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人舊事2020·原創·
記憶中的貓兒石
作者:饒學鋒
重慶市江北區上段的最高處現在叫「鴻恩寺」,過去當地人叫它任家坡。任家坡向南傾斜到嘉陵江邊時陡然下跌成懸崖,懸崖上下那一帶的小地名叫貓兒石,但當地人讀音和寫字卻都是叫「苗兒石」,好像是因為早年的重慶人把貓兒叫做「喵兒」。
原來的苗兒石小學大門旁,真的有一塊酷似貓兒的巨石。站在貓兒石正街方向,遠望那一隻靜靜地趴著的巨大石貓,栩栩如生,讓人難以忘懷。
這裡是生我養我的地方,給我的童年、少年留下了難以磨滅的印象。隨著時代的變迀、年齡的增長,回憶半個世紀以前貓兒石的狀況,我萌發了寫一寫《記憶中的貓兒石》的念頭。
今日的苗兒石小學
我家原來在市中區住,日本侵華對重慶實行大轟炸時,才遷到了江北貓兒石許家灣。
1951年,我在貓兒石出生了。我在那裡長大,對貓兒石的樣子記得非常清楚。
我家住在許家灣羅家院子裡面,是自家修的一幢一樓一底的竹蔑塊夾壁房,面積約100平方米。父母和8個子女共10人居住,還算可以。
羅家院子外面有一個花園,花園四周長滿了茂密的玫瑰花,花園裡還有月季花、水仙花、木荊花和很多不知名的花草,一年四季都能見到盛開的鮮花。尤其是春天,各種五顏六色的鮮花競相綻放,真是美不勝收。
後來,這個花園四周的堡坎條石被政府派人來拆了(說是解放前地主修的),運去修了段上消防隊那幢平房。慢慢地,這個花園就敗落了。
我家院子四周,以前樹木繁多,仿佛是一片森林。最多的是桉樹,以前大家都稱為藥樹。方圓幾華裡內也全是樹木。1958年全國上下大煉鋼鐵,這些樹木被全部砍光了,說是拿去做燃料練鋼。用木柴到底煉出鋼沒有?天知道。
小時候常跟著母親或哥姐到貓兒石街上去,那個年代所有的生活必需品只有貓兒石街上才能買到。我10多歲時,哥哥姐姐因讀書、參軍或工作相繼離開了貓兒石,買米、挑煤等重活自然落在了我的身上了。
從我家到貓兒石街上,首先要經過許家灣堰塘,那是兒童們的天然遊泳場。我們這些孩子都是在那裡學會遊泳的。一到夏天,這裡就是我們的兒童樂園、快樂天堂,是最鬧熱的地方了。
大概是1957年,在與許家灣堰塘隔著一溝水田的地方,建起了一所學校,叫嘉陵中學。學校的下方原有一個寺廟,叫觀音廟,裡面塑有很多菩薩,有的看起很慈祥,有的看起有點可怕。還有一口特別大的鑄鐵古鐘,1958年被砸爛拿去煉鋼鐵了。文革破四舊時,所有的菩薩被紅衛兵全部銷毀了。
大煉鋼鐵時,廟裡就住進了一些人家。我記得有一個推豆腐賣的叫李明山,一家人也在廟裡住。他家生了好幾個女兒,都很乖,一個比一個漂亮。我想,這跟他家住在廟裡有關係吧?那裡風水肯定好,出美女。
過了許家灣堰塘,經過一條蜿蜒的石板路,就到了李家坪(以前叫河嘴)。那裡也有一個堰塘,堰塘的水面上飄著很多浮萍,偶爾能看到幾隻鴨子在遊來遊去。
李家坪有一排平房,第一間房是油臘鋪。中間是消防隊,實際上只有幾件消防用具,沒有專職的消防隊人員;這個房子的主要功能是居民開會用,相當於現在的社區。不過,那時的居民委員辦事不光是兢兢兢業業,而且還是義務的,分文不取。不像現在的社區工作人員,人很多並且工資也還高,看起這些人還洋崴崴的,像正南齊北的國家幹部一樣。
平房的那端是合作商店的館子,2兩糧票8分錢就可以吃一碗香噴噴的小面。不過,那時2兩糧8分錢也不是個簡單的事。
館子的側面就是李家坪的居民食堂。從大躍進到三年饑荒那幾年,政府要求全民吃大鍋飯,不準自行開火做飯。想起那時候在食堂打飯,都巴心不得炊事員舀飯時,飯瓢上巴的飯多掉幾顆在自己的碗裡,舀面塊時多給自己添點麵湯。那個年代,大家都在飢餓中苦度時光。
那時,食堂的饅頭有小手臂那麼粗,40-50公分長,稱為「槓子饅頭」,買2兩饅頭就切近2寸長的一小截給你。有一次,食堂的槓子饅頭被偷兒偷走了幾根,公安局來了些人破案,還動用了警犬,最終還是沒有逮到那個偷兒,反爾還讓警犬吃了一頓飽飯。說實話,當時我內心好羨慕那個偷兒,至少他那幾天不會挨餓了。
食堂的旁邊就是嘉陵中學的大門,但進了大門要走很長一段下坡梯坎,才能到達學校。
順著館子往前走,兩邊都是一些平房,有搬運站的宿舍和其它居民的住房。經過一段小下坡,左邊就是苗兒石小學。
苗兒石小學大概是1936年開辦的私立小學(誰辦的,不詳),解放後自然就是國家的正式小學了。我1958年進苗兒石小學讀書,1964年畢業,我們是學校第22批畢業生,整個學校6個年級,每個年級2-4個班,學生加教師在1000人左右。
1964年重慶江北區苗兒石小學畢業生集體照
順著到貓兒石上街方向的右邊,也就是苗兒石小學的對面,原來是一片墳地。這裡的墳墓和其它地方的墳墓不同,每個墳墓都是3米長、2米寬,卻只有1尺來高,修得都很精緻,並且所有的墳墓排列得很整齊,具體是哪個朝代的不得而知。
後來,這些墳墓全部被毀,原地建起了天原化工廠的9幢2層樓家屬宿舍,大家稱其為新工房。
順著學校往下走,向左一拐彎,就看到了像貓一樣的那塊巨石。居民鄭二娘在苗兒石小學方向修了一間平房,遮擋了巨石的一小部分。
往下走全是石梯坎,這段路好長,兩邊依稀有些平房。拐了好幾個彎,才到達一個小平壩子。然後要過一座木橋,這座木橋橋身約1.5米寬、10來米高、近30米長。橋下是從任家坡、鴻恩寺那座山流下來的山水和天原廠排放的汙水,加上有上萬人的工廠家屬和居民的生活汙水匯集一起,洶湧澎湃,傾瀉而下,直入嘉陵江。那巨大的流水聲還真有點嚇人。
過了木橋,這個地方就是人們所說的鹽酸壩兒了。這裡是天原廠生產鹽酸和三氯化鐵的最後一道工序,就是把這兩種液體成品灌進一個個陶瓷罈子裡。這兩種化學品氣味極大並冒著濃濃的黃煙。所以,這個鹽酸壩兒長年都是煙霧繚繞,臭氣燻天。
鹽酸壩兒很長,中間一條人行道,兩邊都是堆碼著準備灌裝鹽酸和三氯化鐵的罈子,和一排排已經灌滿的罈子。行人經過這段路都會捂著鼻子奔跑而過,不敢停留。而在這裡工作的工人都戴著防毒面具,穿著能防腐的呢子衣服。
堆碼著灌裝鹽酸和三氯化鐵的罈子的鹽酸壩兒
過了鹽酸壩兒,路過一排木結構的穿鬥房子,是街上一些居民住的地方。印象最深的是那裡住有一個老尼姑,左臉有一塊大約直徑5公分的黑記,長年穿著灰色(少數時間穿醬黃色)的尼姑服,戴著尼姑帽,腳上穿白色布襪和大圓口黑色布鞋。最引人矚目的是她脖子上戴著一串烏紅髮亮的佛珠,每顆珠子都有桂圓那麼大,在陽光照射下閃閃發光。老尼姑平常在她家門口售賣一些小食品,如糖果、瓜子、麻花、花生等。當時2分錢就能買到一小包花生,可以享受好一陣子。
過了這排木結構的民房,走過天原廠纜車軌道下的一個通道,往下走20來米,就是滾滾嘉陵江了。江邊停靠著幾條工廠的躉船,但停靠得更多的是上下行駛的過往商船,基本上每條船都是柏木建造。因為以前在重慶,貓兒石算得上是有名的水碼頭。
在離河邊很近的地上,有一個很大的暗溝,大量的白泡子從暗溝裡流入嘉陵江,在江面上形成海綿似的一塊一塊、一團一團,順水漂浮著,直到朝天門都沒有完全消失。後來才知道,那是造紙廠排放的汙水。
再往上走,基本上就是貓兒石正街了。這裡通3個方向3條街,正面是一條100多米長、10來米寬的石梯坎,是貓兒石的主街;向右是一條封閉的街;向左是一條約七八米寬的街。
先說向右這條封閉的街吧,因為這條街不寬,進街的一段頂上都蓋了瓦,所以稱為封閉的街。剛進街口,右邊是貓兒石理髮店,同學朱忠橋、裴富英的父親都是理髮店著名的理髮師。理髮店生意長年都很好,每次去理髮都要排很長的隊。街道的兩邊是一些商鋪和住家戶。
往裡走一點,就是很有名氣的貓兒石茶館。茶館一直生意興隆,冬天早上天不亮,就有好多老者披著棉襖、靸著兩片鞋去喝早茶。那時通訊不發達,消息閉塞,茶館就是個消息集散地,很活躍的地方,常去那裡聽擺龍門陣,天南地北的事情都會知曉。有時能聽到川劇鑼鼓聲和唱川劇的聲音,偶爾也有說書人來講評書。茶鋪裡流行打川牌,沒有人打麻將。
1990年代作者(左)與電視劇《山城棒棒軍》主角梅老坎(龐祖榮,中)合影
茶館的隔壁,是貓兒石肉店。雖然買肉要憑肉票,但每天殺的豬很少,肉還是不夠賣。所以,凌晨三四點鐘肉店門口就排起了長隊。那時肉很便宜,6角8分錢一斤。
肉店隔壁是一家館子,記得那個館子的餈粑塊四四方方的,又大又厚又香還很脆,5分錢一塊。現在就是吃一頓宴席,也不如吃一塊那時的餈粑塊。今天早上我在小區門口吃了兩塊餈粑塊花了4元錢,感覺那餈粑塊很乾癟,又小又薄還不香,難吃!說不定還是地溝油炸的。
這條封閉的街的最裡面,就是以前貓兒石街上唯一的公共廁所。廁所全用木料建造,在那個時代算是修得好的。
左邊這條街,雖然只有七八米寬,但地面全鋪的石板。進入這條街不遠,就有個食店,當地人稱為餘自明館子,是同學餘純芬的父親開的。這個館子生意異常火爆,除了本地人在這裡吃,因為離河邊很近,上下行船的客商也都聚集在這裡吃飯,非常鬧熱。兒時的我每當從這裡路過,總有意放慢腳步,使勁聞一聞從館子裡飄出來的香噴噴的味道。
再往前走20米,也就是館子的斜對面,就是貓兒石聯合診所。兒時的我到了那裡,會自然加快腳步離開,因為診所的醫生每學期都要到學校給我們種牛痘、打預防針,人小怕痛,所以見了醫生就有害怕的感覺。那時,貓兒石的人基本上都在這裡看病,那個時代也沒聽說什麼癌症之類的,一般的病在診所花個一兩元錢都能治好。
一直往裡走,除了一些住家戶,就是貓兒石煤店。煤店有兩臺打煤球的機器,很遠都能聽見機器馬達的轟鳴聲。買煤要憑煤票,買煤的人多,總要排長長的隊。我以前每月都要來這裡買煤,人年輕有點力氣,挑煤不覺得好惱火,可現在不行了,擔不起了。
煤店旁有一條上坡的支路,上面就是貓兒石派出所。我只進去過一次,就是1969年初下鄉當知青時,在那裡辦遷移戶口。當時為我辦戶口的是一位年輕的帥哥戶籍,後來知道他的名字叫劉述凡,好多年以後他調到了我們廠裡,我們成為了好朋友。
煤店的前面,就是貓兒石糧店,大家稱為「水庫糧店」,因緊靠造紙廠的蓄水池而得名。糧店是所有人最熟悉的地方,買米要憑糧票,1角1分4釐1斤。
記得一個冬天的下午,我戴了一雙白色線手套,左手拿著米口袋,右手緊握5元錢和20斤糧票,蹦蹦跳跳、高高興興地去糧店買米。到了糧店,傻眼了,發現手中緊握著的錢和糧票都不翼而飛了,天哪!急得我滿頭大汗,我算是個堅強的人,那時都流出了眼淚。現在就是掉1萬元錢也不會像那樣心痛。
糧店往前走,就有一坡整齊的石梯坎直下到河邊,隨時能看到嘉陵江裡的上下水帆船。也能看到很多縴夫光著身子,其中有些是一絲不掛的,他們使足了勁,把白木帆船拉向上遊,一顆顆豆大的汗珠從他們油黑髮亮的身上掉下來,灑在腳下,高吭的川江號子十分好聽,動人。
輪渡的躉船就在那裡,河對面是化龍橋。過河票價4分,現在輪渡沒有了。當時站在貓兒石這邊,看河對門化龍橋那邊,整個化龍橋地區盡收眼底,錯落不齊的房屋和公路都看得十分清楚,虎頭巖上流下來的那道瀑布也能看見,就連半山腰那著名的紅巖村也依稀可見。
貓兒石最寬闊的一條街,就是長約100米、寬約10米的正街。往上走,右邊是筆直的石壁,上面是天原廠的廠房;左邊是許多商鋪,其中夾雜著幾家住戶。商鋪有裁縫鋪、鐵匠鋪、雜貨鋪等,還有幾個食店,最出名的食店叫「俊華食店」。
整個貓兒石的幾條街上,長年車水馬龍,川流不息。尤其是那石梯主街更是人來人往,絡繹不絕。各個店鋪和過路行人發出的聲音,過往客商和搬運重物的人發出的號子聲,匯集一起,真是人聲鼎沸。整個貓兒石地區一片繁忙,呈現出勃勃生機的繁榮景象。
爬上了正街那坡石梯,上面就比較平坦了,右邊是天原廠區及其後門,左邊是一幢磚房,門頭上寫著「中國人民銀行」六個醒目的大字。我以為只有單位的人才能進銀行去辦業務,所以我從來沒有進去過。
往前走一點,右邊是造紙廠的圍牆,左邊是貓兒石百貨公司,布匹、衣服和很多日常生活用品都只有在這裡才能買到,許多商品也是憑票供應。貓兒石的這個百貨公司,就相當於解放碑的重百大樓了。
和百貨公司相鄰的是貓兒石郵局,那裡我常去,我家大姐二姐寄來的生活費匯款單都要到郵局去領取。
在改革開放以前,整個貓兒石街道的情況就是這樣了。
那時,貓兒石地區的工業算比較發達的,有天原化工廠、造紙廠、通用機械廠和福民麵粉廠。後來通用廠搬走了,又搬來了重慶鑄管廠。這些工廠以前都很紅火。但是。隨著時代的變遷,這些廠和全國的很多國有企業一樣,有的搬遷了,有的垮了,現在這裡所有的廠都不存在了。
以前貫穿這幾個工廠的街道,如:宜家村、皂角樹、黃家石壩、李家坪、鵝項井等,也都不存在了。這幾個廠的後山上有幾幢三角房子,遠看還有點壯觀,現在也消失了。
山上的鴻恩寺、任家坡,以前還有個廖家果園,佔地面積很大,全是種的各種桃樹。每年3月桃花開的時候,粉紅的桃花、白色的桃花,好看極了,很多人都上山來賞花。當桃子成熟的時候,兒時的我們就常去任家坡玩,膽大的娃兒就去偷摘幾個桃子來大家分享,每個孩子都吃得津津有味。
我離開貓兒石几十年了,前不久又去了一趟那裡,感覺是什麼都沒有了,就連我出生的地方也不認識了。
從嘉陵江對岸拍攝的今日貓兒石一角,舊貌換新顏。
嘉陵江上修了嘉華大橋,嘉陵江邊修了濱江路。嘉陵中學、苗兒石小學都不見了。整個貓兒石街道都不見了。看到的是很多新建的高樓和洋房。山清水秀的任家坡,現在除了一些新樓房外,建成了鴻恩寺公園,最高處還建了鴻恩寺,外觀看起很壯觀,裡面沒有塑菩薩,當然更沒有和尚尼姑。
鴻恩寺公園面積很大,園內修了幾座亭子,也修了好幾條象樣的步道,種植了許多植物,尤其是桂花樹和銀杏樹,很大一株一株的,有的胸徑超過1米,不知從哪裡弄來的。還種植了各色花草,到處都是,站在高處看陽光照耀下的公園,真是個五彩繽紛的世界。
出了公園,我又來到以前大家都愛看酷似貓兒那塊巨石的最佳位置,想再看看那隻栩栩如生的巨石貓兒。但是晚了,現在看那塊巨石貓兒,它再沒有昔日的靈氣,它仿佛趴得更低了,像一隻長眠的貓,孤獨地蜷縮在那裡。
唉,以前人聲鼎沸、生機勃勃的貓兒石逝去了。我的眼眶溼了,心裡一陣酸楚。
2019年7月於重慶
作者近照及簡介:
饒學鋒,1969年下鄉到銅梁插隊落戶,1971年招工到重慶101化工廠工作,後為重慶川慶廠,化工局下屬企業,有3000多職工,地址在渝北區洛磧。2011年退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