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推影//讓子彈飛
簡介:
《讓子彈飛》是由姜文執導,姜文、周潤發、葛優、劉嘉玲、陳坤、周韻、廖凡、姜武等主演的劇情片,於2010年12月16日在中國大陸上映。
該片講述了悍匪張牧之搖身一變化名清官「馬邦德」上任鵝城縣長,並與鎮守鵝城的惡霸黃四郎展開一場激烈爭鬥的故事。
(資料來源網絡,侵刪)
簡評:
姜文的電影總給一種寓意深刻的樣子,我看完《讓子彈飛》後便深有體會。看了幾遍之後的我認為該片是一部以黑色幽默來諷刺辛亥革命後中國人民與民國政府甚至當代電影圈的電影。其中,張牧之是一心為民的革命者;黃四郎是腐化的前革命者,現當權者;六爺與老二是為革命流下的鮮血;師爺和其他兄弟則是「誰贏跟誰走」時代背景下的人民。
故事發生在1920年,表面上是一群土匪與地主惡霸的鬥爭,實則是辛亥革命不完全及留下的腐化的政府與代表人民利益,一心求公平的革命者之間的鬥爭。又暗喻了姜文對當代電影圈中某些只為迎合觀眾口味,不敢批判現實的電影人的諷刺。
電影中的暗線很多。黃四郎曾與張牧之一同參加過辛亥革命就是其中較為重要的一條。
鴻門宴中黃四郎請張牧之當他的介錯人,而「介錯」一詞是日本文化中的。日本人講究體面地死去(最後張牧之說黃四郎愛體面),而切腹一刀下去難以致命,所以有介錯人來斬首。張牧之更正他說介錯人應該用長刀,所以他們都對日本文化有所了解,而張牧之說他之前跟隨過松坡將軍(松坡將軍乃蔡鍔,開國元勳,1916年死於日本),並且告訴小六子只有留洋才能有出息,說明他也是開眼看世界的一人,所以他們都是辛亥革命的老革命者,而黃四郎籠絡官府發家致富,張牧之卻落草為寇,這裡隱喻張牧之是為孫中山,而黃四郎則是竊取勝利果實的袁世凱,最後勝利的也總是黃四郎這一類會投機之人,諷刺了社會的黑暗與無理。
對於影片結尾,黃四郎到底有沒有死?各位兄弟有沒有叛變?眾人各說有雲,有人說到最後只有張牧之一個人存活,其他人去上海都只是一個幻想,但我卻認為黃四郎才是我最終的贏家。
他收買了張牧之身邊的所有人,最終與他們一起坐火車去到了上海。而「上海就是浦東,浦東就是上海」這句話也隱有深意。
在當時,浦東還只是個小村莊,有人說這裡暗指鄧小平開發浦東,也指出1921年共產黨在上海成立。而馬拉的火車指用現在的形式,驅動力卻還是舊的一套。一群人坐此火車去上海浦東說明將會有新的一輪革命爆發,即是共產黨到革命。
另一條暗線則是隨處可看出來的,即花姐是黃四郎的人。
如結尾時張牧之雙手舉槍對花姐說她還是這樣比較好看。這就可以說明張牧之已知花姐姓「黃」;老三說替二哥娶了花姐,而之前老二就說過自己是同性戀,所以花姐已經使老三叛變;最後七弟眼神閃躲避開張牧之的問題說明他是被迫的;老三對張牧之說:「您這不是腿腳不利落了嗎?還回山裡啊。」而張牧之之前說他腿腳不利落不能跪,此處又可看出老三早就「跪下了」;至於湯師爺,從那兩顆寶石的轉移就可以看出他更早的投靠了黃四郎,但當他與張牧之交過心後對張牧之有所傾佩了,所以臨終前想告訴他真相(第二件事便是所有人都已經叛變)。
電影沒有明確地講出任何一個人的背景,也沒指出誰叛變,而這正是電影的成功之處,讓人看完電影之後還需要「讓子彈飛一會兒」才能悟出其中道理。觀影過程中喜劇的身份讓人看得輕鬆,看完之後又引人深思,不得不說此片值得一看,甚至多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