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0年代香港,新九龍石硤尾村徙置戶居民樓,居民多數來自中國大陸,他們大多來自廣東、福建等沿海地區。自1930年代左右來到香港討生活,初到香港大部分住在條件惡劣的棚屋、天台、漁船,甚至露宿街頭。這是一組數碼修復上色的老照片。
隨著難民不斷湧入,棚屋數目越來越多,越來越密集,安全隱患也越來越大。1953年12月25日,石硤尾棚屋區發生大火,5萬多人居住的棚屋付之一炬。
香港政府為安置災民,在原址建成了8棟工字型6層高的居民樓。每戶面積約為13平米,需要住滿5名成年人,10歲以上即為成年人,10歲以下按半名算。
石硤尾屋村居民樓下的藥店、酒行、理髮店等。
建成的居民樓沒有間隔,沒有水電供應,每層的浴室和廁所均為公用。
建成後相鄰的居民樓。
石硤尾屋村裡的小商店門口的小孩子們。
遠處是原本的棚戶區
石硤尾屋村的棚戶區的棚屋。
棚戶區的臨時居民點。
住在棚戶區的小朋友。
棚戶區的一位母親背著一個寶寶。
棚戶區玩耍的小朋友們。
棚戶區的居民和小朋友。
可能是售賣海鮮或食物的老人。
棚戶區的孩子們。
棚戶區的兩家人。
尚在建設的石硤尾屋村居民樓。2005年香港特別行政區政府將石硤尾屋村納入重建計劃。 2006年10月香港政府將石硤尾屋村拆除,將其中一座七層大廈予以博物式保留,成為香港永遠的城市記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