魯迅的夥食怎麼樣?許廣平留下一份菜單,令專家遐想

2020-12-12 上遊新聞

從現有檔案來看,至少在人生的最後10年,魯迅每天的夥食,都是極好的。即便不能說是奢侈,也比當時普通老百姓好很多。

更何況,他本身就是社會上流人士,往來無白丁,認識的也多是名流,高級飯局時刻都有,自然是不可能餓著的。

可以說,令魯迅焦慮的,不是錢,更不是飯碗問題。而是來自國事上的、社會上的、精神上的刺激。

魯迅自己,日記中愛寫吃喝等瑣事。有段時間,魯迅每天吃啥,許廣平也都是有記錄的。

現如今的「上海魯迅紀念館」,展覽出來的那兩本《魯迅家用菜譜》,就是許廣平記下來的,並且很幸運地避過戰火,留存到現在。

這份菜譜,一日不落地記錄了魯迅自1927年11月至1928年6月這7個月的夥食。

我們單單看菜單,就知道豐盛又好吃。據研究專家趙惠民先生說,當初他們接收到這份菜單時,在場10來位研究者,差不多異口同聲驚嘆:「不可能吧!」

這幾個月三餐,其實還是請當時的滬上某大飯店定做的。只因為,那時他們剛到上海,還沒很安定,索性不開火。也可能是正處於蜜月期,魯迅還不好意思讓許廣平操勞下灶。是以,每日三餐,都是讓飯店定時送上門。

夫妻倆是吃了六七個月「外賣」,但這外賣質量可不低。每一頓,至少有三菜一湯,兩葷一素,而且基本不重複,從沒降低過標準。

據許廣平統計,這期間每月開支,單單菜金就有近30元。要知道,魯迅那年,平均每月買書就得花掉47.9元——而據現存上海富新第三麵粉廠的工資帳單,那一年上海工人的月平均工資僅為17.14元,這收入還要養一家子的。底下郊區的、農村的,更不好說了。

那時,蕭紅蕭軍去拜訪魯迅,蹭完飯,連回去的公交車費都拿不出。周海嬰自傳也說的,當年的大陸新村附近,隨處可見乞丐,乃至「餓殍」。

現在回頭看,可以確信的是,自與許廣平同居後,絕對是魯迅一生中吃的最好、吃的最正常的10年。勇士從不懈怠,但他至此有了一個真正意義上的「家」。

魯迅在此之前「單身漢」生活是很隨意的,吃的沒節制,很壞身體。本來,他年輕那會兒,在水師學堂念書時,要靠吃辣椒禦寒,就已經嚴重傷胃,胃痛、腹瀉啥的尷尬病,屢屢發作。而且,在「事實單身漢」時期,也就是1912年8月至1919年11月,在紹興會館蝸居7年多那段日子,吃飯更是既隨意又暴飲暴食,飲食狀況挺糟糕的。

據《魯迅日記》記載,那7年多,他叫外賣最多,日常多「喝粥」「山藥做飯」「烹兩雞並面」「蝦仁面」「蒸山藥、生白菜、雞絲」「買餅餅、飲牛乳」「買饅頭」,看著挺將就。有好友來,就上北京頂級餐館——有專家統計北京名餐館他常去的就有65家,最愛宣武門外菜市口邊的廣和居,和店員都特熟。

他酒量不大,還愛喝酒,而且可能是紹興黃酒後勁大的緣故,每喝那是必醉,還被對手嘲諷為「紹興酒鬼」。長此以往,身體很容易搞壞了,儘管他本是醫生出身。

有許廣平打理後,他的生活才算步入了正軌吧。待1928年,上海房子安頓好了後,魯迅吃的更好了,經常可以稱得上小豪奢。許廣平一心一意毫無怨言地專注起魯迅三餐起居。

蕭紅回憶說,魯迅家吃飯,「菜食很豐富,魚,肉……都是用大碗裝著,起碼四五碗,多則七八碗」;蕭軍也提過,僅僅因為魯迅隨口一句「麵條挺喜歡」,許廣平就要請一位有名的北方大廚駐家,專門給做麵條。這條件,是當時一般知識分子做不到的。胡適收入高,也不過請個傭人了事。

為了吃好,魯迅家不大計工本的。上海灘著名飯館,諸如梁園豫菜館等等,他們是常客,雖然是宴客為主。胡風初來乍到,看到滿桌酒菜,「小夥伴簡直驚呆了」。

所以,很多朋友覺得,魯迅是勇士,所以必須得忍痛挨餓才行,委實是很大誤會。

左一為周建人

魯迅家的菜譜

許廣平不僅下廚,日常生活的吃穿用度,也往往記錄下來,上海魯迅紀念館藏的兩本《魯迅家用菜譜》,即是一例。其中清晰地記錄下了魯迅一家自1927年11月至1928年6月間的用餐狀況。此間魯迅剛剛從廣東來到上海,生活起居尚未穩定,便採取當時滬上流行的「包飯」形式解決日常就餐問題,飯菜由餐館做好,每到飯點送餐上門。據王壽松先生考證,許廣平記錄這兩本菜譜的目的可能是為了結帳的方便。

從菜譜內容上看,魯迅家的餐桌以廣幫菜與紹興菜為主,兼有上海地方風味。每頓大約三菜一湯,除蔬菜外,多是魚、蛋、牛等滬上常見葷腥。每餐價格約二角五分至四角,每月開支大約二十來元。算貴嗎?其實還好,因為在魯迅家搭夥的,還有周建人一家和他的一些同事,統共總有六七人,算下來,每人每月平均三元多,普通中產階級標準。

同一年,魯迅買書一共花掉584.8元,平均每月47.9元。

相關焦點

  • 魯迅的夥食怎麼樣?許廣平留下一份菜單令人震驚
    魯迅是無論外面怎樣的風聲雨聲炮火聲,最起碼頓頓有好酒好肉好湯。更何況,他本身就是社會上流人士,往來無白丁,認識的也多是名流,高級飯局時刻都有,自然是不可能餓著的。其實,在整個民國時代,在文化人群體中,魯迅的物質生活都是比較優越的。只不過,魯迅長期被捧到神壇上,使得人們很難把美食、佳釀之類,跟他扯上關係。可以說,令魯迅焦慮的,從來都不是錢,更不是飯碗問題。
  • 原來魯迅也是個吃貨!許廣平留下一份菜單,令所有研究者為之震驚
    (《魯迅全集》第一卷61頁) 從現有檔案來看,至少在人生的最後10年,魯迅每天的夥食,都是極好的。即便不能說是奢侈,和當時普通老百姓比起來,魯迅是無論外面怎樣的風聲雨聲炮火聲,最起碼頓頓有好酒好肉好湯。 更何況,他本身就是社會上流人士,往來無白丁,認識的也多是名流,高級飯局時刻都有,自然是不可能餓著的。
  • 許廣平:魯迅 的第二任妻子
    許廣平與同學一起參觀了嚮往已久的魯迅書房,裡面竟然出乎意料的簡樸,一張單人床、幾個舊箱子,舊的寫字桌、舊藤椅、除了幾幅畫與照片做裝飾外,幾乎空空如也。許廣平當晚給魯迅寫了信,說明自己暢遊他人房間的感想。
  • 許廣平的一生:因為認識了魯迅,所以一直為魯迅而活
    說到許廣平,最為人知的就是,他是魯迅先生的第二任妻子。1968年3月3日,心臟病突發 ,逝於北京 ,終年70歲。她因為認識魯迅,後半生一直為魯迅而活。1898年2月12日,許廣平出生於廣東,她的家世非常顯赫,是近代廣州第一家族許拜庭的後人,家族中人才輩出。
  • 魯迅戀愛時把許廣平稱作「害馬」,他的幽默可見一斑
    魯迅(1881年——1936年)先生給讀者的印象是古板、不苟言笑,然而,面對愛情時,他也會一改往日的風貌。 1923年12月,魯迅應邀到北京女師大任教,教授國文。女師大有一個叫許廣平(1898年——1968年)的學生給魯迅留下深刻印象。
  • 許廣平筆下魯迅最後的一天,偉大都是多餘,許廣平:我不配崇仰他
    文章開頭,許廣平就敘述了一個驚人的事實:即便身處重疾之中,魯迅仍不忘為理想而戰。魯迅夢到被敵人伏擊,他醒來後說:「你們要當著我生病的時候攻擊我嗎?不要緊!我身邊還有匕首呢,投出去擲在敵人身上。」 行將就木之際,魯迅的堅持和覺悟始終如一,這正是對「偉大」二字的最好詮釋。對此,許廣平寫道:「他仍然可以工作,和病前一樣。他與我們同在一起奮鬥,向一切惡勢力。」
  • 許廣平:一朵火紅的木棉花,走進魯迅靈魂深處的奇女子
    李小輝當時在北京大學讀書,離許廣平的女子師範學校不遠,每到節假日,他都會將許廣平約出來。桃李樹下,楊柳湖畔,處處留下了他們難捨難分的身影,也見證了許廣平甜蜜浪漫的初戀。然而,這世間美好的事情總是那麼短暫。2020年,一場瘟疫肆虐全球,讓無數家庭蒙受悲痛。
  • 對於許廣平來說,她和魯迅的這段感情,終究是錯付了
    但其實,除了他的成就,魯迅的感情生活也是極為豐富的。魯迅的一生中,有過兩個女人。一個是父母之命,媒妁之言,明媒正娶的妻子朱安,另一個則是他自由戀愛的許廣平。許廣平本是魯迅的學生,在魯迅的強烈追求下,兩人終於相愛並在一起了。但當時的魯迅已經娶了朱安,所以,雖然他已經與許廣平在一起了,但 卻並沒有解除與朱安的婚姻關係。
  • 這封許廣平索討版稅的信札,向世人展示了魯迅逝後遺屬生活的艱辛
    十年的相濡以沫,換來的是許廣平一生的追隨。在魯迅身後,尤其是魯迅逝世後的十餘年間,許廣平守志撫孤,既要為保護魯迅的手稿而四處珍藏,又要為整理魯迅遺著出版而四處奔波,還要為魯迅留在北京的寡母和元配的生活費而四處籌措……時逢家國戰亂,米珠薪桂,箇中艱辛真是難以言盡。這封信藏於上海檔案館,似未見於許廣平文集,信的內容讓人讀出了一個女人的無奈。
  • 朱安一生守活寡,她卻得到了魯迅全部的愛,許廣平她憑什麼?
    當看到穿著一身洗得有些發白,打著許多補丁的暗綠夾袍搭一黑馬褂的魯迅走上走臺時,許廣平的心裡閃過了一絲訝然,因為和魯迅的名頭相比,他的穿著實在過於樸素了。但許廣平很快讓被魯迅深廣博奧的知識和口若懸河的講授吸引住了。望著臺上抑揚頓挫講課的先生,許廣平的心中起了波瀾。
  • 許廣平筆下魯迅生命的最後一天,死神面前,偉大亦是平凡
    ——魯迅1881年9月25日,魯迅降生於浙江紹興城內的周家,55年後,已成為著名文學家的他舊病復發與世長辭。這一生他歷經亂世,卻時刻不忘為理想而戰,享譽國際,在文學等多個領域都有著重大貢獻,還被譽為「二十世紀東亞文化地圖上佔最大領土的作家」。可見他即便是離開,留下的精神財富也是遠超眾人的想像。
  • 魯迅真是死於日本醫生謀殺嗎?為何周海嬰和許廣平的說法不同?
    故此,魯迅之死因,也成為流傳已久之話題,各種傳言和論點都有,其中最廣泛最傳奇的說法是魯迅死於日本醫生的謀殺,那麼魯迅真是死於日本醫生謀殺嗎?為何魯迅其子周海嬰和其妻許廣平的說法不同?今日,就此問題,筆者深入史料再作剖析。我們主要從四個方面來看:第一方面是日本醫生須藤謀殺說。
  • 許廣平筆下魯迅的最後一天,在死神面前,再偉大的人也會變得平庸
    正因為如此,魯迅的一言一行、一舉一動都將成為民眾關注的焦點,直至他生命的最後一天。作為魯迅的終身伴侶,許廣平最有話語權。她生前撰寫了大量回憶魯迅的文章,除收錄為三本回憶錄之外,還有很多零碎的文章發表於各類報刊,為魯迅生平事跡提供了豐富而詳實的資料。
  • 許廣平
    許廣平到北京不久後,投靠在天津的姑姑,並且憑著優異的成績考入了天津的直隸省立第一女子師範學校預科,第二年升入本科,同時因成績優異而獲得公費。1923年考入北京女子高等師範學校國文系,成為魯迅的學生。許廣平二年級時讀到魯迅講授的《中國小說史略》,便對魯迅心生傾慕之情。
  • 40封往來情書裡,魯迅對許廣平稱呼的9次變換,藏著他的鐵漢柔情
    自古美女愛才子,魯迅的才,深深打動了許廣平。還未畢業的時候,許廣平便發現自己已經深深地對魯迅著迷了。慢慢地,她發現,魯迅老師的一舉一動、一顰一笑,竟都能牽動她的心。每次下課後,許廣平望著魯迅離開的背影總是恍然若失。大概,這就是戀愛的感覺吧,許廣平想。
  • 信中一個親切的稱呼,她開始喜歡魯迅,魯迅:其實我沒有任何意思
    魯迅到許廣平的學校講課時,已經是42歲了,當時因為魯迅知識豐富,講課生動有趣,許多學生都喜歡聽魯迅的課,在場總是座無虛席,但是學生雖然喜歡聽魯迅講課,但卻都比較害怕魯迅,或者他是一個比較嚴格的老師吧。然而許廣平卻不是,每次聽課都要坐到第一排,要給魯迅留下深刻的印象,不但不怕魯迅,還俘獲了魯迅的芳心。
  • 從「魯迅菜單」看老上海階級生活差距
    蔡非網上流傳幾張魯迅家菜譜圖片,上面所記是1928年11月~12月間魯迅的家宴內容。菜品內容葷素搭配豐富多樣,基本不重複。既有「鹹魚幹燉肉」「蘿蔔排骨」「芽菜炒肉絲」等家常菜,也有「西洋菜牛肉片湯」「免治牛肉」等較西化的新式料理。這讓今天的很多網友咂舌:我們今天也吃不了這麼好!魯迅真是有錢人!
  • 許廣平:一位不朽的女性
    許廣平(1898年—1968年),廣東番禺人。她是中國民主促進會創始人之一,曾擔任民進中央副主席。今天,2019年2月12日,是許廣平誕辰121周年紀念日。魯迅和許廣平大家知道許廣平,多是因為她是魯迅先生忠誠的學生、伴侶和戰友,而事實上她還是一位有名的作家和社會活動家。
  • 「文壇巨匠」魯迅54歲因病逝世,只留下一個兒子,如今現狀如何?
    他的後代都發展得怎麼樣呢? 一、屈從母命的第一次婚姻 魯迅先生的第一任妻子叫作朱安,是一個由傳統禮教培養出來的標準大家閨秀,曾赴日留學、接受新思想洗禮的魯迅先生自然很難同這樣一位妻子找到共同語言。兩人的結合完全是魯迅母親的意思,彼此之間沒有任何的感情基礎。
  • 魯迅死後朱安不斷收到贈款,債務卻高達四千元,她的飯桌吃了什麼
    她悽楚的神情和紅腫的眼睛,給客人留下了極深的同情印象,第二天一早,報紙刊述:「朱女士年已屆五十八歲,老態龍鍾,髮髻已結白繩,眼淚盈眶,哀痛之情流露無遺。」圖 | 許廣平與海嬰、魯迅合影不知許廣平看到這封信是什麼感受,但她肯定是否認了自己是魯迅「二房」的身份,當然,事實上魯迅也從未對外公開給予過她妻子名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