許廣平筆下魯迅的最後一天,在死神面前,再偉大的人也會變得平庸

2020-12-17 解憂文史

1936年10月19日,魯迅與世長辭,他留給中國的精神財富以及對這個世界的影響遠遠超出我們的想像,或許你很難把這個課本裡的「釘子戶」與世界聯繫在一起,但魯迅的確足夠蜚聲國際文壇,還因此被譽為「二十世紀東亞文化地圖上佔最大領土的作家」。

正因為如此,魯迅的一言一行、一舉一動都將成為民眾關注的焦點,直至他生命的最後一天。作為魯迅的終身伴侶,許廣平最有話語權。她生前撰寫了大量回憶魯迅的文章,除收錄為三本回憶錄之外,還有很多零碎的文章發表於各類報刊,為魯迅生平事跡提供了豐富而詳實的資料。

1936年11月5日,方從悲傷中回過神來的許廣平才拿起筆,來回憶丈夫去世前最後的時光,名字就叫《最後的一天》。文章開頭,許廣平就敘述了一個驚人的事實:即便身處重疾之中,魯迅仍不忘為理想而戰。魯迅夢到被敵人伏擊,他醒來後說:「你們要當著我生病的時候攻擊我嗎?不要緊!我身邊還有匕首呢,投出去擲在敵人身上。」

行將就木之際,魯迅的堅持和覺悟始終如一,這正是對「偉大」二字的最好詮釋。對此,許廣平寫道:「他仍然可以工作,和病前一樣。他與我們同在一起奮鬥,向一切惡勢力。」定下了這個大基調,許廣平開始正式回憶魯迅逝世前幾十個小時內發生的事。

由於病情惡化,咳嗽氣喘不止,所以魯迅讓許廣平於18日早上去請內山先生幫忙找醫生。

這件事情值得關注的一點是,縱然在最困難的關頭,他還是要強撐著身體親筆給內山先生寫委託便條,不管許廣平怎麼勸阻他都不肯馬虎:「他也支撐起來,仍舊執筆,但是寫不成字,勉強寫起來,每個字改正又改正。」

從這裡我們可以看到兩點。其一,魯迅做事嚴謹,一個便條都認認真真對待,絕不馬虎,這正是他長期戰鬥養成的習慣;其二,魯迅的文章為什麼寫得好?無非是「每個字改正又改正」,一個便條尚且如此,那麼一篇文章必定塗塗改改更多了,這體現了他寫作之細膩、嚴謹。

等醫生期間,魯迅照舊向許廣平索要每日早報,關注每天發生的大事。魯迅問:「報上有什麼事體?」許廣平說:「沒有什麼,只有《譯文》的廣告。你的翻譯《死魂靈》登出來了,在頭一篇上。《作家》和《中流》的廣告還沒有。」

這些雜誌的廣告刊登的都是投稿人的作品,如果出來了,那說明這些人的作品被選用了,魯迅作為當時文壇領袖,自然關注這方面的事情。這是一位前輩對後輩們默默的關注和支持,也是他對中國文界寄予的深切希望。

魯迅拿起早報,不著急看自己翻譯的《死魂靈》,也不急於看敵人罵他的文章,而是懷著像出版自己的書一樣觀賞《譯文》的廣告,首先關注別人的文字。在這身體狀況極為嚴峻的情形下,魯迅還記掛著別人!許廣平無言以對,只能寫下:「這,我沒有了解他,我不配崇仰他。」

下午六點,護士為魯迅注射和吸入酸素、氧氣,但情況還是不好。晚飯後,內山先生通知許廣平要周建人來,可見是要交代身後事了,說明魯迅已然撐不了多久了。

18日夜晚直至19日,魯迅每隔兩小時就要注射一次強心針,另外還要併入吸氧。期間,魯迅好幾次緊緊握住許廣平的手,而許廣平則不敢回握,怕他因此而受到刺激。後來,不止在打針時,就連擦手汗或者有任何機會的時候,魯迅都要緊緊抓住許廣平的手不放,顯然他希望得到回應,希望許廣平告訴他:他還可以繼續撐下去。而知道真相的許廣平當然不敢回應。

19日凌晨之後,魯迅的情緒開始變得急躁,他多次推開棉被,護士給他蓋好,他隨即又推開,直到許廣平說他的心臟十分貧弱,不可亂動,這之後魯迅就沒有推被子了。在生命最後的時刻,魯迅還是非常珍惜生命的,還是希望能夠繼續活下去的。

嗚呼!在死神面前,就是魯迅這樣偉大的人也會變得平凡起來,甚至變得平庸,一如所有人離開時的那樣。可是於生命而言,這究竟是公平呢,還是不公呢?

19日早晨六點,魯迅氣息微弱,強心針連打幾針都沒有效果,醫生要許廣平呼喚他,可不見魯迅答應一聲。許廣平知道,魯迅徹底地離開了。在文章的最後,許廣平寫道:「他就拉來不及等待到明天,那光明的白晝呀。而黑夜,那可詛咒的黑夜,我現在天天睜著眼睛瞪它,我將詛咒它直至我的末日來臨。」

相關焦點

  • 許廣平筆下魯迅生命的最後一天,死神面前,偉大亦是平凡
    或許正因如此,他的一言一行才備受矚目,甚至在生命的最後一天,也時刻牽動著眾人的心。而當時陪他走完人生最後一程的是愛人許廣平,後來許廣平也將這一天的魯迅整理成文字,給觀眾展示了魯迅行將就木之際的堅持,讓人無不生畏。許廣平給這篇文章起名《最後的一天》,詳盡地描述了魯迅最後的時刻。
  • 許廣平筆下魯迅最後的一天,偉大都是多餘,許廣平:我不配崇仰他
    正因為如此,魯迅的一言一行、一舉一動都將成為民眾關注的焦點,直至他生命的最後一天。作為魯迅的終身伴侶,許廣平最有話語權。她生前撰寫了大量回憶魯迅的文章,除收錄為三本回憶錄之外,還有很多零碎的文章發表於各類報刊,為魯迅生平事跡提供了豐富而詳實的資料。
  • 許廣平:魯迅 的第二任妻子
    1917年就讀天津直隸第一女子師範學校預科,擔任天津愛國同志會會刊《醒世周刊》主編,並在周恩來領導下參加了「五四運動」。1923年考入北京女子高等師範學校國文系,成為魯迅的學生。1927年1月,魯迅到中山大學任教,許任助教和廣州話翻譯,與魯迅在白雲路租房同居;10月與魯迅到上海正式同居。1929年,生子周海嬰。1932年12月,與魯迅的通信集《兩地書》編輯出版。
  • 許廣平的一生:因為認識了魯迅,所以一直為魯迅而活
    說到許廣平,最為人知的就是,他是魯迅先生的第二任妻子。1968年3月3日,心臟病突發 ,逝於北京 ,終年70歲。她因為認識魯迅,後半生一直為魯迅而活。1898年2月12日,許廣平出生於廣東,她的家世非常顯赫,是近代廣州第一家族許拜庭的後人,家族中人才輩出。
  • 魯迅筆下成年人的「悲哀」:年少不知其中意,讀懂已是書中人
    或許是我們讀懂魯迅最好的體會。  魯迅是我國現代文學史上一位巨人,是文化運動的裡程碑。可是面對如此完美的文學作家,他筆下的作品給人卻是苦澀和悲哀的色調,在作品中讀出成年的悲哀。年少不知其中意,讀懂已是書中人,究其一生,我們卻不難發現.魯迅有魯迅的悲哀,從作品中也讀出了成年人的悲哀。
  • 許廣平:一朵火紅的木棉花,走進魯迅靈魂深處的奇女子
    在許廣平幼年時,父親就將她許配給了香港的一個馬姓人家。在包辦婚姻的封建社會,即使對方再不堪,子女對父母的的決定也只能無條件服從。許廣平慢慢懂事後,常聽人說到這位馬姓的富家子弟家中的斑斑劣跡,於是就向父親提出反對這門婚事。
  • 40封往來情書裡,魯迅對許廣平稱呼的9次變換,藏著他的鐵漢柔情
    兩人最初相遇的1923年,許廣平是北京女子高等師範學校的大二女生,而魯迅則是該校的老師。這一年,許廣平25歲,魯迅43歲,兩人之間差了十八春。但巨大的年齡差,從來不能阻止情感的滋生,感情這東西,從來和理性沒太大關係,要不然,人怎麼都說「愛情從來是沒有理由」的呢?! 許廣平對魯迅的情感,大約從魯迅給他們上第一堂課便開始萌動了。
  • 魯迅真是死於日本醫生謀殺嗎?為何周海嬰和許廣平的說法不同?
    (說歷史的女人——1171期)每逢新舊歷史交匯,便會呈風雲際會之態勢,英傑輩出,百家爭鳴,十分熱鬧,比如春秋戰國、比如清以後的民國。在民國時期,誕生了許多大人物,發生了諸多大事,其中之一大人物便是魯迅,其中之一事便是魯迅的去世。在當時之時,魯迅是一面旗幟,因其文壇的旗幟影響力,也成為影響社會輿論的一面旗幟,故其影響可見一斑,非一兵一將可比。
  • 魯迅戀愛時把許廣平稱作「害馬」,他的幽默可見一斑
    魯迅(1881年——1936年)先生給讀者的印象是古板、不苟言笑,然而,面對愛情時,他也會一改往日的風貌。 1923年12月,魯迅應邀到北京女師大任教,教授國文。女師大有一個叫許廣平(1898年——1968年)的學生給魯迅留下深刻印象。
  • 對於許廣平來說,她和魯迅的這段感情,終究是錯付了
    ,我們首先想到的是,他在課桌上刻了一個「早」字;其次,我們會想到他那句至今都無法超越的名言:」我家門前有兩棵樹,一顆是棗樹,另一顆還是棗樹「;再後來,我們會想到他的文學作品,《吶喊》、《彷徨》、《朝花夕拾》等。
  • 魯迅的夥食怎麼樣?許廣平留下一份菜單令人震驚
    我是個低級趣味之人,看不大懂魯迅文章那些微言大義,卻常關心他吃什麼。從現有檔案來看,至少在人生的最後10年,魯迅每天的夥食,都是極好的。即便不能說是奢侈,和當時普通老百姓比起來,也算得上豪橫。魯迅自己,日記中愛寫吃喝等瑣事。有段時間,魯迅每天吃啥,許廣平也都是有記錄的。現如今的「上海魯迅紀念館」,展覽出來的那兩本《魯迅家用菜譜》,就是許廣平記下來的,並且很幸運地避過戰火,留存到現在。這份菜譜,一日不落地記錄了魯迅自1927年11月至1928年6月這7個月的夥食。我們單單看菜單,就知道豐盛又好吃。
  • 許廣平:一位不朽的女性
    許廣平自號「景宋」,因為她母親是一個澳門僑商的女兒,姓宋,所以許廣平用這個號表達對母親的景仰之情。魯迅評論女作家凌叔華的作品時,說她筆下的女性是「高門巨族的精魂」。我套用魯迅這句話加以改寫,稱許廣平為「高門巨族」的叛逆者。為什麼這樣說呢?首先解釋一下「高門巨族」。許廣平出生在廣州高第街,這裡有一座聚族而居的大院,裡面居住的許姓親屬多達一二百人。
  • 朱安一生守活寡,她卻得到了魯迅全部的愛,許廣平她憑什麼?
    對於朱安魯迅曾嘗試過去改變她,奈何朱安是一個思想落後的女人,那怕她明知魯迅不喜,可她仍遵從當時的舊式思想,裹足、認為女子無才便是德。朱安更是在魯迅勸說她離婚時,放出話:生是周家的人,死是周家的鬼。以至於魯迅對她十分的厭惡,雖然和她結婚三十年,卻從沒有和她圓過房。他們的婚姻從始至終都是有名無實的。
  • 魯迅的夥食怎麼樣?許廣平留下一份菜單,令專家遐想
    從現有檔案來看,至少在人生的最後10年,魯迅每天的夥食,都是極好的。即便不能說是奢侈,也比當時普通老百姓好很多。可以說,令魯迅焦慮的,不是錢,更不是飯碗問題。而是來自國事上的、社會上的、精神上的刺激。魯迅自己,日記中愛寫吃喝等瑣事。有段時間,魯迅每天吃啥,許廣平也都是有記錄的。現如今的「上海魯迅紀念館」,展覽出來的那兩本《魯迅家用菜譜》,就是許廣平記下來的,並且很幸運地避過戰火,留存到現在。
  • 魯迅:忠於生活的文匠,揭露了舊世界下的遮羞布
    如同酸腐書生孔乙己,魯迅筆下的作品,大多都在反映著一件事:彼時社會思想的腐朽以及那個社會是如何將人慢慢吞噬的。在《故鄉》中,被大家熟知的少年閏土,是魯迅先生少年時最好的玩伴,一同看瓜刺猹,在雪地中用這小巧的籠子捕鳥,天真爛漫。
  • 許廣平
    1925年3月,許廣平以「受教的一個小學生」的身份,第一次給教過她兩年書的老師魯迅寫信,得到魯迅當天就熱情地回信。在魯迅的教育和啟發下,她的思想不斷提高。她擔任了學生會總幹事,成為學生運動的骨幹,寫下了大量揭露和批判段祺瑞政府黑暗統治的檄文。從此他們在鬥爭中相互支持,在事業上相互幫助,在生活上相互關懷。
  • 這封許廣平索討版稅的信札,向世人展示了魯迅逝後遺屬生活的艱辛
    肅此,敬候臺綏許廣平上六月廿三日許廣平,魯迅當年任教的北京女子師範大學的學生,在學生風潮中得到魯迅的支持和幫助,並由敬仰到愛慕,最後終於走到了一起,成了魯迅的第二任夫人。「志讓先生」,即張志讓,早年留學歐美,民國時著名的法學家,魯迅逝世後他曾受許廣平委託處理魯迅的版權糾紛,1949年後任中華人民共和國最高人民法院副院長。
  • 愛吃、愛笑、愛妻、愛子,一個你所不知道的魯迅
    這樣的魯迅,愛笑、愛吃零食,有著孩子般的童真童趣;這樣的魯迅,在愛人面前,百鍊鋼亦會化作繞指柔,會用寫慣了犀利冷峻文字的筆墨,寫些柔情似水的情話;這樣的魯迅,是平易近人的師長,也是寬厚慈愛的父親。他悲觀而仍然憤激,他無所希冀卻仍奮力前行,他偉大而又無比平凡。但正是這樣的魯迅,成為照耀著我們心靈永遠的火炬!
  • 變賣魯迅遺物的朱安,晚年只能吃稀飯和鹹菜?未經人苦,莫勸人善
    答應要給她寄生活費的許廣平,久久聯繫不上,而一直給她生活費的周作人,勸她變賣魯迅藏書。 思考幾日後,朱安決定登報放出消息:即將拍賣魯迅遺物,包括他生前的手稿。 這個消息一出,無數人蜂擁而至。
  • 原來魯迅也是個吃貨!許廣平留下一份菜單,令所有研究者為之震驚
    (《魯迅全集》第一卷61頁) 從現有檔案來看,至少在人生的最後10年,魯迅每天的夥食,都是極好的。即便不能說是奢侈,和當時普通老百姓比起來,魯迅是無論外面怎樣的風聲雨聲炮火聲,最起碼頓頓有好酒好肉好湯。 更何況,他本身就是社會上流人士,往來無白丁,認識的也多是名流,高級飯局時刻都有,自然是不可能餓著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