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06-18 06:01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媒體
位於寧河區西南部的七裏海溼地
具有連片葦海6萬畝、水域面積3.5萬畝
負氧離子含量比大城市中心區高出30-50倍
有「京津綠肺」、「天然氧吧」之稱
但過去多年
溼地退化問題日益突出
生態功能日趨弱化
大面積蘆葦生長一年不如一年
它還是鳥類
從東亞到澳大利西亞
遷徙途中的重要驛站
前些年由於環境不適宜
鳥類等野生動植物也大量減少
大量候鳥成為來去匆匆的過客
真正在七裏海棲息繁衍的並不多
從2017年開始
寧河區啟動七裏海溼地保護修復「十大工程」
目前工程進展如何?
取得了哪些實實在在的效果?
6月17日,寧河區區長張偉和區有關部門負責同志在做客由市政府辦公廳、市網信辦、天津廣播新聞中心、津雲新媒體共同策劃推出的《公僕走進直播間》特別策劃《迎難而上 雙戰雙贏——2020區長訪談》時,具體介紹了七裏海溼地的保護修復情況。
截至目前,「十大工程」中歷史遺留問題清理、土地流轉、葦海修復、鳥類保護、溼地生物鏈恢復與構建、巡護防護等6項已完成或基本完成;引水調蓄、生態移民等2項計劃2020年底前完成;緩衝區生態修復、實驗區人工溼地建設等2項計劃2025年底前完成。
大面積蘆葦再現勃勃生機
東海葦地修復前後對比
生態面貌持續向好的一個重要標誌,是大面積蘆葦再現勃勃生機。過去多年來,由於水源短缺等多方面原因,七裏海數萬畝蘆葦生長逐年退化,產量不足歷史做好水平的三分之一。由於大面積蘆葦生長退化,使得大量候鳥沒有棲息地和隱蔽場所;也造成了七裏海溼地「綠肺」功能的減弱。現在,疏通了水系、引進了水源,蘆葦再現了勃勃生機,普遍長高了,長壯了。據測算,每年畝產可增加200-300斤,也有效提升了七裏海溼地的「綠肺」功能。
瀕危物種得到保護和繁殖
野大豆
益母草
中華補血草
實施溼地修復工程後,經監測,溼地野生植物達到153種,且覆蓋面積明顯增加。6萬畝溼地植被遏制了逐年退化趨勢。野生植物群落,包括香蒲、荊三稜、稗子草等,過去僅有少量分布,如今已形成眾多的片區集中分布。其他野生植物,如荇菜、紅蓼、地膚、鹽地鹼蓬、馬齒筧、苦苣菜、蛇床、車前、蒲公英、益母草等,均得到保護和恢復。尤其是一些瀕危物種,如列入《中國珍稀瀕危保護植物名錄》的野大豆,以及在天津乃至華北地區都極其罕見的野綠豆、中華補血草、酸漿、倒地鈴、羅布麻等物種均得到有效保護與繁殖。
七裏海溼地重新成為鳥的樂園
近年來,隨著七裏海溼地生態環境的改善與提升,鳥類大量增加。根據綜合考察和監測結果分析,七裏海溼地區域鳥類監測共記錄到19目251種。其中國家Ⅰ級保護鳥類6種,國家Ⅱ級保護鳥類23種。對比2015年-2019年5年間的鳥類種數變化可知,5年間鳥類種類保持穩中有增的趨勢。其中2015年共記錄鳥類128種,2016年記錄125種,2017年記錄135種,2018年記錄144種,2019年記錄176種。觀測到的數量由幾年前每年20-30萬逐步增加到現在的40-50萬隻,七裏海溼地逐漸成為鳥的樂園。目前,除了普通鳥類,東方白鸛、大鴇、白琵鷺、天鵝等國家一二級保護鳥類也都成為常客,而且數量大幅度增加。今年一次性觀測到東方白鸛1400多隻,天鵝600多隻,白琵鷺400多隻;曾在七裏海消失10多年的珍惜鳥類震旦雅雀、中華攀雀、文須雀、北長尾山雀等又重返七裏海。
相信隨著七裏海溼地保護修復工作的持續推進
未來她會呈現出更美好的樣子
讓我們一起期待吧
迎難而上 雙戰雙贏——2020區長訪談
特別節目時間表
播出時間
2020年5月18日—6月24日
(每周一至周三)上午8:10—9:30
直播平臺
天津新聞廣播(FM97.2 AM909) 津雲客戶端
電視播出平臺
天津廣電網絡導視頻道
網絡傳播平臺
天津廣播、津雲《說政事》、新浪天津、網易天津、搜狐天津、騰訊新聞、抖音等
期待您的關注和參與!
策劃 | 朱旭 孫陽
記者 | 靳鑫 周萌 楊凱程 顧穎
原標題:《聚焦 | 天津七裏海溼地的鳥都回來了嗎?》
閱讀原文
關鍵詞 >> 媒體號
特別聲明
本文為澎湃號作者或機構在澎湃新聞上傳並發布,僅代表該作者或機構觀點,不代表澎湃新聞的觀點或立場,澎湃新聞僅提供信息發布平臺。申請澎湃號請用電腦訪問http://renzheng.thepaper.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