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學部2020年度國家「傑青」建議資助項目申請人簡介 &全部「傑青...

2020-12-14 中科院地質地球所

地學部傑青建議資助人選簡介

張愛鋮

張愛鋮

南京大學

職稱:教授

教育與研究經歷:

2019.01-2020.12中科院比較行星學卓越創新中心高級研究員日本Hayabusa2計劃返回樣品分析團隊成員2011.7-2013.6日本北海道大學理學研究院博士後研究員(合作導師:Hisayoshi Yurimoto教授)2010.5至今南京大學地球科學與工程學院教授(2014年獲得博導資格)2008.11-2009.5美國田納西大學地球與行星科學系訪問學者(合作導師:Lawrence A. Taylor教授)2005.6-2010.4中科院紫金山天文臺創新副研究員(徐偉彪研究員課題組)2001.9-2005.6南京大學地球科學系礦物學博士研究生(導師:王汝成教授)1997.9-2001.6南京大學地球科學系地質學本科生曾先後獲得教育部自然科學一等獎(排名第二),中國礦物巖石地球化學學會侯徳封青年科學家獎,江蘇省傑出青年基金和入選南京大學「登峰人才計劃」。目前,主要從事行星物質科學研究,探索太陽星雲和行星演化的過程與歷史。已在Nature Communications, Geochimica et Cosmochimica Acta, AmericanMineralogist, Meteoritics & Planetary Science等學術刊物上發表SCI論文43篇。

馮曉娟

馮曉娟

馮曉娟

中國科學院植物研究所

職稱:研究員

學習經歷:

2003年獲北京大學環境科學學士學位2005年和2009年分別獲加拿大多倫多大學地理學碩士和博士學位2009年至2012年先後在美國伍茲霍爾海洋研究所(WHOI)和瑞士蘇黎世聯邦理工學院(ETH Zurich)進行博士後研究。任職經歷

2012年3月入選「國家引進人才計劃」2013年加入植物所成立碳循環與有機地球化學研究組2014年獲得基金委「優秀青年科學基金」資助現任《植物生態學報》編委、中國生態學學會穩定同位素生態專業委員會委員;擔任Geochimicaet Cosmochimica Acta, Global Biogeochemical Cycle, Geophysical Research Letters等期刊的審稿人;並受邀擔任2016年Goldschmidt大會有機地球化學領域的召集人(co-ordinator)。主要研究工作:

主要從事分子地球化學方法的開發與土壤有機質的生物地球化學循環研究,利用生物標記物、二維核磁共振、有機單分子碳同位素等分子水平的地球化學方法,結合生態系統控制實驗和野外採樣技術,研究陸源有機碳在陸地、河流和海洋生態系統中的循環以及跨系統輸送過程對氣候變化的響應。

饒瑩

饒瑩

中國石油大學(北京)

職稱:教授

研究方向地震地球物理、油藏地球物理、計算地球物理

學習工作經歷:

2017年-至今中國石油大學(北京),教授2010-2017年中國石油大學(北京),講師、副教授2007-2010年英國帝國理工大學,Research Associate2004-2007年博士,英國帝國理工大學2000-2003年碩士,中國科學院力學所1996-2000年學士,清華大學榮譽-獎勵:

2016年國家優秀青年科學基金2013年中國地球物理學會傅承義青年科技獎

王鑫

蘭州大學大氣科學學院

職稱:教授

教育與研究經歷:

2015年獲得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員會「優秀青年科學基金(優青)」項目,同年還獲得了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員會「創新研究群體」項目(骨幹成員),其本人還是教育部「創新團隊發展計劃」項目的骨幹成員2010-2012年赴美國華盛頓大學大氣科學系進行學術訪問,主要從事積雪中黑碳、沙塵等吸收性粒子的理化、光學特徵研究2003-2009年蘭州大學大氣科學學院碩博連讀,獲博士學位1999-2003年南京氣象學院(現南京信息工程大學)環境科學系本科生研究領域和興趣

積雪中黑碳等粒子的理化、光學特性研究沙塵暴特徵研究局地大氣汙染特徵研究大氣中吸收性粒子的物貌特徵研究近年來作為項目負責人已在我國新疆、青海、內蒙古以及東北三省等地區開展了多次大範圍季節性積雪特徵的現場觀測試驗,在Bull. Amer. Meteor. Soc., J. Geophys. Res.以及Atmos. Environ.等SCI以及核心期刊上發表文章20多篇,被SCI刊物總引用410次,其中他引275次。相關研究工作被聯合國環境規劃署亞洲區域評估報告、聯合國政府間氣候變化專門委員會(IPCC)第五次評估報告進行了多次引用和高度評價,並被邀請為大氣科學領域多個期刊的審稿人。

丁巍偉

自然資源部第二海洋研究所

職稱:研究員

研究方向:海底環境與地球動力學

教育與研究經歷:

2014.10-2015.1 美國路易斯安那州立大學海洋地質學訪問學者2013年12月-今浙江大學地球科學系兼職教授,博士生導師2010.10-2011.4 德國聯邦地球科學與資源研究所海洋地質學訪問學者2005.7-今國家海洋局第二海洋研究所海洋地質學副研究員,研究員2003.9-2005.7 中國石油大學地球化學專業博士後1998-2003,浙江大學地球科學學院構造地質學博士1994-1998,浙江大學地球科學學院地質學學士

劉傳周

中國科學院地質與地球物理研究所

職稱:研究員

教育與研究經歷:

2015.01-至今,中國科學院地質與地球物理研究所,研究員2015.07-2015.09,臺灣大學,訪問學者2014.11-2015.05,澳大利亞Macquarie大學,訪問學者2010.01-2014.12,中國科學院地質與地球物理研究所,副研究所2007.07-2009.12,中國科學院地質與地球物理研究所,博士後2001.09-2007.07,中國科學院地質與地球物理研究所,地球化學專業,博士學位2004.09-2007.06,德國馬普化學研究所,赴外研修1997.09-2001.07,焦作工學院,地質礦產勘查專業,學士學位研究方向:

蛇綠巖成因及其與大洋巖石圈的對比洋殼增生機制與演化過程大陸巖石圈地幔的形成時代與演化

迄今總共已經發表SCI文章56篇,其中以第一/通訊作者身份在Nature、EPSL、Geology和Lithos等國際地學主流期刊上發表論文26篇。主持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優秀青年基金1項、基金面上項目3項、中國博士後科學基金特別資助1項。榮獲2009年全國優秀博士論文、2010年中國科學院盧嘉錫青年科技獎、2014年中國礦物巖石地球化學學會「侯德封獎」、2014年中國地質學「銀錘獎」、2015年青藏高原青年科技獎和2019年「孫賢鉥」獎。目前擔任Scientific Reports、Frontiers in Earth Sciences、Ofioliti和《地學前緣》等學術刊物的編委。

趙坤

南京大學

職稱:教授

教育與研究經歷:

1994-1998年南京大學大氣科學系,本科

1999-2004年南京大學大氣科學系, 博士

2004-2007年南京大學大氣科學系, 講師

2007-2010年南京大學大氣科學系, 副教授

2011年南京大學大氣科學學院,教授/博導

2005-2006年兩次至臺灣大學大氣科學系短期訪問交流,從事都卜勒雷達颱風觀測研究.

2008-2009年美國奧克拉荷馬大學風暴預報中心(CAPS)訪問學者,從事雷達資料同化方面的研究。

2012年入選江蘇省高校"青藍工程"中青年學術帶頭人培養對象

中國氣象學會《雷達委員會》、《颱風委員會》、《數值預報委員會》委員,江蘇省氣象學會;《雷達委員會》委員,中央氣象臺預報團隊專家, 《氣象科學》常務編委

研究方向,雷達氣象,中尺度氣象

王孝磊

南京大學

職稱:教授

教育與研究經歷:

1979年8月生,河南郾城人。

2001年7月畢業於南京大學地球科學系地球化學專業,獲學士學位;

2006年6月於南京大學地球科學系獲礦物巖石礦床學專業博士學位。

2006年7月留校任教。

2006年8-10月,在澳大利亞Macquarie 大學GEMOC進行合作研究;

2007年5-8月,在香港大學(HKU)進行合作研究。

2006南京大學優秀博士論文,2007江蘇省優秀博士論文,2008全國優秀博士論文提名獎

2008南京大學青年骨幹教師,2010南京大學第六屆「我最喜愛的老師」

2011南京大學優秀中青年學科帶頭人培養計劃(A類)

2010教育部自然科學獎二等獎(排名第2)

共發表論文21篇,其中被SCI收錄18篇,另參與編寫、出版研究生教材1部。

童美萍

北京大學

教育與研究經歷:

1995.09-1999.07 浙江大學環境與資源學院學士

1999.09-2002.03 浙江大學環境與資源學院碩士

2002.08-2006.08 美國猶他大學地質與地球物理博士

2006.08-2006.12美國猶他大學地質與地球物理博士後

主要從事地下水汙染控制與修復研究工作。主持了土壤-地下水中膠體遷移動力學、微生物與納米材料在複雜環境介質中的遷移行為等多項重要項目,發表《Influence of Perfluoro octanoic Acid on the Transport and Deposition Behaviors of Bacteria inQuartz Sand》等60餘篇文章。

石振清

華南理工大學

職稱:教授

教育與研究經歷:

北京清華大學環境學院環境工程學士(1998)

中國科學院生態環境研究中心環境科學碩士(2001)

美國德拉瓦大學土木與環境工程系環境工程博士(2006)

2015-至今,華南理工大學,環境與能源學院,教授

2011-2014,美國華盛頓州立大學,農作物與土壤系,助理研究教授

2009-2010,美國俄勒岡健康科技大學,環境健康研究所,高級研究員

2007-2008,美國太平洋西北國家實驗室,地球化學部,博士後

2006-2007,美國德拉瓦大學,植物與土壤科學系,博士後

環境土壤化學、重金屬汙染物的環境行為和預測模型、天然有機質和礦物動態相互作用對重金屬環境行為的影響、環境修復技術

倪彬彬

武漢大學

職稱:教授

教育與研究經歷:

1996/9-2000/6:武漢大學無線電物理系,獲學士學位;

2000/9-2002/8:武漢大學空間物理系,獲碩士學位;

2002/9-2005/6:武漢大學空間物理系,獲博士學位。

2005/10-2007/9:加拿大紐芬蘭紀念大學數學與統計系,一站博士後

2007/10-2009/12:美國加州大學洛杉磯分校大氣與海洋科學系,二站博士後

2010/1-2013/12:美國加州大學洛杉磯分校大氣與海洋科學系,助理研究員、副研究員

2013/4-至今:武漢大學電子信息學院空間物理系教授,博士生導師

2005年獲國際無線電聯盟URSI「青年科學家獎」;

2014年作為中方代表參加第一、二屆「中國科學院-美國科學院空間科學青年領軍人物論壇」;

2015年獲美國地球物理學會(AGU)國際權威期刊《GeophysicalResearch Letters》「優秀審稿人獎」;武漢大學十大傑出青年;

2016年中國地球物理學會傅承義青年科學家獎

張健

中山大學

職稱:教授

教育與研究經歷:

2003年9月-2007年8月:香港大學, 地球科學系, 博士 (構造地質學)

2000年9月-2003年8月:北京大學,地球與空間科學學院,碩士(構造地質學)

1996年9月-2000年8月:北京大學,地質學系,本科(構造地質學)

2013 - 2015:香港中文大學,地球系統科學課程,

2010 - 2013:香港大學,地球科學系,

2010 - 2012:香港大學,地球科學系,

2008: 加拿大,

2007:香港大學,地球科學系,

2005:澳大利亞, Curtin University,SHRIMP離子探針培訓

2004:荷蘭, 阿姆斯特丹自由大學, <全球前寒武紀演化> 證書課程

2003 - 2004:德國,Mainz University, <Microtectonics> 證書課程

2003 - 2007:香港大學,地球科學系,博士研究生 PhD

2000 - 2003: 北京大學,碩士研究生,研究助理

長期從事前寒武紀特別是晚太古代至早元古代構造、造山帶的變形期次與樣式恢復和大地構造演化,以及與造山帶構造緊密相關的成礦機理方面的教學和科研工作。研究領域涉及野外地質填圖與測量、顯微構造、地殼不同層次不同時期的變形特徵,大地構造演化的動力學機制以及三維地質理論建模

付永碩

北京師範大學

職稱:教授

教育與研究經歷:

2007.10 – 2012.07 比利時安特衛普大學,全球變化生態學,博士

2004.07 -2007.09 北京師範大學,環境科學,碩士

1999.09 -2003.07 山西大學,環境工程,學士

2017.11-現在北京師範大學,教授,博士生導師

主要研究興趣和研究方向:

1.植被物候學:利用自然和控制實驗,研究植被物候對氣候變化的響應與反饋;

2.生態遙感、生態系統生態學:近地面和衛星遙感研究生態系統結構和功能;

3.大數據統計分析:主要涉及數據分析、建模等;

4.植被水文過程:重點關注植被動態對陸地生態系統水文過程的影響

周波濤

南京信息工程大學

職稱: 教授

主要研究領域: 主要從事氣候變化、東亞氣候變異機理與預測、極端氣候事件、大尺度環流系統和氣候模態/大氣濤動等方面的研究,在氣候變化機理與預測預估方面取得顯著進展:1)揭示影響颱風、旱澇、低溫雨雪冰凍等災害性氣候的若干重要變異過程,特別是Hadley環流、中高緯氣候模態、海溫等的影響及機制,提出預測新信號;2)揭示全球變暖背景下我國極端氣候事件的變化規律及不確定性,給出我國暴雨洪澇、高溫、暴雪、霾汙染等的風險格局;3)預估熱帶環流系統、東亞季風系統、中高緯氣候模態的未來變化及其對東亞氣候的影響。

耿江輝

武漢大學

職稱: 教授

教育經歷:

2007/09–2011/01,英國諾丁漢大學,諾丁漢空間信息研究所,博士

2004/09–2007/09,武漢大學,衛星導航定位技術研究中心,碩博連讀

2000/09–2004/06,武漢大學,測繪學院,學士

工作經歷

2015/10-至今,武漢大學,衛星導航定位技術研究中心,教授

2015/04 –2015/09,美國加州大學聖地牙哥分校,Scripps海洋研究所,Project Scientist

2012/01-2015/03,美國加州大學聖地牙哥分校,Scripps海洋研究所,Green學者及博士後

2011/01-2011/12,英國諾丁漢大學,諾丁漢空間信息研究所,創新研究員(博士後)

近五年來受到著名的國際GNSS服務組織IGS、美國大地測量和地球科學聯盟UNAVCO和歐洲地球科學聯盟EGU的邀請做大會口頭報告,並受邀加入IGS精密單點定位模糊度固定工作組,擔任16種國際SCI期刊的審稿人。2008年榮獲英國皇家導航協會的『New Navigator』獎勵稱號,2009年榮獲美國導航協會優秀論文獎,2009年中國國家留學基金委優秀留學生稱號,2010年教育部高等學校科研優秀成果獎和2011年國家科技進步二等獎(排名第六)。目前發表SCI論文17 篇,Google引用量500多次。

孫穎

國家氣候中心

職稱: 研究員

孫穎,女,博士,研究員,中國氣象局國家氣候中心業務首席。自工作以來,在科研業務方面緊緊圍繞氣候和氣候變化前沿領域,對全球變暖情景下中國和全球極端事件、降水特徵和亞洲季風等的變化及相關物理機制等問題有較深入的思考和研究,並獲得一系列新的重要研究成果。自工作以來發表論文40餘篇,其中SCI(E)論文20餘篇。曾獲美國科學院博士後研究基金資助,獲得國際青年科學家氣候變化會議最佳論文獎、2008年度世界氣象組織青年科學家研究獎、《中國科學-地球科學》2013年度最佳論文獎等。曾多次主持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項目、行業專項以及人事部回國留學人員項目等課題研究,多次參加國家重點基礎研究發展規劃項目、國家科技支撐計劃和國家攀登計劃等國家級重大科研項目的研究工作。

劉忠方

同濟大學

職稱: 教授

教育背景:

2005.09-2008.07:中國科學院,自然地理專業,博士

2002.09-2005.07:山西師範大學,自然地理專業,碩士

1994.09-1998.07:山西師範大學,自然地理專業,本科

工作經歷:

2014.07-現在:同濟大學,教授

2014.04-2014.07:天津師範大學,副研究員

2011.10-2014.03:東京大學,JSPS博士後/特任研究員

2009.02-2011.09:普渡大學,博士後

2008.07-2009.01:天津師範大學,助理研究員

研究興趣:

1.海氣相互作用

2.同位素水文古氣候

3.氣候遙相關

董雲偉

中國海洋大學

職稱: 教授

董雲偉,博士生導師。董教授致力於研究潮間帶生物生化適應機制、生理調節策略以及生物地理格局變化。Diversity and Distributions(IF= 4.092)和AnthropoceneCoasts 編輯,中國生態學會海洋生態專業委員會常務委員;中國動物學會生理生態專業委員會常務委員;中國野生動物保護協會科學技術委員會委員;中國科學院海南熱帶海洋生物實驗站學術委員;臺灣海峽海洋生態系統實驗與觀測站學術委員會委員。在Science、Nature、PNAS、Proceedings of RoyalSociety B、Molecular Ecology、Functional Ecology、Diversity andDistributions等期刊發表SCI收錄論文100餘篇,文章曾被選為FunctionalEcology和Diversity andDistributions雜誌封面。發表文章被引用1500餘次。

李曉明

中國科學院空天信息創新研究院

職稱: 研究員

教育背景:

2008-04--2010-01 德國漢堡大學博士

2006-06--2010-01 德國空間宇航中心(DLR) 博士研究生

2002-09--2010-06 中國海洋大學博士學位

1998-09--2002-07 解放軍西安通信學院學士學位

工作簡歷

2020-03~現在, 中國科學院空天信息研究院, 中科院數字地球重點實驗室副主任

2015-10~現在, 海南省地球觀測重點實驗室, 副主任

2014-02~2020-03,中科院遙感與數字地球研究所, 研究員

2010-02~2014-01,德國空間宇航中心(DLR), Research Scientist

2006-06~2010-01,德國宇航中心, Young Research Scientist

社會兼職

2019-11-01-今,國家數字地球學會中國國家委員會數字海洋專委會, 秘書長

王棟

中國海洋大學

職稱: 教授

王棟,博士,教授,博士生導師,國際工程地質與環境協會海洋工程地質委員會執行委員,中國土木工程學會港口工程分會理事,中國土木工程學會土力學及巖土工程分會島礁巖土專委會副主任。

教育與工作經歷:

1992-1996山東工業大學,水工結構,本科

1996-2002大連理工大學,巖土工程,碩博直讀

2002-2007大連理工大學土木水利學院,講師

2003-2005 Curtin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Australia, Research Associate

2007-2016 The University of WesternAustralia, Research Fellow and then Senior Research Fellow

2016-中國海洋大學,二級教授

研究方向:

海洋巖土工程:近海自升式平臺樁靴,深海錨泊基礎,海底管線,水合物開採

海洋地質災害:原位勘察,海底滑坡觸發機理與災害評估

巖土力學數值模擬:大變形有限元,物質點法

侯居峙

中國科學院青藏高原研究所

職稱: 研究員

教育與工作經歷:

中國科學院青藏高原研究所,研究員,2009年10月-現在

華盛頓大學,氣候變化項目與海洋學院(Programon Climate Change and School of Oceanography, University of Washington),2009年1月-2009年10月,博士後Fellowship

德國HanseWissenschaftskolleg Institute for Advanced Study, 2009年8-9月, HWK Fellow 訪問學者

加州理工學院,能源與環境研究中心(Power,Energy and Environment Research Center, California Institute of Technology),2008年8月-2008年12月,博士後

美國國家海洋科學加速器質譜中心與WoodsHole海洋研究所(National OceanSciences Accelerator Mass Spectrometry Facility, Woods Holes OceanographicInstitution),2008年1-7月,研究助理

布朗大學地質科學系(Department ofGeological Science, Brown University),2003年9月-2008年7月,研究助理

中國科學院地質與地球物理研究所,1998年9月-2003年7月,研究助理

中國科學院地質與地球物理研究所,1998年9月-2003年7月,博士

中國地質大學(武漢)地球科學學院,1994年9月-1998年7月,學士

研究方向:

湖泊生物地球化學循環與氣候環境變化

袁松虎

中國地質大學(武漢)

職稱: 教授

曾獲得國家優秀青年基資助(2015)、入選教育部「長江學者獎勵計劃」青年學者項目(2017)。主要從事地下水環境過程與修復研究,主要研究興趣包括:(1)地下水環境中活性氧(超氧、過氧化氫、羥自由基)的分布規律、水文/生物地球化學產生機制與環境/生物效應,(2)二價鐵礦物有氧條件產生活性氧機制及其引起的氧化效應;(3)基於強化產生活性氧的地下水修復新機理與新方法。已主持國家自然科學基金等科研項目10餘項,以第一/通訊作者發表論文80餘篇,Web of Science累計他引2000餘次。

教育和工作經歷

教授:中國地質大學(武漢)生物地質與環境地質國家重點實驗室,2011.08-

訪問學者:美國NortheasternUniversity,2011.09-2012.09

副教授:中國地質大學(武漢)原生物地質與環境地質教育部重點實驗室,2010.08-2011.07

副教授:華中科技大學環境科學與工程學院,2010.02-2010.07

講師:華中科技大學環境科學與工程學院,2007.07-2010.01

博士:環境工程專業,華中科技大學環境科學與工程學院,2004.09-2007.06

碩士:環境工程專業,華中科技大學環境科學與工程學院,2001.09-2004.06

學士:應用化學專業,華中科技大學化學系,1997.09-2001.06

胡斯勒圖

中國科學院空天信息創新研究院

職稱:研究員

研究方向為捲雲冰晶粒子的光散射計算及雲微物理過程的研究。《Remote Sensing of Environment》,《IEEE Transection on Geoscience and Remote Sensing》,《Applied Optics》,《Theoretical and Applied Climatology》等15個國際SCI期刊審稿人。

教育背景/科研工作經歷:

2015/09 - 至今中國科學院遙感與數字地球研究所

2010/04 - 2015/08 日本東海大學特別研究員(博士後)

2011/03 - 2012/04 日本千葉大學環境遙感所合作研究員

2000/10 - 2001/10 日本鳥取大學教育學部短期訪問(國費資助)

2004/04 - 2010/03 日本千葉大學大學院地球生命圈科學,理學博士

1999/09 - 2002/07 內蒙古師範大學地理系,碩士

1995/09 - 1999/07 內蒙古師範大學地理系,學士

自2010年開始負責開發了日本宇宙航空研究開發機構(JAXA)的氣候觀測衛星 GCOM-C的大氣雲產品,參與撰寫了GCOM-C衛星雲產品算法技術檔案(ATBD)。開發了5種典型捲雲冰晶模型的光散射屬性資料庫,提出了從不同形狀的冰晶模型中選擇最有代表性的模型來反演捲雲微物理參數的方法,並利用POLDER多角度遙感數據證實了選擇代表性冰晶模型的有效性。該研究提出的Voronoi非球形冰晶模型被證實能夠有效反演全球尺度的捲雲微物理參數。葵花-8(Himawari-8)新一代靜止氣象衛星傳感器的捲雲官方算法也採用了Voronoi非球形冰晶模型。目前,正同MODIS和POLDER雲產品的科學團隊合作,研發並評價GCOM-C捲雲冰晶模型的有效性及捲雲產品的精度。

張恩樓

中國科學院南京地理與湖泊研究所

職稱:研究員

教育與科研經歷

2013年1月至今任研究員;

2009-2010年,英國埃克塞特大學地理系榮譽研究人員。中國第四紀研究會會員,江蘇省海洋湖沼學會會員,《分析測試技術與儀器》期刊編委。

2004.02-2005.02,英國利物浦大學地理系訪問學者

2002年和2005年在中科院南京地理與湖泊研究所分別獲理學(自然地理)碩士和博士學位,歷任研究實習員、助研、副研究員,

1998年,畢業於吉林大學(原長春科技大學),同年進入中國科學院南京地理與湖泊研究所工作;

研究領域:湖泊沉積與全球變化;湖泊生態系統演化;湖泊微體生物化石(搖蚊幼蟲亞化石)與環境演變定量化研究。主持國家科技基礎性工作專項項目、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項目多項、參加973、全球變化國家重大研究計劃、中科院重要方向性項目,科技部中-日-韓國際合作項目等多項課題的研究。先後發表文章60餘篇,其中SCI論文40餘篇。

王一博

中國科學院地質與地球物理研究所

職稱:研究員

教育與工作經歷

2014.12~今,在中國科學院地質與地球物理研究所任研究員,博士生導師,期間曾訪問沙特阿卜杜拉國王科技大學(KAUST)、德克薩斯大學奧斯汀分校(UT Austin)。

2009.12~2014.12,在中國科學院地質與地球物理研究所任副研究員,期間曾3次訪問沙烏地阿拉伯國家石油公司(Saudi Aramco)。

2006.03~2009.12,先後在美國猶他大學(University of Utah)地質與地球物理系、沙烏地阿拉伯國家石油公司(Saudi Aramco)、英國石油美國分公司(BP America Inc.)從事勘探地球物理的研究工作;在北京大學石油與天然氣研究中心任副研究員。

2001.09~2006.01 清華大學力學系同時獲博士學位與碩士學位

1997.09~2001.07 大連理工大學力學系獲學士學位

學術任職

Geophysics 編委(Special Editor)

Physics of the Earth and Planetary Interiors 專刊編委(Guest Editor)

Interpretation 專刊編委(Guest Associate Editor)

European Association of Geoscientists andEngineers (EAGE) 教育委員會委員(Member of Education Committee)

研究方向:勘探與油藏地球物理、儲層地質力學

承擔科研項目情況:

國家青年973項目,項目負責人

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優秀青年基金項目,項目負責人

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面上項目1項,項目負責人

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青年基金項目,項目負責人

中石油東方地球物理公司項目2項,項目負責人

中石化石油工程地球物理有限公司項目2項,項目負責人

中海油研究總院項目1項,項目負責人

沙忠利

中國科學院海洋研究所

職稱:研究員

教育與工作經歷

● 2018.12-至今,中國科學院海洋研究所,博導;

● 2018.04-至今,中國科學院海洋研究所,科研處處長;

● 2015.12-至今,中國科學院海洋研究所,研究員;

● 2013.12-至今,中國科學院海洋研究所,重要大型底棲動物多樣性及進化課題組組長;

● 2005.07-2015.12,中國科學院海洋研究所,助研,副研;

● 2002.09-2005.07,中國科學院動物研究所,動物學,博士

● 1999.09-2002.07,西北農林科技大學植保學院,昆蟲分類,碩士

● 1995.09-1999.07,西北農業大學植保系,植物保護,學士

長期從事海洋甲殼動物系統學研究,訂正了十足目鼓蝦科物種鑑定的形態依據,釐清了中國海鼓蝦科(16屬145種)和寄居蟹總科(5科36屬153種)的有效種,並修訂了對蝦總科高級階元的分類系統;圍繞區域性底棲甲殼動物多樣性,澄清了黃海底棲端足類和膠州灣底棲甲殼動物的物種組成,闡釋了黃海底棲端足類區系特點及其與黃海冷水團的關係,揭示了重要經濟物種口蝦蛄以長江口為界的區系分布格局與隱存種現象;描記深海甲殼動物物種多樣性,發表了1新科2新屬12新種,提出了甲殼動物「淺海-深海-熱液」的進化模式,並探討其適應深海化能極端環境的分子機制。近5年出版專著8部,參編專著1部,以第一作者或通訊作者發表研究論文44篇。

趙軍紅

中國地質大學(武漢)

職稱:教授

教育與工作經歷

1995/09-2004/06,中國地質大學(武漢)地質礦產勘查學士學位。

1999/07-2004/07,中國科學院地球化學研究所,地球化學博士學位。

2004/12-2007/12,香港大學,地質學博士學位。

2008/12-現在,中國地質大學(武漢)地球科學學院。

2013/12-2014/12,加州理工學院,訪問學者。

研究興趣:華南殼幔演化; 巖漿巖巖石學和地球化學

講授課程:《礦物巖石》,《變質巖》,《巖石學》,《高級巖石學》

獲獎:

2011年中國地質學會第十三屆青年地質科技獎—銀錘獎。

2012年中國地質大學(武漢)十大傑出青年。

2014年第15屆侯德封礦物巖石地球化學青年科學家獎。

史建波

中國科學院生態環境研究中心

職稱:研究員      

教育與工作經歷:

2014年獲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優秀青年項目資助。

2006年至今在中國科學院生態環境研究中心環境化學與生態毒理學國家重點實驗室工作。

2008-2009年在香港浸會大學作訪問學者。

2005-2006年在香港理工大學從事博士後研究工作,

2005年在中國科學院生態環境研究中心獲得博士學位。

1999年和2002年先後於中國地質大學(武漢)獲學士和碩士學位。

研究方向:形態分析、汞的區域汙染及環境過程研究。

承擔科研項目情況:

1. 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優秀青年項目:汞的環境地球化學過程(2015-2017)

2. 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面上項目:四溴雙酚A衍生物及其副產物的分析方法與環境行為研究(2014-2017)

3. 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面上項目:珠江口及近岸海域中汞的汙染特徵和變化趨勢研究(2010-2012)

4. 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青年基金:酮、醛、酸、醇四類小分子有機物對無機汞的光化學烷基化機理研究(2009-2011)

高劍峰

中國科學院地球化學研究所

職稱:研究員

教育與工作經歷

2015.4-現在中國科學院地球化學研究所研究員

2014.12-2015.3 香港大學地球科學系研究助理

2012.11-2014.11 加拿大地質調查局博士後

2012.4-2012.10 香港大學地球科學系研究助理

2008.3-2012.3 香港大學地球科學系博士研究生

2006.9-2008.2 香港大學地球科學系研究助理

2002.9-2005.6 南京大學地球科學系在職碩士

1999.7-2006.7 南京大學地球科學系工程師

1995.9-1999.7 南京大學地球科學系本科學生

研究方向:

礦床地球化學,儀器分析

劉承帥

中國科學院地球化學研究所

職稱:研究員

教育與工作經歷:

2015/01 - 至今,中國科學院地球化學研究所,環境地球化學國家重點實驗室研究員;

2012/12-2014/12,廣東省生態環境與土壤研究所,土壤汙染控制與修復中心,主任、研究員;

2014/06-2014/10,香港大學,土木與環境工程系,博士後研究員;

2013/02-2014/02,The University of Iowa,土木與環境工程系,訪問學者;

2011/05-2012/12,香港大學,土木與環境工程系,博士後;

2008/03-2008/10,香港理工大學,土木工程系,研究助理;

2007/07-2012/12,廣東省生態環境與土壤研究所,助理研究員、副研究員。

2002/09-2007/07,中科院廣州地球化學研究所,環境科學,理學博士;

1997/09-2001/07,武漢大學,環境工程,工學學士。

研究方向:

1. 基於土壤礦物活性的汙染物環境地球化學過程。

主要興趣集中於礦物-汙染物相互作用的生物地球化學機制,包括:①礦物-汙染物相互作用的電子傳遞、礦物晶體結構重組等微觀過程; ②土壤礦物-微生物相互作用及其環境效應;③影響典型土壤礦物環境活性的礦物表面與結構性質研究;④礦物-汙染物作用過程的金屬穩定同位素示蹤研究及分餾效應。

2. 土壤重金屬汙染控制與修復。

①基於土壤環境地球化學過程調控的汙染重金屬穩定/固化脫毒;②重金屬穩定/固化的粘土礦物和生物炭等土壤友好材料研究與應用;③工業場地重金屬汙染土壤異位結構化固定處置技術與設備。

晏宏

中國科學院地球環境研究所

職稱:研究員,

黃土與第四紀地質國家重點實驗室副主任,基金委優秀青年基金獲得者。

2016.01-至今黃土與第四紀地質國家重點實驗室,副主任

2015.04- 至今中國科學院地球環境研究所,古環境室,研究員

2012.10- 2015.04 中國科學院地球環境研究所,青年百人計劃,古環境室,副研究員

2008.09-2012.10 中國科學技術大學,環境科學專業,博士

2004.09-2008.07 中國科學技術大學,環境科學專業,學士

主要從事熱帶-亞熱帶氣候環境變化研究,利用亞洲-西太平洋-澳大利亞熱帶地區的湖泊沉積、海洋沉積、硨磲、珊瑚等載體,研究軌道-千年-年代-季節-天尺度氣候變化過程及動力學機制,包括軌道-千年-百年尺度亞洲-澳大利亞季風演化及ITCZ變化、多尺度ENSO變率及動力機制、末次冰期以來快速氣候變化動力學、全新世氣候的年際-季節震蕩、硨磲超高解析度古天氣研究等。

孫福寶

中國科學院新疆生態與地理研究所

職稱:研究員

教育與工作經歷

2014年起,先後擔任中國科學院地理科學與資源研究所研究員、博士生導師、綜合辦公室主任,中國科學院新疆生態與地理研究所副所長(其間,2016-2018掛職擔任河西學院副校長)

2011年-2014年澳大利亞國立大學氣候科學卓越中心講師

2009年-2011年澳大利亞國立大學環境生物學組博士後

2007年-2009年東京大學全球水資源工程博士後

清華大學水利工程專業工學博士(2007),

清華大學水利水電建築工程專業工學學士(2002)。

2014獲歐洲地球科學聯合會(EGU)傑出青年科學家獎,

2012獲《Water Resources Research》年度最佳論文獎,

2019年入選國家萬人計劃青年拔尖人才

中國科學院新疆生態與地理研究所副所長,兼任荒漠與綠洲生態國家重點實驗室副主任、阿克蘇農田生態系統國家野外科學觀測研究站站長。國家「萬人計劃」青年拔尖人才。長期從事全球變化與水文水資源研究,共發表學術期刊論文70餘篇,其中SCI收錄論文50餘篇,SCI被引1000餘次。其中,以第一或通訊作者身份在《美國國家科學院院刊》等國際知名SCI期刊(影響因子大於3.5)上發表論文30餘篇。學術兼職包括Earth System Dynamics編輯、Environmental Research Letters編輯、Geo-environmental Disasters編輯、第十屆中德前沿科學研討會組委會主席、國際水文科學協會Panta Rhei中國工作委員會副秘書長、中國科學院水資源研究中心秘書長、中國冰凍圈科學學會理事、中國生態學會生態水文專業委員會委員、中國自然資源學會水資源專業委員會常務委員、中國地理學會水文地理專業委員會委員等。

備註:所有個人信息根據所在單位的官網資料整理,若有錯誤或疏漏,敬請諒解!

相關焦點

  • 2020年度國家傑青建議資助項目申請人名單,14人都從南京大學走出
    近日,2020年度國家傑青建議資助項目申請人名單公布,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員會今年共對300個項目予以資助。南京大學共有14人入選國家傑青建議資助項目申請人名單,總數在全國高校中並列第3位。2020年度國家傑青建議資助項目申請人名單中,南京大學的喻良、宋鳳麒、史壯志、江德臣、趙勁、李朝升、陳帥、張愛鋮、趙坤、王孝磊、吳鏑、張徐祥、馬曉星、曹汛等14位教授入選,具體名單如下:國家傑出青年科學基金項目主要支持在基礎研究方面已取得突出成績的青年學者自主選擇研究方向開展創新研究,促進青年科學技術人才的成長
  • 北京大學召開2021年度傑青基金申報動員會
    為進一步做好2021年度國家傑出青年科學基金項目(以下簡稱傑青基金)申報工作,2020年12月7日,北京大學組織召開「2021年度傑青基金申報動員會」。科學研究部部長張寧參加會議並作動員報告,生命科學學院李程、工學院郭少軍、信息科學技術學院馬思偉、工學院席鵬等4位2020年度傑青基金獲資助者受邀分享申報經驗,來自校本部、醫學部及附屬醫院的80餘位老師參加會議。會議由科研部副部長蔡暉主持。  張寧對2021年度傑青基金申報工作進行動員。
  • 2020年國家傑青名單公布!西安交大6位教授榜上有名!
    作為高端科技人才的支持項目,國家傑青一直備受學術界關注。近幾年當選的兩院院士中相當一部分都曾獲得國家傑青資助,因此國家傑青有著"院士搖籃"的美譽。在"雙一流"建設的大背景下,傑青已然成為高校和青年科學家必爭的科研項目。
  • 北京協和醫院徐蔚海教授獲2020年度國家傑青基金
    北京協和醫院徐蔚海教授獲2020年度國家傑青基金 2020-11-10 21:50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 2020年「傑青」名單公布,吉林新增7人
    8月11日,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員會發布了《2020年度國家傑出青年科學基金建議資助項目申請人名單》。根據《國家傑出青年科學基金項目管理辦法》的有關規定,2020年度國家傑出青年科學基金建議資助項目申請人名單將予以公布。
  • 各省市 2020「傑青、優青」 最新名單
    文章來源:科獎在線 截止到 2020 年 9 月 24 日。 國家傑青已經公布擬資助 300 項名單、國家優青資助 625 項,尚未公布具體名單; 省級傑青已公布 354 項,省級優青已公布 485 項,具體名單如下: 國家:傑青 300 項,優青 625 項;
  • 國基金最新進展:傑青公示結束!4個學部公布評審專家
    2020年度國家傑出青年科學基金建議資助項目申請人名單15日的公示異議時間(8月11日 — 8月25日)已過,公示名單僅是建議資助人名單,最終還需要通過評審委員會的評定。
  • 【資訊快遞】基金委兩學部公布傑青優青等項目會評專家名單
    8月3日,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網站公布2020年度生命科學學部傑出青年科學基金、優秀青年科學基金等項目會議評審專家名單。2020年度醫學科學領域部分項目專業評審組組成名單同時公布。
  • 最新國家傑出青年名單:人數較往年增五成,加大對中西部關注
    8月2日,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員會公布2019年度國家傑出青年科學基金建議資助項目申請人名單(以下稱「名單」),今年建議資助的國家傑出青年共有300人,分別來自128家單位。 與往年相比,今年名單最大的不同在於入選人數從往年慣例的200人增加至300人,增長了50%。
  • 河南師範大學喜贏2位「國際傑青」!
    近日,國家科技部中國科學技術交流中心公布2019年度第一批發展中國家傑出青年科學家來華工作計劃(以下簡稱「國際傑青計劃」)立項名單。「國際傑青計劃」是中國「科技夥伴計劃」的重要內容之一,由科技部劃撥專項經費,主要資助發展中國家傑出青年科學家、學者和研究人員來華開展科研合作研究。該計劃響應 「一帶一路」科技創新行動計劃,積極促進中國同其他發展中國家的科技人文交流,鞏固中外科研機構、大學與企業的長期合作關係,搭建青年科技交流平臺,推動國際科技合作。
  • 山東大學2020年度國家自然科學基金立項
    日前,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員會公布了2020年度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集中受理期項目評審結果,山東大學共有492項項目獲得資助(含山東大學蘇州研究院和深圳研究院各獲批青年項目1項)。其中,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創新研究群體項目1項,國家優秀青年基金項目6項,重點項目11項,面上項目260項,青年項目207項,聯合基金項目3項,國際合作項目3項,專項項目1項;直接經費合計2.5億元,較2019年度增加近2000萬,立項經費數再創歷年新高。
  • 2016-2019年中國大學國家傑青排行榜,安徽這所211表現亮眼
    近日,全國第三方大學評價諮詢機構艾瑞深校友會網依託國內首個免費的"艾瑞深中國大學360度對比分析與學科水平動態監測公益諮詢項目",最新發布了《校友會2020第五輪學科評估前瞻分析報告》。報告最新公布《校友會2016-2019年中國大學國家傑青排行榜》,其中,合肥工業大學位列第47位,在2016-2019年中,學校有3人榮獲國家傑出青年科學基金。"國家傑出青年科學基金"是中國為促進青年科學與技術人才的成長,鼓勵海外學者回國工作,加速培養造就一批進入世界科技前沿的優秀學術帶頭人而特別設立的國家級科學基金。
  • 地學部2020年度傑青、優青等三大項目評審組名單公布!
    今天(8月10日),基金委公布地球科學部傑青、優青、創新研究群體項目3大項目評審專家名單。 根據相關規定,現將地球科學部2020年度國家傑出青年科學基金項目評審組名單公布如下: 曹晉濱、曹俊興、陳多福、代世峰、費建芳、郝芳、姜明、
  • 近十年各大高校入選國家傑青、優青統計:中山、北航位列前十
    傑青,全稱為國家傑出青年科學基金,同理,優青,則主要指國家優秀青年科學基金。不管是傑青,還是優青,能獲得支持都非常的不容易,他是國家為促進青年科學和青年技術人才的成長、加快培養一批進入世界科技前沿的優秀學術帶頭人而設立的科學基金。
  • 2020年河南傑青、優青受理項目公布,鄭大獨佔鰲頭,河大委屈第二
    那麼近期表現如何呢,咱們來看看2020年河南省傑青、優青受理人數就知道了。鄭州大學作為省內唯一211,世界一流建設大學,合併的學校實力又強,因此處處牛,尤其是醫科方面,基本是省內壟斷地位,問河南大學就差距大了一點。
  • 近四年國家傑青統計結果出爐,這所高校表現亮眼!
    國家傑出青年科學基金項目是我國風向標式的高端科技人才資助項目。經過20多年的發展,一大批國家傑青獲得者當選為兩院院士。據第三方機構統計,近四年(2016-2019年),100多所高校獲批660項國家傑出青年基金項目,湖南大學表現亮眼,獲獎數量位居國內高校並列第19位,湖南省第1位。2016-2019年,湖南大學共有8人獲得國家傑青項目。2016年,湖南大學黃勇、李肯立兩位教師入選。
  • 2017傑青基金建議資助名單公布—新聞—科學網
    關於公布2017年度國家傑出青年科學基金建議資助項目申請人名單的通告 根據《國家傑出青年科學基金項目管理辦法
  • 「唯一」中國石油大學(北京)饒瑩教授榮獲2020年度國家傑出青年...
    2020年8月11日,國家自然基金委公布2020年度國家傑出青年科學基金建議資助項目申請人名單。今年共有300人獲得該項資助。在油氣領域,中國石油大學地球物理學院饒瑩教授榮獲2020年度國家傑出青年科學基金資助。饒瑩教授成為今年油氣領域唯一一位獲得傑青資助的學者。
  • 國家自然科學基金立項結果出爐,深圳大學獲資助項目348項
    9月27日,2020國家自然科學基金立項結果出爐。深圳大學獲資助項目348項,資助率高於國家平均水平,其中獲資助優秀青年科學基金項目5項,再創歷史新高。2020年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項目申請集中接收期間,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員會共接收項目申請269671項,目前共資助項目合計42492項,當前資助率(資助數/申請數)為15.8%,較去年下降3個百分點。在全國平均資助率下滑的背景下,深圳大學保持穩定,資助率高於國家平均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