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照片:1950年代香港九龍石硤尾屋村舊影,香港永遠的城市記憶

2020-12-16 哈歷史

1950年代香港,新九龍石硤尾村徙置戶居民樓,居民多數來自中國大陸,他們大多來自廣東、福建等沿海地區。自1930年代左右來到香港討生活,初到香港大部分住在條件惡劣的棚屋、天台、漁船,甚至露宿街頭。這是一組數碼修復上色的老照片。

隨著難民不斷湧入,棚屋數目越來越多,越來越密集,安全隱患也越來越大。1953年12月25日,石硤尾棚屋區發生大火,5萬多人居住的棚屋付之一炬。

香港政府為安置災民,在原址建成了8棟工字型6層高的居民樓。每戶面積約為13平米,需要住滿5名成年人,10歲以上即為成年人,10歲以下按半名算。

石硤尾屋村居民樓下的藥店、酒行、理髮店等。

建成的居民樓沒有間隔,沒有水電供應,每層的浴室和廁所均為公用。

建成後相鄰的居民樓。

石硤尾屋村裡的小商店門口的小孩子們。

遠處是原本的棚戶區

石硤尾屋村的棚戶區的棚屋。

棚戶區的臨時居民點。

住在棚戶區的小朋友。

棚戶區的一位母親背著一個寶寶。

棚戶區玩耍的小朋友們。

棚戶區的居民和小朋友。

可能是售賣海鮮或食物的老人。

棚戶區的孩子們。

棚戶區的兩家人。

尚在建設的石硤尾屋村居民樓。2005年香港特別行政區政府將石硤尾屋村納入重建計劃。 2006年10月香港政府將石硤尾屋村拆除,將其中一座七層大廈予以博物式保留,成為香港永遠的城市記憶。

相關焦點

  • 你不知道的香港B面 | 一棟公屋邨,半部香港建築史
    從戰前的唐樓和戰後的寮屋,到1950年代的首個私營「出租屋邨」上李屋邨(今樂年花園)及第一代公營房屋石硤尾邨,以至始建於1960年代全港首個大型私人屋苑 ── 美孚新邨,皆座落於深水埗區內。香港的舊式樓房或者說「唐樓」(tong lau)由商鋪和住宅組成,它們是這座城市生活的縮影。同東南亞的店屋類似,這些歷史建築在構成上有一個特徵,地面一層是商鋪,往上是住宅。
  • 歲月·光影 | 香港的公共屋邨,藏著多少尋常人家市井煙火?
    2015年7月第一條被揭發鉛水事件的啟晴邨, 居民到街上取水的情況.荔景邨~2014他的作品收錄在自己的專屬影集《邨越時光——一種屋邨情懷》當中。在他的鏡頭下,香港的屋邨展現出了吸引人的特質:每一片屋邨,從建築構造來看似乎千篇一律,但在光影和色彩方面卻是各具特色;而且,整齊的屋邨建築極富幾何美感。
  • 老照片;八九十年代的香港Beyond樂隊
    #老照片Beyond樂隊的靈魂黃家駒1962年6月10日出生在香港的一個勞工家庭,一家七口住在九龍深水埗蘇屋邨徙置區內一個不到三十平方米的小單位。(六十年代的香港六十年代香港經常出現缺水,大批市民需要提水桶到街喉輪候政府的供水。
  • 香港第一政府公共屋邨──石硤尾邨
    石硤尾大火之後(詳見筆者早前的文章〈香港唯一私營廉租屋邨──大坑西邨〉,載於2020年6月24日《龍週‧九龍故事》),香港政府撥款在深水埗區石硤尾興建多層徙置大廈
  • 九龍寨城,消失的香港記憶
    九龍寨城俯瞰圖這個有著超過300棟高層公寓,由大約3.3萬人居住的香港貧民窟,一直以來都被貧困摧殘著。九龍寨城充斥著有組織犯罪,包括販毒、賭博和賣淫,衛生條件很差和生活服務嚴重不足。經濟的匱乏則通過家庭,企業主,吸毒者和黑幫成員來填充。
  • 深水埗丨關於香港的市井天堂
    深水埗區雖屬九龍但鄰近新界,集兩地風情於一身。深水埗位於旺角的北面,相距只有兩個地鐵站。由於是香港最早期的工商業中心之一,所以在今天看來,似乎被新發展的地域所替代,也正因如此,深水埗能保持其最原始港味。
  • 愛、恨、想的香港屋邨記憶
    紅黃黑灰:石硤尾邨~2016這是香港的公共屋邨,它的由來包含著無奈與溫情,它的美麗與經典是無數赴港旅客必打卡之景。在《我們都是這樣在屋邨長大的》一書的序中,作者之一範永聰這樣寫道。文:Trista Luo拍攝:陳文樺、邱澤銘剪輯:邱澤銘香港的公屋,又稱屋邨,是香港公共房屋最常見的類別,由政府或志願團體興建,出租給低收入市民,是香港絕大多數基層人士的家。
  • 記憶香港,郵輪之旅,巡遊香港九龍
    維多利亞港(英文:)是中華人民共和國香港特別行政區香港島和九龍半島之間的一個海港。世界第三大海港。因為香港是一個天然良港,闊闊水深,所以香港有「東方之珠」、「世界三大天然良港」、「世界三大夜景」的美譽早上11:00。抵達香港。目的地:海洋碼頭(香港九龍尖沙咀海港城海洋碼頭二樓旅客候車廳)。
  • 八十年代香港九龍寨城,三不管地帶的市井生活
    【九龍寨城的公寓樓】香港島淪為英國的殖民地後,清政府在九龍汛建成了佔地七十畝的九龍寨,調兵駐紮。此時,各種船隻在九龍寨地區往來頻繁;亦可監視香港島的英軍。後九龍、新界亦劃歸殖民地,僅九龍寨城(已無駐軍)仍屬清廷。
  • 老照片:1990年代的香港,繁榮發達,堪稱真正的世界一線城市
    香港是一座高度繁榮的自由港與國際大都市,也是中西方文化的交融之地。香港在國際上享有極高的聲譽,被評為世界一線城市的地第三位。香港的繁榮早在上世紀50、60年代就已經開始了。到了90年代達到了一個頂峰。下面一組圖片就是1990年代的香港。圖為1990年代的香港維多利亞港口。
  • 老照片:1950年代澳門,用飛機從香港運黃金,滿街中文招牌
    這是一組拍攝於1950年代的老照片,已經過數碼修復上色處理。圖為:澳門漁村和漁船。 澳門航空運輸機準備運送黃金,通常每周兩次從香港運抵澳門。
  • 香港十八區之九龍城區:望子成龍
    啟德的香港兒童醫院是全港第一家大型兒童綜合醫院,裡面的病房和檢查室都充滿童趣,仿佛來到了迪士尼👇。坐落於九龍塘廣播道的TVB是香港影視的發源地,九龍城區內的九龍寨城是香港江湖的縮影。明星、富豪、江湖在此地融合,這是一個充滿了故事的地方。
  • 香港地名文化
    審視香港地名的變遷,我們認為這離不開香港人口的變遷和香港城市建設的發展,同時還與當地居民社會文化背景有密切的聯繫,因而談論地名的變遷離不開香港社會歷史文化。 香港街道名稱的命名從發展階段上大致可分為三個時期。第一個時期是從香港開埠至中區第一次大規模填海為止,約為1890年以前;第二個時期從1890—1950年止;自1950年至現在為第三個時期。
  • 老照片:50年代的香港,那時已經開始繁榮,滿滿的時代感!
    50年代香港的老照片:尖沙咀漆鹹道的電臺。 50年代香港的老照片:灣仔軒尼詩道。
  • 「香港最地道社區」呼吸脈博:濃鬱人情味引八方客
    記者親歷「香港最地道社區」呼吸脈博:濃鬱人情味引八方客  中新社香港1月20日電 題:記者親歷「香港最地道社區」呼吸脈博:濃鬱人情味引八方客  作者 香企容  由香港旅遊發展局(旅發局)推出的「深水埗—步埗地道」旅遊項目,自去年9月起,向旅客推介多條由本地人推薦的漫步遊路線,讓他們體驗香港基層生活的地道文化
  • 優質香港服務式學生住宿、學生公寓、學生宿舍!
    尚學苑特色專為學界服務獲大學認可及推薦 (包括香港浸會大學、香港城市大學、香港理工大學、香港公開大學等)與多間大學緊密聯繫,並讓大學預訂單位已有多間大學的中外學生入住尚學苑,包括:香港浸會大學、香港城市大學、香港理工大學、香港公開大學、香港中文大學、香港大學、嶺南大學及其他高等學府等。
  • 香港九龍寨城老照片:曾是香港最邪惡骯髒之地,圖9場景令人作嘔
    【九龍寨城】九龍寨城,又稱九龍砦城,被拆遷前位於香港九龍東北部,今啟德機場附近。九龍城寨有著悠久的歷史,最早可追溯到北宋時期,原是抵禦外敵的一個據點。香港淪為英國殖民地後,九龍城寨依舊歸屬滿清派兵管轄,相當於英國殖民地的中國外飛地。
  • 香港383間餐廳涉嫌使用臺灣地溝油 名單曝光(圖)
    (希慎廣場)(香港元八有限公司)香港銅鑼灣軒尼詩道500號53 愛皮西香港中環結志街1號地下54 昌發西環西源裡25號地下55 齒來香西營盤第三街18號地下56 美味屋香港筲箕灣道178號地下57 新記柴灣豐業街5號華盛中心9樓C及D室
  • 老照片:八九十年代廣州從香港引進雙層巴士,車身廣告歸香港所有
    該線路巴士是1989年1月,香港以廣告補償形式,即車輛免費贈送廣州,廣告收益由香港方面賺取。車輛由九龍巴士和中華巴士兩家公司提供。上層收費1元,下層收費5角。269路,廣州火車站——車陂。該線路巴士是1989年1月,香港以廣告補償形式,即車輛免費贈送廣州,廣告收益由香港方面賺取。車輛由九龍巴士和中華巴士兩家公司提供。上層收費1元,下層收費5角。
  • 老照片 | 長沙天心閣舊影
    上世紀 20 年代,當時政府將天心閣建為公園,對外開放,亦是當時長沙唯一的公園。數十年間,公園幾經興衰,園內設施、構築累有增減。筆者新收集到一些天心閣老照片,留下了天心公園隨時代變遷的滄桑記憶。天心閣 1926 年時的老照片並不罕見,但這張人物留影的老照片拍的卻是城牆上天心閣之群閣內景,視覺角度與其他老照片迥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