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18世紀的男女愛情,看英國貴族的婚姻有何特徵?

2020-12-23 趣史閣V

18世紀以前,擇偶時,將男女愛情與經濟政治利益同等對待的英國貴族不在多數。

但是,這種擇偶觀念並不一定對婚後的生活產生很大的影響,日久生情的可能性也是存在的。

里奇蒙公爵與妻子的婚姻,是在雙方家長抵償賭債的交易中形成的,他們婚後的感情還是很好。當然,在貴族婚姻由家長決定而不是雙方自願的情況下,有些人在婚禮舉行時還相當陌生,婚後生情的確需要相當長的一個磨合期。難於磨合導致夫妻雙方感情淡漠的情況也存在,因為完婚後貴族男性經常外出接受教育,參加政治和社交活動,通過婚姻生活滿足個人情感的機會不多,共處一堂、相濡以沫的時間就更少了。

從18世紀的男女愛情,看英國貴族的婚姻有何特徵?

1、名不符實、貌合神離的貴族婚姻仍然在所難免。

婚後夫妻雙方共同培養的感情紐帶,在發展過程中變數很大,因為在大多數貴族家庭裡,即便夫妻同處一宅,也是各有自己的獨立臥室和心腹僕人。兩人又都在大戶人家這種功能性社會單元中各自充當不同的重要角色,各有各的要履行的家庭功能與社會職責,單獨相處的時間並不多。

這樣,英國貴族維繫夫妻關係的紐帶,仍然是雙重的因素:有法律習俗和功利主義的牽絆,也有愛戀情感與共同奮鬥的推動。不同的貴族家庭,演繹出形形色色的夫妻關係。有的相親相愛、信守終身、夫唱妻和、共同攀升。有的貌合神離、緋聞不斷、私下通姦、形同陌路。有的不溫不火、各有圈子,貌似相敬如賓、實則自我至上,倒也相安無事、度過一生。

這樣,英國貴族各種各樣的風流逸事,成為16—17世紀浪漫主義詩歌和莎士比亞劇作的題材。此類文學作品與繪畫藝術反映了英國貴族對夫妻生活的真情實感,也受到上流社會的歡迎和追捧,對於英國貴族夫妻關係的探討,不能以偏概全。阿瑟·德韋斯1749年有一幅作品,反映了18世紀中葉英國鄉村貴族的生活方式:一家人在徜徉鄉村、悠然自得,遠處是花園裡新近種植的小樹,畫中的3代人其樂融融、夫妻和睦、子女眾多。

2、父權制權威與夫妻親密情感的並存

儘管如此,一種佔主流地位的趨勢總是存在的。這就是,父權制權威與夫妻親密情感的並存,構成了英國貴族家庭生活中兩性關係的特徵。至少在16—19世紀的英國,已經如此。就這個時期英國貴族夫妻間的權力關係而言,確實存在男尊女卑與重男輕女。

但是,這並不能阻擋貴族夫妻間親密夥伴關係的建立。在私密的小天地裡,夫妻關係更多地仰賴於雙方的個性修養和秉性氣質。這種親密關係的哲理實際上也是源遠流長的,即便在中世紀的宗教教義和道德說教中,強調丈夫的權威與妻子的順從,同時也強調丈夫有愛護妻子的基本義務。

古老的《聖經》裡也說到,男子應該敬重和愛護妻子,因為她們是軟弱的。使徒聖保羅致以弗所人的書信,論及妻子有義務順從丈夫,丈夫更應該愛護妻子。他說「你們作丈夫的要愛自己的妻子,正如基督愛教會並為它舍己;丈夫當照樣愛妻子,如同自己的身子,愛妻便是愛自己」。

可見,在人類歷史上,父權制權威和夫妻相愛之間並非完全對立。更何況,新興家庭生活觀在16世紀的英國,已經在新教家庭中出現。它以男女雙方相愛互敬,夫妻對家庭和社會共擔責任為基礎。喬叟在《富蘭克林的傳說》中描寫,阿威拉古斯結婚時對多麗根發誓,絕不使用權威壓制妻子。可見,在英國貴族的私密空間裡夫妻間的情感生活,與外部世界中男人統治婦女,並不完全一致。

3、夫妻間充滿激情的甜言蜜語

夫妻間充滿激情的甜言蜜語,在英國貴族的書信中也能常常看到。布利娜·哈雷夫人在17世紀20年代寫信給丈夫說,如果你知道我收到你的來信是多快樂,你絕不會放棄這樣的機會,我的心總是和你相連,就像你擁有我的心一樣。威廉·美恩沃林格爵士,1645年寫信給懷孕的妻子說,「我的最親最愛,收到你的來信是我唯一的喜悅」,「請你用最大的耐心照顧自己的健康,不久我們就將重逢,分離是我最大的痛苦和煩憂」。

王黨分子金威特的家書,更加體現了戰亂時期貴族夫妻的真摯情感。連編輯這些信件的後人,都為金威特的妻子小心地保存了這些書信,並為金威特頻繁表達自己急迫希望回到妻子身邊,以及兩人間的嬉笑讚美而感動。金威特信中談及,自己因為要給妻子挑選禮物而研究時尚,以及在他鄉時還能享用妻子所做點心的快樂。

託馬斯·庚斯博羅1746年創作的《安德魯夫婦》,是人們在描寫英國貴族的鄉村生活時廣泛使用的佐證。作品在繪畫風格和主人翁的衣著穿戴方面,都體現了洛可可藝術風格。但是,更重要的是這幅畫傳達出來的生活氣息,至今仍然感人至深。從服飾的角度看,畫中的安德魯先生身著中長上衣、緊身齊膝褲子,白色長襪配黑色簡易的皮鞋,簡約而隨意。

安德魯夫人身著一襲藍色連衣裙,上身緊湊無珠寶,下擺蓬鬆寬大不飾邊。雖然屬於當時流行的「瓦託式羅布」的著裝風格,但不太誇張,還透出飄然欲仙與清麗淡雅。從人物關係和表情上看,兩人似在一個風景優美的地方悠閒地暢談,一旁的愛犬和隨身攜帶的獵槍,顯示了安德魯先生對遊獵的愛好。而坐在凳子上的夫人則一臉的嫻靜與安然。難怪《羅浮宮指南》又將此畫作命名為《公園中的交談》。

4、英國貴族夫妻感情的深情厚誼,尤其表現在一方離世時另一方的痛苦之上。

17世紀牛津郡的拉爾夫·維尼爵士在信中說,失去愛妻是他人生中最大的打擊,此後他一人獨居了46年,一心懷念亡妻,並未續弦。安·范肖夫人寫信給兒子,追憶自己與丈夫共度的美好時光。她說到,感謝上帝的恩賜,在生命的旅程中夫婦同心同德、目標一致;愛憎相同、彼此了解;心有靈犀、彼此知心。約翰·婁瑟爵士在備忘錄中回憶到,在22年幸福、和平和相愛的生活中,自己的妻子簡直就是舉世無雙。大貴族塞繆爾·佩皮斯勳爵是17世紀的英國海軍將領,他所寫的日記中1660—1703年的部分,被完整保存了下來,並因其記錄了許多重要歷史事件而聞名於世。這個喜歡拈花惹草的大貴族,對妻子仍然情意甚篤。他細心關注妻子的衣服髮式,陪伴妻子上教堂去劇院,一旦女王召見,必然攜妻同行。

1831年他與瑪麗亞結婚後,妻子對因丈夫工作地點變動而搬家11次毫無抱怨,並在遷徙不定的生活中把兒子培養成國會議員。露茜·哈金森也說,她享受了為人之妻的感情和尊重。在家庭生活中貴族夫妻分享有限的共處時光,也不是不常見:他們一起聊天、讀書、跳舞、聚會、賭牌與打獵。還常常一起與朋友共聚一堂、高談闊論。

英國貴族夫妻間的這種深情厚誼,給外國人留下深刻印象。1784年,法國貴族拉·羅切福科遊歷英國後說,自己所見的英國貴族家庭中,有3/4是建立在感情基礎上的,在社交場所夫妻總是同行同往、比翼雙飛。他還說,倘若在英國貴族社交活動只看到夫妻中的一半,就像在巴黎上流社會交際場所,看見夫妻出雙入對一樣令人可笑。

當然,儘管上一章中揭示有千奇百怪的英國貴族婚姻趣聞。但是,他們並不能抵消英國大多數貴族家庭的美滿婚姻生活。維多利亞女王與阿爾伯特親王,就是十分情投意合的眷侶,並因此而留下了9個子女,使維多利亞女王在不經意間,就成為「歐洲王室的祖母」。

當然,家庭中夫妻愛戀深情,這在任何歷史時期、處於任何社會階層,都是一樣存在的。但是,延續中的改變、傳統中的變革也並非不存在。至少在情感表達的方式及其程度上會有所差別。儘管如此,延續是底蘊佔主流,變遷非斷裂不陡然。

兩者的交織更好地概括了英國貴族社會夫妻關係與親本關係中的人間百態。的確,15—18世紀英國社會處於重要轉型時期,經濟、政治與社會面貌發生了較大變化,英國貴族家庭生活中的各種關係不可能紋絲不動,有別以往是多多少少、因時因地、因人而異地存在著的。

結束語

雖然父權制與長子繼承制,仍然是決定家庭內部成員角色與地位的兩大元素,名門世家的族譜仍然主要按照男性脈系來編撰,爵位封地仍然主要在家庭的男性中代代相傳,夫妻平權與親子平等尚未完全實現;雖然貴族女性較之於其他階層的婦女,分享了更多的社會資源,也有著更多的時間賦閒與享受;儘管英國貴族家庭關係並非斯通等所說的夫妻冷漠、親本疏離,而是以親密感情與和諧融洽為主色調。

但是,宗教改革後教會控制力量的相對減弱,有利於婚戀觀和家庭觀的變化,啟蒙運動後理性思想的傳播,有利於尊重個體和親密關係的形成;宣揚包括孩子的全體家庭成員權利平等的思想有助於提高妻子兒女的地位;新生兒「白紙說」和「性善論」取代「原罪說」和「性惡論」,使人們公開表示親本之情更受推崇。這一切都推動著家庭關係向更加平等與和諧的方向發展,歷史的進步即便沒有呈現斷裂、突變和逆轉,但是貴族家庭中的夫妻關係與親本關係也不是一成不變的。

相關焦點

  • 英國18世紀肖像畫家Sir Joshua Reynolds爵士簡介以及作品
    喬舒亞·雷諾茲(Sir Joshua Reynolds,1723 - 1792)英國18世紀肖像畫家,洛可可藝術風格。生於普林普頓。曾在倫敦從師肖像畫家託馬斯·赫德森習畫(1740-1743)。1749年赴義大利,在羅馬潛心研究義大利繪畫藝術。
  • 跳過愛情看婚姻本質,讀讀《圍城》,看明白男女交往套路到底多深
    婚姻像圍城,城外的人想衝進去,城裡的人想逃出來。——《圍城》《圍城》的這句話非常露骨的寫出了人們對待婚姻的態度,沒有經歷過婚姻的人嚮往著婚姻的美好,期待著愛情長久的保鮮期,奮不顧身的把自己埋進墳墓。經歷過婚姻的人經歷了時間的洗禮,雙方的矛盾在身上刻畫出對於生活最後的一絲希冀,拼了命的想要從地底下爬出來。一個男人,四個女人,一場愛情糾葛故事,卻寫出了婚戀中男女最現實的心理狀態。
  • 張愛玲《傾城之戀》:世紀末的愛情 既有浪漫情慾 又兼有虛偽自私
    張愛玲的許多小說中,捕捉到了二十一世紀在戰亂頻發,中國封建勢力開始瓦解中男女的感情變化。她筆下的愛情常常帶有這樣的時代氛圍。在小說中她撥開男女內心中的層層蠶繭,用放大鏡觀察彼此細膩的情感變化。她用自己的筆,書寫上海男男女女的欲望和感情,同時也將自己的情感隱匿在這散落的一字一句中。
  • 西方藝術史:18世紀英國美術 肖像畫家喬舒亞·雷諾茲
    19世紀歐洲及美國美術18、19世紀英國美術喬舒亞·雷諾茲(Sir Joshua Reynolds,1723—1792)是英國18世紀偉大的學院派肖像畫家。18歲到倫敦學畫,後出訪義大利,深受古典主義影響,1752年他回到英國後即成為英國最負盛名的肖像畫家。雷諾茲是典型的上流社會畫家,英國傳統的貴族氣派和新興資產階級的紳士風度被他用義大利的古典主義風格融為一體,引起整個歐洲的注目。他的作品具有巴洛克的氣質,形象真實生動,富貴堂皇,注重心理刻畫。雷諾茲是英國皇家美術院的創建者之一,並任第一任院長。
  • 透過《唐頓莊園》中的英國貴族禮儀,看英國淑女餐桌禮儀文化
    圍繞這個故事,各色貴族穿梭於唐頓莊園。 因此,在整個莊園的故事中所有的禮儀就成為點綴整個過程的重點。而《唐頓莊園》系列的電視劇在全世界都曾掀起過「英國熱潮」,而電影中的餐桌禮儀也深深影響到全世界各地的人,人們都為那個時期英國莊重的古典禮儀和文化而沉醉。 「我們生活在紛擾的時期,唐頓的世界卻有一種安靜的力量。
  • 日本人的愛情與婚姻
    當時出現了不少以浪漫愛情為題材的通俗小說,但能流傳至今的傑作並沒有幾篇。20 世紀80年代,日本電視臺推出了一種新型連續劇——都市愛情劇,這種劇一般是以東京為背景的愛情輕喜劇,頗受觀眾歡迎。故事情節發生在大都市,茫茫人海中孤獨的男男女女們以極為戲劇化的方式遇見他們命中注定的另一半,後歷經來自家庭與他人的重重阻撓,故事最後總以他們幸福快樂地生活在一起結尾。
  • 愛情婚姻不幸福的八字特徵
    每個人都希望自己的婚姻是幸福的,但有不少人的婚戀總是充滿了坎坷。那麼從命理學的角度來看,愛情婚姻不幸福的八字有什麼樣的特徵?桃花過旺命犯桃花的情況包括地支帶桃花(子午卯酉)和地支坐沐浴,尤其是在時柱有桃花的,說明婚後容易出軌,如果桃花再遇不好的神煞,成了桃花煞,會因情致禍。
  • 測一測男女愛情運勢
    測一測男女愛情運勢 愛情的花朵,盛開在甜蜜的生活裡,愛情的力量,讓我們的生命得到了怒放,在奔向未來的日子裡楊弘朔老師講婚姻在今天的部分人看來只是一種形式,它和戀愛一樣表達的是愛情的概念。如果確是兩情相悅,「閃婚」既節省了金錢又節約了時間,同時感情上還得到慰藉,何樂而不為呢。
  • 18世紀歐洲貴族的煩惱:今天穿什麼
    在注重穿衣禮儀的18~19世紀,歐洲貴族人士在參與各類活動之前,都要換上相應的得體服飾。所以,對TA們來說,一天換四五次衣服都是常規操作。至於具體要換什麼衣服,這就要了解一下歐洲女裝按照功能和場合而出現的分類。
  • 「世紀光棍節」尋覓愛情 2000男女假日海灘狂歡
    美酒、沙灘、溫泉、燒烤……浪漫的愛情套餐,就在11月11日晚上,一場由海南日報報業集團南海網、南國都市報主辦,海南南國食品實業有限公司冠名贊助、海南省農村信用社協辦的「2011海南機關單位和大型企業相親聯誼活動——我與南國有個約會」在海口西海岸假日海灘半月廣場隆重舉行。來自省內各機關單位和大型企業的200多家單位的2000多名優秀單身男女在這裡尋覓愛情。
  • 為何法語會成為18世紀歐洲貴族通用語
    18世紀前後的歐洲各國宮廷都通用法語,貴族都以會說法語為榮,甚至在俄羅斯出現貴族不會說法語都不能結婚的現象。為何當時的歐洲貴族都喜歡說法語,船長為你細細道來一,法國是歐洲的霸主1680年巴黎市政廳為路易十四獻上「大帝」的尊號,路易十四成為歐洲名副其實的霸主,此後法國的霸主地位一直維持到18世紀。二,法國是歐洲文化的中心17世紀啟蒙運動在歐洲興起,巴黎則是啟蒙運動的中心。
  • 英國文化知識:英國貴族等級知多少
    近年講述英國歷史的電視劇和電影越來越多(比如那部美輪美奐的《都鐸王朝》),大家一定也對英國貴族有所耳聞。  在說爵位之前呢,先嘚吧下大家都熟悉的皇室成員。國王和女王分別稱作King和Queen,這個大家都知道啦。再往下就是王儲,稱為Crown-prince,在英國呢有專門的稱謂是Prince of Wales,便是那位在1969便被冊封為王儲的查爾斯王子啦。
  • 中世紀後英國貴族追求的「跨海」歐陸遊學,到底能「遊」出什麼來?
    雖然在2500年前,孔子周遊列國,在世界上首開研學旅行先河,但真正將這種遊學旅遊發揚光大的卻是英國。研學旅行,在英國被稱為the Grand Tour——「大陸遊學」,起源於16世紀,甚至可以追隨到更久以前,18世紀可以說是鼎盛時期,並且由最初的貴族化逐漸發展到平民化。
  • 專本套讀漢語言之外國文學史,18世紀文學
    啟蒙運動啟蒙運動是18世紀在歐洲影響深遠的思想文化運動,是西方資產階級續文藝復興運動之後,又一次反封建教會的思想解放運動。英國文學家笛福是英國現代小說先驅,魯濱遜漂流記是笛福的第一部小說,並開啟了英國啟蒙文學的取向理查遜,書信體小說帕美勒,或美德有報,被譽為是第一部英國現代小說菲爾丁
  • 按照我對愛情的理解,它是一種兩人情投意合心心相印的感覺
    如果一樁愛情發生了,它就是發生了,它不僅不應當因為任何原因受責備,而且從審美的角度來看,它肯定是美的。愛的發生可能與生活質量有關。據社會史家研究,在前現代的歐洲,大部分婚姻都是契約式的,是以經濟條件而不是以彼此間的性魅力為基礎的。在貧困者的婚姻中,有一種組織農業勞動力的手段。那種以永不停息的艱苦勞動為特徵的生活不可能激起愛的激情。
  • 我收到了18世紀最美女人親手寫下的新年祝福
    火漆融化後點在折好的信紙上,從前歐洲的貴族男女會在蠟上蓋下自己的紋章,再把信件寄出。在18世紀,貴族淑女會隨身帶著華貴小盒,法國人稱之為「étui」。紐約大都會博物館中收藏的這一枚小金盒製作於1780年代,黃金上施有珠寶般的華麗琺瑯,小盒底部,有未被識別出的18世紀貴族紋章,曾經的主人也會用這個小盒裝火漆條,寫完信後,在燭火上融化火漆,點在信紙上,再以盒底蓋印。
  • 愛情童話破滅:英國女王和丈夫結婚73年,英媒曝親王有30多位情人
    點擊上面的「關注」,為你解讀這個世界英國女王今年94歲,菲利普親王99歲。從1947年起至今,英國女王和菲利普親王的婚姻已經持續了73年了,像是一個完美的童話故事那樣,兩人少時相遇,白頭偕老。英國女王和菲利普親王的愛情故事就像是一個傳奇,世人皆知。但是,現實並不是童話,他們真的有那麼恩愛嗎?並沒有。
  • 17—19世紀英國貴族歐陸遊學興盛,到底能「遊」出什麼來
    風氣的興盛英國的遊學之風來相對中國來得較晚,英國的人們在17世紀才開始大量走出國門。遠在17世紀,當時的英國乃至歐洲正經歷了一系列的變革,迎接了文藝復興的洗禮,航海技術開始發展。而17—19世紀,恰好也是英國貴族歐陸遊學開始興盛的時期,接受過了文藝復興洗禮後的英國,人文主義開始煥發,人們將自己求知的視線,開始從神身上逐漸轉換到神的身上,人們不再僅僅的求知不再僅僅是向神求助,而是有越來越多的人嘗試開始走出去。
  • 從《月亮與六便士》看資產階級婚姻形態:冷漠的靈魂,無果的愛情
    威廉·薩默賽特·毛姆是20世紀英國著名小說家,《月亮和六便上》是其重要長篇小說之一。在這部作品中,毛姆著力刻畫了三位女性:斯特裡克蘭德太太、勃朗什以及愛塔,她們分別與男主人公處在不同的婚姻、婚外兩性關係中。這裡,我們從女性主義角度對這些女性形象進行剖析,進而揭露當時社會中存在的不健康的婚姻兩關係。
  • 有這三個特徵的女性,比較容易「背叛婚姻」,男人也要經營好婚姻
    文|心理諮詢師木子銀婚姻是神聖不可侵犯,但現代對部分人來說,婚姻只不過是一張紙,讓人不敢明目張胆與他人曖昧。曾有報社就對男女的背叛婚姻率做了一個調查,結果令人吃一驚:「中國和美國的女性背叛婚姻率居高不下,而且隨著女性年齡的增大,背叛婚姻的概率也越來越高」。這項結果很有意思,也讓很多男人陷入了恐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