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戰前,世界各國掀起了一股輕型迫擊炮熱潮,日軍開始裝備擲彈筒、德軍開始裝備50輕型迫擊炮,義大利也沒有落後,研發了風格迥異的M35型輕型迫擊炮。
造型獨特的M35迫擊炮
M35迫擊炮和常規迫擊炮有很大不同,它更像是迫擊炮和步兵炮的結合體,具備平射功能,發射方式也改為擊髮式,區別於傳統的撞擊式發射。
該炮採用雙層炮管結構,外層炮管上有用於裝彈的缺口,射手抓住炮管右側的一個把手向前推,內層炮管就向前滑動,裝彈缺口露出空隙,將一發炮彈從這裡裝填進去,然後向後拉動把手,內層炮管復位,完成火炮的裝填。
在火炮炮管的後部,有一個安裝空包彈的彈匣,當射手向後拉動把手的時候,順便也將彈匣內一發空包彈頂入發射室,調整好射擊角度後扣動扳機,擊發空包彈將炮彈發射出去。
這種設計的好處是火炮裝填不必像常規迫擊炮一樣,利用重力完成擊發,炮管可以小角度甚至水平位置裝彈並完成開火,射手可以用它當成步兵炮平射打擊,也能以85°的最大角度發射。
不過缺點也很明顯,儘管M35彈藥口徑為45毫米,炮彈重量只有0.453千克,它使用的6.5毫米空包彈威力也太小,只能將炮彈發射到最遠約500碼的距離,並且不能指望45毫米口徑的彈藥有多大的威力。
火炮沒有採用常規迫擊炮的炮架,而是採用一個類似於三點式的炮架結構,射手可以根據實際使用調整火炮俯仰狀態。在炮架上有一個胸墊,因為火炮太矮,射手要麼趴在胸墊上操作火炮,要麼坐在上面弓著腰操作。
M35的服役
M35輕型迫擊炮重15.4千克,炮架可摺疊,一個人就能背負火炮行軍,最大射速25~30發,主要裝備給二戰義大利陸軍步兵營的支援連,每連下轄2個排,每排裝備9門M35迫擊炮。
該炮在二戰期間作為義大利步兵的主要支援火力而存在,幾乎貫穿了整個二戰,後世對該炮的評價可謂是毀譽參半。
一部分人認為該炮性能好,對於工業產能不如其他強國的義大利軍隊來說,步兵同時攜帶步兵炮和迫擊炮並不現實,用一種火炮滿足兩種作戰需求能降低步兵的負擔,並且平射時也具有不錯的精度,緊急時刻還能直接解除彈藥的引信,當成手榴彈扔出去。
在這裡需要指出一個問題,那就是有些文章認為該炮將近30發的發射速度很快,超過同時代的小口徑迫擊炮,這一點是不正確的。以二戰時美軍的M2型60毫米迫擊炮為例,該炮口徑增大不少,但是在爆發射擊時也能達到約30發的射速。試想一下M35的操作步驟更為複雜,還要額外裝填空包彈彈匣,該彈匣一次只能容納10發彈藥,綜合來看即便是30發的極限射速,也是由熟練的炮組來完成,射速上並不比其他迫擊炮強。
對於貶低M35迫擊炮的觀點,則認為該炮過於沉重的炮身,展開和部署都沒有常規迫擊炮方便,更重要的是它這麼複雜的結構,居然只能將一枚手榴彈大小的彈藥投擲到約500碼的距離;相比之下,比它重4千克的60迫擊炮,則能將威力更大的炮彈投擲到大約2000碼的距離,在反機槍等作戰時,可以在相對安全的距離上開火。
另外45毫米炮彈的威力也太小了,只有一枚攻擊手榴彈的爆炸威力,作戰距離太近,面對機械化程度高的軍隊,它在敵軍逼近前只有幾次開火的機會,不能很好地完成驅散步兵的任務。
結語
其實任何武器都是相對的,在歐洲和北非那個工業大國交戰的戰場上,自動武器、裝甲車輛等是基本配置,M35在那裡只能算是一個小不點,也難怪除了義大利軍隊,其他軍隊都沒有將其作為制式裝備,連盟軍繳獲了都懶得用。
不過如果將M35迫擊炮運用於當時的我國戰場上,對於機械化程度低到幾乎可以忽略的我國軍隊,對於嚴重缺乏火炮的我國軍隊,也許能發揮出意想不到的作戰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