰歷程。同樣象徵著中華民族14年抗戰歷程。

新華社也在2016年9月18日發布的《浴火重生的歷史迴響——寫在「九一八事變」爆發85周年之際》一文中寫到:85年前的今天,日軍悍然發動了「九一八事變」。中華民族到了最危險的時候!14年的抗日戰爭從此打響。多少中華兒女毀家紓難,義無反顧,與侵略者殊死拼殺。

中國海軍能航母出海,繞不開這位狠抓裝備的海軍司令

劉華清說:「我抓航空母艦,我這輩子肯定用不上,我是為以後當海軍司令的人在做準備。」


△點擊圖片進入文章

五馬進京:新中國初期撤銷大區的臺前幕後

1952年至1953年冬春之交,新中國政壇發生一件盛事:「五馬進京」,即五大行政區首腦調入中央任職,包括西南局書記鄧小平、西北局書記習仲勳、東北局書記高崗、中南局書記鄧子恢、華東局書記饒漱石,董必武稱讚他們為「千裡駒」。


△點擊圖片進入文章

天國疲軟:洋槍洋炮的30萬太平軍為何攻不下1萬湘軍?

在持續46天的雨花臺戰役中,多達30萬太平軍與僅有1萬人的湘軍交戰,打死打傷湘軍5000餘人。但在付出萬人傷亡的代價之後竟然未能打破湘軍對天京的圍困,這是怎麼回事呢?


△點擊圖片進入文章


△點擊圖片,查看所有往期雜誌

相關焦點

  • 璞成璧:抗戰8年改為14年不只是史學問題
    抗戰時間從8年到14年的轉變,既是對「全面抗戰」之前抗戰行動的歷史地位認定,也是為當下國人的共同感情負責。近日,教育部基礎教育二司下發了2017年1號函件《關於在中小學地方課程教材中全面落實「十四年抗戰」概念的函》。文件要求各級教育主管部門全面排查,凡有「八年抗戰」字樣,改為「十四年抗戰」,並視情況修改與此相關內容,確保樹立並突出「十四年抗戰」概念。
  • 以前說「8年抗戰」,現在為何改成「14年抗戰」?金一南:5大原因
    然而,很多人有個疑問,為什麼以前總是宣傳「8年抗戰」,現在卻說的是「14年抗戰」呢?「8年抗戰」,是從「七七事變」開始計算,而「七七事變」標誌著中國抗日戰爭全面爆發的起點。「14年抗戰」,則是從「九一八事變」開始計算。
  • 「14年抗戰」入中國教材 日網民誣稱「在篡改歷史」
    【環球時報駐日本特約記者 藍雅歌 環球時報記者 李萌】中國教育部新聞辦10日向媒體證實,該部要求在2017年春季教材中全面落實「14年抗戰」概念,將「8年抗戰」一律改為「14年抗戰」,全面反映日本侵華罪行。這則消息「刺痛」了有的日本媒體和網民。
  • 《亮劍》15年,抗日劇為什麼越來越神了?
    [1]2010年,楊陽執導了《新亮劍》,冢越博隆果然參演其中。2005年李幼斌版《亮劍》已經珠玉在前,但《新亮劍》依舊由《亮劍》小說作者都梁編劇,提高了人們的期待。都梁說,05版有些地方拍得太粗糙,這一版自己做藝術總監,好好兒拍。這兩部《亮劍》播出成績都不錯,但《新亮劍》的口碑明顯下了一個臺階。
  • 抗戰從8年變成14年,為何?金一南說出4個原因,細品才知用心良苦
    在我小的時候,歷史教科書裡面,總是說「8年抗戰」。然而,現在媒體提得最多的,卻是「14年抗戰」,那麼,抗戰究竟打了多少年?「8年抗戰」,和「14年抗戰」,究竟哪種說法更準確?國防大學教授、少將金一南,在他的新書《為什麼是中國》裡,對這兩種說法進行了精彩的解讀,並且針對為什麼現在改變說法,給出了4大原因。金一南將軍認為,抗戰確實打了14年,之所以有這兩種不同的說法,是因為對戰爭的起點認識不一樣。
  • 出道15年,參演40多部抗日題材劇,抗日神劇專業戶實至名歸
    他,1975年5月10日出生於北京,畢業於中央戲劇學院。那麼,他為什麼成為抗日神劇的專業戶呢?下面咱們來細數一下這個名頭是否實至名歸。012005年,主演的抗戰劇《呂梁英雄傳》,劇中飾演雷石柱,他演技水平十分到位,把人物形態演繹得活靈活現,特別是雷石柱的足智多謀,精湛的射術給人一種本色出演的感覺,深受觀眾的喜愛。他個人也是從這部劇為觀眾所熟知。豆瓣6.9分應該是觀眾對該劇的肯定吧。
  • 1946年2月14日,原濛江縣改名為靖宇縣
    1946年2月14日,為紀念民族英雄楊靖宇將軍,根據濛江縣人民群眾的要求,由東北人民政府批准,原濛江縣改名為靖宇縣。這些談話,首先揭露國民黨把東北拱手讓給日本,招致東北淪陷14年的罪行,播揚中國共產黨領導東北人民艱苦抗戰,特別是東北抗日聯軍的卓越功績。其次,申明中國共產黨領導的各級民主政府代表了人民的利益,由民主選舉產生,應該承認其合法地位,提出國民黨政府一黨包辦接收東北不合東北民意,應該改組,戳穿國民黨假和平真內戰,無視政協協議和停戰協定及整軍方案,運兵東北,挑起內戰的陰謀。
  • 14年艱難抗戰,是誰打出了對日寇的最後一槍?
    那麼,在14年艱苦卓絕的抵抗之後,又是誰打出了對日寇的最後一槍呢? 一、日本雖投降,戰爭仍繼續 許多人覺得答案不言而喻。 1945年8月6日和8月9日,美軍向日本的廣島和長崎分別投下一顆原子彈,用跨時代的武器打出了自己在二戰中的「最後一槍」。
  • 「八年抗戰」改為「十四年抗戰」背後的原因
    ▲教育部基礎教育二司《關於在中小學地方課程教材中全面落實「十四年抗戰」概念的函》。網絡圖片文件中要求各級教育主管部門全面排查,凡有「八年抗戰」字樣,改為「十四年抗戰」,並視情況修改與此相關內容,確保樹立並突出十四年抗戰概念。1月10日上午,新京報記者向教育部基礎教育二司確認此事。
  • 抗戰忠魂,遙望故鄉78年
    這裡是湖北省宜昌市長陽縣磨市鎮瀘溪村,青山綠水之間,抗戰殉國的榮超副團長長眠於此地。 榮超副團長的墓呈圓丘形封土,底徑二米,高一米五。墓前立碑,碑體三稜形,高一點四八米。
  • 紀念抗戰勝利70周年 臺灣:1945年的那一刻
    中新社臺北8月12日電 題:臺灣,1945年的那一刻  中新社記者 邢利宇 石龍洪  1945年8月15日,為避空炸而躲到鄉下的醫生吳新榮偷偷打開收音機,裡面竟傳出天皇「玉音放送」----日本無條件投降了。  吳新榮不敢相信,出門四處打聽。確定消息後,他高興得不知如何是好,便跳到河裡暢快地洗澡。
  • 1938年,豫西地區成為河南抗日前沿,我黨設立洛八辦宣傳黨的政策...
    為阻擋日軍南下,國民黨軍炸毀鄭州黃河鐵路大橋,日軍轉而沿道清鐵路西犯,1938年2月底,豫北淪陷。  1938年5月,國民黨軍在頑強抵抗後放棄徐州,向豫東、皖西撤退。日軍沿隴海線向西追擊,又接連攻陷蘭封(今河南蘭考)、商丘等地。蔣介石下令放棄豫東,命令國民黨第一戰區部隊向京廣線以西地區撤退。  1938年8月下旬,日軍10萬餘人沿六安、霍山向大別山北麓的豫東南地區進攻。
  • 14年抗戰,國軍陣亡師級以上將領206人,悲壯的豈止「八佰」
    14年抗戰,國軍陣亡師級以上將領206人,悲壯的豈止「八佰」14年抗戰,中國人民付出了沉重的代價。僅人員損失,就高達3500萬以上。整個中國都為戰火波及,焦土一片,哀鴻遍野。真正一寸山河一寸血,十萬青年十萬兵。
  • 中國只有斷頭將軍,沒有投降將軍;川軍抗日一洗二十年內戰之罪
    1935年8月,蔣介石在峨眉訓練團講話:「我(蔣介石)從成都乘車到峨眉,在途中遇到某些軍官坐滑竿從我車旁經過,仰臥倨傲,毫無革命軍人之儀態,形象甚為難看,可見毫無教育。」為什麼川軍如此不堪呢?因為軍閥混戰。
  • 2018抗日戰爭勝利紀念日多少周年 2018年9月3日抗戰勝利多少年
    2018年9月3日抗戰勝利多少年?抗戰勝利日是一個紀念日,初設於1946年4月,時間定在每年9月3日。是為了讓大家銘記歷史、緬懷先烈、珍愛和平、開創未來。那2018年9月3日抗戰勝利多少年呢?》》》推薦閱讀:2018年是抗戰勝利多少周年?
  • 1945年日本無條件投降,中國14年抗戰除外,這個重要條件不容忽視
    1945年不僅是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的時間,同時也是中國抗戰14年勝利的時間,8月15日,日本宣布無條件投降。日本之所以能夠投降的原因不單單是中國和日本打了14年的仗,也不全是美國的兩顆原子彈,還有一個條件重要條件不容忽視!
  • 中國臺灣抗日五十年史記(上)
    重慶抗戰遺址—中國臺灣光復紀念碑(國民政府立)  之前有史友提出,希望筆者能寫中國臺灣抗日史。還有史友提出,中國抗戰應該從1895年開始算起。於是,臺灣紳民自發組成「臺灣民主國」,擁唐景崧為總統,劉永福為大將軍,準備抗日保臺。「民主國」建立第二天,即1895年5月30日在基隆以東11海裡的澳底登陸。6月2日,在海軍配合下攻陷基隆,旋即搶佔通過臺北的隘口獅球嶺,臺北門戶大開。  1895年6月6日,唐景崧不組織抵抗,卻乘德國商船潛逃廈門。
  • 日本「侵略」中國14年,有8個省沒有被佔領,到底是哪8個省?
    回顧近代史,在日本侵略中國的14年中,中國大部分土地淪陷,但有8個省沒有被佔領,那麼這是哪八個省呢?一、日本對華的侵略野心如果說明朝的倭寇只是日本對中國的覬覦和試探,那麼到了清朝時期,由於閉關鎖國和清廷腐敗,中國則成為了他們肆意侵略的對象。
  • 1938年的全面抗戰,為贏得持久抗戰爭取了時間、打下了堅實的基礎
    1938年,抗戰的第二年。無論是抗戰的正面戰場,還是抗戰的敵後戰場的開闢,都有不少亮點。抗戰初期的慌亂局面有所改觀。國民黨正規軍一改初期一觸即潰的局面,開始建立防線,節節阻擊,阻止日軍的深入。各地軍閥部隊,摒棄前嫌,陸續開赴抗戰前線,大大增強了抗戰一線的兵力。
  • 抗日劇頻繁出現武器穿越!1941年的衝鋒鎗出現在1938年
    而關於抗日的電視劇也創造了一部分經典,例如《亮劍》、《我的團長我的團》這一類的經典抗戰劇。而近些年播出的抗戰劇,其質量則是參差不齊,甚至有一部分抗戰劇在道具上出現大量穿幫。接下來就來講一講那些在道具上出現穿幫的例子。首先最經典的"穿幫"案例,就是關於司登衝鋒鎗、M3衝鋒鎗的。在這些衝鋒鎗上出現穿幫的抗日劇數不勝數,在這裡就不一一舉例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