整個影片的結論是——一切都是為了賣車。
全文共2139字,閱讀大約需要4分鐘。
2020年2月,《極速車王》獲得第92屆奧斯卡金像獎最佳剪輯、最佳音效剪輯獎。在豆瓣上,它的評分高達8.5。
儘管沒能像《寄生蟲》那樣大紅大紫,但本片所展現出的速度與激情,強烈的個人英雄主義色彩,卻讓人大呼過癮。在美國,以賽車為主題的電影並不少見,但該片與《速度與激情》系列走的路線卻完全不同,特別是了解福特與法拉利那段恩怨情仇的人,看起來一定別有一番風味。
故事採用雙主角模式,聚焦由汽車設計師卡羅爾·謝爾比帶領的一隊汽車工程師、設計師,以及英國車手肯·邁爾斯,在亨利·福特二世的要求下,謝爾比需要打造一輛全新的賽車,並能在1966年的勒芒世界錦標賽上打敗長期佔主導地位的法拉利。最終福特GT40在勒芒24小時耐力賽中成功擊敗法拉利,並蟬聯了1967和1968年的冠軍。
當然,為了故事更加戲劇化,《極速車王》並沒有嚴格按照當年的真實事件來拍攝,一些特別的處理和細微的改編,讓該片看起來並不枯燥,也更有意思。
但另一方面,戲劇化的處理也讓劇中人物更加「黑白分明」,看完電影,觀眾會對卡羅爾·謝爾比的改裝水平以及肯·邁爾斯的車技稱讚不已,但也會對福特那幫高管團隊嗤之以鼻,因為整個影片的結論是——一切都是為了賣車。
從某些角度來看,甚至可以這樣來評價《極速車王》:論黑福特,這部電影是認真的。
01
當時的情況和現在的中國市場有些相似,隨著年輕人成為購車主力,福特迎來了巨大的銷量危機——由於車型不夠迎合年輕人,李·艾柯卡領導的福特銷售團隊,在美國連續三年交出了糟糕的成績單,這讓當時福特的掌門人亨利·福特二世(亨利·福特的孫子)大為光火。
在一次高管會議上,李·艾柯卡陳述了福特走下坡路的原因——沒有精準定位消費群體,也沒有品牌榮譽感,很難說服年輕人去買福特。李·艾柯卡以當時勒芒冠軍得主法拉利為例證,向亨利·福特二世說明了福特急需以一場世界大賽來為品牌增輝添彩的必要性。
很顯然,這一切都是李·艾柯卡總結出來的教訓、經驗以及解決方案。
但在另一個鏡頭,亨利·福特二世來到福特的生產車間,宣布要讓所有工人都回家,在回家的路上為福特想想主意,想出來的可以繼續工作,想不出來就別來了。
對於一線工人來說,這顯然是一種極不負責任的「霸道總裁」行徑,他們的職責是製造汽車,他們做到了。而戰略考慮這方面明顯是亨利·福特二世的事,他一個辦法沒想出來,反而讓一線裝配工人來想,難道不是「無能」嗎?
這一「霸道總裁」的人設,完全給亨利·福特二世的形象抹了黑,要知道,真實的福特並不是這樣,他們對員工非常尊重,早在1914年,福特就已經實行了8小時工作制,並把工人的日薪從兩塊半提高到5塊美金(當時一輛福特汽車差不多300塊美金)。
02
亨利·福特二世在本片中的形象,完全稱不上光彩,從其行為來看,商業思維相當濃厚,甚至毫無主見,也沒有對產品有深入了解。
為了檢驗花費900萬美元製造的賽車到底是什麼樣,亨利·福特二世來到了製造基地。而為了完全展現自己作品的性能,謝爾比將福特副總裁裡奧·畢比鎖在辦公室內,獨自帶亨利·福特二世上GT40 MKII試乘。
試乘途中,謝爾比親自來了一次激烈駕駛,而亨利·福特二世直接被謝爾比的騷操作嚇尿了。
事實上,亨利·福特二世根本沒有試乘過GT40,就算試乘,也必然不會像影片中這樣狼狽。畢竟作為福特的掌門人,如果要去試乘,這臺賽車的性能他沒有理由不了解。
03
影片的第三個黑(福特)點來自於謝爾比。
在法國勒芒的賽場上,福特團隊更換了剎車系統被法拉利舉報,但因為規則並沒有說不能更換而不了了之。
隨後,謝爾比的行為頗顯「小人」,他在臨近的法拉利檢修區扔了一顆螺帽,法拉利團隊發現後發生了內訌和爭吵,他們認為是自己的工作人員在檢修時留下的,這顯然是一件要命的事。
雖然這顆螺帽並沒有給比賽帶來什麼惡劣影響,但隱隱約約總讓觀眾覺得謝爾比這個小動作太小人了,如果被組委會查出來,甚至需要福特來背鍋。
反觀法拉利車隊,雖然最終沒能蟬聯冠軍,但從車手到恩佐·法拉利,都表現得風度翩翩,沒有半點破壞規則,更沒有去擾亂對手。
04
如果要說反面人物,必然會是福特副總裁裡奧·畢比,他自始至終都是舔老闆,打壓謝爾比和邁爾斯的反面形象。
法拉利車隊出問題後,比賽的領先者是三輛福特,其中邁爾斯位居第一,超過兩位夥伴兩圈。於是,福特副總裁裡奧·畢比提議,為強調贏得比賽的是製造商,而不是車手,所以要求邁爾斯減速等待兩位隊友,三輛福特賽車並排越過終點線。更重要的是,這一提議得到了亨利·福特二世的認可。
雖然謝爾比極力反對這項提議,但最終,由於麥拿輪駕駛的福特二號在比賽開始時比邁爾斯的福特一號落後八米,在起跑時覆蓋了更多的地面,導致當三輛車同時衝線時,邁爾斯實際上已經落後於麥拿輪了,所以比賽的冠軍從邁爾斯易主給了邁凱倫。
福特在後來多次奪得了勒芒冠軍,但為隊伍付出最多的肯邁爾斯卻沒能看到這一盛況。肯邁爾斯在勝利後僅兩個月就在試車過程中不幸身亡。
很多導演拍電影喜歡把主角這邊拍得偉光正,把對手拍得陰險狡詐、卑鄙無恥,通過貶低對手來捧高自己。而《極速車王》並沒有通過貶低法拉利來捧高福特,恰恰相反,影片中法拉利是一個非常值得尊敬的公司,反倒是福特高層自私、虛偽、世故。當勒芒宣布冠軍是邁凱倫的時候,所有人都去為邁凱倫喝彩,只有恩佐·法拉利向邁爾斯脫帽致敬。
基於此,不少觀眾在影片的渲染下都會認為福特的高層是一群蠢豬,如果沒有這個荒謬的指令,邁爾斯將成為歷史上第一個同年連續贏得戴通納24小時、賽百靈12小時和勒芒24小時耐力賽冠軍的車手,這是何等的榮譽。然而,福特為了自己的利益,中止了它。
寫在最後
不可否認,電影當中的福特有些讓人討厭,特別是高層的一些做法令人唏噓,但實際上,這只是藝術加工的一部分,大家不必過於追究。對於世界汽車工業而言,福特是濃墨重彩的一筆,而這場福特與法拉利的恩怨情仇,以及卡羅爾·謝爾比與肯·邁爾斯的傳奇故事,才是我們應該去銘記的。
更多閱讀,歡迎點擊
你猜福特銳際有多火爆?成都上市會來了上千老車主
新銳·跨界·互動
用流行文化解讀汽車,帶來全新閱讀體驗
每日車訊現已入駐各大主流媒體平臺
微信公眾號、今日頭條、一點資訊、汽車之家車家號
易車易車號、搜狐號、汽車頭條
天天快報、網易新聞、新浪微博
日均全平臺閱讀量超過1 ,000,000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