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澎湃新聞
蝦米音樂 視覺中國 資料圖
文/ 從易
終於還是要說再見。1月5日,蝦米音樂發布公告稱,蝦米音樂將於2021年2月5日0點停止蝦米音樂的服務。
該條微博底下,一片惋惜之聲。
事實上,去年的11月底就有消息傳出,蝦米音樂即將關停。很多資深用戶希望這只是一個傳聞。然而傳聞還是成真了。
曾經的在線音樂領頭羊,如今走到這一境地,實在讓人唏噓。
蝦米音樂誕生於2006年,一直都以專業、精品、高質量著稱,並穩居國內音樂播放器鄙視鏈的頂端。2013年,阿里全資收購蝦米音樂。
我大概是在2010年前後註冊的蝦米,一聽就是好幾年。熱愛蝦米,因為它是音樂愛好者做的軟體,匯聚的也是音樂愛好者。除了小眾音樂齊全、音樂信息權威準確、歌單質量高以外,蝦米還有一些讓樂迷心水的、但看起來「無用」的設計。
譬如蝦米有一個橫屏鎖定的「磁帶模式」,磁帶的兩個轉的孔,點擊它,可以上下切換歌曲。團隊打造這個復古有趣的功能,目的是希望能營造一個傳統「卡帶」的概念,讓用戶感受到過去聽音樂時那種情懷。
如果從商業角度考量,這個設計實在是很雞肋。但在一切都講究效率和利潤的時代,還有人在做這種無用但有意思的事,也顯得可愛。
但我也得承認,這三四年幾乎不用蝦米聽歌了。根本原因在於,它的版權音樂實在太少了。
2015年7月,國家發布「最嚴版權令」,音樂版權得到重視,音樂播放器開始了爭奪版權大戰。音樂版權價格水漲船高,價高者得。財大氣粗的騰訊開始聲勢浩大的「圈地運動」,阿里雖然也不缺錢,但阿里音樂定位出現了偏差。
時任阿里音樂董事長的高曉松的說法是,阿里要做音樂公司,不僅是音樂播放器公司。所以蝦米無心於版權大戰,依舊保持「小而美」的定位,並著力於原創音樂的扶持。
蝦米音樂在版權大戰中落敗。這對於蝦米用戶的直接影響是,他們原本收藏的歌單裡的許多音樂變成灰色,他們原本可以在蝦米上聽的歌曲現在必須去其他的平臺聽。越來越多人離開蝦米。
某種意義上說,一些音樂播放器「成於」商業,蝦米音樂「毀於」情懷。前者是以商業思維在運營音樂,運營者不必多懂音樂、多愛音樂,他們拿著錢大肆買買買,版權音樂足夠多,自然就能吸引樂迷。後者則是音樂人在做音樂:音樂品味好,堪稱小眾音樂博物館,音樂推薦仿佛能夠讀懂人心,注重獨立音樂的扶持……這些優點太文藝、太小眾,欠缺的恰恰是商業運營。
蝦米可以成為一部分人的精神烏託邦,卻無法成為受到大眾歡迎的商業化產品。
極光大數據和易觀數據顯示,2019年,蝦米音樂的市場滲透率僅為1%,月活躍用戶量500萬,同期QQ音樂是2.5億。在商言商,一款缺乏商業價值、受眾有限、入不敷出的產品,慢慢走向消亡,是無法避免的。
因此,蝦米停服固然令人惋惜,卻不讓人感到意外。商業世界無法只談情懷,因為利(潤)不容情(懷)。就像今天的實體書店,需要書香氛圍,也需要商業思維的延展。
但這也並不意味著,在商業世界談情懷、談文藝、談理想主義是一件無用的、可笑的事。恰恰相反,一味的商業擴張和一家獨大的壟斷,對於用戶反倒是一件危險的事。
該如何在商業和情懷、經濟效益與社會責任之間達到一個均衡?這不僅是蝦米的教訓,也是人們需要思考的議題。沉浸在精神角落裡,可能會與大眾隔絕,但走得太快,也會丟掉品味、責任和引導用戶的那種精神力量。
再見蝦米,那些美好的日子我會一直記在心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