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證券日報之聲
本報記者 劉會玲
12月18日海通國際成功舉行第二屆人工智慧大會,並於大會上發布第三份年度AI行業研究報告《海通國際2020年中國人工智慧產業發展報告》。9位重磅演講嘉賓齊聚雲端,共話新局勢下中國及全球AI發展新趨勢及投資機遇。
海通國際同時發布《2020年中國人工智慧產業發展報告》,就近年來中國內地和中國香港兩地人工智慧產業的發展趨勢、應用領域、政策措施及投融資狀況進行簡報,深入淺出分析人工智慧技術取得突破的成功因素,並探討行業未來發展的機遇與挑戰。
微眾銀行首席人工智慧官、香港科技大學講席教授楊強在主題演講環節指出:「人工智慧的技術提升有賴於給機器充足的學習資源及學習的能力,而大數據及深度學習就是人與機器兩者之間的橋梁。而人工智慧研究發展過程中面臨著數據方面的挑戰,包括數據私隱、數據權益、數據分散、小數據等。」針對數據分散和小數據問題,楊強分別介紹了聯邦學習和遷移學習算法,並分享了AI在金融行業的應用案例。
海通國際研究部主管陳昊飛與AutoX創始人兼執行長肖健雄進行一對一專訪,深入討論了無人駕駛在中國及全球的技術創新、應用及商業化等話題。肖健雄對於中國無人駕駛的發展前景表示樂觀:「完全無人駕駛實現大規模的推廣、實現商業化,預計還需兩到三年的時間,大概在2022年到2023年左右實現。一旦有了第一個城市覆蓋,相信其他的城市很快會跟隨。」
在「人工智慧與零售」的高峰對話中,火山石投資創始合伙人章蘇陽做為嘉賓主持,與雲拿智能科技執行長馮傑夫、微盟集團副總裁凌芸、海通國際股票研究部董事總經理吳越圍繞人工智慧賦能零售業所帶來的業態變化及挑戰展開分享。吳越對中國電商業的未來發展潛力保持樂觀,更預測中國電商未來的滲透率至少能從現時的約25%增長至50%以上。
馮傑夫認為智能零售不只限於在線,線下傳統實體零售商同樣能夠應用智能技術,獲取和電商一樣的競爭力。凌芸表明現今消費者在線活動的軌跡已從「碎片化」變成「粉末化」,企業營銷的難度大幅增加,面臨「找不到,打不準,留不住」消費者的挑戰。零售企業需要先建立線上線下全域的運營,而所需具備的能力則包括全渠道的經營體系及私域流量的運營能力。
至於在「人工智慧與工業」的對話中,海通國際執行委員會委員兼環球市場聯席主管石平與牧星智能科技合伙人呂濤、天準科技技術總監曹葵康和海通證券機械首席分析師佘煒超展開對話,聚焦人工智慧在工業領域的應用。佘煒超分享道,中國的製造業在近十年正持續地從以往的粗放型製造業升級至中高端。對應著產業的革新,企業對設備的要求越來越精細,也因此看到更多的裝備公司已在改進研發團隊,加大軟體及算法方面的人才投入,發展人工智慧技術賦能工業實行自動化及提高精準性,令生產環境變得可控。呂濤認為中國倉儲物流的市場規模至少達5000億元,工業廠內物流市場規模預計達2.5萬億元以上,前景可觀。而作為智能製造重要部分的智能檢測,曹奎康表示國內在半導體檢測領域尚存在市場空白,人才和行業經驗都比較缺乏,但同時也是重點突破的機會。
(編輯 張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