說一部前兩天我看過的非常優秀的一部賽車類電影,同時也是一部傳記電影,名字叫做《極速車王》下面首先主要從傳奇車王,福特和法拉利的恩怨情仇,電影帶給我們的啟示,這三個方面來說一下這部電影
一:傳奇車王
謝爾比七歲的時候被查出來有心臟病,大半個童年幾乎都是在床上度過的,長大後他先後當過空軍,油田工,還養過雞,這之後才成為一名賽車手,贏得過f1勒芒等大賽的獎項,刷新了16項美國和國際紀錄,因為有心臟病,據說在參加比賽的時候他會把藥壓在舌頭下面,緩解胸疼,1959年醫生警告他病情的嚴重性後,他退居幕後,做了汽車和賽車的設計師,由他設計的福特gt40贏得了1966到1969四年勒芒
其中1966年勒芒中包攬了前三甲,1990他接受心臟移植手術,隨後又和兒子那裡移植了一個腎臟,1992年謝爾比入選美國汽車名人堂,然後用借來的心臟和腎臟參加了人生最後一場賽車,這次賽車差點破掉ciper圈速記錄,他一生結了七次婚,從這些輝煌業績中,足以再拍一部關於卡羅爾·謝爾比的傳記片了
邁爾斯從小喜歡汽車,青少年的時候當過學徒,二戰爆發後被送到前線,成為了坦克指揮官,戰後成為一名機械師,他為人有點傲慢,十分清高,屬於比較耿直的那種電影中,他和福特副總裁利奧第一次見面就直言不諱地說出第一代野馬的缺點,習慣了別人對自己點頭哈腰的利奧被當眾指出不足之處,心裡很是不爽,慢慢地就和邁爾斯結下了梁子,於是百般刁難他
甚至導致邁爾斯錯失了1966年的勒芒冠軍,但現實中的情況是邁爾斯並沒有受過太多的阻礙
二:福特,法拉利的恩怨情仇
眾所周知福特以生產平民化汽車出名,隨著規模的擴大,歐洲成了福特的增量市場擁有自己的高性能跑車成為福特夢寐以求的事,但這並不是他們擅長的領域,福特也沒有自己的跑車生產部門,這時候義大利的法拉利汽車公司由於長期參加賽車比賽,財務上已經入不敷出,因投入了大量資金,使集團陷入了經濟危機,收購法拉利對福特來說是一舉兩得的好買賣,一方面可以獲得法拉利在歐洲積累的增量基礎,另一方面又能進軍賽車領域,經過九個多月的談判,兩家公司談好了收購價
但在最後準備籤合同的關鍵時刻,恩佐·法拉利反悔了,福特在人力,物力,財力方面投入了300萬付諸東流,為什麼它會反悔了呢?這就要從恩佐·法拉利開始說起,他是一個狂熱的賽車迷,在成立法拉利汽車公司前,他是一名職業賽車手,帶領團隊獲得過不少的好成績,而福特是一個以經濟利益為目的的公司收購了法拉利後不會放太多精力在賽車上,而且老闆亨利·福特二世對汽車幾乎不了解,更不喜歡賽車
福特要求法拉利交出賽車管理權,這對賽車迷恩佐法拉利來說是最不能接受的,加上當時福特公司的官僚作風嚴重,要求賽車手服從命令的理念這和法拉利也是相違背的最終導致了談判的失敗,據說法拉利還羞辱了福特二世,於是福特二世不計成本找了最優秀的設計團隊一定要報仇雪恨,接著就有我們後來在電影中看到的福特參加勒芒比賽,大戰法拉利,最終在勒芒賽道上取得了三甲並駕齊驅的好成績
三:電影《極速車王》帶給觀眾的啟示
這部電影的英文名字叫ford v ferrari 但中文名《極速車王》更貼合電影的調性和內容,我們可以看到電影主要聚焦在謝爾比和肯兩個車王身上,他們戰勝了法拉利隊卻也被腐朽的體系打敗了,值得欣慰的是這兩個王牌組合在一起共事的過程中產生了深厚的友誼,當肯得知自己沒有獲得冠軍後,他並沒有憤怒,也沒有難過,而是對希爾比說你承認給我的是參賽的機會,不是勝利的機會,他們用行動證明了友情無價的真理
《極速車王》也是一個關於妥協的故事,謝爾比因為身體欠佳,只能告別賽場退居二線,當他帶領團隊重返戰場,一心想要大展宏圖的時候卻迫於種種原因,不得不在資本和權力面前妥協,肯是個典型的技術宅男,在進入gt40團隊前,迫於家庭經濟的負擔做了妥協
而他最大的妥協是在電影最後,勒芒賽道終點線前放慢速度,和其他兩個隊友一起衝向終點的妥協,也許是他明白了速度與激情過後,賽車的真正意義,讓他變得更加通透和釋然,這也是這部電影不同於其他電影的地方,結果並不重要,過程的收穫和成長更重要,對於肯來說真正的對手是他自己,在那一刻,當速度達到極限,周遭一切慢了下來,他也看到了生命的真諦
在歷史的長河中,勒芒耐力賽近100年的歷史,但這也只是一瞬間,最終福特和法拉利在勒芒賽道一決雌雄,其實就是汽車行業的一個縮影,也許會伴隨著複雜的人性,但這段歷史踏著奔騰的馬達飛速向前,無論是謝爾比還是邁爾斯,在名人堂上都留下了他們璀璨的一筆,本文由戲言聊娛樂原創,抄襲必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