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戰中,日軍的97式迫擊炮,為何前線戰士認同,軍方高層卻反對

2020-12-16 史海看浮沉

81毫米迫擊炮,日軍為何稱之為曲射步兵炮,實則是日軍步兵、炮兵之爭。

日軍的97式81毫米迫擊炮,在日軍的官方稱呼中,稱其為81毫米曲射步兵炮。雖然二者名稱中都有炮,但是前面加上了「步兵」二字,意味這是步兵裝備的武器。二戰中,日軍野戰部隊的步兵大隊通常追加裝備2門這型曲射炮,這種曲射步兵炮實際也是迫擊炮,但日軍把90毫米以下口徑的迫擊炮歸類為步兵曲射炮,屬於步兵武器,90毫米上才叫迫擊炮,屬於炮兵武器。

日軍97式迫擊炮

日軍的這種武器劃分,實際上體現了日軍在整個二戰中兵種之間對武器資源的爭奪,雖然侵略的步伐是一致的,但是在日軍內部,海軍和空軍有著激烈的矛盾,即使陸軍內部,不同的兵種之間,對於武器、裝備的爭奪也是異常激烈的。這與日本整體的工業水平、戰略資源稀缺密不可分。

日軍的97式迫擊炮的性能到底如何?

97式迫擊炮總重67千克,最大射程2850米,射速20發每分,具有體積小、重量輕,硝煙和炮聲小等優點。迫擊炮在戰場上,是步兵重要的火力支援武器,尤其是機動作戰過程中,由於其質量輕,便於攜帶,可以隨時組裝進行火力打擊、覆蓋。

研究使用方法

電視劇中,我軍通常在山地或者凹谷地形設伏,日軍遇到伏擊後,一般幾分鐘之內就可以組裝好迫擊炮,迅速的組織反擊。實際情況是日軍直到戰爭中期,日軍才開始大量的裝備這種迫擊炮。

97式迫擊炮的高射速與日軍高層戰術目標的衝突。

97式迫擊炮重量輕、射速快,理論來說應該有很強的炮火支援能力。前線的戰士對於97式迫擊炮也比較滿意。但是日軍高層遲遲不願意讓97式迫擊炮大量生產。1931年日本陸軍購入了法國布朗德81毫米迫擊炮的特許生產權,但是直到1940年,日軍才大規模的生產97式迫擊炮。

操作流程

日本以最低消耗彈藥取得最大戰果的戰術原則,一直制約著97式迫擊炮的生產。說的直接點,就是日軍高層認為,97式迫擊炮的射速確實快,但是對於彈藥供應卻是大問題,同一個目標,92步兵炮可能只要3發炮彈就可以摧毀,97炮擊炮可能10發都不夠。因此,日軍的這款迫擊炮並沒有在部隊全面推廣,主要是配發給二線部隊使用,日軍的一線部隊仍然以九二式步兵炮為主流。

日軍97式迫擊炮炮彈

面對中國的82毫米迫擊炮的數量優勢,日軍開始生產部署97式迫擊炮。

1944年之前,國軍長管火炮總數尚且不到日軍的幾十分之一,日軍在戰鬥中有著絕對的火力優勢(1944年後,美國援助了大量長管火炮),但是國軍有著一大殺敵利器,那就是82毫米迫擊炮。

國軍的82毫米迫擊炮

國軍的82毫米迫擊炮和日軍的97式迫擊炮都是以法國布朗德的1930年式81毫米迫擊炮為模版的,民國20年(1931年)南京金陵兵工廠研製而成,當時將其命名為民國20年式82毫米迫擊炮,簡稱82毫米迫擊炮。戰爭中,82毫米迫擊炮幾經升級,在炮箍、炮尾和底板等方面都有很大改進,性能進一步提升。

憑藉著良好的機動性和數量優勢,82毫米迫擊炮讓日軍苦惱不已。由於82毫米迫擊炮組裝快,移動快,往往可以做到先敵開火,打完就轉移的戰場效果。第二個就是數量上的優勢,由於我們可以自己製造,從1932至1945年,共計大約有5600多門82毫米迫擊炮出廠,被陸續裝備到各個部隊。國民黨的嫡系部隊,基本上每個營都有一個82毫米迫擊炮排,配備2門迫擊炮,每個團還有直屬的一個迫擊炮連,配備6門82毫米迫擊炮。

繳獲的迫擊炮

隨著戰爭進入對峙狀態,為了與國軍的82毫米迫擊炮對陣,日軍開始大量生產97式迫擊炮,但是整個過程中,也不過生產了1000多門。武器的發展永遠是矛與盾的關係。戰爭服務於政治,戰爭推動科學技術的革新。

相關焦點

  • 二戰日本「黑科技神器」97式迫擊炮
    而事實上,日本在二戰期間卻另闢蹊徑,偏在迫擊炮的口徑上做的很大,通過重型火力來壓制敵方。日軍的海軍陸戰隊正在操控一門九七式迫擊炮一直以來,日本陸軍在步兵支援武器的設計和發展上師承歐洲的德國,更偏愛的是步兵炮而非迫擊炮,所以像是上世紀20年代在日軍軍中服役的十一年式迫擊炮,就極其笨重,看上去更像是一戰的臼炮,步兵無法快速對其進行搬運和轉移部署。
  • 二戰日軍的騎兵聯隊是什麼樣單位,97式輕型騎兵坦克在諾門坎戰場
    二戰時期的日軍的騎兵聯隊可不是我們印象中騎著馬拿這軍刀的騎兵,日軍在1937年時期就把騎兵聯隊進行現代化改革,保留一個騎兵大隊的基礎上增加一些裝甲單位,並配備騎步槍,輕機槍,迫擊炮等重武器,作為戰場上日軍的機動單位,最敵人的陣地有一定突襲能力,到1939年期間日軍的騎兵聯隊只保留一個象徵意義上的騎兵中隊,取而代之的是裝甲車,輕型坦克演變成日軍師團中的一支摩託化機動突擊力量。
  • 二戰日軍裝備先進,為何沒有大量裝備迫擊炮?
    我們知道,二戰期間是不少新式武器湧現的時代,除了坦克和戰機這種大傢伙以外,還有像迫擊炮這樣的小玩意兒。在二戰期間,迫擊炮成為了交戰雙方步兵最基本的火力支援武器之一,幾乎每一個班排都會有迫擊炮配備。但是日軍卻是個例外。
  • 駐江南侵華日軍:裝備了90mm迫擊炮,但每個步兵聯隊僅有6門
    此外,就是92式70mm步兵炮,裝備日軍步兵大隊,是大隊的支援火力,本身就是一門榴彈炮,大仰角射擊時,可以當迫擊炮用,因此,是一門多功能的火炮。侵華日軍有自身的作戰體系,近距離用89式擲彈筒來炸,中距離就用92式步兵炮來轟,遠距離一般會呼叫聯隊的75mm山炮或更高層次的105mm榴彈炮來打擊。
  • 二戰時為什麼日軍沒有大量裝備迫擊炮?原因就一個字
    圖1:二戰日軍為什麼沒有大量裝備迫擊炮?,最重要的就是有效射程太近,還不到200米,實戰中也就100米左右,和人肉投擲的手榴彈相比,差距也不大。 所以日軍很快就在大正十年式的基礎上進行了改進,於1929年定型了八九式擲彈筒,因為1929年是日本皇紀2589年而得名。八九式擲彈筒也是日軍裝備數量最大,在二戰期間使用最廣泛的擲彈筒。
  • 二戰日本的97式120毫米短管榴彈炮試圖魔改97式坦克扭轉戰局
    說到二戰時期的自行火炮,實際上世界上第一個在實戰中使用自行火炮的國家是法國,早在一戰時期法國就設計出了聖沙蒙自行194毫米自行火炮,該型火炮參加一戰時期的大大小戰役,從一戰開始,德國也開始對重型火炮進行重點研製最終在二戰初期,誕生種類繁多的自行火炮和軌道炮,比如德國的600毫米Karl
  • 二戰傳奇英雄:2天孤身擊斃1500日軍,回國後再返戰場不幸陣亡
    在二戰時,出現了不少傳奇式的作戰英雄,比如說班傑明,他本是一個牙醫,和戰爭毫無關係,但平靜的生活被二戰打破,無奈之下他選擇在1940年參軍,並被安排到後勤搶救傷兵,按理說這也接觸不到敵人,但1944年的一天,因前線的美軍損傷很大,日軍的自殺式衝鋒讓美軍打得比較吃力,雙方也出現了對峙狀態中。
  • 二戰系列之日軍火炮大盤點
    九七式20mm自動炮97式自動炮(日軍稱反戰車)是二戰時期日軍唯一一種制式化的反坦克「槍」,於1935年開始研製,1937年設計定型並裝備日軍精銳部隊。迫擊炮九六式150mm中迫擊炮九六式150mm中迫擊炮是二戰時期日軍的主力火炮之一。
  • 從89式到97式:二戰日本研發的坦克,都是移動鐵棺材!
    文/滅霸他爸1939年5月,哈拉哈河戰役(諾門坎事件)爆發,日軍先頭部隊與蘇軍相遇,交火中,日軍坦克完全抵擋不住蘇軍的T-26坦克和BT快速坦克,短時間內即被摧毀17輛,就連戰車第3團團長也被當場擊斃,損失慘重。
  • 二戰中,日軍105毫米榴彈炮火力強大,為何僅僅生產了1000門
    二戰中,日本陸軍裝備的91式105毫米榴彈炮大約1100門,隨著日軍的侵略的步伐,這種榴彈炮的身影遍布中國和東南亞的戰場,但是對於91式榴彈炮的記錄卻不多,通過對全網的搜索,本文對日軍91式榴彈炮的情況進行整理。
  • 92式步兵炮:這門毫不起眼的小炮,二戰時日軍聯隊進攻主力
    二戰時期,92式70mm步兵炮,大量裝備了侵華日軍步兵,總數約有3000餘門,是其步兵聯隊進攻的絕對火力支援武器,一個步兵聯隊,通常配有6門92式步兵炮。
  • 全面抗戰初期中日兩國軍隊火炮對比|迫擊炮|炮彈|陸軍|擲彈筒_網易...
    七七事變後,日軍在與中國部隊的一系列戰鬥中才逐漸意識到迫擊炮的重要性,中國的華北或是華南戰場都是地形不良的山地丘陵甚至是城市,步兵炮無法發揮有效射程。而當時的中國軍隊因後勤原因大多養不起足夠的炮兵,迫擊炮易於製造、價格便宜、訓練保養容易,因此成為主流火力支援來源。於是便出現了在步兵中距離支援火力上中國軍隊優於日軍的詭異現象。
  • 為何八路軍戰士都情願穿手工草鞋,也不穿從日軍那裡繳獲的皮靴?
    在抗戰時期,我軍打勝仗時,肯定會有一定的繳獲的,可是,為何在普通部隊中,幾乎很少看到有戰士穿著大皮靴呢?在抗日戰爭初期,因為武器與綜合實力方面的差距,我們經常挨打。但隨著戰況的不斷發展,日軍開始出現疲軟的態勢,我們也就慢慢地與日軍進入了僵持的狀態,直到二戰後期,我們轉被動挨打為主動進攻。
  • 二戰中的義大利坦克與日軍的坦克誰更強一些數據基本可以證明一切
    當時義大利軍方重視的機動作戰能力,而日本也在1930年也推出自己首款坦克89式甲型坦克,坦克技術數據如下:全重12.7噸,正面裝甲17毫米側面,裝甲15毫米,車身後面10毫米,初期武備37毫米火炮,後來經過改進,武備日本當時唯一種仿英國艦甲炮,90式57毫米坦克炮。當時日本89式在各國之算是比較先進的。
  • 為何八路軍戰士都情願穿手工草鞋,也不穿從日軍那裡繳獲的皮靴
    再來說日軍,他們所穿的鞋,幾乎都是大皮靴,強度與舒適性,全都比草鞋好。在抗戰時期,我軍打勝仗時,肯定會有一定的繳獲的,可是,為何在普通部隊中,幾乎很少看到有戰士穿著大皮靴呢?
  • 抗日戰爭淞滬抗戰,前線國軍壓力倍增,日軍高層為何卻勾心鬥角?
    然而國軍第十九路軍總指揮蔡廷鍇卻並非張學良可比,當即嚴令前線部隊就地還擊,同時對外通電宣稱無論南京做出如何反應,第十九路軍都將與日軍決一死戰。在蔡廷鍇的指揮之下,鹽澤幸一自信滿滿的閘北突襲屢戰屢敗,接連發起三次進攻均被國軍猛將翁照垣擊退,鹽澤幸一也因此在日本國內備受質疑。
  • 二戰時期德軍88毫米高射炮究竟能打多遠兩千米擊毀坦克是神話嗎
    二戰國軍中央軍德械師的使用德國leIG18式75毫米步兵炮說到二戰時期火炮,可謂是五花八門論數量和輕便性日本二戰時期經典火炮也是有好幾種,著名的92式70毫米步兵炮只有半個人高1.22米,200多公斤重,卻能滿足步兵炮曲射和直射兩種優異的性能特點,打近點的目標可以直射可謂是攻堅戰一把出其不意的尖刀,最小射距離是100米,曲射時92式步兵炮能打2.7公裡完全可以當成一種輕型榴彈炮使用,但說到打坦克日軍92式步兵炮可能連蘇聯T26輕型坦克的正面裝甲都打不穿,這在諾門坎的實際作戰中就已經體現了出來,也可以說日軍的92式步兵炮算是一種另類的中型迫擊炮,但說到迫擊炮真正威力美軍60毫米迫擊炮就能以曲射角度
  • 二戰期間日本唯一量產的重型坦克95式重型坦克
    說到二戰期間的日軍的坦克部隊,似乎對比歐洲的戰場的正規裝甲力量根本不在一個檔次,但是日本在二初期的97式改坦克除防禦力較弱外,基本與義大利的M14坦克是同個級別裝甲型號,與德軍當時裝備的38T坦克性能上差不多,到1942年後日本的坦克型號才開始跟不上世界中型坦克性能研發的腳步,開始漸漸處於落後地位
  • 1943年美軍高層規定陸戰師必須配備火焰噴射器,因為日軍害怕
    火焰噴射器在二戰中是一種特種武器,但是美軍則把它拿來當作常規武器使用,為什麼?原因有二,一是火焰噴射器被大量裝備了美軍,以至於美軍都把它當作了常規武器;二是美軍用火焰噴射器對付了大量的日軍,以至於後來不用它就攻不下日軍的碉堡。  1943年的太平洋戰場進入反攻階段,美軍軍方的高層發布了一條命令,要求在太平洋作戰的美軍每個陸戰師都得裝備60具火焰噴射器。為什麼美軍高層會特別做出這個要求?原因是和他們的對手日軍的頑固不化有關。
  • 抗日戰爭衡陽會戰,方先覺第十軍獨守孤城,日軍為何卻噤若寒蟬?
    1944年6月,隨著國軍在第四次長沙會戰中的大敗,長沙城一日之間被日軍攻佔,衡陽成為了繼長沙之後薛嶽阻止日軍進犯重慶的重要據點。為了守住衡陽,蔣介石親自點將黃埔軍校第三期畢業生方先覺,要求其率領麾下第十軍死守衡陽,等待後續救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