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50萬川軍出徵打著「死字旗」,將軍遺言:日寇不退,川軍不回!

2020-12-11 紀布說文化

文/紀布

話說,民國的那些軍閥,大家比較熟悉的基本都是那些大軍閥,例如,袁大頭,張作霖,段祺瑞等人。

這些軍閥手握兵權雄霸數省,即便是當局下令,他們也敢不當回事,而袁世凱更是通過自己的手段直接成為了民國的第一任大總統,同時,他又兵不血刃地終結了腐朽的滿清。

不過,要說當時哪裡的軍閥最多,那四川當屬第一,自古以來川蜀就是一個奇特的省份,有句老話是這樣說的:天下未,亂蜀先亂,天下已定,而川蜀未定。意思就是四川地理位置特殊,戰亂是很容易發生的。

形象

民國時期,四川湧現大小軍閥超過百個,群龍無首更是誰也不服誰,但在小日本侵略打進中國後,這百多個軍閥竟然都摒棄前嫌,擰成一股繩率領川軍出川抗日。說到這裡,有一個軍閥不得不提及。

他就是劉湘將軍,劉湘生於1888年,成都大邑人氏,因作戰勇猛,遂有「巴壁虎」的綽號,軍閥混戰時期,即使眾軍閥在明面上都效忠於當局,但劉湘依然我行我送,經常不將老蔣的話當回事兒。

劉湘將軍是從一個小兵一刀一槍成長為一個將軍的,在討袁戰爭時期,劉湘更是屢立戰功,後來,又在與蔡鍔交戰時期獲得嘉獎。

劉湘將軍

劉湘在成為一方霸主後,雖有自己的地盤,但身在四川這樣不安定的省份,他想要統一川蜀但卻異常困難,因為在四川其他軍閥也一直對他虎視眈眈。

1923年,曾被劉湘打敗的軍閥楊森再次捲土重來,在2月初就與劉湘開戰,在同期,還有田頌堯,鄧錫侯等實力不弱的軍閥在旁窺視。

四川大小的戰鬥連年不斷,對於這些軍閥來說,地盤就是利益,但對百姓來說,戰爭就是與他們性命有關的大事,連年的戰亂讓百姓們苦不堪言致使對這些軍閥敢怒不敢言,而四川也在不斷地戰火侵蝕中變得愈發貧窮。

形象

就在這些軍閥各種內鬥爭權奪利的時候,全民族的災難正從東北三省蔓延到中華腹地,這場戰爭史稱抗日戰爭。

在這樣的環境下,時任四川主席的劉湘為了民族大義宣布不要再計較各軍閥之間的恩恩怨怨,在大義面前得到了一呼百應,川內眾軍閥均願意聽他指令,共同出川抗日。

在川軍剛出川的時候,僅有30多萬人,並且當時的川軍所裝備的可以說是中國正規軍中最差的部隊。

「死字旗」

這樣說的理由很簡單,有些部隊雖有番號,但和乞丐並沒有什麼區別,士兵骨瘦如柴像猴子一樣,冬天走到山西依然依然穿著破草鞋。與比較正規的主力軍相比,就這樣的川軍是根本不能上戰場,上去就是白送。

但刻在川人骨子裡的就是不屈服,即便裝備很差,那也會拼盡全力殺敵,即使明知打不贏,也一定會啃掉敵人幾塊肉,因為在出川的時候,他們打著一面「死字旗」。全面抗戰爆發的後8年,川軍相繼投入兵力350萬,死傷達到60多萬為全國之最。

就是在這樣異常艱難的情況下,川軍也未曾放棄過,古人常說的一句話,有什麼樣的將軍,就會有什麼樣的兵,這句話放在劉湘將軍的身上,可以充分地體現出。

川軍團團長形象

到了1938年,劉湘將軍積勞過度而去世,在其臨終前,依然不忘國難戰事,並留下一句遺言來激勵川軍將士,雖然簡短,但意義深刻:日寇不退,川軍不回!

而在劉湘將軍率軍出川之時,他就是抱著必死之心,在當時,他的身體已經不好,但他為了民族生死存亡之大義,毅然決然地堅持親自來到前方。在劉湘將軍逝世後,川軍一直銘刻這個信條。

要說川軍在整個抗日戰爭期間,也許不是最能打的軍團,但他們一定是最不畏艱苦、最不怕死的部隊,而在抗戰中川軍也用350萬川人向全國同胞做了交代:川人從未負國!向他們致敬。

形象

本文參考資料:《川軍》,《抗戰老兵回憶錄》,《中國抗日戰爭全紀錄1931-1945》,《百度百科相關詞條——抗日戰爭,川軍,劉湘等》

相關焦點

  • 抗戰川軍死字旗,賜旗一面,時刻隨身,傷時拭血,死後裹身!
    至今都有許多川中父老送子出徵的故事在永為流傳,其中最為出名的應該便是北川老人王者成在送子出徵時送上一面死字旗的故事了。四川北川縣老人王者成在送兒子王建堂參軍奔赴抗日戰場時,他親自製作了一面旗子送給兒子,這面旗子就是著名的死字旗。
  • 那個帶「死字旗」上戰場的抗日老兵,最後活著回來了嗎?結局怎樣
    那個帶「死字旗」上戰場的抗日老兵,最後活著回來了嗎?結局怎樣前言:川軍,在20世紀初期曾被看作不入流的雜牌軍,並在地方軍閥混戰中留下了不光彩的名聲。然而,抗戰爆發後,在劉湘等川籍將領的倡導下,30萬川軍慷慨赴死,300萬川籍壯丁奔赴前線,川軍陣亡士兵人數佔中國軍隊傷亡總數的20%,在八年抗戰中作出了巨大的貢獻。「死字旗」1937年10月,四川安縣愛國青年響應抗日號召,組建了「安縣特徵壯丁義勇隊」。
  • 四川軍閥劉湘:率350萬川軍抗戰,臨死不忘國:敵軍不退,川軍不回
    川軍出山以來,為戰場輸送了數量龐大的壯丁,甚至按當時人口算,四川平均每十四個人裡就有一人當兵,川軍分布在當時大大小小的戰區。而四川,從軍閥混戰的貧弱區到抗戰的穩定後方,從觀望的割據勢力到報國投軍的出徵川軍,有一個人的名字就必須提及。軍閥劉湘。
  • 川軍史上最悲壯的一戰:此戰過後,無人不知川軍
    而今天我們要說的是在八十多年前那場抗戰時期中,一支來自「天府之國」的軍隊一戰成名的軍隊,他們就是如今我們所熟知的川軍。稍微對抗戰歷史熟悉的人一提到川軍,都會豎起大拇指說一句「無川不成軍」!
  • 大家怎麼看川軍的死字旗?老兵說:當逃兵,不敢拼刺刀,就活埋
    我國抗戰文物,有一件死字旗非常有名,在死字旗右邊寫著,「我不願你在我近前盡孝;只願你在民族上盡忠。」左邊寫著,「國難當頭,日寇猙獰,國家興亡,匹夫有責,本欲服役,奈過年齡,幸吾有子,自覺請纓,賜旗一面,時刻隨身,傷時拭血,死後裹身,永往直前,勿忘本分。」
  • 我們家的死字旗
    一面是國難當頭, 一面是割捨不下的親情。在傳統儒家思想中,忠孝是最為重要的,可自古忠孝又難以兩全,這 使得大伯左右為難。到了出徵那天,安縣政府安排大伯他們在公園召開一場歡送誓師大會,大會上,政府將 爺爺王者成親手做成的死字旗轉贈給了大伯。看著死字旗上那熟悉的字跡,大伯熱淚盈眶,忠 孝如何不能兩全?父義子忠,何等佳話!大伯懷揣著這面死字旗,走上了抗戰救亡的道路。
  • 抗戰民族魂:該川軍老父送兒「死字旗」:傷時拭血,死後裹身!句句催淚
    在抗戰中,四川軍民為抗戰做出了巨大的貢獻,350多萬熱血男兒奔赴國難,發生了無數可歌可泣的動人故事!其中就有這樣一個極其悲壯又催人淚下的往事,川軍戰士王建堂在出川的時候,他的父親王者誠送了給了他一面寫滿寄言的「死字旗」,激勵他以必死之心驅逐日寇,字裡行間流露著錚錚不屈的民族之魂,讓很多看到的中國人既熱血沸騰又熱淚盈眶!
  • 《致敬川軍》350萬壯士出川,悲壯的巴蜀鐵軍
    「無川不成軍」,抗戰期間川軍參戰人數之多,犧牲之慘烈,居全國之首,佔全國抗戰軍隊總數的五分之一,350萬川軍將士奔赴前線,他們憑著簡陋的裝備,貧弱的補給,奮勇抗戰,為國戰喋血。第二次反攻南昌時,軍長在戰鬥中陣亡,營長命令李宏毅所在的排搶回軍長的遺體。李宏毅回憶說「敵人發現我們的意圖將我們團團的圍住,坦克向我們壓來,面對敵人的瘋狂掃射,張漢良豁出去了,點燃了炸藥包向敵人的碉堡扔去,不料被敵人推了回來,他就抱住炸藥包,用身體壓在了碉堡上,轟隆一聲巨響,張漢良與敵人同歸於盡」。
  • 川軍領袖劉湘告訴麾下將領郭勳祺,給紅軍留一條路
    抗日戰爭時期,有一支軍隊讓兄弟部隊看不起,要裝備沒有,要素質沒有,但是他們有兩條腿,他們有頑強的意志,他們有必死的決心,這就是川軍。抗戰爆發後,四川軍閥劉湘率領他的川軍子弟出川抗日,成就了一段川軍的輝煌歷史。
  • 四川為抗戰作出的貢獻何止是幾十萬川軍?川人從未負國!
    川軍,是民國時期對四川軍閥麾下部隊的統稱。或許不了解川軍的人會認為這是一支單純的舊軍閥部隊,但是真正了解這支隊伍的人卻知道他們用自己的鮮血和生命踐行了「川人從未負國」的誓言。今天我們就來盤點一下川軍,這支悲壯的部隊!
  • 川軍出川—川軍抗戰的那段歷史
    於是,全國各地紛紛響應,川軍這個歷來被蔣介石視為眼中釘的派系積極響應。就是在這樣的背景下,川軍進入了歷史的大舞臺,成為後人矚目的焦點,也為我們留下了許多可歌可泣的傳奇故事。據不完全統計,八年抗戰共有300萬川軍出川抗戰,64多萬人傷亡,其參戰人數之多、犧牲之慘烈居全國之首!
  • 兵力佔全國1/5的川軍,抗戰時貢獻有多大?無川不成軍不是玩笑
    所以,當時兵力佔全國1/5,一腔熱血的川軍,到底為抗戰勝利做出了多大貢獻?「無川不成軍」不是一句玩笑。當時的川軍部隊其實沒有受過太多的系統訓練,在不少人眼中是一支無組織、無戰鬥力的軍隊,然而等到抗日戰爭全面爆發之後,川軍立即變成了一支鐵血之師,以悲壯的犧牲、卓越的戰績,向世人證明了自己的信念與堅韌不屈。
  • 「川軍不死、中國不滅」,慘烈犧牲傷亡64萬餘的川軍到底有多鋼
    川軍先後有6個集團軍另有2個軍1個獨立旅出川抗戰,約佔全國出兵抗戰軍隊總數的1/5。抗戰時期中國有句話:」川軍不死,中國不滅「。這個口號可不是隨便說說,是川軍用熱血和生命築寫的神話。他們傳承著袍澤精神,只有戰死,沒有投降,支持著國家和川軍的尊嚴。每戰必打,視死如歸。頑強作戰的川軍是中國的脊梁,中國的驕傲!
  • 劉湘臨終遺言:敵軍一日不退國境,川軍則一日誓不還鄉
    這關係細論起來也不算遠,劉文輝雖是叔叔但比劉湘年齡上還小了七歲。1917年兩人在成都相遇,在劉湘照顧下,劉文輝憑藉著自己的才能很快就開始壯大起來。到1921年劉文輝已成為川軍第一混成旅旅長。
  • 中國只有斷頭將軍,沒有投降將軍;川軍抗日一洗二十年內戰之罪
    中國只有斷頭將軍,沒有投降將軍。」在第三次長沙會戰之時,川軍楊森所部第20軍133師398團第1營營長王超奎率部固守傅家橋,在日軍炮火猛烈進攻下,陣地全毀,死傷極重,仍無一人後退,全營戰死沙場。王超奎打出了川軍的威風,打出了川軍的精神,熱血軍魂告訴世人「中國只有斷頭將軍,沒有投降將軍」。
  • 音樂劇《我是川軍》25日在璧山上演
    12月21日,記者從區文化旅遊委獲悉,音樂劇《我是川軍》將於12月25日晚7:30在區文化藝術中心大劇院上演,將帶領觀眾回顧硝煙瀰漫的抗戰歲月。據了解,音樂劇《我是川軍》由四川省歌舞劇院有限責任公司創排,故事以一位川軍老戰士的回憶展開,講述了一支川軍補充連堅守被日軍圍困的小城,最終全部壯烈犧牲的故事。全劇情節曲折悲壯,風格悠遠悽婉,以音樂、舞蹈等藝術形式還原350萬川軍奮力抵抗日本侵略者的歷史。據介紹,此次演出將有400張門票免費送出。12月24日上午10點開始,市民可通過區文化館公眾號預約報名觀看。
  • 傳奇將軍趙尚志,驍勇善戰,不驅逐日寇就不成家
    趙尚志將軍趙尚志將軍傳奇的一生,為保衛國家領土完整而戰1925年就加入中國共產黨,1926年在東北次參加革命活動,領導組織學生運動,1927年被軍閥逮捕,後被釋放。1942年,趙尚志率小部隊襲擊蘿北縣梧桐河偽警察分所時,被混入隊伍裡的特務劉德山開槍擊成重傷,趙尚志將日本特務擊斃,終因腹部中彈,被預先埋伏的人押回偽警署。趙尚志英勇不屈,堅強就義,拒絕醫治,流血而死,時年34歲。
  • 四川不滅中華不亡,川軍為什麼受國人推崇?四川對我國有多重要?
    四川不滅,中華不亡,這一說法很多軍迷是聽說過的,四川對於中國的戰略地位是非常重要的,回顧歷史,在秦一統六國的時候,當時秦國已經認識到了四川戰略地位的重要性,派遣李冰進駐四川,李冰通過治水和一系列的政策將當時的四川建設成了天府之國,為秦國提供了一個天然的戰略屏障大後方,同時四川盆地中物產豐富,四川也為日後的秦一統六國立下了汗馬功勞
  • 日軍大將回憶:士兵戰場上不敢直視對方,為抗日犧牲最多的一個省
    需要注意的是,在同一時期,全中國上下徵召的軍隊總數不到1400萬人,而川軍的人數只有全國的四分之一。川軍團出關前,小鬼子總司令劉湘,在川軍團動員會上,就立下了誓言:「小鬼子一天不離開中國大陸,川軍決不回川!」川軍出徵前打的旗子是「死字旗」,這表明川軍堅決抗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