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面抗戰初期中日兩國軍隊火炮對比|迫擊炮|炮彈|陸軍|擲彈筒_網易...

2021-01-10 網易

  上篇文章主要對比了下全面抗戰初期中日兩國的輕武器(

  ),這篇文章接著對比下抗爭初期中日兩國軍隊的重武器。

  日本軍隊主要使用的火炮

  侵華日軍的火炮種類很多,分別依據作戰規模、攻擊距離投入使用,其中使用較多的是:九七式迫擊炮、九二式步兵炮及四一式山炮、九十式野炮等。

  九七式迫擊炮

  九七式迫擊炮全稱為「九七式曲射步兵炮」,並且有個廣為人知的諢名——小鋼炮。

  

  七七事變前,日本軍隊對迫擊炮的使用採取保留態度。日本陸軍在步兵支援武器上師承德國體系以步兵炮為主。此外日軍的假想戰場大多是視界良好的平原地區,步兵炮的性能基本上可以得到有效發揮,曲射武器的效益並不明顯。

  七七事變後,日軍在與中國部隊的一系列戰鬥中才逐漸意識到迫擊炮的重要性,中國的華北或是華南戰場都是地形不良的山地丘陵甚至是城市,步兵炮無法發揮有效射程。而當時的中國軍隊因後勤原因大多養不起足夠的炮兵,迫擊炮易於製造、價格便宜、訓練保養容易,因此成為主流火力支援來源。於是便出現了在步兵中距離支援火力上中國軍隊優於日軍的詭異現象。

  鑑於戰事的需要,日軍決定讓步兵炮除役並全軍改換迫擊炮。於是便自法國取得迫擊炮的授權後,在性能一般的九四式迫擊炮基礎上,改進出的一款新式81毫米迫擊炮。並於1938年8月便完成相關測試準備量產,1939年配發部隊,取代部分取代九二式步兵炮,並定名為九七式曲射步兵炮。

  該炮彈道彎曲,死角小;體積小,重量較輕,由九四式迫擊炮的150公斤減至67公斤,便於機動;發射硝煙及炮聲較小;射速快,每分鐘達20發。最大射程可達2850米。實戰經驗與測試都顯示迫擊炮的性能不俗,前線也肯定這種裝備,日軍一線官兵對於該炮給予良好評價,但因高射速導致的彈藥浪費,與日軍一貫追求的以最低彈藥消耗取得最大戰果的作戰目標相違背,後被陸軍部限制生產。

  九二式步兵炮

  九二式步兵炮是侵華日軍自認為「理想」的步兵營支援武器,從1931年九一八事變開始裝備至1945年戰敗投降,九二式步兵炮一直是日軍的步兵主力裝備炮。該炮為70毫米口徑,全重僅212公斤,最大射程為2788米,對運輸要求低,既可畜力或人力拖曳前進,也可分解運輸,對步兵大隊的作戰行動可提供較及時、準確、有效的支援;炮身矮小,易於藏身,可隱蔽部署在距作戰目標較近的地點,突然、猛烈地壓制目標,在二戰後期的太平洋地區,日軍充分利用了九二式的體積小的特點,將其隱蔽在混凝土工事背後等的地方與登陸美軍展開戰鬥。且該炮結構簡單, 不但方便戰時生產,相應的,使用和維護也都很容易。

  

  四一式山炮

  四一式山炮是日本陸軍二十世紀初期開發的火炮, 為克虜伯m1908山炮的授權生產型號。該炮為三一式山炮的升級版,全重540公斤,口徑為75毫米,最大射程可達六千米。設計基本上與三一式山炮相同,主要改進點乃加裝當時剛開發的液壓機械複合制退機構以提升射速,最初使用分離式裝藥炮彈便可達到一分鐘10發的射擊表現,在操作後期更換一體式炮彈時甚至締造了每分鐘20發的射速,在技術上屬於最初期現代火炮。由於是用山炮理念作為設計核心,因此該炮設計可拆成六個模組在必要時可使用騾馬駝運。該炮在明治44年(1911年)製造完成並配發至當時日本各師團之山炮中隊(等同西方連級編制),成為當時日本師級部隊火炮支援主力。

  

  九十式野炮

  九十式野炮為日本陸軍在1930年採購法國技術支援下開發的榴彈炮,也是太平洋戰爭開戰前日本陸軍最先進的一款75毫米火炮。該炮全重一千六百公斤,口徑為75毫米,最大射程可達13890米。

  

  九十式野炮的製作技術讓日本從第一代後膛火炮進化到與各國同步的水準,該炮採用自緊式炮身製作技術,使炮身重量減輕,承受壓力增加;開腳式炮架使炮身制退行程可以加長,因此可使用更高威力裝藥以及大仰角設計,駐鋤則改善炮體穩定度;獨特的液氣壓式制退機構,承受壓力優於德式彈簧制退機構;且採用炮口制退器,縮短炮身制退系統所需行程。

  由於加強裝藥以及加高炮管仰角的協助九十式野炮的射程大幅提升到14000米,在測試時炮兵部隊對於射程有極高的評價。不過以日本參謀本部的立場,重量過重的九十式野炮機動力下滑有所質疑,因此一度建議停止開發轉研發性能較差但是機動性較好的野炮;不過因為關東軍第2師團炮兵部隊的使用意見認為九十式的射程優勢足以彌補機動性的不足,最後高層接受前線的意見繼續進行九十式野炮的生產。

  中國軍隊主要使用的火炮

  中國軍隊使用的火炮主要以八二式迫擊炮和六O式迫擊炮為主,山炮、野炮和長身管重炮比較少,1944年之前,中國軍隊重型火炮總數不到日軍幾十分之一,僅有的40多門德國克虜伯重炮在淞滬戰役一戰就基本打光了。有的戰區長身管重炮數量還不如日軍一個師團的裝備,而且基本上來自外購,還有部分是清朝留下的爺爺輩大炮,無論從質量和數量上都無法和日本軍隊使用的重型火炮相比較,在此只簡單介紹下八二式迫擊炮和六O式迫擊炮。

  八二式迫擊炮

  中國軍隊的八二式迫擊炮是八年抗戰中唯一能在較近距離壓倒日軍火力的武器。它是1932年中國政府參照法國布朗德1930年式81毫米迫擊炮,由金陵兵工廠改制成功的,定名為民國二十年式82毫米迫擊炮。之所以將迫擊炮口徑由81毫米改為82毫米,說起來還有點窩囊,這是考慮到日軍的迫擊炮是81毫米口徑,一旦我軍彈藥被敵人在戰場上繳獲也無法使用。

  

  該炮初速、射速、射程均高於日軍九七式迫擊炮及其制式裝備九二步兵炮,日軍九二步兵炮射速為每分鐘10發,八二迫擊炮普通射速為每分鐘18發,必須時可達36發;壓制火力明顯強於日軍九二炮及九四式90毫米迫擊炮;射擊精度更比日軍九四式甚至九七式迫擊炮強一大截;重量輕,相當於日軍九四式迫擊炮的三分之一強和九二炮的四分之一,日軍九二式步兵炮需拆卸成3部分由馬匹運輸,或拆卸成10個部分由10名士兵背負,而八二迫擊炮則可拆卸成3個部分,由3個人扛著就走,便於一線步兵攜帶。因機動性強,部署快,開炮快,轉移快,日軍火炮很難捕捉並有效壓制住它。缺點是因裝藥量僅半公斤,引信觸發就炸,攻堅破壘能力差。適合中國軍隊通常採取的防禦作戰,彈片可擴散幾十米,對於人員具有相當殺傷力。

  六O式迫擊炮

  中國軍隊從1941年起又裝備了另一種超輕型迫擊炮,就是民國三十一年式60毫米迫擊炮,俗稱六O炮。該炮直接仿製法國布朗德60毫米迫擊炮,其大部分性能優於日軍擲彈筒:該炮重僅18公斤,一個人就可背著一門炮走,由兩個人背負,人均僅9公斤的重量,作為連一級支援火炮,可跟隨步兵排作戰,隨時給一線步兵提供火力支持,必要時和擲彈筒一樣,只需一個人就可以操作;射速快,每分鐘18發,快於擲彈筒;特別是該炮有先進的瞄準設備,又有穩定的炮架,炮擊精度遠遠高於擲彈筒;60毫米炮彈重1.5公斤左右,裝藥量和威力比擲彈筒大得多,實際有效殺傷半徑在20米左右,而擲彈筒榴彈的殺傷半徑一般在10米以內,從而使中國軍隊近距離壓制炮火得到大大加強。

  

  該炮雖說是直接複製了法國的布朗德60毫米迫擊炮,不過量產型的炮管略短於原版,使用的炮彈則比原廠來的重,因此在射程上縮減了25%左右。

  總結

  客觀上來說,當時日本火炮的技術並不算先進,同時期德國、美國和蘇聯軍隊的野炮和重炮已採取摩託化行進,日軍基本上還是用騾馬牽引,在機械化方面大大落伍。然而比上不足,比下有餘,當時中國軍隊的步兵營支援武器無論在質量還是數量上都遠遠落後於日本,尤其是在重炮及空地協同火力上,中日實力相差懸殊,迫使中國軍隊在作戰中大多採取防禦戰的形式,並在實戰中形成了以迫擊炮為主體的獨特近距離炮火體系。

  參考:

  央廣網:姜廷玉 王湘江——抗日戰爭時期中日軍隊武器裝備之比較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並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

相關焦點

  • 全面抗戰初期中日兩國軍隊火炮對比
    上篇文章主要對比了下全面抗戰初期中日兩國的輕武器(全面抗戰初期中日兩國軍隊輕武器對比),這篇文章接著對比下抗爭初期中日兩國軍隊的重武器。設計基本上與三一式山炮相同,主要改進點乃加裝當時剛開發的液壓機械複合制退機構以提升射速,最初使用分離式裝藥炮彈便可達到一分鐘10發的射擊表現,在操作後期更換一體式炮彈時甚至締造了每分鐘20發的射速,在技術上屬於最初期現代火炮。由於是用山炮理念作為設計核心,因此該炮設計可拆成六個模組在必要時可使用騾馬駝運。
  • 抗戰時日軍為什麼那麼難打?硬體軟體實力全面分析,抗日神劇情何以堪?
    1937年全面抗日戰爭爆發時,中日兩國的硬體、軟體、綜合戰力對比是一個什麼樣的情況?下面我們客觀的逐一分析 。 硬體:火力優勢懸殊1937年全面抗戰爆發時,中日兩國的國力對比差距懸殊,當年日本年工業總產值約60億美元,中國只有13.6億美元;日本年產鋼鐵580萬噸,中國只有4萬噸;日本年產飛機
  • 二戰時為什麼日軍沒有大量裝備迫擊炮?原因就一個字
    特別是在中國戰場,只要遇到中國軍隊的機槍火力,日軍第一反應就是讓擲彈筒上來,抗戰初期的日軍訓練有素的擲彈筒射手,首發命中精度都能達到80%以上。等擲彈筒將機槍火力敲掉,日軍再用自己的機槍進行火力壓制或掩護,很容易就掌握了戰鬥主動。因此有人說,日軍離開了擲彈筒,恐怕就連仗也不會打了。
  • 二戰日軍和抗戰後的解放軍誰強誰弱?數據和戰績:後者越打越強
    而作為二戰的主要交戰國,中日兩國的軍隊從1931年九一八事變開始,在中國領土上交戰14年。從GDP上看,日本在抗戰爆發前達到了60億美元左右,是中國的5倍。 而在關鍵工業產出方面,比如鋼鐵,中日兩國相差可以達到100多倍!這種差距反映在軍隊身上,就讓裝備精良的日軍面對國軍時經常有壓倒性的優勢。 但是這僅僅是對於中國軍隊而言,在列強當中,日本可就排不上號了。
  • 重讀抗戰·日軍是怎樣的軍隊_中國近代史頻道_鳳凰網
    在迫擊炮方面,日軍主要裝備的90毫米九七式迫擊炮性能優秀,彈道彎曲,死界很小,射速快、威力大,重量輕、體積小、便於機動、易於操作、造價低。不過因為中國軍隊同時裝備的82毫米迫擊炮性能也非常優秀,這使得日軍在支援火力迫擊炮上並沒能佔據優勢,但日軍大量裝備了50毫米口徑的八九式擲彈筒(一個中隊有6具),具備一定近戰火力優勢。抗戰初期,日軍地面重武器數量多於中國軍隊。
  • 同為步兵支援神器,日軍擲彈筒與美軍六零炮相遇,誰更狠?
    在虞師座帶來的寶貝中有美制湯普森衝鋒鎗、國造九七中正步槍、英制布倫輕機槍等,但最令潰兵們興奮的還是美制60毫米輕型迫擊炮,虞嘯卿還特別強調此炮是克制小日本手炮的利器。■虞師座手裡的"鐵疙瘩"就是美制M2型60毫米迫擊炮的炮彈,而他口中的"手炮"就是日軍獨有的步兵支援火器擲彈筒。
  • 迫擊炮炮彈也能當手雷用麼?
    在不少影視作品中,士兵在危急時刻都會將迫擊炮炮彈當作手榴彈直接扔出去。在《拯救大名瑞恩》中,美軍士兵就數次手拋迫擊炮炮彈,給德國軍隊造成了嚴重的傷亡,除了這部影片外,不少影片也有類似的鏡頭。不少觀眾認為現實中根本不會出現這樣的事情,畢竟迫擊炮炮彈總歸是和手榴彈不一樣,就這麼扔出去未免有些太過草率。不過,現實中的確有不少人這麼做,縱觀戰史,不管是我軍還是其他國家的軍隊,在緊急時刻將迫擊炮炮彈當作手榴彈使用都是很正常的事情。不過,這也僅限於在緊急關頭,正常時候迫擊炮炮彈是不可能分發到前線步兵手中,運輸迫擊炮炮彈遠比運輸手榴彈困難,肯定是優先使用手榴彈。
  • 二戰日本89式擲彈筒,被美軍稱為膝蓋迫擊炮,曾把士兵大腿骨震碎
    文|老白 570八九式擲彈筒的發展 在上個世紀初期,日本與俄國在進行日俄戰爭中,發現俄國將47毫米海軍炮傾斜裝在一種帶車的炮架上,形成類似於後來迫擊炮的發射方式發射炮彈,這種發射機構發射的炮彈會以彎曲的彈道準確射入日軍隱蔽的工事內
  • 特殊的雙保險機制,可作為擲彈筒炮彈
    所謂的雙保險機制就是拉開拉環後並沒有立即觸發點火裝置,而最後嗑一下的動作才是觸發手雷的點火裝置,而之所以這樣做的原因其實是因九一式手雷可用作擲彈筒的炮彈使用。在所有手雷武器當中,日本九一式手雷的引信估計是最長的了,其引信延時約為7~8秒,而中國在抗戰時期大量裝備的手榴彈延時大約在5秒左右。而日本的手雷延時這麼長難道不怕扔出去後被撿起扔回來嗎?
  • 抗戰時期中國軍隊最痛恨的一款日軍武器,堪稱重機槍的剋星
    抗戰時期中國軍隊重武器很少,尤其是火炮更是無法與日軍相比,所以在中國軍隊中裝備的各型輕重機槍成為了抗擊日軍的絕對火力支柱。然而在戰場上中國軍隊機槍一旦開火暴露位置,很快就會招致日軍精確的炮火打擊而被摧毀,這些炮彈很多情況下並非日軍傳統大口徑火炮所發射,而是日軍普遍裝備的一種輕型武器:擲彈筒。它短小輕便,易於攜帶運輸而又威力十足,是中國軍隊最痛恨的日軍武器之一,因為中國軍隊為數不多的機槍火力都是被其所摧毀。
  • 日軍步兵聯隊沒有裝備迫擊炮只因「窮」?炮小隊編制出現較晚而已
    1939年的崑崙關戰役中,杜聿明的第5軍繳獲了日軍第5師團第21旅團的作戰日記,上面清楚地記錄著:關口上的三木聯隊彈藥將盡,正做垂死掙扎,其中迫擊炮小隊由於炮彈已經打光,只好把炮埋起來削竹槍作戰。引據只想說明一個重要問題,日軍精銳師團的步兵聯隊是編有迫擊炮小隊的。
  • 二戰義大利M35迫擊炮,可以當步兵炮使用,用空包彈發射
    二戰前,世界各國掀起了一股輕型迫擊炮熱潮,日軍開始裝備擲彈筒、德軍開始裝備50輕型迫擊炮,義大利也沒有落後,研發了風格迥異的M35型輕型迫擊炮。發,主要裝備給二戰義大利陸軍步兵營的支援連,每連下轄2個排,每排裝備9門M35迫擊炮。
  • 抗戰時期,重慶兵工業有多強悍,生產能力有多少
    第一,研製出大量的適合中國軍隊的步槍和機槍陸軍作戰,步槍和輕重機槍,是最重要的武器,也是消耗最多的武器。從1938年3月2日開始,重慶兵工企業,就大量生產馬克沁機重機槍,源源不斷地送到抗戰前線。第二,成功研製戰防炮日軍的裝甲車,抗日戰爭初期,可以說是中國軍隊的噩夢,為了扭轉被動局面,中國兵工署專門到德國購買戰防炮。但是由於歐洲戰場,戰事激烈,一直到1940年3月,才有一部分運到中國。
  • 重迫擊炮朝鮮戰場發威,深受部隊喜愛,但進口炮彈庫存不足
    這一部分我們來講講志願軍用過的大口徑迫擊炮,指口徑超過100毫米的大傢伙。100毫米以上口徑的重迫擊炮,通常是團一級部隊的重要支援武器,火炮本身重量大不易移動,通常會用車輛拖帶;炮彈威力大,殺傷效果堪比榴彈炮的炮彈。這種重迫擊炮當時在志願軍服役的數量並不多,比較常見的是107毫米和120毫米兩種口徑。
  • 全面抗戰爆發後,重慶成為愈炸愈強的抗日「兵器庫」
    自全面抗戰爆發,全國兵工廠西遷以來,重慶一時成為大後方最大的「武器彈藥庫」。八年間,供應了抗日軍隊所需三分之二的槍械、彈藥。為打敗日本侵略者,山城近十萬兵工人,在物料、裝備短缺,生活清苦、頭頂轟炸的艱險環境中,滿腔熱忱,爭分奪秒「創造犀利的武器」。
  • 抗戰前的中國六大火炮工廠:三個自廢武功,一個送給了日本人
    全面抗戰的八年中,中國僅僅製造了98門身管火炮,而且幾乎全是從國外購買零件組裝的。由於當時的中國缺乏身管火炮製造能力,只能狂造威力小、射程近的迫擊炮來彌補火力的不足。不過,事實上,抗戰前中國並沒有那麼差,當時其實是有一定火炮製造能力的,只是當時的六大火炮工廠,三個自廢武功,一個送給了日本人,還有一個停留在籌建階段,只有一個在勉強撐場面。下面我們就來看一下當時的六家火炮工廠。
  • 中國軍隊抗戰時期列裝火炮盤點,萬國牌武器集中地!
    歡迎來到硬核科普頻道,本期內容是抗戰時期中國火炮盤點。1935式百祿反坦克炮這是義大利1935式百祿反坦克炮,百祿反坦克炮其實是奧地利公司設計的,義大利屬於獲得授權生產,1937年抗戰全面爆發後,中國向義大利購買了100門百祿反坦克炮。
  • 簡介日軍最常用的三款武器:92式步兵炮,89式擲彈筒,92式重機槍
    九二式步兵炮九二式步兵炮體積小、重心低,所以射擊範圍比較大,即可充當曲射的榴彈炮,也可充當平射的加農炮,甚至該炮還能像迫擊炮那樣進行大仰角射擊,且彈道比迫擊炮穩定,精度也遠超過之;這種擲彈筒口徑為50毫米,炮長410毫米、重2.7kg,炮筒長260毫米、重1.6kg,最大射程700米。因其發射筒和人的前臂差不多長,又被中國軍隊稱為「手炮」。
  • 抗戰時期,中國軍隊使用的德制火炮,中德合作的結晶之作
    在抗日戰爭時期,中國軍隊在武器裝備、人員素質、後勤補給、戰場指揮等各個方面幾乎都落後於對手日本,其中在火炮支援這一項就極為突出,這也是中國軍隊最早患上火力不足恐懼症的時候。不過在抗戰爆發前,中國就曾向德國購買過不少火炮,這些火炮在射程和威力上都優於日本的火炮,那為什麼在炮火支援當中比不上日本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