遼寧的巴爾虎旗人
1688年(康熙二十七年),喀爾喀土謝圖汗部、車臣汗部先後被噶爾丹擊潰後,巴爾虎牧地亦遭戰亂之侵擾。噶爾丹當時曾派人到巴爾虎部誘降。巴爾虎部首領明知力不能敵,又恥與降服,乃殺噶爾丹之使,隨車臣汗部南下歸清,暫牧於張家口外,旋又徙與科爾沁牧地。
1690年(康熙二十九年)8月,清軍在烏蘭布通擊敗了噶爾丹。在這幾年間,巴爾虎人流離失所,飽嘗了背井離鄉和戰亂之苦。1692年(康熙三十一年)經議政王大臣議奏:「巴爾虎人生計艱難,請移往盛京等處披甲吃糧,以期有益。」在大連地區發現巴爾虎赫氏碑和《巴爾虎本源考》(手抄本),為我們提供了一些珍貴的參考資料。其碑文如下:
巴爾虎系駐防,原籍卡勒卡(今喀爾喀蒙古)四部落七旗。男婦共五千餘口,壯丁一千二百七十三名,移奉天遼陽以西,……由奉天將軍奉請,領其披甲,於康熙三十一年九月二十三日奉聖旨,依議著塔旺扎布襲為二等佐領,額爾得尼代青、卡勒唐襲佐領,欽此。著百丁為一佐領,每佐領領催、兵五十五名,餘下作為附丁,歸上三旗兼管。由此選其堪挑佐領者擬以陪奉請引見,編為十佐領,撥往復周、熊嶽、遼陽、開原、岫巖、鳳凰城、金州各一佐領,奉天三佐領。
觀此碑文,所記與《盛京通志》所記略同。碑文中提到的三個人名,也均見諸《巴爾虎本源考》。《巴爾虎本源考》中有:「洪闊爾代青之子塔旺扎布、孀局媳婦烏裡巴、額爾得尼代青附控,原來卡勒卡巴爾虎等,均系管轄之人,祈將我們編為佐領」等語和「達賚桑賽之妻附控,祈將我世使七十名丁出佐領貢給主子,如是著我幼子卡勒唐襲替佐領」等語。由此知塔旺扎布為洪闊爾代青之子,卡勒唐為達賚賽桑之子。從以上記載中,我們也可以知道當初巴爾虎人是志願入旗的。
洪闊爾代青即《清聖祖實錄》中的「洪俄爾岱青」,《親徵平方朔漠方略》中作「洪俄爾戴青」,系車臣漢碩壘之孫。達賴賽桑即「達賚宰桑」,屬洪俄爾岱青部下。洪俄爾岱青是在車臣漢等部被噶爾丹擊潰之後,較早南下歸附清廷的外蒙王公之一。1688年(康熙二十七年)「噶爾丹誘執洪俄爾岱青屬達賚宰桑,授之檄,令其誘其主。洪俄爾岱青弗從,遣使乞內附。會上幸塞外,駐蹕紅川。洪俄爾岱青率中來歸。」因洪俄爾岱青之母在雅克薩戰役中曾以牛馬軍糧資助清軍,洪俄爾岱青歸附又在諸部之先,故康熙帝對之慰勉有嘉。「二十八年,授扎薩克,渝輯所潰者。二十八年以巴爾虎人肆劫,命尙書阿喇尼往輯,擒其受,詢知洪俄爾岱青及達賚宰桑為噶爾丹所掠,不獲規,洪俄爾岱青兄子罕篤代領其眾。」由此可知二人被掠後,妻子和兒子難以約束部眾,屬下潰散,巴爾虎人乘機肆劫,後被阿喇尼制服。
巴爾虎人與1692年(康熙三十一年)編入八旗滿洲後,巴爾虎人怕被滿洲人輕視,經北京批准,獨立巴爾虎旗衙門,因滿州原有八旗,所以稱巴爾虎為第九旗(仍是正黃旗滿洲)。巴爾虎旗有四品佐領1員、六品驍騎校1員、催領6名管理,馬甲50名。在岫巖的巴爾虎人有兩支分駐於莊河縣吳爐鄉的巴爾虎營子和太平嶺滿族鄉的土城子等地。巴爾虎人的後裔,以寇性為最多。現主要分布於莊河縣的高嶺滿族鄉的來寶溝、曲木房、老蠶場,太平嶺滿族鄉的土城子,吳爐鄉的巴爾虎營子,塔嶺滿族鄉東瓜川,大營鄉的四家子等地。
撥來盛京地區的巴爾虎人均隸於上三旗滿洲旗分(即鑲黃、正黃、正白旗),但各城巴爾虎人均單設旗衙門。盛京地區的巴爾虎人均信佛教(即喇嘛教),應屬新巴爾虎人。
居開原的巴爾虎旗人後裔,主要分布於該縣金構子鄉巴爾虎營子;居遼陽的巴爾虎人後裔,主要分布於該縣城南達子營和首山達子營兩處;居分布於今瓦房店市駝山鄉政府(丁家屯)東北的雙山村赫家營子、鄉政府西南的東虎(東巴爾虎)村及東崗鄉政府(大溝口)東南的西虎(西巴爾虎)村,有康、寇、赫、韓、卜5姓;居金州的巴爾虎後裔主要分布於金州區七頂山滿族鄉,有車、白等姓;居岫巖的巴爾虎後裔,主要分布於今莊河縣吳爐鄉光華村東北的巴爾虎營子、太平嶺鄉的土城子兩處,岫巖縣的巴爾虎胡同也是巴爾虎人的小聚居區。另外,高嶺滿族鄉的來寶溝村也有寇、白、石三姓的巴爾虎人,初居鳳凰城東南蒙古營子,後移居於城西南,有敖、吳、馬、何等11個姓。
在遼寧的巴爾虎旗人的後裔,因在旗時間較長,長期與滿族等相處在一起,經過近二百年的融合,現多數自報滿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