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棟公屋邨,半部香港建築史
文 / noo
♥
【彩虹邨】
去年10月4日抵達香港,同去的小夥伴就迫不及待帶著專業相機前往打卡,並發朋友圈紀念。我也是基於此知道了彩虹邨。
彩虹邨鄰近港鐵彩虹站,邨如其名,不管晴天還是下雨這裡都能遇見彩虹。它的外牆被粉刷成彩虹的顏色,每一行都是統一顏色,布局整齊,邨內的七條街道以彩虹七色作為首字,創意獨特至極,曾獲得過香港建築師學會銀牌獎。
彩虹邨名副其實,散發著彩虹色彩,除了看到居民在球場上打籃球之外,吸引許多人前來拍照。
我是後來臨近傍晚才赴此網紅地。晚上看不到色彩斑斕的外牆,但是仍然有大量的人在操場上打球鍛鍊。
到達香港,不妨按照自己的喜好,來一次「邨」文化之旅,這場聖地巡禮,會給你帶來不一樣的驚喜。
♥
【李鄭屋漢墓博物館】
一次偶然的參觀,我在李鄭屋漢墓的博覽館裡,看到了香港房屋的變遷。
地址:九龍深水埗東京街41號
現時還設有「此處是吾家:深水埗區房屋發展歷史圖片展」,可透過圖片認識二十世紀深水埗區以至香港的房屋發展。
從寮屋到徙置區到公屋,在深水埗這個博物館裡,展示了一部香港建築史。
♥
在深水埗區內,各類型房屋式式俱備,見證著香港不同時期的社會狀況。從戰前的唐樓和戰後的寮屋,到1950年代的首個私營「出租屋邨」上李屋邨(今樂年花園)及第一代公營房屋石硤尾邨,以至始建於1960年代全港首個大型私人屋苑 ── 美孚新邨,皆座落於深水埗區內。
1、唐樓:最早出現在19世紀晚期,幾乎都是在1935年以前興建的舊房,建造在寬4-4.5米,長12-13.5米的地塊上,有3-5層高,20世紀60年代後逐漸讓位於興起的摩天大廈。
香港的舊式樓房或者說「唐樓」(tong lau)由商鋪和住宅組成,它們是這座城市生活的縮影。同東南亞的店屋類似,這些歷史建築在構成上有一個特徵,地面一層是商鋪,往上是住宅。
2、寮屋:二戰結束後,戰難逃回鄉的香港居民依山搭建或租住簡陋的寮屋,在五、六十年代非常普遍,房舍密集,設施簡陋,易發生火災。
3、徙置大廈:原意是安置受天災或清拆影響的港人,房屋為混凝土大廈。每月的租金僅需十四元,成為災民的安落窩。
4、臨時房屋區:前身為1964年制定的安置區,是兩層高或者只有一層的臨時樓宇。這是一種中轉房,以木材、鐵皮和混凝土建成,為那些未能入住永久房屋的市民提供暫時居所。
香港先後出現80多個臨時屋,但是由於狹小不合時宜,2001年5月31日,位於西貢的最後一個臨時屋清拆,標誌著它的消失。
5、中轉房屋:以混凝土建成,設計較新穎,屋內設施齊備,用來安置未符合入住公屋資格的人。
6、公共屋邨 代表有「公屋鼻祖」石郟尾徒置大廈,徙置大廈一直是香港人的集體回憶,其中的第41座美荷樓被列為一級歷史建築。石硤尾附近還有一座值得一遊的舊建築——石硤尾工廠大廈。
♥
建築是一個城市的靈魂,建築代表著一種文化,也是一個城市的根基。
香港的邨文化歷史淵遠而流長,公共屋邨養活一代代香港人,了解香港的邨文化,就知道了香港的半個歷史。
在長期的發展中,一部分邨屋永遠地退出了歷史的舞臺,而另一部分,則通過重建或者改造,延續著香港的故事。
從這裡可以看到,香港的變遷。
♥
【HK系列】
以行走的方式,
深度挖掘香港的文化,
觸摸其脈搏,體驗非凡香港遊。
陪伴你的悅讀 | readi2014 👇👇
MORE
結緣 | Hello,HK!
記憶香港,追蹤鄧氏宗祠
一天微信30034步遊HK,我打卡了哪些網紅地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