靜坐秘笈——打通三焦(一)

2021-03-04 打通三焦

打通三焦攻略(一)

——————

什麼🤔是三焦?

天地之所以能永恆存在,由於有三輪,即風輪、水輪和火輪。

人想要長壽,必須要通三焦,三焦即等於天地的三輪。

通三焦分為風輪、水輪和火輪;

由陰蹺經仙骨而達玄關為風輪;

由陰蹺經腎竅而達玄關為水輪;

由陰蹺經心竅而達玄關為火輪。

虛無○

無極☉

太極☯️

虛無:道的本體。

無極:混元一氣,玄關。

太極:陰陽兩儀,任督二脈。

三焦:水火風三路。

三焦又稱為三才、三清、三景。

打通三焦時是怎麼樣的體驗?

打通三焦時,腦中有️閃光,舌頭被吸住,牙齒🦷打不開,炁運行小周天,能看見天地人現象,或脊髓骨像銀河🌌晶瑩剔透,像鑽石閃閃發亮,像流質快速流動;強迫入定;天地能量充電人體,此種現象持續3-5分鐘。

打通三焦後有什麼🤔好處?

三焦打通後,可以隨心所欲吸取日月星水火風精華、天上精華地下靈氣、地上萬物能量;亦可開始學習吸取十天幹十二地支的能量。

舌頭👅在行住坐臥睡如何放才是正確的✅♂️?

舌頭上卷的重要性

舌尖上卷到最後面,是為取海底湧泉水,也是隔住內臟的濁氣。

若是由食管呼吸衝了腦髒,則神經不清。故而吸清氣入內,舌尖上卷閉住六門,清氣自然由雙孔直入腦中,衝開了玄關,腦筋清而不濁也,以後放氣者乃是濁氣也,所以靜坐時吸氣後,舌尖卷上腔而閉氣,為的是濁氣下降,清氣上升,是為清濁交流之功。

舌尖上卷,嗓後二孔乃通玄之門,還有舌下有二青筋,稱為二龍汲水,即舌尖卷放之力,能吸動精竅而過心竅,中間有二孔乃連腎臟,舌尖卷放時由此二筋及精氣推動,津液等於腎水上行,由此二孔入腦髒,同腦汁相合,此乃川流不息之功,因此使精汁、心血、腦汁皆能不滅,則自然長生也。

靜坐時用舌尖上卷,是為使精竅之氣直通心竅上玄關,津液經舌根二線上由天門二孔入腦補腦汁。

靜坐扣齒、閉口、捲舌,專為使氣接合全身,上通其玄,外連天地之氣,方為三才之氣也。

三門三鎖:

天門無縫鎖🚪

玄門虛碧鎖🚪

動門寶藏鎖🚪

三鎖不開,三門難入。

開天門,在舌尖上卷。

開玄門,在舌尖後卷,用元神引動。

開動門,則用到口腔水火風三部,連運三津,補增腦汁、心血、精汁,引動神性靈機,周身電子靈順血脈,昌旺氣神。

行住坐臥,修道人須舌尖上卷後卷;運津之妙,三教中皆不知此妙。

靜坐,舌頭👅放的正確位置。

舌頂上顎位置有三:

位置一:風穴,腦後生風,昏昏欲睡。

位置二:火穴,上火,口乾舌燥。

位置三:水穴,二龍汲水,津液滿滿。

舌頂上顎,正確位置是水穴,位置3。

舌頭往後卷。

儘量往後,將上顎兩小孔堵住。

這才是真正的正確位置,屬於水穴,津液產生。

一般人都不會。

我們把上顎分為三個地方:水穴、火穴、風穴。

水穴:最裡面,口水直流,甘甜,身心愉悅,頭頂的後上方冒氣;因為捲舌正確,可以讓湧泉穴吸取地氣上來,腎水也會補上來。

火穴:舌頂上顎正上方,口乾舌燥,頭頂冒氣。

風穴:舌頂牙齒根,生風,昏昏欲睡,額頭冒氣。

分別是位置3、2、1。

位置3,為道家不傳之秘️。

小孩子🧒在三歲以前,不會開口說話時,都是舌頂上顎,向後卷的。

另外嬰兒有一個動作,叫做握固,也是自然天生的習慣。

平時上班、走路,睡覺(行住坐臥睡)都是可以隨時做這個動作的。

津液譁譁流。

口不幹,舌不燥。

舌頭👅後卷,剛開始會不自然,一周後,舌頭也放鬆了,津液也源源不斷了。

舌頭👅後卷的意思,就是越往裡面越好。

握固

開口無道,閉口有道。

嘴巴平常都要閉著;牙齒🦷平常都要扣齒。

叩齒是上下牙齒🦷輕輕相互敲擊,以活絡神經。

而扣齒,是指️牙齒🦷平常都要上下牙齒輕輕扣上,扣齒是咬合的意思。

輕輕扣齒;大家自己拿捏力度,有電流感的力度是最好的。

大家試試;平時都不會注意到這些細節。閉眼感受扣齒的電流感,一定有;就是最適合🈴️的牙齒🦷咬合力度。

肚臍如何放置才是正確的✅‍♂️?

肚臍要隨時隨地保持內收的狀態,微微向內收起,不要挺出肚子來。

肚子一外挺,真氣外洩。

肚臍微微內收,等於是人體關竅的總開關打開,時時保持身體各個重要關竅運轉的狀態,身體自然健康。

肚臍一旦內收,其位置就是要固定不動,閉氣或自然呼吸的情況下,肚臍的位置是固定不動的,不要因為呼吸,讓肚臍有起伏感。

如果在守竅時,呼吸是自然呼吸的,只要做到細長,均勻,無聲,肚臍就容易固定不動;這是正確的。

打通三焦攻略未完待續。

歡迎轉發功德無量。

靜坐打通三焦需要有老師指導,進公益群學習免費,需學習者可加我微信邀請進群學習。

相關焦點

  • 中醫總是說「三焦不通」,三焦到底是指什麼?如何打通三焦?
    三焦不通,是中醫常說的詞彙,但三焦到底是什麼,一些患者摸不著頭腦,也不知道是什麼病。那麼,今天我們就來說道說道三焦,看看它到底是指什麼,三焦不通有啥危害,又該如何打通三焦。三焦是六腑之一,和五臟相對應。六腑和五臟不同,五臟幾乎都是實心的,六腑都是空心的。胃、膽、大小腸、膀胱都是如此,六腑的作用源自於空,承擔的功能主要就是疏洩。三焦則是六腑中最重要的一腑,卻又是看不見摸不著的。其他六腑,都能從現代醫學中,找到與之對應的器官,只有三焦特殊,完全就是個虛擬的存在,是指所有臟腑之間的間隙。
  • 中醫常說「三焦不通,百病叢生」,怎樣打通三焦?方法並不難學
    這種矛盾綜合型體質就是中醫所說的上熱下寒性體質,而導致這一體質的根本原因在於三焦不通。「三焦」是什麼意思?三焦是中醫領域的專有名詞,它屬於五臟六腑中的六腑,三焦與其他五腑不同,它並不是一個實質性的人體組織,而是將所有身體臟器都包括在內的一個巨大腔室,涵蓋了胸腔和腹腔的所有內容物。
  • 養生文化:詳說三焦以及疏通方法
    經現代醫學研究,三焦與人體內分泌系統和微循環血管網有密切聯繫,是一個統管全身的大系統,通過氣血、經絡密切相連,形成一個大循環。下面就讓我們近距離走近三焦,看看它的神奇之處吧!一、什麼是三焦?三焦,是髒象學說中的一個特有名稱。
  • 黃帝內經:三焦主全身之氣,三焦不通百病纏身!
    「 三焦 」 到底是什麼東西?中醫把它當作六腑之一,「腑」就是容器腔。胃是一個容器腔,腸也是一個腔,三焦就是把五臟六腑都包括在裡面的大腔。正如張景嶽所說:「三焦者,確有一腑,蓋臟腑之外,軀殼之內,包羅諸髒,一腔之大腑也」(《類經.髒象類》)。
  • 三焦不通,該如何調?打通三焦經,中醫有4個簡便之法
    在地鐵上,妙姐無意間聽見一位女生和朋友聊天時說起「三焦」的問題。民間常說五臟六腑,可大多人掰著指頭數:心、肝、脾、肺、腎是五臟;膽、胃、小腸、大腸、膀胱是五腑,那還有一腑去哪兒了呢?其實,這另外一腑就是三焦。三焦不通,人就會有各種各樣的不適,那麼,怎麼才能疏通三焦呢?
  • 兩手託天理三焦
    姬明亮 針灸康復科主任 來自鄭州市第一按摩醫院的姬明亮醫師 為您詳細講解八段錦的每個動作 兩手託天理三焦 八段錦的第一個動作是兩手託天理三焦。
  • 三焦不通,老病纏身!上焦火、下焦寒,根本原因在於中焦不通!(附疏通視頻)
    元氣根於腎,通過三焦別入十二經脈而達於五臟六腑,故稱三焦為元氣之別使。三焦通行元氣於全身,是人體之氣升降出入的通道,亦是氣化的場所,故稱三焦有主持諸氣,總司全身氣機和氣化的功能。三焦水道的通利與否,不僅影響到水液運行的遲速,而且也必然影響到有關臟腑對水液的輸布與排洩功能。形象地說,三焦就是人體軀幹的一個大通道。如果說普通的經絡是在四肢上走的兩車道,那麼三焦則是在人體軀幹上走的雙向八車道。三焦的功能實際上是五臟六腑全部功能的總體。
  • 三焦 臟腑間的通道
    「三焦」一詞最早出現於《黃帝內經》。《靈樞·本輸》記載,「三焦者,中瀆之府也,水道出焉,屬膀胱,是孤之府」,認為三焦為六腑之一,其分布從頭至腳,無處不管。《難經》明確提出三焦的分布為「上焦者,在心下,下隔,在胃上口……中焦者,在胃中脘,不上不下……下焦者,當膀胱上口。」
  • 三焦究竟是有形還是無形?
    《內經》首先提出三焦的名稱,作為六腑之一,並敘述了三焦的部位和功能。由於《內經》對三焦的某些具體概念的論述並不夠明確,而且《難經》的二十五難和三十八難又提出了三焦「有名無形」之說,遂導致後世醫家爭論紛紜,爭論的焦點亦是關於有無實質形態的問題。
  • 淺談「三焦」到底是什麼?
    三焦位於臟腑之外,軀體之內,分為上中下三部,即上焦、中焦和下焦,和心包互為表裡。中醫基礎中講到,三焦的主要功能是主持諸氣,即總司人體氣化的作用,為通行原氣和水液的通路。三焦為本原之氣的通道,原氣發源於腎,須借三焦之通路才能輸布周身,以激發和推動各個組織器官的功能活動。《難經》《難經》中記載「三焦者,原氣之別使也,主通行三氣,經歷於五臟六腑」,就是對於原氣通道的描述;另一方面,三焦也是水液的通道。
  • 【入世智慧】金字塔與靜坐的神秘關係
    人在打坐入靜、入定的情況下,身體內的五臟會和諧相生,協調相剋。通過腎水往上行,心火往下降,叫水火相濟,通過肝氣往西行,肺液往東運,實現金木相交等等;形成人體內的一種周天循環;得到五臟五腑的相生運轉、相剋運行和三焦的相互貫通,形成人體內的一種周天循環,使人身體的潛能達到最大限度的發揮。
  • 中醫解惑:三焦究竟是有形還是無形?
    《內經》首先提出三焦的名稱,作為六腑之一,並敘述了三焦的部位和功能。由於《內經》對三焦的某些具體概念的論述並不夠明確,而且《難經》的二十五難和三十八難又提出了三焦「有名無形」之說,遂導致後世醫家爭論紛紜,爭論的焦點亦是關於有無實質形態的問題。
  • 靜坐10分鐘,睡覺幾小時
    科學的養生,應該圍繞「氣」的生成和「氣」的運動平衡而進行,而靜坐則是能實現這一平衡。和孔子、孟子有著同等地位的古代聖賢王陽明曾說:「靜坐是長生久視之道。」2、有條件的話,在靜坐前衝泡一杯通行經絡的藥物趁熱喝下。
  • 「靜坐10分鐘,睡覺幾小時
    科學的養生,應該圍繞「氣」的生成和「氣」的運動平衡而進行,而靜坐則是能實現這一平衡。和孔子、孟子有著同等地位的古代聖賢王陽明曾說:「靜坐是長生久視之道。」2、有條件的話,在靜坐前衝泡一杯通行經絡的藥物趁熱喝下。
  • 八段錦——兩手託天理三焦功效
    做兩手託天理三焦,能夠有效通暢三焦,調理氣血,可以預防頸椎病,對於預防肩關節疼痛、肩周炎、頸項酸痛,消除身體疲勞也有積極效果,而且對身體的養生保健有著良好作用。實際上,在做兩手託天理三焦時,還可以有效疏通兩上肢的經絡,比如循行於兩臂外側上達頭部的六條陽經,可以有效保障頸項部氣血的順暢運行;此外,做兩手託天理三焦可以刺激從我們後背正中上行至頭頂的督脈,督脈被稱為「陽脈之海」,意思是它與手,足三陽經都有聯繫,可以總督全身的陽氣,這樣就可以保障運送氣血供應大腦,因此對於預防頸椎病的也有著積極意義。
  • 修身佳日禪意濃,談靜坐之妙
    坐是佛家「四威儀」(行住坐臥)之一,在佛家養生有特殊的位置,他們認為修行以靜坐為最佳,許多出家人堅持「不倒單」,也就是不躺下睡眠,而以靜坐取代。佛典說,「四威儀中,坐為第一。食亦消化,氣息調和,可以入道。若懈怠睡眠,諸煩惱則常伺其便。若行若立,心動難攝。是故比丘常當安坐,肋不至席,為頭陀行也」 。儒家修煉也多是採用靜坐形式。古代文人修習靜坐養生法的很多。
  • 靜坐10分鐘=熟睡7小時
    科學的養生,應該圍繞「氣」的生成和「氣」的運動平衡而進行,而靜坐則是能實現這一平衡。和孔子、孟子有著同等地位的古代聖賢王陽明曾說:「靜坐是長生久視之道。」1、靜坐最佳時間是剛醒來,此時效果最好。其他時間也可,但飯後一個小時不要做。2、有條件的話,在靜坐前衝泡一杯通行經絡的藥物趁熱喝下。3、坐後至少活動二十分鐘,可以給自己按摩疏通氣血,也可做做保健操,散步或疾走均可。
  • 中醫診斷:三焦辯證
    三焦辨證,是外感溫熱病辨證綱領之一,為清代醫家吳鞠通所倡導。它是根據《內經》關於三焦所屬部位的概念,大體將人體軀幹所隸屬的臟器,劃分為上、中、下三個部分。從咽喉至胸隔屬上焦;脘腹屬中焦;下腹及二陰屬下焦,並在《傷寒論》六經分證和葉天士衛氣營血分證的基礎上,結合溫病的傳變規律特點而總結出來的。
  • 把握氣機規律 學好兩手託天理三焦(一)
    本文以兩手託天理三焦為例,從中醫角度運用氣的運動原理對其理法進行詳細研究,以探討兩手託天理三焦的功法內涵和鍛鍊要旨。一、氣的運動知識中醫認為:氣的運動稱為氣機,是自然界一切事物發生發展變化的根源。古人以升、降、出、入四字來說明氣的運動規律和具體表現形式。
  • 靜坐一須臾 勝造七寶塔
    妙法蓮華經云:「若人靜坐一須臾,勝造恆沙七寶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