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不磨滅的軍魂川軍

2020-12-11 騰訊網

在近代的抗日史上川軍無疑用錚錚鐵骨用血淚寫下了濃墨重彩的一筆,八年抗戰中,350萬川軍出川抗戰,其中64萬多人傷亡。川軍參戰人數之多、犧牲之慘烈,居全國之首;八年抗戰中,四川還提供了全中國近三分之一的財政糧賦……四川人民這段英勇悲壯的歲月,是四川有史以來最光輝燦爛的一段歷史,說到川軍出川就不得不提到劉湘。

1888年出生的劉湘,20歲時考入四川陸軍速成學堂,立志從戎。

在二次革命和護國戰爭中,劉湘一直都是站在袁世凱這一邊的,並且立下了汗馬功勞。所以在1917年,劉湘29歲的時候,就已經被北洋政府授予陸軍中將軍銜。

從1918年到1933年的15年,是劉湘在四川起起落落的15年。

在這15年裡,劉湘先後和熊克武、劉存厚、楊森、劉文輝等一大批四川的大小軍閥惡鬥,幾次上臺又幾次下野連年徵戰,終於劉湘掌握了四川的軍政大權,成為公認的「四川王」。

好不容易坐穩了位置,劉湘又開始面臨另一個難題:蔣介石下令要他「剿共」。於是,從1933年到1937年的這4年,劉湘又開始與共產黨軍隊作戰。

作為「川人治川」的積極擁護者,劉湘一方面嚴格制止蔣介石的中央軍入川,另一方面,又希望給自己留條後路,和共產黨的軍隊一邊打一邊溝通,可謂是費盡了心機。

總而言之,從1918年到1937年這19年裡,川軍給全國都留下了一個「差評」的印象:派系林立,頻繁內戰。連劉湘自己都承認:「一直是自己人打自己人。」

這個情況,一直持續到了1937年7月7日。

盧溝橋一聲槍響,日本開始全面侵華。三天後,劉湘就做了一個讓所有人有些意外的舉動:致電蔣介石,主動請戰。

當時全國那麼多大小軍閥,劉湘是第一個致電蔣介石要求抗戰的人。

7月14日,劉湘通電全國,稱「日軍侵略非一省一部之問題,主張全國總動員,拼與一絕」。8月7日,劉湘飛赴南京參加國防會議。

在那場會議上,蔣介石讓他們自己表決, 表決不是舉手,而是要起立。蔣介石說,同意和日本人打的,站起來。「呼」的一聲,劉湘帶頭就站了起來。

劉湘做出承諾:「四川願意出30萬軍隊,500萬壯丁,供給糧食若干萬石……四川所有人力財力,均可貢獻於國家。」

他當時給出的理由很簡單:「我們的民族要亡國滅種了!我們整個中國的人都要說日語了!川軍要為民族、為國家盡忠!」

劉湘說到做到,回到四川,就開始總動員。

雖然劉湘是「四川王」,但四川軍隊內部派系林立,絕非想像中那麼簡單。很多軍長和師長根本就不願意出川。劉湘想盡一切辦法,甚至親自在報紙上發文,號召四川軍民「誓復國讎」,要用日本人的血,洗刷川軍內戰的恥辱。

遠離烽火第一線的四川,迸發出了巨大的抗日激情。

1937年9月5日,成都少城公園內人山人海。劉湘發表講話:「四川人一直有吃苦耐勞的、反侵略的光榮傳統,我們現在就要發揮這個傳統,派到前線去參加抗戰,我作為一個川軍統帥,我一定不要辜負四川父老的希望,上前線英勇殺敵,就是從屍山火海中爬出來,也要把日軍趕出中國去!」

隨後,川軍的主要將領鄧錫侯、唐式遵等都發表了講話。唐式遵因為常年打內戰,被四川人罵為「唐瘟豬」,但那天他推開了話筒,直接念了一首詩:「男兒立志出夔關,不滅倭奴誓不還。埋骨何須桑梓地,人生處處有青山!」

詩念完,場下老百姓都流下了眼淚,數萬人掌聲如雷。

那一天的數萬人裡,有不少是妻子送丈夫或父母送兒子去參軍,也有不少人是直接寫好了遺書。

有一個叫王者成的50多歲老漢,主動報名要去打日本人,被告知超齡,他就讓自己的兒子王建堂去參軍。王建堂去集合的時候,王者成送了他一面旗,旁觀的人一看都肅然起敬——上面寫了鬥大的一個「死」字,旁邊還有小字:

死字旗

「我不願你在我近前盡孝,只願你在民族分上盡忠。國難當頭,日寇猙獰。國家興亡,匹夫有分。本欲服役,奈過年齡。幸吾有子,自覺請纓。賜旗一面,時刻隨身。傷時拭血,死後裹身,勇往直前,勿忘本分。父手諭」

蔣介石是非常希望劉湘出川的。

一方面,中日雙方一上手就互丟「王炸」的淞滬會戰,消耗了蔣介石大量的部隊,包括他的嫡系中央軍,急需補充兵源。另一方面,蔣介石早就有把四川作為戰略大後方的準備,所以一直希望能分割消滅劉湘的川軍勢力。所以,劉湘主動請纓出川,蔣介石求之不得。

嚴格意義上,川軍名義上是屬於國民革命軍,但一直是一支獨立的軍隊:川軍的每一件軍裝、每一根皮帶、每一顆手榴彈、每一顆子彈、每一支槍,都是川軍自己製造、自己購買、自己供給的,軍官也是自己培訓的。

這也帶來了一些預料不到的後果。

出川在即,劉湘發現川軍根本沒有收到國民政府的撥款,他馬上給軍事委員會發報,第二天接到的復電是:「責成本省自籌」。

於是,劉湘只能自己拿出10萬大洋做抗戰經費。在劉湘的帶動下,川軍高級將領也紛紛解囊,籌集了近50萬元,後由四川省政府撥款40餘萬,民眾募捐50萬元,出川抗戰的費用才落實下來。事實上,之後川軍和其他雜牌軍享受的也是一樣的待遇:軍餉只有中央軍的一半,至於彈藥裝備補充、武器更新,更是往後靠了。

川軍出川,川人夾道歡送,以劉湘的精明,何嘗不會洞悉蔣介石的心思?但是這位標準的「舊式軍閥」,還是拿出了自己的全部家底——把川軍分為二十二、二十三兩個集團軍,轄5個軍3個獨立旅,出川抗日。

劉湘出川前,對蔣介石提出的要求只有一個:出於語言習慣等多方面原因,希望能和龍雲的滇軍、白崇禧的桂軍放在一起,作為一個方面軍使用。

但本來就有意「邊攘外邊安內」的蔣介石,怎麼可能答應讓這三個「刺頭」聚在一起?三個方面軍後來被安插到了三個戰區,不僅如此,劉湘出川前的最低要求川軍必須要放在一起使用——也被蔣介石拒絕了。

川軍一出川,就被以軍和師甚至團和營為單位,分散到了各個戰區,接受各個戰區司令長官的指揮。

可以說,川軍一出川,劉湘就已經失去了控制權。接下來,全靠四川子弟兵們自己,證明自己了。

川軍出川的第一仗,就是被稱為「絞肉機」的淞滬戰場。

1937年9月,川軍第二十軍在楊森率領下,進入淞滬戰場——當時,沒人看好這支部隊。

川軍當時在全國軍界,被稱為「中國最糟糕的軍隊」,或「雜牌軍中的雜牌軍」。因為川軍的軍事素養一般,裝備更是非常差。幾十萬川軍,短褲、草鞋,背著「老套筒」(開幾槍可能就啞火了),甚至背著大砍刀,就熱血沸騰地出川了。而楊森的第二十軍,更是川軍中裝備最差的一支部隊,以二十軍第二十六師為例,一個連有八九十人,只有一挺輕機槍和五六十支步槍,有的步槍的槍柄是用麻繩繫著的,以防脫落。

這支部隊,9月1日從貴州出發,沒有交通工具,穿著草鞋,每天白天徒步行軍100多公裡,夜裡再自己編織新的草鞋,晝夜兼程,到了湖南才坐到了船。坐完船再換火車,經歷了40多天的顛簸,10月12日才抵達淞滬戰場。

剛剛抵達,二十軍就被投入到慘烈絞殺的上海大場一帶的陣地。

軍長楊森視察陣地時,發現日軍的火力裝備遠在簡陋的川軍之上——別說川軍,就連德械裝備的中央軍也完全不能匹敵。但他依然做了一番戰前訓話:「我們二十軍是川軍中的鐵軍,是全國聞名的勇敢部隊,所以才調到上海來對日作戰。我們這次打的是國際戰,是最光榮的!如果上海這一仗抵不住,我們就要亡國,我們要為國犧牲,這是最光榮的!」

面對日軍排山倒海的攻勢和漫天炮火,還沒來得及休整的二十軍接替友軍防務,迅速進入陣地。

一時之間,很多四川士兵這輩子都沒見過的巨大火力,鋪天蓋地向自己傾瀉而來。日軍一輪炮火轟擊,川軍有時整個排就被炸死在戰壕裡。傷亡巨大,但二十軍死戰不退。

二十軍第一二四師第八〇五團團部少尉見習官胡憶初後來回憶:「深約2米的戰壕,在戰爭開始時,人們還要站在踏腳坑上才看得出去,隨後戰壕逐漸被戰士的血肉填滿了,此時死屍堆積竟比戰壕還高,活著的人是用先烈的血肉做掩體,繼續打擊敵人的……全團數千人參戰,最後只剩下150人。」

裝備最惡劣的二十軍第二十六師打到最後,全師4個團長,兩個陣亡。14個營長,傷亡13個,連、排長共傷亡250餘名。每個連留存下來的士兵僅三五人,最多不過八九人。全師4000多人,這場仗打完僅剩下600多人,但最終還是堅守住了陣地。

這個被人看不起的師,成了淞滬戰役中戰績最好的5個師之一,全師5000人,撤離戰場時僅剩600多人。

淞滬會戰中,川軍傷亡慘重

楊森原先也是打內戰的「好手」。但在出川前,他曾對著將士說:「我們過去打內戰,對不起國家民族,是極其恥辱的。今天的抗日戰爭是保土衛國,流血犧牲,這是我們軍人應盡的天職,我們川軍決不能辜負父老鄉親的期望,要灑盡熱血,為國爭光。」

二十軍沒有辱沒使命。

另一支奉命進入山西的川軍,命運更坎坷了。

進入山西的,是川軍將領鄧錫侯麾下的第二十二集團軍。出發前,川軍部分旅長和團長,以為會得到中央給的補給,士兵們穿著單衣、帶著簡陋的武器就出川了。但到了西安後,西安綏靖公署主任蔣鼎文拒絕補充物資,讓他們找「山西王」閻錫山。

精明的閻錫山推諉:山西方面的一切武器彈藥和軍需物資,早已運過黃河儲存於潼關附近,沒辦法補充。結果第二十二集團軍的四十一軍整整一個軍,僅得到了閻錫山給的山西造輕機槍20挺。

在缺衣少槍的情況下,部分四十一軍的士兵砸開了閻錫山的軍火庫,自己補充軍火。這下惹惱了閻錫山,要求將川軍趕出自己所轄的戰區,因為他們「成事不足,敗事有餘」。

蔣介石隨即讓第一戰區的司令長官程潛接收,結果程潛也堅持不要。

滿腔熱血出川的川軍,遭遇了一個尷尬局面:各個戰區都不願意接納裝備低劣的他們。這時候,第五戰區司令長官李宗仁站出來表態:來,到我這裡來!諸葛亮扎個稻草人都能嚇退敵兵,川軍比稻草人肯定要強吧?

1938年1月,川軍第二十二集團軍進入第五戰區,開始加入徐州會戰。在這場慘烈的會戰中,全國都知道了川軍第四十一軍一二二師,因為他們死守了滕縣城三天,是後來中國軍隊獲得臺兒莊大捷的關鍵前提。

當時負責進攻徐州的日軍板垣、磯谷兩師團是日軍中最頑強的部隊,之前發動「二二六」政變的日本少壯派,幾乎全在這兩個師團之內。在滕縣,日本最強的部隊和中國最爛的部隊不期而遇。

一二二師師長王銘章,四川新都人。在那場著名的「滕縣保衛戰」中,他身先士卒,在知道援軍抵達無望之後,發出電報「決以死拼,以報國家」,一直堅守到城破的最後一刻。

根據李宗仁後來的回憶和著名記者範長江的記錄,王銘章在城破之時,坐鎮城中心的十字街道繼續指揮巷戰,最後身中數彈而亡。同時殉難的還有師參謀長趙渭濱及川軍一二四師(當時在城外血戰)參謀長鄒紹孟等人。

王銘章

王銘章犧牲後,守城的川軍繼續戰鬥,除少數突圍外,全師5000人盡數殉城(有不同說法,說沒有那麼多)。最後不願意投降的數百川軍,拉響手榴彈,與日軍同歸於盡。

李宗仁後來留下評語:「若無滕縣之苦守,焉有臺兒莊大捷?臺兒莊之戰果,實滕縣先烈所造成也!」

儘管被分散到各個戰區獨立作戰,但川軍確實打出了自己的血性。

在整個抗戰期間,一共犧牲了24個少將以上軍銜的川軍將領,佔到整個中國軍隊犧牲將軍數量的十分之一。其中,14個川軍將領是1938年之前,也就是出川一年間就陣亡的。在淞滬會戰、南京保衛戰、徐州會戰這些主要戰場,到處都是川軍的身影。

在這些將領中,有一位最高將領,是病死的。那就是劉湘。

劉湘身邊的人,包括他的妻子,其實當時是堅決反對劉湘出川的,因為他有嚴重的胃潰瘍。

胃潰瘍發作的時候,劉湘經常會吐血。出川前,他請了一位德國醫生做診療,醫生關照他必須要開完刀才能走,但劉湘不答應,把德國的那位醫生一起帶上了。

1937年11月中旬,劉湘抵達南京,此時中國軍隊已從淞滬會戰敗退,日軍先後攻佔嘉定、常熟等地,沿京滬鐵路和太湖南岸兵分兩路逼近南京。作為負責該地區的第七戰區司令長官,劉湘曾向蔣介石請戰,將川軍兩個集團軍集結,由他來指揮保衛南京(後來選的是唐生智)。

11月20日,國民政府宣布遷都重慶,劉湘立刻通電:「謹率七千萬人,翹首歡迎。」

11月23日,因吃了螃蟹,劉湘病情加重,胃出血不止。次日傍晚,蔣介石親攜張群、錢大均至劉湘處探視,勸其出京治療,而劉湘則要求繼續坐鎮指揮。

11月27日,劉湘陷入昏迷。在蔣介石的示意下,劉湘乘船離開南京,入住漢口萬國醫院。12月上旬,劉湘的病情略有好轉,可以由人攙扶走路。那個時候,因為國民政府遷都重慶,所以劉湘開始考慮四川作為大後方安排大批內遷人員。

1938年元旦,劉湘發表了《長期抗戰中的四川》一文,文中提到四川的地位一天比一天重要,四川是一致擁護政府抗戰到底的,並深信有四川作為抗戰的一個忠實後方,抗戰一定能夠進行到底,並最終取得勝利。

但就在這一天,劉湘知道了一個讓他難堪的決定:在沒有通知他的情況下,蔣介石撤銷了他第二十三集團軍司令官的職務(其實接任者是劉湘的親信唐式遵)。沒有了職務,他就沒有了指揮軍隊的權力。儘管他作為一個病人,確實難堪指揮重任,但劉湘認為,蔣介石應該事先告知他。

1月13日上午,劉湘的老友馮玉祥來訪,據後來門口的衛士回憶,當時劉湘情緒激動,大聲說過「今天抗日,我出川軍十多萬,將來歷史上,國人會知道我劉湘是什麼人」。

1月17日,劉湘病危,醫生馬上要求給他輸血。從前線趕回來的川軍第二十三軍軍長潘文華,輸了300毫升的血,但當時劉湘的血管已經萎縮,連血都很難輸進去了。

劉湘終於決定開始寫遺書:

餘此次奉命出師抗日,志在功赴前線,為民族爭生存,為四川爭光榮,以盡軍人之天職。不意宿病發,未竟所願,今後唯希我全國軍民在中央政府及最高領袖蔣委員長領導之下,繼續抗戰到底,尤望我川中袍澤,一本此志,始終不渝。

即敵軍一日不退出國境,川軍則一日誓不還鄉,以爭取抗戰最後之勝利,以求達我中華民族獨立自由之目的。

1月20日,劉湘病逝,享年50歲。

1月22日,國民政府明令褒恤劉湘,追贈陸軍一級上將。

劉湘那段「敵軍一日不退出國境,川軍則一日誓不還鄉」的遺囑,在之後很長一段時間裡,前線的川軍每天升旗時,官兵都會大聲誦讀。

在他病逝後,有人在他房間的抽屜找出了一張紙條,上面有他手寫的兩句話:「出師未捷身先死,長使英雄淚滿襟。」

喜歡的請點個讚吧!

相關焦點

  • 《九條命》川軍不死,只是凋零,宋禹多維表演再現鐵血軍魂
    熱血不息,好片不停,繼《八佰》《金剛川》之後,又一部描寫中國軍人英勇殺敵的國產戰爭片火熱上映,這就是錢路劼執導,實力演員宋禹、張立、郝星棋領銜主演,李幼斌、王挺、姜超特別出演,表現川軍抗戰的《九條命》。
  • 川軍史上最悲壯的一戰:此戰過後,無人不知川軍
    而今天我們要說的是在八十多年前那場抗戰時期中,一支來自「天府之國」的軍隊一戰成名的軍隊,他們就是如今我們所熟知的川軍。稍微對抗戰歷史熟悉的人一提到川軍,都會豎起大拇指說一句「無川不成軍」!
  • 300多萬川軍出川,人數雖大,但國軍對其戰鬥力卻這樣形容
    在整個抗日戰爭中,四川的出兵數居全國之首,三百多萬的川軍離開家鄉,進入全國的各個抗日戰場,而且當時的川軍裝備,在各地軍隊之中,是屬於比較的落後的那一種,所以在抗日戰爭之中,人們將川軍稱為:草鞋軍。說的就是川軍的裝備太差。
  • 《致敬川軍》350萬壯士出川,悲壯的巴蜀鐵軍
    他們參加了正面戰場幾乎所有的大會戰,真正演繹了一寸山河一寸血,在川軍的回憶錄中,句句是抗戰意志的堅定,字字是為國捨身的決然。盧溝橋的槍聲一打響,川軍將領紛紛請纓抗戰。1937年劉湘發表《告川康軍民書》「凡我國人,必須歷經艱辛,從屍山血海中求得最後之勝利,四川7000萬人民所應擔負之責任,較其他各省更重」。
  • 他身為川軍總司令,治軍令人啼笑皆非,但抗戰時期卻成鐵血之師
    在1908年四川陸軍速成學堂畢業之後,劉湘在川軍之中任職。在行伍之中,劉湘更是依靠投機,藉助袁世凱之力,護國戰爭中被授予少將,而後又在川軍、滇軍鬥法之中獲勝,得以主政四川,順利成為四川各軍總司令兼省長。但是雖然出身速成學堂,後又在四川陸軍講武堂學習,劉湘的治軍可是實在是令人啼笑皆非。手下的川軍,號稱「雙槍兵」。一隻手拿著槍;另一隻手還拿著槍—只不過是老煙槍。
  • 抗戰期間,川軍蠻,桂軍悍,為何「無湘不成軍」的湘軍卻默默無聞
    一方山水養一方人,這句話同樣可以用在軍人的身上,故鄉造就了他們的鐵血的軍魂。抗戰期間的川軍裝備落後,軍事訓練差,1937年9月,正是這支貧弱之師穿著草鞋走過了蜀道天險,出川抗日,幾乎參與了抗戰中的所有大型戰役,功勳卓著。視死如歸,百戰不屈的川軍蠻子也打出了鐵血之師的名號。抗戰期間,川軍共出兵6個集團軍,還包括2個軍和1個獨立旅,佔全國抗戰軍隊總數的五分之一。
  • 首屆「戚家軍軍魂與當代軍魂」論壇將在浙江臨海舉辦
    銘記光輝歷史,塑造當代軍魂。9月25日,由社會安全與治理研究中心主辦,中共浙江臨海市委、市政府承辦的首屆「戚家軍軍魂與當代軍魂」論壇新聞發布會在北京飯店舉行,首屆「戚家軍軍魂與當代軍魂」論壇將於11月19日在浙江省臨海市舉辦。
  • 中國只有斷頭將軍,沒有投降將軍;川軍抗日一洗二十年內戰之罪
    在第三次長沙會戰之時,川軍楊森所部第20軍133師398團第1營營長王超奎率部固守傅家橋,在日軍炮火猛烈進攻下,陣地全毀,死傷極重,仍無一人後退,全營戰死沙場。王超奎打出了川軍的威風,打出了川軍的精神,熱血軍魂告訴世人「中國只有斷頭將軍,沒有投降將軍」。
  • 川軍出川—川軍抗戰的那段歷史
    於是,全國各地紛紛響應,川軍這個歷來被蔣介石視為眼中釘的派系積極響應。就是在這樣的背景下,川軍進入了歷史的大舞臺,成為後人矚目的焦點,也為我們留下了許多可歌可泣的傳奇故事。據不完全統計,八年抗戰共有300萬川軍出川抗戰,64多萬人傷亡,其參戰人數之多、犧牲之慘烈居全國之首!
  • 抗戰川軍死字旗,賜旗一面,時刻隨身,傷時拭血,死後裹身!
    抗戰時期,有句老話叫做無川不成軍,形容的便是川軍在抗日時期的貢獻。據統計,至抗戰結束,四川的徵兵額已經達到了三百零二萬五千餘人,服工役的四川人民總數亦在三百萬人之上,四川為抗戰貢獻的糧食佔全國徵糧總數的三分之一!
  • 川軍出境,所向披靡,四川打仗,川軍真有這麼兇嗎?
    本期話題:川軍出境,所向披靡,四川打仗,川軍真有這麼兇嗎? 事實證明,川軍確實厲害,在抗日戰爭中,川軍佔據著舉足輕重的地位,所謂「無川不成軍」便是對其貢獻完美的詮釋。
  • 永不磨滅的出處、釋義、典故、近反義詞及例句用法 - 成語知識
    永不磨滅,永遠不會消滅。常指光輝事跡或偉大精神永遠流傳。出自:郭沫若《創造者》:「你們是永不磨滅的太陽,永遠高照著時間的大海。」近義詞有:永垂不朽,反義詞有:煙消雲散、蕩然無存,永不磨滅是中性成語,偏正式成語;可作賓語、定語;含褒義。
  • 「川軍不死、中國不滅」,慘烈犧牲傷亡64萬餘的川軍到底有多鋼
    川軍先後有6個集團軍另有2個軍1個獨立旅出川抗戰,約佔全國出兵抗戰軍隊總數的1/5。抗戰時期中國有句話:」川軍不死,中國不滅「。這個口號可不是隨便說說,是川軍用熱血和生命築寫的神話。他們傳承著袍澤精神,只有戰死,沒有投降,支持著國家和川軍的尊嚴。每戰必打,視死如歸。頑強作戰的川軍是中國的脊梁,中國的驕傲!
  • 無湘不成軍和無川不成軍,川軍和湘軍到底哪個更強悍?
    01《紅塵拜軍魂》系列第15篇近代中國軍隊有兩句俗話,一個叫無湘不成軍,而一個叫無川不成軍,分別說的是湘軍和川軍在中國軍隊中的地位,那麼問題來了03300萬川軍出川,無處不在的身影接下來我們再來具體聊聊川軍,其實川軍是個非常複雜的存在,在抗日戰爭之前,甚至還有著「內戰內行,外戰外行
  • 「軍魂苑」主題詩歌、楹聯徵稿揭曉公告
    編號:090號胡蘇茂(陝西)七絕致敬閻良軍魂苑高碑閃耀五星紅,厚土藏名萬目崇。仰臥仍披一身綠,軍魂不死傲蒼穹。049號鄭萬才(河南)《題軍魂苑》聯;381號高鋒超(陝西)《題軍魂亭》聯;143號李海明(陝西)《鷓鴣天軍魂頌》;091號王良才(陝西)《題軍魂苑》聯;149號安寶林(陝西)《七律軍魂頌》;
  • 南川實景演出還原川軍抗戰
    昨日,記者走進南川區大觀鎮《川軍血戰到底》大型實景演出現場,為你揭秘幕後的故事。槍枝彈藥 每場投入5萬元門口站著兩位一動不動的持槍軍人;房屋都是深灰色磚瓦房,上面塗寫著「打倒日本帝國主義」,「誓死不當亡國奴」;樓頂插著川軍的旗幟……昨日,一走進《川軍血戰到底》實景演出景區,記者仿佛穿越時空,重回當年抗日戰場。
  • 1840年鴉片戰爭中的川軍出川,7000名川軍勇士轉戰粵浙蘇
    1840年底,首批2000名川軍在川北鎮總兵張青雲的率領下,奉命出川奔赴廣東前線參加抗英戰爭。張青雲指揮川軍首戰在廣州附近的西寧炮臺設伏,英夷「見守御空虛,捨身登岸數百人,伏發,退不及登舟,我兵湧出,氣銳,迎刃皆斃,無存者」。
  • 《正者無敵》:文史資料版川軍抗戰縮影
    對於劇中主角川軍將領馮天魁及川軍在抗日中發揮的作用,早報記者採訪了學者胡博。胡博說,《正者無敵》是一部「文史資料版」的川軍抗戰縮影,其中的情節看起來,更多是根據文史資料選集、參展軍官的回憶文章濃縮套用而成。比如說第一集關於「圍剿紅軍」的描述,可以看出參照了川軍師長範紹增的回憶文章。
  • 在川軍將領中,被俘虜的將領是誰,被擊斃的又是誰
    這時,有不少川軍高級將領,在第二野戰軍進軍西南後,選擇與我軍主動接洽,其目的就是為了起義,不想成為蔣家王朝最後的陪葬品。因此,在西南戰役中,就出現了大批川軍高級將領起義,各個都是官至二級上將,如劉文輝,鄧錫侯,潘文華,熊克武,田頌堯,王纘緒等川軍高級將領,都選擇了起義道路。
  • 八一隊的軍魂在哪?
    這種結局令人深省,我們的軍魂在哪裡,尊嚴又在哪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