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
朋友麗娟(化名)找我傾訴:她與婆婆一刻也住不到一起去了,她必須與老公攤牌,讓婆婆回農村去,婆婆不走她走。
事情是這樣的:
臨近年關,麗娟的父母給遠在幾百公裡外的女兒寄來了一大包家鄉的乾貨:曬好的幹豆角、梅菜、藕粉、地瓜粉還有臘肉等等。
麗娟下班回家,見箱子已經拆開,東西扔了滿地,心裡就不免有氣。
要知道,父母寄過來的都是她平日裡最愛吃的,每年冬天,家裡總要寄幾次乾菜來給她解饞。
婆婆說,地方風俗不一樣,他們一家都不習慣吃臘肉和梅菜肉,麗娟沒有意見,「你們不吃算了,正好我一個人吃。」
可是,後來麗娟才知道,婆婆並不是不喜歡吃,而是壓根就反感娘家給她寄東西。
果不其然,這次也一樣,婆婆在家收了快遞之後直接扔了滿地。
麗娟一邊生氣一邊收拾,卻發現,少了媽媽說的5斤臘肉。
麗娟去問婆婆,有沒有看到臘肉?
婆婆滿不在乎地說:「肉壞了,扔外面的垃圾桶了。」說完還嘟囔著:「什麼破玩意兒……」
麗娟氣不打一處來,質問婆婆:「你憑什麼把我娘家寄來的東西扔了?」
麗娟去垃圾桶查看,發現臘肉根本沒壞,都是父母用松柏枝和稻糠日日夜夜燻出來,氣味有點大,但不是壞,是很正的臘肉味。
可是被婆婆去了包裝袋扔進了垃圾桶,就不能吃了。麗娟又是氣又是心疼,氣婆婆自私陰險,又心疼父母的一片心意,於是忍不住與婆婆吵了起來。
02
麗娟質問婆婆,有什麼資格扔自己的東西。
婆婆則一口咬定,臘肉壞了才扔的,說著說著就哭了,一邊哭一邊很委屈,說臘肉是醃製食品,自己看了新聞,醃製的東西容易致癌,再加上味道很大,肯定是在寄來的路上就壞了,所以乾脆就扔了。
麗娟對於婆婆的解釋一個字都不信,認為她只是在她兒子面前裝委屈和可憐。
果然,麗娟的老公聽完自己媽的解釋後勸麗娟,「幾斤臘肉而已,壞了就扔了,媽也是為我們好,醃製的東西吃了的確影響健康。」
麗娟更生氣了,因為婆婆這樣做不是一次兩次。
麗娟的父母惦念女兒,園子裡的桃子熟了,會摘一筐留給女兒;自家種的菊花,釀成花茶送給女兒;家裡老母雞下蛋了,攢夠了給女兒和外孫補補營養;還有各色乾菜、臘肉魚乾燻鴨……
可婆婆呢,不但不心存感激,還各種嫌棄和說風涼話,嫌桃子酸、菊花苦、乾菜咬不動、醃製食品沒營養。
有一次,麗娟媽媽說家鄉有個彈棉花的老店,做得一床好棉被,冬天鋪床,又暖和又健康,比外面買的強,特意讓麗娟給婆婆捎回去,說是給親家母的一點心意。
結果,婆婆一臉不悅地收下,鋪了兩天,說是不暖和就收起來了。
再後來,麗娟就再也沒看到那床棉被,不知是婆婆扔了還是給別人了。麗娟懶得問,只告訴娘家媽,以後不要給婆婆買什麼東西了。
03
婆媳矛盾,是婚姻生活中繞不開的難題。
很多人說婚姻中的女人難做,婆家、娘家,都是家,偏偏很少有兩家和睦,互敬互助的。
就像文中提到麗娟的婆婆,看不慣親家對女兒體貼入微,也看不起兒媳娘家疼女兒的方式,認為那些小恩小惠,是娘家在她面前故意炫耀。
「你女兒已經嫁到我家了,憑什麼還感情深厚、交往親密,這不是故意打婆婆的臉嗎?」麗娟的婆婆肯定會這麼想。
其實,是她在內心裡還沒有接受這個兒媳,還沒有認可「親家」這門親戚,對於一個強勢又自尊心敏感的婆婆來說,兒媳始終是外人,兒媳的娘家更是外人,自己豈能容忍外人在自己面前顯擺和炫耀。
都說婆媳難相處,麗娟承認,婆婆之所以這樣做,是因為缺少安全感和羨慕嫉妒恨,因為婆婆和姑姐之間關係並不好,遠不如麗娟與父母之間的親密和依賴。
而且,麗娟丈夫有時候也會對嶽父母稱讚有加,認為兩老和子女之間的相處,親情味十足。
那麼,婆婆滿心嫌棄、扔掉東西,似乎找到了原因。她只是害怕兒子與兒媳更親,兒媳與娘家更親而已。
(圖片來源網絡)
今日話題:你的婆婆對於娘家給你送東西是什麼態度呢?歡迎評論區留言討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