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國年間,軍閥割據,相互間為了爭奪地盤打得不可開交。其中較為知名的有桂軍、滇軍、奉軍。而四川由於地勢險要,易守難攻,要想打進去比登天還難,所以就被內部大大小小軍閥所瓜分,像什麼武備系、保定系、軍官系,以及像影視劇中的哈兒師長類的袍哥系。
這些小軍閥為了爭奪勢力範圍,整天打成一團。僅1912年到1932年間,四川軍閥間大小混戰就有478次之多,弄得原本富裕的天府之國民不聊生。
當時,打內戰的川軍,被公認是中國裝備和素質最差的軍隊,連四川人都稱他們是「吊兒郎當雙槍將」。除了一桿破槍,絕大多數川軍士兵腰間,還會插著一桿煙槍,其戰鬥力可想而知。
但是就是這樣一支部隊,在面對日本侵略者入侵時,卻主動請纓出川抗日。從淞滬會戰,到徐州會戰,以及武漢會戰和長沙會戰,處處都有川軍將士的身影。而且面對日軍時他們異常英勇,完全變成了另一支隊伍,這才有了「無川不成軍」的說法。
同樣是川軍,為何搞內鬥時不堪一擊,打日本時卻勇猛如虎呢?
(劉湘舊照)
一、裝備落後。
1911年,四川從清朝獨立出來,組建了軍政府,此後各軍閥間誰也不服誰,為了地盤有事沒事就打仗。而打仗就會有流血犧牲,豈不是要死很多人?可川軍軍閥們雖然仗打得多,但是相互間造成的傷亡卻非常低,這是因為當時的川軍戰鬥力,在全國是出了名的差。
和其它省份軍閥的法系、德系、美系裝備不同,都到民國時期了,川軍們卻還用著清朝的老毛瑟槍。由於年久失修,有的槍打兩槍就拉不開栓了。而所謂的騎兵團,也全是步兵,唯一可供騎行的動物,是一頭拉車的牛。再看劉湘的海軍,僅有一艘小貨輪,船艙焊上鐵板裝兩門小鋼炮,便自以為是戰艦。由於噸位實在太小,往往一炮打出去,炮彈還沒落到敵方陣地上,小船卻倒退了幾十米。
有個軍閥曾買了架飛機回去,打仗時才發現忘了買炸彈,於是就把石頭當炮彈往下扔。結果這些石頭都沒砸到人,戰鬥結束全被老百姓搬回家改成了豬槽。
於是再有飛機飛過,百姓們就扛著抬槓繩索追著跑,口裡還歡呼:總司令送豬槽來了。
(影視中的川軍)
二、內戰無力。
四川地處盆地,氣候潮溼,當地人多喜歡抽菸葉,川軍官兵們自然也不例外,行軍打仗都帶著煙槍。即使戰鬥間隙,也不忘拿出來抽幾口,因此被人稱作雙槍兵。
川軍軍閥間打仗也挺搞笑,由於彼此間大多認識,有些還是親戚,抬頭不見低頭見。所以打仗很少拼得你死我活,大多放幾槍就草草收兵,和其它地方的村民械鬥沒什麼區別。有時早上才打完,到了晚上兩軍的士兵就聚在一起吃火鍋,顯得特別親熱。
但是這些軍閥收起老百姓的稅來可不含糊,不僅名目繁多,有的連十幾年後的都收了。饒是如此,老百姓們也毫不在意,還在軍閥內戰時,找一個高點圍觀吶喊助威,好像過年看大戲似的。
於是當時的四川軍閥混戰,就成了全國的一道風景,被當成笑話口口相傳。而這樣的戰鬥力,一旦和久經訓練的正規軍對著幹,結果可想而。
紅軍長徵時期,川軍奉國民政府之命,到湖北圍剿紅軍。兩軍一接觸,劉湘手下的郭勳祺部,就被打得抱頭鼠竄落荒而逃,連坐騎和望遠鏡都扔給紅軍了。
(川軍抗日)
三、抗日揚威。
抗戰爆發後,曾經懶懶散散、享受慣了的川軍,卻展現出驚人的戰鬥力。劉湘更是在全國軍閥中第一個請纓參戰,號令30萬川軍將士奉命出川,為國家民族而戰。
在淞滬會戰中,川軍第26師戰績最好,全師4000多人,打到最後僅剩幾百人,傷亡率高達85%,但卻沒有一個人退出戰鬥。
參加南京保衛戰的是川軍145師,他們浴血奮戰,直到彈盡糧絕,為了不被日軍俘虜,師長饒國華飲彈自盡以身報國。
臺兒莊會戰打響後,感激李宗仁收留之恩的川軍第122師,在王銘章將軍帶領下誓守滕縣。雖然日軍憑藉飛機轟炸和坦克炮擊步步進逼,但122師官兵卻毫不畏懼。陣地被炸毀就退守城中,城牆被炸平,就和日軍打巷戰,子彈打光後就跟日軍肉搏拼刺刀。
在苦守四個晝夜後,122師5000將士僅有17人存活,幾乎全軍覆沒。王銘章將軍也以身殉國,整場戰役共斃傷日軍4000餘人,為臺兒莊戰役的最終勝利,爭取了寶貴的時間。
整個抗戰過程中,四川不僅負擔了全國30%以上的戰爭支出,出川將士總數也達到300萬人之多,為國捐軀的多達64萬人。此後,再也沒有人小瞧川軍,「無川不成軍」「川軍善打硬仗」,成了人們的共識。
可以看出,川軍們之所以打內戰不行,是因為四川人講義氣重親情,不願手足相殘。而一旦面對民族大義外敵入侵,關乎國家存亡的時候,川軍將士們卻從來都不會拉稀擺帶。
(參考資料:《抗戰之初的川軍形象》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