阜新地區蒙古族探源 (上)
王紫晨
話說元太祖十五年(1220年)晚春的一天,一支浩浩蕩蕩的蒙古大軍帶著家眷從錫林郭勒大草原開向遼西的醫巫閭山,為首的將軍身材高大魁梧,憨厚淳樸的臉上依然透出幾分威嚴。他叫別裡古臺,是成吉思汗同父異母的的弟弟,被成吉思汗封為廣寧王,是去廣寧(今北鎮)赴任的。當隊伍路過醫巫閭山北麓一個丘陵環抱的盆地時,別裡古臺和他的屬民被這裡開滿黃花的草甸子深深吸引住了,就叫此地為「細河塔拉」(開滿黃花的草甸子)。細河塔拉也就是阜新盆地。後來別裡古臺的一部分屬民就在細河塔拉駐牧下來。這部分屬民由於是跟隨別裡古臺這位「汗阿巴嘎」( 汗,皇帝;阿巴嘎,叔叔)即皇叔而來,因此被稱為「阿巴嘎那日」,也就是「叔叔們」。「阿巴嘎那日」也就成為他們的姓氏,後來簡化為「安」( 安、阿諧音)。據《阜新市少數民族志》記載,他們是最早定居在阜新地區的蒙古人。他們和內蒙古錫林郭勒盟阿巴嘎旗的蒙古人有著深厚淵源的血緣關係。
傳說蒼狼和白鹿是蒙古人的祖先。《蒙古秘史》開篇就有:「成吉思汗的祖先,是承受天命而生的孛兒貼赤那和妻子豁埃馬蘭勒一同過騰汲思海至斡難河源頭的不兒罕山前住下,生子名巴塔赤罕。」巴塔赤罕,就是成吉思汗家族的始祖。其實,「蒼狼」和「白鹿」都是人名。「蒼狼」和「白鹿」在蒙古語中分別讀為 「孛兒貼赤那」和「豁埃馬蘭勒」,漢譯《蒙古秘史》時把「孛兒貼赤那」和「豁埃馬蘭勒」譯成「蒼狼」和「白鹿」了。蒼狼和白鹿也是蒙古人的圖騰。
在蒙古民族族源的問題上,現代、當代多數學者認為蒙古族出自東夷族東胡一支。東胡,是包括同一族源、操有不同方言、各有名號的大小部落的總稱。據司馬遷《史記》記載:「在匈奴東,故曰東胡。」4世紀中葉,鮮卑人的一支,自號「契丹」,生活在潢水和老哈河流域一帶。居於興安嶺以西(今呼倫貝爾地區)的鮮卑人的另一支,稱為「室韋」。在突厥文史料中,稱室韋為「達怛」(韃靼)。由於室韋諸部中蒙古部的強大,「達怛」 (韃靼)一名逐漸又被「蒙古」所代替,成為室韋諸部的總稱。文字記載蒙古之稱謂,始見於《舊唐書》,稱作「蒙兀室韋」,是室韋的一個部落,居住在額爾古納河以南地區。 12世紀時,這部分人子孫繁衍,氏族支出,漸分布於今鄂嫩河、克魯倫河、土拉河三河上源和肯特山以東一帶,組成部落集團。
12世紀,蒙古部首領鐵木真連續擊敗蒙古高原各部落,統一了蒙古。南宋開禧二年(1206年),鐵木真在斡難河畔舉行大聚會,建大蒙古國。鐵木真被推戴為蒙古大汗,號成吉思汗。於是「蒙古」由部落名開始成為民族的族稱。大蒙古國隨即統一了中國北方,此後在成吉思汗的率領下不斷西徵,先後建立了欽察、察合臺、窩闊臺、伊兒四個屬國(汗國)。打通了亞洲和歐洲的陸路交通線,促進了東西方文化和經濟的交流。元世祖忽必烈建立元朝(1271~1368年)並統一全國。空前統一而強盛的元朝,確立了現代中國的版圖,鞏固和發展了我們多民族的國家。
元至正二十八年(公元1368年),元朝滅亡,殘餘力量退居蒙古草原,史稱北元。蒙古分為東西兩部:東部蒙古遊牧於漠北和漠南,其首領為元室後裔,被視為蒙古的正統;遊牧於漠西的瓦剌部被稱為西蒙古,與東蒙古有姻親關係。明永樂二年(1402年),北元去國號改稱韃靼。15世紀,漠南蒙古被成吉思汗第十五世孫達延汗重新統一。16世紀,漠南蒙古西部的土默特部崛起,其首領阿拉坦汗(即俺答汗,達延汗三子巴爾斯博羅特之子),迫使蒙古大汗達賚遜(達延汗長子圖魯博羅特之孫)率察哈爾部遷徙遼東。阿拉坦汗在駐地庫庫和屯(今呼和浩特)修建城郭,商旅幅湊,成為漠南蒙古地區政治、經濟、文化中心。明末清初。蒙古處於分裂割據狀態,以大漠為界,分為漠南蒙古(內蒙古)、漠北蒙古(喀爾喀蒙古,外蒙古)、漠西蒙古(厄魯特,即瓦刺,新疆地區蒙古人)三部分。清代在蒙古族地區建立盟旗制度,或編旗設置總管加以統治。
早在元太祖九年(1214年)十月,成吉思汗令大將木華黎統率大軍徵討遼西,攻打懿州(今阜新蒙古族自治縣塔營子鎮),年底懿州陷落。不久蒙古大軍撤軍,懿州復歸金國。元太祖十一年(1216年)七月,木華黎第二次攻陷懿州。元朝設懿州路,轄興中、義州二州,範圍包括今阜新全境及康平、法庫、朝陽、義縣部分地區。14世紀80年代,木華黎裔孫納哈出為北元丞相,帶領20萬軍民鎮守遼東。明洪武二十年(1387年),納哈出歸順明朝南下後,其蒙古軍民的一部分留在了阜新地區。納哈出先祖為木華黎,其後裔蒙古人一般以「李」為姓氏。
2000年第五次全國人口普查,阜新地區蒙古族為220422人,佔全市總人口的11.66%。追朔其祖先來源,主要為蒙古貞、兀良哈、土默特、察哈爾、科爾沁等5部。
蒙古貞史稱蒙古勒津。距今大約1200多年以前,成吉思汗的十三代先祖孛兒只吉歹蔑兒幹娶忙豁勒真(蒙古勒津)豁阿為妻。孛兒只吉歹蔑兒幹與忙豁勒真豁阿夫婦二人為得姓受氏之祖,成吉思汗的黃金家族以「博爾濟吉特」為姓氏(其後裔漢姓為「寶」、「包」),是從孛兒只吉歹蔑兒幹與忙豁勒真豁阿得姓受氏開始的。
蒙古勒津就是古老而強悍的蔑爾乞部落,蒙古高原五大部落(塔塔爾、克列 、乃蠻 、蔑兒乞 、蒙古豈顏)之一,曾經是成吉思汗蒙古豈顏部的勁敵,被成吉思汗打敗後,蔑爾乞部一部分西逃,後融入哈薩克等民族,一部分留駐在阿爾泰山以北遊牧,經新疆博爾塔拉,到北元時期遊牧到內蒙古河套地區,這就是蒙古勒津。蒙古勒津部落與土默特部落長期和睦相處,共同遊牧在陰山腳下。「敕勒川,陰山下,天似穹廬,籠蓋四野。天蒼蒼,野茫茫,風吹草低見牛羊」,描寫的就是那裡的情景。
15世紀,被稱為中興烈祖的蒙古大汗達延汗將四分五裂的漠南蒙古各部重新統一起來,他將蒙古分為左右兩翼,每翼各設三個萬戶,蒙古勒津(含土默特)為右翼三個萬戶之一。蒙古勒津部落以它的強悍實力幫助達延汗完成了統一蒙古的大業。蒙古勒津有一個強悍的首領火篩(一譯「浩賽」)。火篩是蒙古滿都古勒大汗的東床佳婿,被稱為「火篩塔布囊」(塔布囊,娶成吉思汗後裔女子之蒙古貴族爵位)。火篩驍勇善戰,勇武絕倫。火篩無嗣,蒙郭勒津部落的領導權就落在達延汗四子阿爾薩博羅特手中,以後阿爾薩博羅特又傳給其侄子阿拉坦汗。
蒙古勒津部落與達延汗三子巴爾斯博羅特的兒子阿拉坦汗(明史稱俺答汗,蒙古三位小汗之一)始終保持著一種特殊關係。因阿拉坦汗在三歲時曾寄養於蒙古勒津部落,故此阿拉坦汗長大後一直統轄土默特和蒙古勒津部落。
阿拉坦汗之子辛愛黃臺吉(臺吉,成吉思汗後裔之爵位)與阿拉坦汗政見不同,遂於明朝嘉靖中期率領土默特之一部和蒙古勒津部從河套地區遷徙到宣府(今河北張家口市宣化區)邊外,駐牧於瓦房溝、滿套兒等地(今河北省豐寧縣一帶)。明萬曆三十年(1602年)後,住在龍門所(今屬河北張家口市赤城縣)口外的土默特之一部,由阿拉坦汗曾孫鄂穆布楚琥爾統領,與蒙古勒津部落合兵一處駐牧。17世紀初,住在遼東的蒙古大汗察哈爾林丹汗力量漸強,便開始徵討蒙古各部,意圖統一蒙古。林丹汗在與蒙古各部徵戰的十幾年中,迫於後金凌厲攻勢而西進。這時,鄂穆布楚琥爾率部與蒙古勒津部落開始向東遷徙至今朝陽、阜新地區定居。土默特部定居於朝陽地區,蒙古勒津部定居於阜新地區。蒙古勒津部落從河套地區遷移到阜新地區,先後經歷了120多年時間。民間認為:吳、白、武、包、齊、韓、海為蒙古貞七大姓氏,也有的認為吳、白、武、包、齊、戴、海為蒙古貞七大姓氏。
當蒙古勒津部落三萬餘眾東遷來到阜新的時候,兀良哈部落的莽古岱從喀喇沁遷到這裡已有30多年,莽古岱之孫善巴就接管了蒙古勒津部落。後金天聰三年(1629年),善巴率其屬眾歸順後金。崇德元年(1636年),善巴被封為達爾漢鎮國公。第二年,借土默特部落之名建土默特左、中(1638年撤銷)、右翼三旗,任命善巴為左翼旗的札薩克,土默特左翼旗統轄蒙古勒津地區。土默特左翼旗疆界東至繞陽河接彰武界,西至北票接土默特右翼旗界,北至北大河接庫倫旗界,南至柳條邊接義縣、北鎮、黑山界。雖然土默特左翼旗的旗主是兀良哈部落人,但是百姓中卻是蒙古勒津部落居大多數,因此民間習慣稱土默特左翼旗為「蒙古勒津」,現在叫蒙古貞。
兀良哈部原是森林百姓,於9世紀徒居今蒙古國東南部的肯特山。明朝中葉,兀良哈三衛(泰寧、福餘、朵顏)由北南移,後來兀良哈三衛被察哈爾、科爾沁、喀喇沁分別吞併,泰寧衛即「往流部」退居西剌沐倫河上遊稱翁牛特,福餘衛即「我著部」退回嫩江流域恢復了郭爾羅斯的稱呼,惟以兀良哈人為主的朵顏衛一直固守在南下以後所佔據的長城以北至大寧地區的丘陵地帶,並且利用其有利地形與宗主部落喀喇沁保持著半獨立地位。
兀良哈氏人的先祖為成吉思汗的大將者勒蔑。者勒蔑累建功勳,成吉思汗就把自己的獨生女兒華蔭公主下嫁給了者勒蔑的兒子,成吉思汗還旨令其後人與者勒蔑後裔累世聯姻,因此者勒蔑後人被稱為塔布囊,清代為貴族爵位。土默特左翼旗首任扎薩克善巴為者勒蔑第十三世孫。兀良哈氏分為兩股遷入蒙古貞地區。善巴一股落腳於蒙古貞的東部,善巴本人住於今阜新蒙古族自治縣國華鄉後官營子,蒙古人稱該村為「葉赫各日」(意為大屋)。善巴的近支,居住於今大固本鎮吐拉尺村和細河區四合鎮四官營子。清順治年間,為鞏固滿人之後方盛京故地,修築柳條邊牆,強令邊內蒙古人遷到邊外來,又割繞陽河以東做為養息牧場,善巴所轄地域大大縮小,旗府所在地也偏離轄地中心,因而把旗府一度遷到今富榮鎮貝力房村。由於善巴及其後人對當地百姓過度盤剝,所以山南的蒙古民眾群起暴動,放火焚燒了新建的府衙,驅趕了山南所有的兀良哈氏人。在額爾德木圖貝勒時期,向西遷府衙到今七家子鄉舊貝營子。乾隆三年(1738年),定居今王府鎮。
兀良哈氏人的另一股,由善巴的堂兄弟瓦思喇姆帶領,落腳於西部,起初棲居於大青山腳下的丹桂營子村(今屬蜘蛛山鄉)。這股的後代現今分別居住在蒙古貞西半部的艾友營子,北半部的高束臺、烏蘭毛都、好力營子等地。
蒙古貞地區的兀良哈氏以「兀」的諧音字「吳」、「烏」為姓氏。他們與喀左蒙古族自治縣、凌源、建平的蒙古人,即喀喇沁蒙古人為近族。
1959年,遼寧省劃北票縣的於寺、化石戈、紫都臺公社歸阜新蒙古族自治縣管轄,因此,這幾個公社(含今太平鄉)祖先原屬土默特部的蒙古人就成為阜新地區蒙古人的一部分。
土默特又稱禿馬惕,來自西伯利亞原始森林的百姓,成吉思汗統一蒙古後,派長子朮赤降服了禿馬惕部落,後隨窩闊臺汗伐金時南遷至內蒙古陰山腳下的大草原。明代,禿馬惕以土默特一名而聞名,在成吉思汗後裔阿拉坦汗統領下與明朝建立了經濟貿易往來,阿拉坦汗被明朝封為順義王。明朝嘉靖中期,阿拉坦汗長子辛愛黃臺吉率領其所屬的一部分土默特人和蒙古勒津部一起東遷到薊州邊外,駐牧於現河北省豐寧縣一帶。明萬曆九年 (1581年),阿拉坦汗病逝,辛愛黃臺吉回到土默特阿拉坦汗駐牧地歸化城(今呼和浩特),繼承了順義王位,史稱西土默特。河北豐寧縣一帶的屬部由其子噶爾圖統領。
從1544年到1634年,蒙古大汗之位一直穩固地在達延汗的長支後裔察哈爾部中傳承。至噶爾圖之子鄂木布楚琥爾時期,所部受察哈爾部林丹汗和明朝兩面夾擊,為了躲避戰亂,在鄂木布楚琥爾帶領下東遷到遼西朝陽,後被皇太極編為土默特右翼旗,鄂木布楚琥爾任首任扎薩克,與土默特左翼旗並稱東土默特。王府開始設在北票下府,後遷至黑城子。
阜新地區土默特蒙古人與今內蒙古呼和浩特市土默特左旗、包頭市土默特右旗的蒙古人為近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