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2年2月,宋美齡在向全世界發表廣播講話時說:「我中國官佐士兵每當矢盡援絕,總是戰至最後,寧願犧牲生命,不屑選擇別的途徑。守長沙的王超奎營長,就是這樣的例子。」
4月19日,宋美齡又在《紐約時報》上撰文:「過去3個月來,中國人民目睹西洋軍隊處處對敵人屈降,但中國軍隊卻在頑強抵抗。如在湖南新牆河,王超奎營被日軍包圍,500人全部戰死。中國只有斷頭將軍,沒有投降將軍。」
在第三次長沙會戰之時,川軍楊森所部第20軍133師398團第1營營長王超奎率部固守傅家橋,在日軍炮火猛烈進攻下,陣地全毀,死傷極重,仍無一人後退,全營戰死沙場。
王超奎打出了川軍的威風,打出了川軍的精神,熱血軍魂告訴世人「中國只有斷頭將軍,沒有投降將軍」。
抗戰前,川軍被稱之為「雙槍兵」(步槍和煙槍)、草鞋兵(武器低劣、赤腳草鞋),被認為是「中國軍隊中最糟糕的軍隊」。
1933年11月,陳誠曾嚴厲訓斥川軍:「連外國人都知道,四川軍隊素質之差,國內外有名,同中國優秀的部隊相比,相差甚遠」。
1935年8月,蔣介石在峨眉訓練團講話:「我(蔣介石)從成都乘車到峨眉,在途中遇到某些軍官坐滑竿從我車旁經過,仰臥倨傲,毫無革命軍人之儀態,形象甚為難看,可見毫無教育。」
為什麼川軍如此不堪呢?因為軍閥混戰。
自辛亥革命以來,四川就一直處於軍閥割據和派系互鬥中,從1912年到1931年,四川軍閥之間發生的大小混戰高達478次,其中規模較大的戰爭就達到二十九次,幾乎每年都有大規模的混戰發生。民國二十二年(1933年)秋,二劉之戰後劉文輝敗走西康,劉湘成為川軍首領。
當時的四川人說「人命賤如狗,軍閥滿地走」,二十年的軍閥混戰,四川這個天府之國變成人間地獄,軍閥橫徵暴斂劣跡斑斑,"自古未聞糞有稅,而今只有屁無捐",壓榨人民到了極限。四川省政府委派的查照員黃正中向省府報告:「十室九空,餓殍載道,屍骸滿谷。雖有回天之力,亦不能賑靖化縣災民於水火!」
1937年抗日戰爭全面爆發,四川各個軍閥激發起強烈的愛國熱情,出川抗日義不容辭。川軍將領王銘章戰死前曾說過「現在只有犧牲一切以完成任務,雖不剩一兵一卒,亦無怨尤。不如此則無以對國家,更不足以贖川軍二十年內戰之罪愆了!」另一個將領楊森曾經說過,「我們過去打內戰,對不起國家民族,是極其恥辱的。今天的抗日戰爭是保土衛國,流血犧牲,這是我們軍人應盡的天職,我們川軍決不能辜負父老鄉親的期望,要灑盡熱血,為國爭光。」
二十年軍閥內戰禍國殃民,如今國家有難,川軍決心抗日一洗二十年內戰之罪。
四川省政府主席劉湘向中央和全國通電請纓抗戰:「和平果已絕望,除全民抗戰外,別無自存之道,要求當局早決大計,甫澄願率川軍供驅遣抗敵!」不久,在南京召開的國防會議及黨政聯席會議上,劉湘慷慨激昂,再次聲明:「四川為國家後防要地,今後長期抗戰,四川即應負長期支撐之巨責。四川竭力抗戰,所有人力、物力,無一不可貢獻國家……」
1937年9月5日,四川各界民眾在成都少城公園舉行歡送川軍出川抗戰萬人大會。川軍將士代表在會上宣誓:「出川抗戰,失土不復,誓不返川。」表達了川軍將士誓與日寇決一死戰的決心。
抗戰是全民抗戰,四川人民的抗戰精神空前高漲,北川縣農民王者成,贈給兒子王建堂的是一面「死」字旗:白布旗正中寫了個大大的「死」字,旗上寫道:「國難當頭,日寇猙獰。國家興亡,匹夫有分。本欲服役,奈過年齡。幸吾有子,自覺請纓。賜旗一面,時刻隨身。傷時拭血,死後裹身。勇往直前,勿忘本分!」
「捐軀赴國難,視死忽如歸」,四川人民用「死」字旗表達抗戰的意志。
川軍向來在全國的形象很差,抗日到底行不行誰也不知道。抗戰初期駐防山西的閻錫山拒絕川軍入晉,指斥川軍「武器不好,作戰不力,是不會打仗的叫花子部隊」。臺兒莊大戰之前,第五戰區司令長官李宗仁認為:「川軍習氣較壞,官長均視物質享受為當然,不能與士卒共甘苦,各將領間因為省內長期互戰的結果,彼此均積不相能」。
川軍需要一場勝利來證明自己的血性。1938年3月,在臺兒莊戰役中,二十二集團軍一二二師師長王銘章,奉命率部死守滕縣,阻擊敵軍。王銘章等3000多將士全部壯烈犧牲,以身殉國。「死」字旗不是口號,是用血來寫的。
第五戰區司令官李宗仁指出:「若無滕縣之苦守,焉有臺兒莊之大捷?臺兒莊之結果,實滕縣先烈所造成也!滕縣一戰,川軍以寡敵眾,不惜重大犧牲,阻敵南下,完成戰鬥任務,寫出了川軍抗戰史上最光榮之一頁。」
淞滬會戰,川軍第二十六師參戰時的四千多名官兵僅存六百多人,其傷亡高達85%以上。
南京保衛戰中,川軍第二十一軍145師長饒國華率部堅守廣德,在彈盡糧絕之後饒國華師長自殺殉國。
川軍第36集團軍總司令李家鈺1944年5月在戰場上悲壯殉國,成為抗戰中殉國的川軍最高級別將領。
川軍為抗日作出了極大的貢獻,出川抗戰的350多萬川軍,有64萬多人傷亡(陣亡263991人,負傷356267人,失蹤26025人);川軍參戰人數之多、犧牲之慘烈居全國之首,佔全國抗日軍隊總數的五分之一。李宗仁將軍曾說:「八年抗戰,川軍之功,殊不可沒。」
根據時任國民政府軍政部長何應欽公布的數字:四川一省徵兵,無論配額與實徵數額,均約佔全國總額的1/5,居全國第一;全國約有15萬知識青年登記從軍,四川一省有4萬人以上,居全國第一。全國抗日軍隊中每不到10個人中有一個是四川人,因此,中國軍隊有了一句俗語,叫「無川不成軍」。
原來「最糟糕的部隊」川軍為什麼在抗日戰場上英勇殺敵毫不畏懼,用自己的血性來證明川軍能戰不負國家?
廣大川軍官兵都把出川抗日叫做打國仗。打國仗就是為國打仗;打國仗就是為不亡國打仗;打國仗就是為民族生存打仗。愛國主義,是川軍抗戰的最大動力。川軍以生命和鮮血書寫了抗戰歷史,從而由「雙槍兵」、「爛部隊」,轉變為鐵血之師、正義之師。
抗戰最困難時期,四川負擔了國家財政總支出的大約30%。八年抗戰國家總計支出14640億元(法幣),四川就負擔了約4400億元。四川出糧也最多,僅1941年至1945年,四川共徵收稻穀8228.6萬市石,佔全國徵收稻穀總量的38.75%、稻麥總量的31.63%。四川人民是忍飢挨餓甚至吃觀音土來支持抗戰的。
歷史不會忘記四川人民的貢獻,歷史永遠記著抗日軍隊的豐功偉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