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棠FT財經
作者 | 吳 棠
編輯 | 何子維
蝦米音樂將於明年1月關閉。
11月底,認證為「前華納音樂/環球音樂中國區市場總監」的微博用戶相徵在社交媒體上發聲。作為時代的眼淚,蝦米音樂一時間登上好幾個熱搜。
相徵的微博截圖
我特意下回蝦米音樂,找回學生時代收藏的歌單。裡面一共52首歌,其中有21首呈灰色「暫無版權」,還有2首直接顯示為「此歌曲已被刪除」。
這些無法再播放的曲目裡,不乏王菲、周杰倫、陳奕迅、容祖兒等熱門歌手的作品。
截至發稿前,蝦米官方對「關閉」一說的回應仍是「不予置評」。解散也許尚未定局,但蝦米的式微已是事實。
這款曾和QQ音樂、網易雲音樂「三足鼎立」的在線音樂播放產品,如今衰落得難以再與後兩者並論。
曾經意在徵服大海的蝦米,為何淪落至此?
馬雲看上了音樂鄙視鏈的頂端
長年積攢的歌單,與個人聽歌習慣相契合的推薦算法,讓用戶難以割捨。蝦米要關的消息,令人們不舍、惋惜。
有人呼喚,蝦米在關閉之前推出歌單一鍵導出功能,得以保存自己的音樂記憶。有人開了20年的蝦米SVIP,不知怎麼辦。
最心冷的是小眾音樂樂迷。
儘管蝦米失去了諸多頭部流行歌手的音樂版權,但在小眾音樂曲庫的覆蓋度上,其他競爭對手無可匹及。
蝦米音樂app界面
良好音樂品味引導者、獨立靈魂共情者、小眾樂迷烏託邦——一位使用時長7年的用戶這麼形容蝦米。
「別倒下!這是聲援。」她隨後寫道。
相徵認為,在專業度上,蝦米無疑是最好的。當其他平臺紛紛開始根據安靜、助眠、復古等場景氛圍分類、推薦音樂時,蝦米依然堅持著嚴謹的「學術」精神。
在蝦米還沒有沒落的那些年,它穩穩地居於音樂APP審美鄙視鏈的頂端。
在曲風流派一欄,你甚至查得到純英文介紹。近百餘條音樂風格細分賽道,讓蝦米成為愛好者學習音樂的百科全書。
比如,光搖滾這一曲風,就有足足53種分支。在音樂產業迅速工業化、流水線化的時代,分清視覺搖滾、巴洛克流行、迷幻靈魂樂之間的區別,對聽眾來說毫無必要。而蝦米音樂,是傳統樂迷們最後的自留地。
得益於人少,蝦米的評論區質量也相對較高。不似QQ評論區被粉絲文化佔領,網易雲評論區被傷感文學霸屏,在蝦米,還見得到專注於音樂本身的討論。
蝦米音樂這一「小而美」特性的起源,要追溯至它的創始團隊。
資料圖片:蝦米音樂創始人王皓
創始人王皓,從讀大學開始玩音樂,在樂隊裡擔任吉他手,畢業後在杭州從事地下音樂推廣、演出策劃,幹了10 年。
2003年,王皓加入阿里。4年後,離職,創立了蝦米網。
而之所以起名為蝦米,王皓解釋,和巨鯨相比,也就是谷歌音樂的前身巨鯨網,「我們只是小蝦米,但是有大夢想,也正因為我們小,所以更懂用戶需要什麼」。
創辦蝦米之初,王皓堅持培養用戶付費下載音樂的理念。面對媒體,他常常談起自己的網絡音樂產業鏈理想:在這一鏈條裡,音樂人應該是首先獲利的群體。
蝦米網提供一個將音樂生產者和音樂消費者溝通起來的平臺,音樂人上傳作品,消費者付費下載,形成良性的產業循環。
業餘策劃地下音樂演出那十年,王皓見過太多獨立音樂人迫於生計,放棄音樂。他想讓蝦米成為音樂行業的「淘寶」,用聽眾付費,反哺創作。
來源:艾瑞諮詢
然而,在「大盜版時代」,王皓的想法不切實際。付費聽歌的消費習慣難以改變,以至於蝦米深陷資金困境。
這時,王皓遇到了馬雲。馬雲對王皓的情懷和構想相當認同。
在一次暢談中,馬雲沒有問王皓任何關於如何盈利的問題,只說:「你們那個目標,花幾個億能做成?」
馬雲的豪情最終促成了併購。2013年,阿里將蝦米網併入音樂事業部,繼而收購天天動聽,將兩者組成阿里音樂。
在阿里的支持下,2014年,蝦米斥資3000萬買下熱門綜藝《中國好聲音》第三季獨家版權。
蝦米的前景似乎不再困頓。
音樂這盤棋,大嗎
可王皓和馬雲不知道危機正在眼前。
2015年7月,阿里宣布成立音樂集團,高曉松出任董事長,宋柯任CEO。兩個月後,新網商峰會上,高曉松放出豪言壯語:「我們爭取在三年內做成一家世界級的音樂機構。」
高曉松的自信來源於自己和宋柯的清華理工科出身,在國內外音樂行業的資源積累,以及馬雲給予發揮空間相當自由。
高曉松是個文人,不是商人。商峰會上,他不用任何高科技輔助、不用任何數據,拿著一支話筒侃侃而談,宛若《曉松說》錄製現場。
資料圖片:高曉松和宋柯
關於未來布局,高曉松講了一個笑話。他說,自己之前特別看不懂音樂公司之間「拼的跟血葫蘆似的,互相砸多少億買版權,兩邊劍拔弩張」,覺得他們是在一張大棋盤上下五子棋。
那麼大的棋盤,空餘的地方沒人落一個字,光擠在中間那一塊血拼。棋盤的中腹部是「音樂版權」,邊角地是音樂產業的其他環節。高曉松以為自己看透了。
高曉松認為,阿里要做音樂公司,不僅是音樂播放器公司,於是決心放棄對中腹的搶奪,轉而去開拓更廣闊空間的勝利。
事實證明,高曉松錯了。這不是盤容得你步步為營的圍棋,這就是盤五子棋。對手率先連成五子,便已註定輸贏。
而就在這一年的7月9日,國家版權局發布了《關於責令網絡音樂服務商停止未經授權傳播音樂作品的通知》,要求在7月31日前,各網絡音樂服務商必須將未經授權傳播的音樂作品全部下線。
來源:國家版權局官網
這是音樂平臺間版權爭奪戰的開端。
一年後,QQ音樂與酷狗音樂、酷我音樂合併,組成騰訊音樂娛樂集團,繼續瘋狂加碼版權。
艾瑞諮詢《2016年中國在線音樂行業研究報告》顯示,2016年,酷狗、QQ音樂、酷我音樂在音樂版權的覆蓋率共為90%,阿里音樂僅有20%。
與此同時,高曉松把蝦米放在了一邊,專注於把天天動聽改版為「阿里星球」,將音樂製作、演出、場地租賃、購票、廣告宣傳等音樂產業各環節整合在一起,打造「音樂界的淘寶」。
阿里音樂主動放棄播放器產品的決定,讓王皓十分難過。2016年1月,他離開了音樂事業部,加入釘釘團隊。
「有些行業註定要死去,我乾脆等他涅槃好了。」離開前,王皓髮了這麼一條朋友圈。
阿里星球上線不過8個月,宣布停止服務。下線時,它在APP store的評分僅有二星。
蝦米灰的像哭過
蝦米沒死,但在版權大戰中已喪失先機,版權和用戶雙雙流失,主流曲庫「灰」得千瘡百孔。
從那之後,蝦米音樂便僅僅作為小眾樂迷自留地殘喘著。
2019年9月,阿里全資收購網易考拉,同時還投資網易雲音樂7億美元,收購後者約10%股份。
優酷旗下《一起樂隊吧》《這!就是原創》等綜藝節目音源也意外地被輸送至騰訊音樂娛樂集團手中。
資料圖片:2018年12月,騰訊音樂娛樂集團於紐交所上市
還有人注意到,阿里推出的88vip聯名會員卡,去年還只有蝦米音樂,今年變成了網易雲和蝦米二選一。
阿里沒有對蝦米進一步規劃,反而將資源和資金遞給了蝦米的競爭對手們。不禁引外界猜疑,蝦米音樂要被放棄了嗎?
和騰訊相比,在文娛領域,不管是音樂、長視頻還是電影,阿里的表現都不盡人意。這與兩者的基因有關係。
騰訊因微信、QQ起家,手握最大的「流量」來源,可以為旗下產業源源不斷地賦能。而阿里憑電商起家,掌握淘寶和天貓兩大消費平臺,它需要的是為電商平臺引流。
比如,讓阿里錯失版權大戰的那次判斷失誤,是將天天動聽定位為「音樂產業的淘寶」,這思路與文娛產業的邏輯相違背。
文娛的本質是「注意力經濟」——先將內容推銷給消費者,再將消費者的注意力二次售賣給廣告商,以此盈利。
阿里用傳統電商思路往上套,想把樂器、詞曲、門票、音樂作品直接出售給觀眾。至少,目前這行不通——人們的文化消費理念還遠遠沒達到那一步。
《2020中國移動網際網路秋季大報告》中,甚至都沒有蝦米音樂的身影。來源:QuestMobile
蝦米的沒落,是市場優勝劣汰的選擇。但這也不僅僅意味著一個音樂播放器的消失。
極光大數據和易觀數據顯示,2019年,蝦米音樂的市場滲透率僅為1%,月活躍用戶量500萬——QQ音樂的數字是它的50倍。艾媒諮詢的數據也證明了這一點,截止去年,月活排名前三的手機音樂APP,全被騰訊娛樂音樂集團霸佔。
蝦米之外,唯一還在與TME競爭的網易雲音樂也一直未能解決版權問題。
壟斷將為音樂行業帶來什麼?不得而知。
在得知蝦米的傳聞後,獨立音樂人劉書寧寫道,他自己的每首歌都設置了付費下載,而蝦米音樂是唯一一個每月都可以穩定領到錢的平臺。
扶持獨立音樂人,給國內原創音樂留得相對純粹的生存空間,也許是蝦米當年沒有燒錢買版權帶來的唯一好處。
但接下來,蝦米恐怕扶持不了別人了。
作者 | 吳 棠
編輯 | 何子維
排版 | 李倩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