無川不成軍!西充800壯士出川抗日,只剩下1人

2020-12-14 葦說歷史真相

1937年7月7日,「盧溝橋事變」爆發,全國抗戰的呼聲很高,中共中央明確提出抗日民族統一戰線政策,主張停止內戰,一致對外。

時任四川省政府主席的劉湘立即向中央和全國通電請纓抗戰:「和平果已絕望,除全民抗戰外,別無自存之道,要求當局早決大計,我願率川軍供驅遣抗敵!」不久,在南京召開的國防會議及黨政聯席會議上,劉湘慷慨激昂,再次用四川話聲明:「四川為國家後防要地,今後長期抗戰,四川即應負長期支撐之巨責。四川竭力抗戰,所有人力、物力,無一不可貢獻國家。」

隨後劉湘又發表《告川康軍民書》,對全省做出動員:「中華民族為鞏固自己之生存,對日本之侵略暴行,不能不積極抵抗!凡我國人,必須歷盡艱辛,從屍山血海中以求得最後之勝。四川為國人期望之復興民族根據地與戰時後防重地,山川之險要,人口之眾多,物產之豐富,四川7000萬人民所應負擔之責任,較其他各省尤為重大!」

我們應該不難想像,當年的劉湘主席用四川話對川人發出的抗日號召是多麼的發人深省,這個號召的力量是偉大的。

1937年8月,各路川軍將領集議抗戰事宜,決心放棄前嫌,統兵14個師,組成兩個集團軍開赴抗日前線。從此,川軍的足跡遍布了全國的抗日戰場,幾乎所有的對日大會戰中,都有川軍將士的身影。民族危亡之際,他們以國家利益為重,深明大義,忍辱負重,慷慨赴死。

在這之前,川軍從來都被視為軍閥武裝,雜牌中的雜牌,但是日軍的入侵跟劉湘主席的號召讓他們組成了一支在抗日戰爭中佔重要地位的武裝力量。從川軍出川的背景我想到,作為新時代的我們不管什麼時候,不管有沒有內憂外患,不管有沒有領導的號召,我們都應該保持深明大義、忍辱負重和注重團結的精神。

在成都市檔案館裡,至今留存著一批沒有發出去的川籍將士抗日陣亡通知書。

抗戰八年,近30萬份陣亡失蹤將士通知書陸續從前方發回四川,送達遺屬手中。但因為戰時混亂,很多都沒能送達。這些數字背後,是一個個鮮活的無名英雄。

據統計,八年中共有350餘萬川軍先後充實到抗戰隊伍中。也就是說,大約每15個四川人中,就有1人上了抗日的前線;全國抗日軍人中,每5個中就有1個是四川人。川軍傷亡總人數約64萬,這意味著在八年中,川軍每天犧牲200人。

冬天裡只有草鞋穿的川軍,曾被稱為最糟糕的軍隊。但八年抗戰中,他們幾乎無役不戰,付出了最慘烈的犧牲,最終贏得了「無川不軍」的稱號。

位於四川盆地北部,屬南充市下轄的西充縣,一個八百壯士出川抗日的故事,至今仍婦孺皆知。

2005年,西充八百抗日壯士惟一生還者李宏毅老人病逝。臨終前,他將一本親筆所寫的《徵途札記》留給了兒子李汝江。在書中,老人字字血淚地講述了自己親歷的那段歷史。

1937年9月23日,是西充縣佔山鄉老百姓趕場的日子。人們爭相去看貼在聯保主任辦公室門前和戲樓臺上的紅紙告示:「有志抗日的知識青年,參加義勇壯丁隊出川抗日!」20歲出頭的李宏毅看了告示後,熱血沸騰,隨即報了名。

一周後,鄉上通知集合,李宏毅才知道本鄉裡和他一樣報名的有18人。在鞭炮聲中,18人胸戴紅花到西充縣城集中。此時的李宏毅不知道,大他8歲的妻子連日來一直背著他流淚,母親默默無語一直送他到村口,直到望不見他的背影,仍不肯回家……

和李家一樣,妻送夫,父送子,兄送弟,人們把擔憂藏在心裡,笑臉送壯士出川。大家不約而同地把報名的年輕人當成一家人,有人拿來了水果,有人送上來熟雞蛋,一群縫紉工人抬了幾籠熱包子……

李宏毅記得,那一天是1937年10月1日,陰曆八月二十七。在西充縣東門中學操場,856名作為西充後援會招募的第一批義勇壯士集結完畢。10月2日,這856名西充人被分編為八個連隊,補充進入川軍四十三軍二十六師,編成了野戰補充營,開赴江西訓練。

李宏毅在回憶中寫到,這次招募壯丁,是為川軍出川抗日補充所用。「當時的省政府給西充分配的兵員任務是150名,但首批招募,就有856人踴躍參軍,後有一人因身體原因被退回。」

武漢會戰中的湖口保衛戰是西充八百壯士一戰成名的第一仗。李汝江根據父親的回憶介紹:「當天他們和鬼子交火多次,各有死傷,但我軍兩側高地上的輕重機槍以交叉火力構築起密集彈網,日本人雖然多次突擊,但都以失敗告終。」這場戰役,湧現出了帶領20多個弟兄活捉4個鬼子的西充英雄李利民。

西充人好說當地土話「錘子」二字,人們對這些士兵遂有「錘子兵」的叫法。他們性格火爆,敢打惡仗,戰鬥中曾捨身炸敵人的碉堡、炸坦克、咬著鬼子耳朵肉搏。二十六師師長王克浚非常欣賞西充川軍,凡是遇到攻堅戰,久戰不決的時候,總會發出讓西充壯士組成敢死隊衝鋒的指令。

到1943年,西充八百壯士已經陣亡六百多人。當時西充抗敵後援會在西充晉城鎮立有一塊木質碑,上面鐫刻了這六百多名為國捐軀的壯士的名字,以資紀念。

據何允中整理的資料顯示,第二次龍衢戰役之後,西充八百壯士只剩下三人。1945年8月8日,四十九軍奉命直逼杭州,二十六師進攻昌化縣城(現為杭州西南臨安市昌化區),作為主攻的七十七團尚有西充壯士兩人,都任連長。在突擊城垣時,兩名壯士陣亡。

這時,全師的西充八百壯士僅剩李宏毅一人。

相關焦點

  • 西充800壯士出川,僅一人生還,昏迷時卻喊出了心聲:抗戰勝利了
    西充800壯士出川,僅一人生還,昏迷時卻喊出了心聲:抗戰勝利了!眾所周知,二戰時期四川為全國抗戰做出了巨大的貢獻。從戰爭爆發到結束,一共有350萬川軍開赴戰場,而在這部分人中,有近1/4的戰士永遠埋葬在他鄉。
  • 《致敬川軍》350萬壯士出川,悲壯的巴蜀鐵軍
    「無川不成軍」,抗戰期間川軍參戰人數之多,犧牲之慘烈,居全國之首,佔全國抗戰軍隊總數的五分之一,350萬川軍將士奔赴前線,他們憑著簡陋的裝備,貧弱的補給,奮勇抗戰,為國戰喋血。1937年劉湘發表《告川康軍民書》「凡我國人,必須歷經艱辛,從屍山血海中求得最後之勝利,四川7000萬人民所應擔負之責任,較其他各省更重」。接下來,劉湘任總司令,下轄兩個縱隊,從9月7日起,分別從川北和川東開赴抗日前線。新都人王銘章師長從秦嶺出川前,曾在德陽誓師,抬棺遊行,後藤縣一役為國捐軀,成了戰死沙場的第一個川軍將領。
  • 推薦一部抗日戰爭劇《壯士出川》
    《壯士出川》講述的就是抗戰時期川軍出川的抗戰事跡。抗戰時期川軍出川350萬人,相當於當時整個抗戰人數的五分之一,劉湘一句話:「抗戰到底,始終不渝,即敵軍一日不退出國境,川軍則一日誓不還鄉」整個川軍就離開了家鄉,為了和平為了保護兄弟姐妹參加抗戰。
  • 無川不成軍!四川一貧困小縣城,卻走出了5位中將14位少將
    俗話說無川不成軍,這是因為在抗日戰爭中,前後共有數百萬川軍走向了抗日前線,因此在每支抗日主力部隊之中,基本上都有不少四川人的身影。而川軍也配得上足夠的榮譽和讚譽,畢竟他們在抗戰中的表現是有目共睹的,其勇義忠烈,足以讓全中國震驚。
  • 無川不成軍,川軍從未負國,川人威武!
    民國時期,軍閥眾多,他們表面上服從蔣介石的中央政府,但其實大多各自為政,不太理會蔣介石。就連他們的軍隊 ,也都是以各自省份來命名的。比如雲南的叫滇軍、湖南的叫湘軍、貴州的叫黔軍、而我們今天要談到的民國四川軍隊,自然就叫川軍了!
  • 抗日戰爭:西充壯士一去不復返!妻送郎兒報國、父送子死旗以盡忠
    抗日戰爭:西充壯士一去不復返!
  • 《我的團長我的團》:壯士出川,幾人回
    壯士出川,幾人回?「只要還有一個四川佬,川軍團就沒的死光。」抗日戰爭全面爆發後,川軍以貧弱之師在歷次大會戰中,戰績卓著,給予日本侵略者以沉重打擊,成為人所稱道的鐵血之師。01《壯士出川》——川軍先後有6個集團軍另有2個軍1個獨立旅出川抗戰,約佔全國出兵抗戰軍隊總數的1/5,是除中央軍外的第一大地方武裝,幾乎參加了抗戰中的所有大型戰役。
  • 《壯士出川》超好看的一部還原歷史的川軍抗日劇
    這幾天追了一部好看的以川軍為題材的抗日劇,《壯士出川》雖然這部劇2014年熱播,但是今天重溫,感動依舊,震撼心靈。真實是這部劇的力量,一開播獲得滿滿好評。
  • 無川不成軍:川軍到底多能打?抗日出兵40萬,26萬屍骨埋他鄉
    因為川軍不是常凱申的嫡系部隊,常凱申有自己的小九九,他不願意把錢給川軍,他只相信他的中央軍。 劉湘沒有辦法,只有自己拿出10萬大洋做抗戰軍費,有了劉湘的帶頭,川軍將領們也紛紛解囊,這才湊出了50萬大洋,此後四川省政府從財政中撥出了40萬大洋,四川百姓捐出了50萬大洋,兩個出川抗日的川軍集團軍的費用這才籌齊。
  • 抗戰八年,無川不成軍,川軍將士用鮮血築起了最後的防線
    其中就包括了當年川軍出川抗日的英雄事跡。壯士出川盧溝橋事變爆發之後,日本軍國主義藉機向我國發動了全面入侵。抗戰初期,由於我方準備不足,加上國力,軍力都有限以及國內的矛盾。日寇在我國長驅直入,更妄想在短時間內佔了中國全境。
  • 抗戰期間,川軍做了什麼,為什麼人們總說無川不成軍?
    當時的川軍,軍紀渙散、裝備拙劣,被認為是中國「最糟糕的軍隊」,然而這支處處被人嫌棄的部隊,卻從1937年全面抗戰爆發開始,幾乎無役不從,足跡遍布主要抗日戰場。據國民政府統計,川軍40萬人出川抗戰,此後8年中,加上各種支援人員共計350萬人,傷亡64多萬人,居全國之首。從「最糟糕的軍隊」到抗戰後期,贏得「無川不成軍」的讚譽!
  • 都說「無川不成軍」,抗日期間四川犧牲了多少人?專家:全國之最
    「世間無物抵春愁,合向蒼冥一哭休。 四萬萬人齊下淚,天涯何處是神州。」——譚嗣同《有感》 因為無川不成軍,十有九戶無兒郎!劉湘回到成都之後,立刻發布了戰時宣言:《告川康軍民書》,動員全蜀人民踴躍抗戰。 在聽聞日軍跑來攻打我們的國家後,原本被大家調侃的「粑耳朵」(四川話裡怕老婆的男人)們一個個都站了出來,除開川軍7個集團外另有一軍一師一旅一共40萬人,比之前說的30萬人還多10萬,直接奔赴前線。
  • 「從未負國,無川不成軍」!八年抗戰,這句誓言是何等沉重
    川人不負國,無川不成軍!但是當日軍侵略者打到中國來的時候,這些軍閥們馬上攜起手來,帶領著四川百萬壯士,一起誓死出川抗戰。國家一旦處於危難之時,川人毅然站在救國救民最前沿。出川禦敵寇,誓死不言降!全軍苦戰4個晝夜,5000人的部隊只有17人存活。所有出川抗戰中官兵,都表現出了頑強的戰鬥精神和「壯士一去不復返」的英雄氣概,很多川軍傷兵寧死也不做俘虜,最後都以手榴彈和衝過來的敵人同歸於盡。打仗有輸贏,但絕不能丟人!川軍參戰的戰鬥雖然也有敗仗,但他們的英勇表現在輿論和敵人眼裡都贏得了尊重。
  • 「從未負國,無川不成軍」!八年鐵血抗戰,這句誓言是何等沉重
    川人不負國,無川不成軍! 但是當日軍侵略者打到中國來的時候,這些軍閥們馬上攜起手來,帶領著四川百萬壯士,一起誓死出川抗戰。國家一旦處於危難之時,川人毅然站在救國救民最前沿。 出川禦敵寇,誓死不言降!
  • 客家語、西充話齊上陣 南充兩人當上「方言推廣大使」
    南充市圖書館選送的《西充八百壯士出川抗日》《為人民服務》兩個作品,以其獨特的方言和感人的故事獲得現場觀眾好評,其表演者劉智勇、陳良平兩人被四川省圖書館授予「方言推廣大使」榮譽稱號。用西充方言講述川人熱血抗日在11月29日的展演中,全省21個市(州)圖書館分別帶來了24個節目,各地表演者用地道的家鄉方言,以多種形式表達了對自己家鄉深切的熱愛,也展示出了新中國改革發展成就和人民生活的美好變化。
  • 無川不成軍!看完這部抗戰劇,我哭了!致敬先烈的冷門佳作!
    今天小編為大家介紹的這部抗戰劇,在小編心中分量很重,這部劇中的大小戰役都是根據真實歷史改編而來,它就是2013年首播的《鐵血徵途》,又名《壯士出川》。該劇高姝瑤、林江國、王韋智等人主演,由箐擔任導演,陳莊擔任編劇。
  • 《壯士出川》以真實題材講訴川軍部隊為抗戰勝利所作的貢獻
    四川竭力抗戰,所有人力、物力,無一不可貢獻國家」劉湘 又發表《告川康軍民書》,對全省作出動員:「中華民族為鞏固自己之生存,對日本之侵略暴行,不能不積極抵抗!凡我國人,必須歷盡艱辛,從屍山血海中以求得最後之勝利!
  • 抗戰老照片背後故事:壯士出川8年,26萬袍澤戰死,川人未曾負國
    抗戰期間,共有350餘萬川軍出川抗戰,約佔全國出兵抗戰軍隊總數的1/5,幾乎參加了抗戰中的所有大型戰役。圖為川軍死字旗。25歲的四川男兒王建堂本是一名書生,七七事變後他和許多中華熱血男兒一樣,主動請纓殺敵組建了一支義勇隊開赴沙場,途中父親王者誠得知兒子請纓出川抗日後,立馬給兒子寄去了一面旗子,中間的「死」字十分醒目,字裡行間中都透露著老父親濃濃的愛國情懷。
  • 無湘不成軍和無川不成軍,川軍和湘軍到底哪個更強悍?
    01《紅塵拜軍魂》系列第15篇近代中國軍隊有兩句俗話,一個叫無湘不成軍,而一個叫無川不成軍,分別說的是湘軍和川軍在中國軍隊中的地位,那麼問題來了原因有三:第一:派系林立,喜歡內鬥四川由於地區的特殊性,自古以來都比較封閉,頗有幾分獨立於中原的味道,所以有著「內戰不出川」的說法,也有著「天下未而川先亂,天下已平而川未平」的俗語。
  • 856名勇士出川抗日,父送子:願你在民族份上盡忠,8年後只剩1人
    一九三七年十月一日,八百五十六名西充熱血沸騰的人離開家鄉到前線去了,他們的父親在兒子的信中寫道:「我不願你在我身邊盡孝,只願你對國家有忠心」七七事變的爆發,標誌著中國進入了全面抗戰階段,許多軍閥在八年抗戰期間挺身而出,甘願赴國難,四川軍閥劉湘說:「敵人一日不離國,川軍一日誓不還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