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來回顧一下盤面,周二早盤,三大股指集體高開,開盤市場陷入頹勢,滬指橫盤震蕩,深成指、創業板指雙雙走弱,後者跌近1%。午後,指數拉升,滬指和深成指先後翻紅,創指跌幅縮小。總體上,市場賺錢效應一般,兩市總成交額較昨日稍稍放大。截至收盤,滬指報2921.40點;深成指報11112.50點;創指報2145.29點。兩市漲停84家,跌停5家,兩市上漲2330家,下跌1306家,兩市合計成交7721億,量能同比周一基本持平。
從個股的漲跌來看,雖然指數出現了高位的窄幅的震蕩,但上漲的家數還是明顯大於下跌的家數,只是漲停的家數相對於周一有所減少,但總體表現的還是不錯。兩市的成交總量基本和周一持平,沒有出現明顯的萎縮,這是個很好的想像,有利於短期獲利盤的換手,只要成交量能維持在7000以上方的水平,就會給後期市場再度上攻打下基礎。
我們在上一篇文章中談到,三大指數雖然都再次的站上了中短期趨勢線,但又面臨到新的問題,就是在分時周期上出現了多周期的鈍化,截止到周二收盤,沒有太明顯的變化,各分時周期都處在鈍化的過程中。有朋友們會問到什麼是鈍化?什麼是鈍化鈍化消失?什麼是結構形成?接下我們就它們之間的關係做一下闡述:
從循化的角度來說,市場分為新生. 鼎盛. 和衰退。從平衡的角度來講就是上升對應下跌,上升的新生. 鼎盛. 衰退,就是上升過程,上升走完,走下跌。下跌也有新生. 鼎盛. 和衰退。鼎盛應該是最快最猛烈的,速度上有差異,比新生和衰退都快。這個能理解吧。如果速度從猛烈到衰退,就是鼎盛到衰退的過渡過程。急漲,回調然後再漲的時候速度放緩就是進入到衰退。衰退怎麼才能量化呢?我用定量結構來量化,鈍化就是量化的標準。
但鈍化是一個過程,價創新高而指標中的macd的dif值不創新高,就開始出現鈍化。在鈍化的過程中後面會出現兩種情況,一種鈍化消失,表現在價格上就是價格再次快速上漲,那就還是鼎盛階段。一種是形成頂部結構,表現形式就是價創新高,而指標中的macd的dif值不創新高反而形成轉向 向下到死叉。轉向向下形成頂結構的概率是百分之70,死叉是百分之形成。【這中間牽連到頂結構的級別,這到後期找時間再說】。衰退是一個過程,衰退的時候,就是整個上升的結束。一個趨勢的結束。就是另一個趨勢的開始。上升衰退的結束,就是下降的新生。然後再走鼎盛,然後走下降的衰退,然後就是衰退的結束。再上升的開始。往復的循環,就是行情的,波動。鈍化就是衰退的量化,結構的形成,就是衰退就是的量化。一個趨勢的結束,另一個趨勢的新生,就是轉折點。先衰退。然後又加速,就是鈍化消失。先衰退,然後轉折點形成,就是結構形成。
除了 周而復始,生生不息,大周期套著中周期,中周期套著小周期,就是級別。再分析一下不同周期共同作用在當下,就是盤面的盤口。道理一通百通。最後就是理解和執行,這就是規則。共同的轉折點,是不同周期的重疊,形成的作用力。量化和結構形成,是數學的部分。平常看的漲了,跌了,位置呀,形態,量和指標等等都是現象的部分。以上就是鈍化,鈍化消失,結構形成和新生,鼎盛和衰退的關係。
從當下的大盤來看,從60分鐘到120分鐘都有鈍化,如果周三走強日線大概率也會有鈍化。我看了各個周期的頂部鈍化,級別並不算大。鈍化後面只有兩種可能,要麼結構形成要麼鈍化消失。如果結構形成,當下價格到趨勢的距離比較近,再次下破趨勢的概率還是很大;如果鈍化消失,不僅趨勢短期無憂,並且在一定的時間內沒有結構。關鍵看漲速,漲速快傾向於鈍化消失,漲速慢傾向於結構形成。
綜上所述:近兩天重點關注的就是漲速,不要主觀臆斷,鈍化的消失和結構形成是能看得到。耐心等結果的出現。有些時候耐心點會給你一個意想不到的驚喜。
每天我們都會有技術方面的文章和大家交流分享,敬請「關注,收藏」以便後期回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