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1毫米迫擊炮,日軍為何稱之為曲射步兵炮,實則是日軍步兵、炮兵之爭。
日軍的97式81毫米迫擊炮,在日軍的官方稱呼中,稱其為81毫米曲射步兵炮。雖然二者名稱中都有炮,但是前面加上了「步兵」二字,意味這是步兵裝備的武器。二戰中,日軍野戰部隊的步兵大隊通常追加裝備2門這型曲射炮,這種曲射步兵炮實際也是迫擊炮,但日軍把90毫米以下口徑的迫擊炮歸類為步兵曲射炮,屬於步兵武器,90毫米上才叫迫擊炮,屬於炮兵武器。
日軍的這種武器劃分,實際上體現了日軍在整個二戰中兵種之間對武器資源的爭奪,雖然侵略的步伐是一致的,但是在日軍內部,海軍和空軍有著激烈的矛盾,即使陸軍內部,不同的兵種之間,對於武器、裝備的爭奪也是異常激烈的。這與日本整體的工業水平、戰略資源稀缺密不可分。
日軍的97式迫擊炮的性能到底如何?
97式迫擊炮總重67千克,最大射程2850米,射速20發每分,具有體積小、重量輕,硝煙和炮聲小等優點。迫擊炮在戰場上,是步兵重要的火力支援武器,尤其是機動作戰過程中,由於其質量輕,便於攜帶,可以隨時組裝進行火力打擊、覆蓋。
電視劇中,我軍通常在山地或者凹谷地形設伏,日軍遇到伏擊後,一般幾分鐘之內就可以組裝好迫擊炮,迅速的組織反擊。實際情況是日軍直到戰爭中期,日軍才開始大量的裝備這種迫擊炮。
97式迫擊炮的高射速與日軍高層戰術目標的衝突。
97式迫擊炮重量輕、射速快,理論來說應該有很強的炮火支援能力。前線的戰士對於97式迫擊炮也比較滿意。但是日軍高層遲遲不願意讓97式迫擊炮大量生產。1931年日本陸軍購入了法國布朗德81毫米迫擊炮的特許生產權,但是直到1940年,日軍才大規模的生產97式迫擊炮。
日本以最低消耗彈藥取得最大戰果的戰術原則,一直制約著97式迫擊炮的生產。說的直接點,就是日軍高層認為,97式迫擊炮的射速確實快,但是對於彈藥供應卻是大問題,同一個目標,92步兵炮可能只要3發炮彈就可以摧毀,97炮擊炮可能10發都不夠。因此,日軍的這款迫擊炮並沒有在部隊全面推廣,主要是配發給二線部隊使用,日軍的一線部隊仍然以九二式步兵炮為主流。
面對中國的82毫米迫擊炮的數量優勢,日軍開始生產部署97式迫擊炮。
1944年之前,國軍長管火炮總數尚且不到日軍的幾十分之一,日軍在戰鬥中有著絕對的火力優勢(1944年後,美國援助了大量長管火炮),但是國軍有著一大殺敵利器,那就是82毫米迫擊炮。
國軍的82毫米迫擊炮和日軍的97式迫擊炮都是以法國布朗德的1930年式81毫米迫擊炮為模版的,民國20年(1931年)南京金陵兵工廠研製而成,當時將其命名為民國20年式82毫米迫擊炮,簡稱82毫米迫擊炮。戰爭中,82毫米迫擊炮幾經升級,在炮箍、炮尾和底板等方面都有很大改進,性能進一步提升。
憑藉著良好的機動性和數量優勢,82毫米迫擊炮讓日軍苦惱不已。由於82毫米迫擊炮組裝快,移動快,往往可以做到先敵開火,打完就轉移的戰場效果。第二個就是數量上的優勢,由於我們可以自己製造,從1932至1945年,共計大約有5600多門82毫米迫擊炮出廠,被陸續裝備到各個部隊。國民黨的嫡系部隊,基本上每個營都有一個82毫米迫擊炮排,配備2門迫擊炮,每個團還有直屬的一個迫擊炮連,配備6門82毫米迫擊炮。
隨著戰爭進入對峙狀態,為了與國軍的82毫米迫擊炮對陣,日軍開始大量生產97式迫擊炮,但是整個過程中,也不過生產了1000多門。武器的發展永遠是矛與盾的關係。戰爭服務於政治,戰爭推動科學技術的革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