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篇文章主要對比了下全面抗戰初期中日兩國的輕武器(
),這篇文章接著對比下抗爭初期中日兩國軍隊的重武器。
日本軍隊主要使用的火炮
侵華日軍的火炮種類很多,分別依據作戰規模、攻擊距離投入使用,其中使用較多的是:九七式迫擊炮、九二式步兵炮及四一式山炮、九十式野炮等。
九七式迫擊炮
九七式迫擊炮全稱為「九七式曲射步兵炮」,並且有個廣為人知的諢名——小鋼炮。
七七事變前,日本軍隊對迫擊炮的使用採取保留態度。日本陸軍在步兵支援武器上師承德國體系以步兵炮為主。此外日軍的假想戰場大多是視界良好的平原地區,步兵炮的性能基本上可以得到有效發揮,曲射武器的效益並不明顯。
七七事變後,日軍在與中國部隊的一系列戰鬥中才逐漸意識到迫擊炮的重要性,中國的華北或是華南戰場都是地形不良的山地丘陵甚至是城市,步兵炮無法發揮有效射程。而當時的中國軍隊因後勤原因大多養不起足夠的炮兵,迫擊炮易於製造、價格便宜、訓練保養容易,因此成為主流火力支援來源。於是便出現了在步兵中距離支援火力上中國軍隊優於日軍的詭異現象。
鑑於戰事的需要,日軍決定讓步兵炮除役並全軍改換迫擊炮。於是便自法國取得迫擊炮的授權後,在性能一般的九四式迫擊炮基礎上,改進出的一款新式81毫米迫擊炮。並於1938年8月便完成相關測試準備量產,1939年配發部隊,取代部分取代九二式步兵炮,並定名為九七式曲射步兵炮。
該炮彈道彎曲,死角小;體積小,重量較輕,由九四式迫擊炮的150公斤減至67公斤,便於機動;發射硝煙及炮聲較小;射速快,每分鐘達20發。最大射程可達2850米。實戰經驗與測試都顯示迫擊炮的性能不俗,前線也肯定這種裝備,日軍一線官兵對於該炮給予良好評價,但因高射速導致的彈藥浪費,與日軍一貫追求的以最低彈藥消耗取得最大戰果的作戰目標相違背,後被陸軍部限制生產。
九二式步兵炮
九二式步兵炮是侵華日軍自認為「理想」的步兵營支援武器,從1931年九一八事變開始裝備至1945年戰敗投降,九二式步兵炮一直是日軍的步兵主力裝備炮。該炮為70毫米口徑,全重僅212公斤,最大射程為2788米,對運輸要求低,既可畜力或人力拖曳前進,也可分解運輸,對步兵大隊的作戰行動可提供較及時、準確、有效的支援;炮身矮小,易於藏身,可隱蔽部署在距作戰目標較近的地點,突然、猛烈地壓制目標,在二戰後期的太平洋地區,日軍充分利用了九二式的體積小的特點,將其隱蔽在混凝土工事背後等的地方與登陸美軍展開戰鬥。且該炮結構簡單, 不但方便戰時生產,相應的,使用和維護也都很容易。
四一式山炮
四一式山炮是日本陸軍二十世紀初期開發的火炮, 為克虜伯m1908山炮的授權生產型號。該炮為三一式山炮的升級版,全重540公斤,口徑為75毫米,最大射程可達六千米。設計基本上與三一式山炮相同,主要改進點乃加裝當時剛開發的液壓機械複合制退機構以提升射速,最初使用分離式裝藥炮彈便可達到一分鐘10發的射擊表現,在操作後期更換一體式炮彈時甚至締造了每分鐘20發的射速,在技術上屬於最初期現代火炮。由於是用山炮理念作為設計核心,因此該炮設計可拆成六個模組在必要時可使用騾馬駝運。該炮在明治44年(1911年)製造完成並配發至當時日本各師團之山炮中隊(等同西方連級編制),成為當時日本師級部隊火炮支援主力。
九十式野炮
九十式野炮為日本陸軍在1930年採購法國技術支援下開發的榴彈炮,也是太平洋戰爭開戰前日本陸軍最先進的一款75毫米火炮。該炮全重一千六百公斤,口徑為75毫米,最大射程可達13890米。
九十式野炮的製作技術讓日本從第一代後膛火炮進化到與各國同步的水準,該炮採用自緊式炮身製作技術,使炮身重量減輕,承受壓力增加;開腳式炮架使炮身制退行程可以加長,因此可使用更高威力裝藥以及大仰角設計,駐鋤則改善炮體穩定度;獨特的液氣壓式制退機構,承受壓力優於德式彈簧制退機構;且採用炮口制退器,縮短炮身制退系統所需行程。
由於加強裝藥以及加高炮管仰角的協助九十式野炮的射程大幅提升到14000米,在測試時炮兵部隊對於射程有極高的評價。不過以日本參謀本部的立場,重量過重的九十式野炮機動力下滑有所質疑,因此一度建議停止開發轉研發性能較差但是機動性較好的野炮;不過因為關東軍第2師團炮兵部隊的使用意見認為九十式的射程優勢足以彌補機動性的不足,最後高層接受前線的意見繼續進行九十式野炮的生產。
中國軍隊主要使用的火炮
中國軍隊使用的火炮主要以八二式迫擊炮和六O式迫擊炮為主,山炮、野炮和長身管重炮比較少,1944年之前,中國軍隊重型火炮總數不到日軍幾十分之一,僅有的40多門德國克虜伯重炮在淞滬戰役一戰就基本打光了。有的戰區長身管重炮數量還不如日軍一個師團的裝備,而且基本上來自外購,還有部分是清朝留下的爺爺輩大炮,無論從質量和數量上都無法和日本軍隊使用的重型火炮相比較,在此只簡單介紹下八二式迫擊炮和六O式迫擊炮。
八二式迫擊炮
中國軍隊的八二式迫擊炮是八年抗戰中唯一能在較近距離壓倒日軍火力的武器。它是1932年中國政府參照法國布朗德1930年式81毫米迫擊炮,由金陵兵工廠改制成功的,定名為民國二十年式82毫米迫擊炮。之所以將迫擊炮口徑由81毫米改為82毫米,說起來還有點窩囊,這是考慮到日軍的迫擊炮是81毫米口徑,一旦我軍彈藥被敵人在戰場上繳獲也無法使用。
該炮初速、射速、射程均高於日軍九七式迫擊炮及其制式裝備九二步兵炮,日軍九二步兵炮射速為每分鐘10發,八二迫擊炮普通射速為每分鐘18發,必須時可達36發;壓制火力明顯強於日軍九二炮及九四式90毫米迫擊炮;射擊精度更比日軍九四式甚至九七式迫擊炮強一大截;重量輕,相當於日軍九四式迫擊炮的三分之一強和九二炮的四分之一,日軍九二式步兵炮需拆卸成3部分由馬匹運輸,或拆卸成10個部分由10名士兵背負,而八二迫擊炮則可拆卸成3個部分,由3個人扛著就走,便於一線步兵攜帶。因機動性強,部署快,開炮快,轉移快,日軍火炮很難捕捉並有效壓制住它。缺點是因裝藥量僅半公斤,引信觸發就炸,攻堅破壘能力差。適合中國軍隊通常採取的防禦作戰,彈片可擴散幾十米,對於人員具有相當殺傷力。
六O式迫擊炮
中國軍隊從1941年起又裝備了另一種超輕型迫擊炮,就是民國三十一年式60毫米迫擊炮,俗稱六O炮。該炮直接仿製法國布朗德60毫米迫擊炮,其大部分性能優於日軍擲彈筒:該炮重僅18公斤,一個人就可背著一門炮走,由兩個人背負,人均僅9公斤的重量,作為連一級支援火炮,可跟隨步兵排作戰,隨時給一線步兵提供火力支持,必要時和擲彈筒一樣,只需一個人就可以操作;射速快,每分鐘18發,快於擲彈筒;特別是該炮有先進的瞄準設備,又有穩定的炮架,炮擊精度遠遠高於擲彈筒;60毫米炮彈重1.5公斤左右,裝藥量和威力比擲彈筒大得多,實際有效殺傷半徑在20米左右,而擲彈筒榴彈的殺傷半徑一般在10米以內,從而使中國軍隊近距離壓制炮火得到大大加強。
該炮雖說是直接複製了法國的布朗德60毫米迫擊炮,不過量產型的炮管略短於原版,使用的炮彈則比原廠來的重,因此在射程上縮減了25%左右。
總結
客觀上來說,當時日本火炮的技術並不算先進,同時期德國、美國和蘇聯軍隊的野炮和重炮已採取摩託化行進,日軍基本上還是用騾馬牽引,在機械化方面大大落伍。然而比上不足,比下有餘,當時中國軍隊的步兵營支援武器無論在質量還是數量上都遠遠落後於日本,尤其是在重炮及空地協同火力上,中日實力相差懸殊,迫使中國軍隊在作戰中大多採取防禦戰的形式,並在實戰中形成了以迫擊炮為主體的獨特近距離炮火體系。
參考:
央廣網:姜廷玉 王湘江——抗日戰爭時期中日軍隊武器裝備之比較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並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