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古時期的祝融被恭為火神,火神之功在於發明掌管火併教人用火,開闢了人類生產生活的新紀元。千百年來火與人類的生產生活息息相關。有文字記載,祝融居在秀嶽衡山,我家雖距衡山幾千裡,同樣也有敬火神的風俗。不知何年何因,老家人把獅子視為火神的圖騰,於是結社玩獅子,成為敬火神的主要活動內容。老家人所玩的獅子,可不是非洲大草原上的真獅子,而是把獅子的形象擬人化和戲劇化,是北方舞獅的一種。
我家在伏牛山下,潁河之源的石道街。石道街是回漢同居村,分東、西兩街,如帶的潁河從村南半環繞向東流去,村東還有一條小河,流到村子東南的盡頭與潁河交匯,兩條河谷的兩岸儘是沃野良田。潁河水澆灌的莊稼,養活了一代又一代的父老鄉親。這裡的人們勤勞、豪放、厚道、爽直、熱愛生活、好集體活動,集體榮譽感很強,好臉面不受辱。在石道街上點年紀的人中找幾個「滑頭」不好找,找幾個「別倔頭」大有人在。
玩獅子就是集體活動,參與玩獅子的人結成的一個組織叫「社」,老家人叫「火神爺社」或"獅子社」。這個「社」是村民自發組織,一代一代向下傳。村人把好玩獅子的人稱為」玩社人」,把領頭玩獅子人家的男主人稱為「社頭」。我父親說舊社會石道街獅子玩得已遠近聞名,日本鬼子來時的1944年,「火神爺社」的物件都被燒了。趕走日本鬼子後,玩獅子的社火才又興盛起來。
凡技都有師,石道街的玩獅子技術是從君召鄉周窪村學來的,把玩獅子玩到爐火純青境界之後,大金店鎮王上村,君召鄉胥店村也曾來拜師學藝。村與村之間的民間文化交流,春節、燈節起會打熱鬧,烘託節日喜慶氣氛等,都離不開玩獅子。相對於鬧歌,旱船,小黑驢,小竹馬,採高蹺,推小車,擔花籃等「文社」,老家人把玩獅子的「社」稱為「武社」。 小村子是玩不起「武社」的。「武社」第一要求是人數多,並且是男人人數多,近幾年才有女子參與玩社,以前是從沒有的。
老家的「火神社」主要有五種職責的人組成,一是鑼鼓銅器隊(有牛皮大鼓若干面,銅鑔,銅鑼,銅鐃組成);二是小鼓隊(有一面小鼓和幾副銅鑔組成);三是舞獅隊(通常為兩人一組,一個玩獅子頭,一個玩獅子尾;又可分為地攤舞獅人和高架舞獅人,也有舞獅子過獨木橋的,也有舞獅子玩梯子的,也有舞獅子踩繩的等);四是「打鬥」獅子的「回回」隊(可能獅子來自西方,回族也從西方來,只有回族英勇的壯青年才能鬥敗獅子之故吧,老家人把逗玩舞獅的人稱為「回回」。);五是梢子棍隊(手持梢子棍維持地攤舞獅的場地空間,為整個舞獅隊壯威,為上板凳高架的舞獅提供安全保障。);其餘人員還有打彩旗的,吹號的,打令旗的,放鞭炮的,上到板凳架上護架的等。出一次社,少說也得百十號人左右。誰參加了村裡的「火神社」,可是一件很榮耀的事哩。
老家「火神社」的功能作用有三大項,一是為石道街的全村父老鄉親提供歡樂;二是以自己的舞獅之長「勾社」,即勾聯外村的「文、武社」來我們村演出;三是外出到繁華的大村、大集鎮表演,提高石道街的知名度,增強石道街人的榮譽感和自豪感。在交通不便,不通電線的數十年中,老家的「火神社」就像一塊磁鐵,緊緊吸引著愛好歡樂熱鬧的鄉鄰們,給我們這個落後的豫西小山村帶來了無盡的快樂。
每年的臘八小年一過,火神社就開始熱鬧起來。找個大點的空院子或幾間閒房子;弄來桌子,板凳,綁根大繩,弄個席筒,找來四口鐵鍘刀對成一個口字放在桌子上;「鬥」獅子用的大刀,長矛,梢子棍,竹繡球等一應備齊;上午,中午,晚上,老年人,中年人,年輕人,小後生都往這裡集。有學打鼓打鑔搧鐃的;有練習沿繩,躥席筒,躥鍘,走獨木橋的;有學練「回回」演技的;有習練地攤舞獅的;有習練上高架舞獅的。長者教,中者練,幼者學,一派生龍活虎的場面。
年三十、正月十五和正月十九晚上,我們村有個風俗叫「送有啦」,火神社的人全員參加,全村臨街的家家掛燈籠,沒有燈籠的也須掛個馬燈。一街兩行都是歡樂的人群,大人孩子,婦女兒童都會跟著」送有啦」的隊伍,那真是「鑼鼓聲聲辭舊歲,燈火盞盞迎新春。」村人以擊鼓驅邪,擊鼓辭舊迎新,擊鼓祈禱人壽年豐,用喜慶的鑼鼓聲迎來「萬紫千紅新歲月;五穀豐登大有年。」 「送有啦」即送給「大有年」之「有啦」。我所知道的鼓歌種類僅有「兩打邊」,「十字跨」,「攢谷」等。老家的「送有啦」不分陰晴天,越下雪「送有啦」隊伍越寵大,鼓聲也越激越喜慶,人們心中都在盼望著「瑞雪兆豐年」的吉兆成真吧。
過了「破五」,我們村的火神社開始出去勾社了,擔著鼓,背著鑔,夾著鐃,提著鑼…,走村串鄉去表演,擔鼓比較固定的人有張小榮,蘇鳥槍,田瓜子;背「獅子皮」比較固定的人叫陳章仁。每個村都有「社頭」,我們村的領社人和被勾社村的社頭一經商定,演出就開始了。常常是吃了早飯出社,晚上七八點鐘才下社回家,全靠兩腳走,自帶乾糧吃,沒有一分錢的報酬。從正月初六開始出社,斷斷續續出社到正月十八。正月十九,凡勾過的社都集中到我們村匯演。正月十五到王上村出社,王上村的領社人會安排我們村的出社人員吃派飯;正月十六到周窪村匯演,周窪村安排吃雜燴菜,白蒸饃和麵湯。這兩個村一個是石道街舞獅的學徒,一個是老師。
至今仍為老家人津津樂道的舞獅共有六次,一是1955年元旦在登封城舞獅;二是1955年農曆正月十六在大金店街舞獅;三是1956年農曆二月初六在臨汝縣夏店街舞獅;四是1969年農曆正月十六再到大金店街舞獅;五是1988年農曆正月十九在潁陽街舞獅;六是1990年農曆正月十七在胥店村舞獅。
1955年在登封城舞獅,除了高架舞獅演技被叫響外,獅子「大參神」尤為奪人耳目,連演三遍,掌聲雷動,叫好聲振天,主要是兩個「回回」真把獅子逗活了,這兩個「回回」是馬金道和孫現周 。
1956年在大金店街演出,一出社,老家的舞獅隊就「」贏了戲」,走在最前邊的是兩桿長號,號聲威武;接著是六個壯年舞獅者的肩頭站著六個小「回回」,每個「回回」都著戲裝扎著長長的「野雞翎」,一入大金店街的西門,就把觀看舞獅的人群引聚得人山人海,街上、房坡上都站滿了人。那兩個吹長號的的是劉太升和蘇黑蘭;六個小「回回」是馬金道,孫現周,範慶雲,倪糠換,張江佔,馬永良。也是在這次演出中馬海臣第一個、也是第一次跳越了四根板凳,開了石道街舞獅的先例。
1956年2月在臨汝縣夏店街的演出中,鄭丙寅可是出了洋相鬧了笑話。他人心眼好,樂觀得很,風趣幽默得很,好開玩笑,也很厚道聰明,在老家舞獅隊中被稱為「五把杈」(即舞獅中的什麼技藝都會)。在臺下他能說會道,口若懸河,演什麼象什麼,維妙維俏。在夏店街演出結束後,夏店街人被舞獅隊的高超演技折服,非要見見舞獅團的「團長」並請「團長」站到桌子上講話。眾人一鼓動,他成了石道街舞獅團的「團長」,也算是為整個舞獅隊「解決難題」吧,無可奈何而又只得欣然接受。正準備跳上桌子講話時,突然兩個婦女手捧大紅花走到眼前並別到他棉襖的胸口處,這一戴花不打緊,他顫顫巍巍站到桌子上,臉紅脖子粗,嘴也不會發聲,眼也不敢亂瞅,歪著頭傻站了幾分鐘,又默無聲息地下來了,滿街的人都樂開了懷。須知六十多年前「男女授受不親」在他頭腦中有千鈞重的。多少年之後,村人說起石道街舞獅團的鄭團長,還是快樂得很,親切得很。
在潁陽街和胥店的表演中,陳雙全,範雲龍,劉興,劉佔敏,劉偉,張二娃,孫振華,孫國宏等人的演技可是出盡了風頭。
石道街舞獅的地攤表演形式有大刀打獅子,梢子棍打獅子,三股鍤打獅子,長槍(矛)打獅子,大參神,小參神,繡球逗獅子,獅子過獨木橋,獅子踩繩,獅子玩梯子等;「回回」們除了打逗獅子外,表演的形式有躥桌子,躥鍘,躥席筒,蠍子爬爬等。上架獅子的表演形式有獨板凳,兩根板凳,三根板凳,四根板凳,鐵椅子,「拔武官」(幾張方桌撂起來,最上為一個小馬扎凳子,兩人披獅子皮在上面表演),南天門,靠山尾,三根板凳上雙獅子等。
在傳統文化裡獅子是瑞獸,驅邪淫,降妖魔。我一歲多時多病,1968年農曆正月十九下午,正值街上大會玩獅子,我大伯父劉老憨把我放到街中央,讓獅子「吃」。老年人說獅子吃進去,從尾處「屙出來」不好,必須再吐出來,孩子的「災辰」才算消完了,我就是被「獅子」吃了又吐了出來。吃我的舞獅者的獅子頭是君召周窪人,獅子尾是我的表伯程更新。我的這個表伯已下世多年了,玩獅子頭的那個人至今也不知姓名,我應該感激人家的。
我的學生時代,逢上春節出社,只要有機會我都參加,我的伯叔父輩們酷愛玩獅子,我在獅子社裡的角色主要是「擂大鼓」,參加工作後,老家火神社的活動參加的少至又少。近些年,由於人們的觀念變了,娛樂的方式也多樣化了,不計報酬玩獅子的活動很少有人再組織,也組織不起來了,上年紀的玩不動了,年輕人誰願出那憨力呢!?
從我算起,我所聽到見到的老家舞獅者,如果活到今天,最長者該有一百一十歲左右了。石道街的火神社,興盛了那麼多年,今天算是頹廢落幕了,但它作為一種文化記憶,永遠會留在老家人茶餘飯後的談資中,也永遠存留在參與過火神社舞獅活動者的深深懷戀之中。
石道街舞獅的表演形式和高架的擺法,單用文字是不能表述清楚的,你若看不懂,那也無所謂的,權當讀一個陌生的人名罷了,只要讀懂我的那份鄉情,我就知足了。
今年春節,因為疫情,在老家住的時間長,知我略通筆墨文字,許多當年火神社的舞獅者,便囑我寫些這方面的文章。選材構思數月,生怕寫不好,對不住父老鄉親們的心,尤其怕落下哪個人,為解決這個疑慮,我將有關的人員分類如下(因是公開的文章,涉及人又多,只得直呼其名了,若有不恭,見諒。在分類人員中,有的人有多種演技,由於篇幅所限,也只出現一次名字)
領社者和「社頭」:
蘇大亮 張松安 劉老憨 洪和坤
梁大安 王大祥 賀 聚 張鐵庚
蘇章程 陳會仁 劉 偏 趙 財
郭小平 鄭丙寅 韓太平 孫振偉
劉太升 倪 凡 劉少卿 劉先覺
範竟北 張德意 ………。
舞獅者:
吳官升 李老文 趙 運 趙德運
羅蘭子 郝老八 梁耀敏 馬 黑
梁進章 馬文祥 程更新 馬海臣
洪海亮 袁金成 張忠義 張 路
孫尾巴 劉 興 劉佔敏 劉 偉
王長庚 梁 偉 張二娃 孫 民
範雲龍 陳學明 賈同正 陳雙全
陳乾坤 孫振華 孫國宏 李 江
高忠義 孫 傳 ………。
「回回」:
張 三 張根永 羅寶玉 程相卿
馬金道 倪 相 洪和旺 馬永良
劉籮頭 劉 義 倪糠換 孫現周
範慶雲 王 平 ……。
打小鼓:
蘇小法 張江佔 ……。
擂大鼓:
劉海寒 霍大豹 蘇丙超 蘇軍龍
孫小輝 程相臣 楊水山 張國升
張國強 ……。
上述名單是我根據記憶並諮詢有關人員後草列的,若老家的人看到此文後,認為沒有把某人列上,可自行添上的。我寫這篇文章的目的在於留住那點「鄉愁」和「鄉情」,如果將來寫村志時可作為資料參考吧。
2020年11月
劉曙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