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自古以來已和內地中原文化、歷史緊扣在一起。古時的香港,不但有人聚居,而且到今時今日仍然會找到和中原文化相關的遺跡。1955年8月,香港政府為應付市民對公共房屋的需求,計劃在李鄭屋邨夷平山坡,準備興建徒置大廈,期間發現了一個古墓。
1955年,在李鄭屋邨準備興建徒置大廈,期間發現了一個古墓。
當時香港大學中文系主任林仰山教授(Frederick Sequier Drake,1892年-1974年)率領大學師生,在政府工務局人員協助下挖掘,最終在古墓出土了58件陪葬品,當中包括最少33件完整文物,如石屋模型和各種陶器及青銅器等。然而,墓中並未發現任何骸骨。
在李鄭屋邨發掘出來的古墓經修復後,在1957年6月由華民政務司開放予公眾參觀。
古墓的佈局為「十」字形,一共有4個墓室,分別為前室、後室、右耳室及左耳室。中部為穹窿頂。室入口道在正式出土前已遭破壞。墓室屬磚室墓,由平均長40釐米、闊20釐米和厚5釐米的磚塊砌成。大部份墓磚為素麵,但有部份磚塊的側面刻有10多種花紋及文字,包括「大吉番禺」、「番禺大治曆」等字,研究人員從墓磚銘紋及出土文物等推斷,該墓應建於東漢時期,而刻有「大吉番禺」的墓磚銘紋更是建於漢代的有力證據。另一方面,毗鄰香港的深圳亦發現類似的漢代古墓,因此李鄭屋古墓建於漢代是毋庸置疑的。
古墓室入口道。
當時參考了林仰山等考古學家評估後,市政局加建了鋼筋水泥硬殼,以保護漢墓受風雨侵蝕。漢墓於1957年由市政局接管及開放予公眾參觀,墓內的出土文物都陳列在漢墓旁的展覽館內。1988年12月,李鄭屋漢墓被列為香港法定古蹟。
古墓出土了58件陪葬品,當中包括最少33件完整文物,如石屋模型和各種陶器及青銅器等。
不過,漢代時的香港,理應是荒涼之地,到底是什麼人會在這裡興建墓塚呢?至今仍然是一個謎。有學者推斷這個古墓應是一個東漢貴族墓塚,原因是當時番禺是一個文化落後地區,平民百姓根本沒有能力興建如此規模的墓塚。但亦有意見認為,這可能是當時漢代鹽官的墓穴,因當時有記載有設置鹽官於番禺,古代的香港亦是一個主要鹽場,因此李鄭屋古墓是鹽官的墓塚實也不是足為奇。
古墓的佈局為「十」字形,一共有4個墓室。
由2005年1月起,為紀念漢墓出土50週年,康樂及文化事務署進行一系列的復修工程,包括在墓室頂部加建一個使用聚四氟乙烯物料製成的天幕,防止雨水造成的滲漏,減低被侵蝕的機會,耗資達100萬港元。
2005年1月,墓室頂部加建一個使用聚四氟乙烯物料製成的天幕,防止雨水造成的滲漏,減低被侵蝕的機會。
墓室過去都沒有採取過任何措施去保護,在1970年代香港的教科書所見,當時的墓室外圍亦只是一個長滿草的小山坡。直至到1990年代後期,前市政局才在外加建保護設施,並在墓內裝設控制濕度的裝置。今日漢墓的墓室並不對外開放,但市民可以透過墓室門的玻璃,一睹這個建於東漢時期的墓室的內部情況。
李鄭屋古墓
地址:香港九龍深水埗東京街41號
門票:免費
開放時間:星期一至三、五至六:上午十點至下午六點;星期日及公眾假期:下午一點至六點;逢週四休館。
1954年11月,即將清拆位於李鄭屋的寮屋。
李鄭屋邨是香港其中一個歷史悠久的公共屋邨。而李鄭屋邨前身為李屋村和鄭屋村,處於尖山(或稱鷹巢山)及筆架山(畢架山)的山腳交匯。而在清代已有長沙灣李屋村的記載,當時以村中大姓命名村名已非常普遍。
1956年11月,建成的李鄭屋邨第三期徙置大廈。
而1950年代為西洋菜田及木屋區,自1953年,石硤尾木屋區大火後,政府先後在石硤尾、大坑東及李鄭屋興建徙置大廈來安置災民。1955年,在把李鄭屋開拓成徙置區時,在原擬興建C座及D座的位置意外地發現一座東漢時期古墓,現建有李鄭屋漢墓博物館作永久保存。 所以李鄭屋村落成時是缺去C、D兩座。而保育古墓後,餘下的土地改建成官立小學、一個公園和最後的V座。
1958年5月,李鄭屋邨開辨的一所新官立小學。
1980年代,香港房屋委員會決定將李鄭屋徙置區分期重建成當時的新型公共屋邨,興建10幢公屋和兩個特別設計的居屋屋苑寶麗苑及寶熙苑,歷時接近14年。公屋並以中國傳統品德人格命名,例如:信義樓、和平樓、忠孝樓、仁愛樓、和睦樓、廉潔樓、禮讓樓、道德樓、孝廉樓和孝慈樓;以及在原址興建一個公園和在漢墓附近興建漢花園。
1980年代,重建成當時的新型公共屋邨,公屋並以中國傳統品德人格命名,例如:信義樓、和平樓、忠孝樓、仁愛樓、和睦樓、廉潔樓、禮讓樓、道德樓、孝廉樓和孝慈樓。
尚有【港古】相關連接:
【港古】盤踞香港的女海賊王鄭一嫂
【港古】香港交易大堂:見證一個《大時代》的結束
【港古】香江風月夜——尖東銷金窩
【港古】英王妃黛安娜的好友、港英最後貴族——鄧永鏘
【港古】官塘與鹽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