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港古】擁有漢代遺跡的屋邨——李鄭屋邨

2021-02-13 香港薈


香港自古以來已和內地中原文化、歷史緊扣在一起。古時的香港,不但有人聚居,而且到今時今日仍然會找到和中原文化相關的遺跡。1955年8月,香港政府為應付市民對公共房屋的需求,計劃在李鄭屋邨夷平山坡,準備興建徒置大廈,期間發現了一個古墓。

1955年,在李鄭屋邨準備興建徒置大廈,期間發現了一個古墓。

當時香港大學中文系主任林仰山教授(Frederick Sequier Drake,1892年-1974年)率領大學師生,在政府工務局人員協助下挖掘,最終在古墓出土了58件陪葬品,當中包括最少33件完整文物,如石屋模型和各種陶器及青銅器等。然而,墓中並未發現任何骸骨。

在李鄭屋邨發掘出來的古墓經修復後,在1957年6月由華民政務司開放予公眾參觀。

古墓的佈局為「十」字形,一共有4個墓室,分別為前室、後室、右耳室及左耳室。中部為穹窿頂。室入口道在正式出土前已遭破壞。墓室屬磚室墓,由平均長40釐米、闊20釐米和厚5釐米的磚塊砌成。大部份墓磚為素麵,但有部份磚塊的側面刻有10多種花紋及文字,包括「大吉番禺」、「番禺大治曆」等字,研究人員從墓磚銘紋及出土文物等推斷,該墓應建於東漢時期,而刻有「大吉番禺」的墓磚銘紋更是建於漢代的有力證據。另一方面,毗鄰香港的深圳亦發現類似的漢代古墓,因此李鄭屋古墓建於漢代是毋庸置疑的。

古墓室入口道。

當時參考了林仰山等考古學家評估後,市政局加建了鋼筋水泥硬殼,以保護漢墓受風雨侵蝕。漢墓於1957年由市政局接管及開放予公眾參觀,墓內的出土文物都陳列在漢墓旁的展覽館內。1988年12月,李鄭屋漢墓被列為香港法定古蹟。


古墓出土了58件陪葬品,當中包括最少33件完整文物,如石屋模型和各種陶器及青銅器等。

不過,漢代時的香港,理應是荒涼之地,到底是什麼人會在這裡興建墓塚呢?至今仍然是一個謎。有學者推斷這個古墓應是一個東漢貴族墓塚,原因是當時番禺是一個文化落後地區,平民百姓根本沒有能力興建如此規模的墓塚。但亦有意見認為,這可能是當時漢代鹽官的墓穴,因當時有記載有設置鹽官於番禺,古代的香港亦是一個主要鹽場,因此李鄭屋古墓是鹽官的墓塚實也不是足為奇。

古墓的佈局為「十」字形,一共有4個墓室。

由2005年1月起,為紀念漢墓出土50週年,康樂及文化事務署進行一系列的復修工程,包括在墓室頂部加建一個使用聚四氟乙烯物料製成的天幕,防止雨水造成的滲漏,減低被侵蝕的機會,耗資達100萬港元。

2005年1月,墓室頂部加建一個使用聚四氟乙烯物料製成的天幕,防止雨水造成的滲漏,減低被侵蝕的機會。

墓室過去都沒有採取過任何措施去保護,在1970年代香港的教科書所見,當時的墓室外圍亦只是一個長滿草的小山坡。直至到1990年代後期,前市政局才在外加建保護設施,並在墓內裝設控制濕度的裝置。今日漢墓的墓室並不對外開放,但市民可以透過墓室門的玻璃,一睹這個建於東漢時期的墓室的內部情況。

李鄭屋古墓
地址:香港九龍深水埗東京街41號
門票:免費
開放時間:星期一至三、五至六:上午十點至下午六點;星期日及公眾假期:下午一點至六點;逢週四休館。


1954年11月,即將清拆位於李鄭屋的寮屋。

李鄭屋邨是香港其中一個歷史悠久的公共屋邨。而李鄭屋邨前身為李屋村和鄭屋村,處於尖山(或稱鷹巢山)及筆架山(畢架山)的山腳交匯。而在清代已有長沙灣李屋村的記載,當時以村中大姓命名村名已非常普遍。


1956年11月,建成的李鄭屋邨第三期徙置大廈。

而1950年代為西洋菜田及木屋區,自1953年,石硤尾木屋區大火後,政府先後在石硤尾、大坑東及李鄭屋興建徙置大廈來安置災民。1955年,在把李鄭屋開拓成徙置區時,在原擬興建C座及D座的位置意外地發現一座東漢時期古墓,現建有李鄭屋漢墓博物館作永久保存。 所以李鄭屋村落成時是缺去C、D兩座。而保育古墓後,餘下的土地改建成官立小學、一個公園和最後的V座。

1958年5月,李鄭屋邨開辨的一所新官立小學。

1980年代,香港房屋委員會決定將李鄭屋徙置區分期重建成當時的新型公共屋邨,興建10幢公屋和兩個特別設計的居屋屋苑寶麗苑及寶熙苑,歷時接近14年。公屋並以中國傳統品德人格命名,例如:信義樓、和平樓、忠孝樓、仁愛樓、和睦樓、廉潔樓、禮讓樓、道德樓、孝廉樓和孝慈樓;以及在原址興建一個公園和在漢墓附近興建漢花園。

1980年代,重建成當時的新型公共屋邨,公屋並以中國傳統品德人格命名,例如:信義樓、和平樓、忠孝樓、仁愛樓、和睦樓、廉潔樓、禮讓樓、道德樓、孝廉樓和孝慈樓。

尚有【港古】相關連接:

【港古】盤踞香港的女海賊王鄭一嫂

【港古】香港交易大堂:見證一個《大時代》的結束

【港古】香江風月夜——尖東銷金窩

【港古】英王妃黛安娜的好友、港英最後貴族——鄧永鏘

【港古】官塘與鹽場

相關焦點

  • 香港第一政府公共屋邨──石硤尾邨
    石硤尾大火之後(詳見筆者早前的文章〈香港唯一私營廉租屋邨──大坑西邨〉,載於2020年6月24日《龍週‧九龍故事》),香港政府撥款在深水埗區石硤尾興建多層徙置大廈
  • 香港最有特色的邨屋|彩虹邨
    現如今,彩虹邨已經成為香港十大拍攝景點之一彩虹邨,為香港最早期興建的公共屋邨之一,位於九龍黃大仙區。
  • 愛、恨、想的香港屋邨記憶
    這是香港的公共屋邨,它的由來包含著無奈與溫情,它的美麗與經典是無數赴港旅客必打卡之景。本書的三位作者中,範永聰、範詠誼是兩兄妹,80年代初隨父母從筲箕灣唐樓遷至沙田沙角邨一個面積約250尺的公屋單位,一住就是二十多年;妹夫楊映輝則從小在藍田邨長大,生活接近三十年。三人在書中回顧他們在各自屋邨中成長的經歷,當中有鄰裡交往趣事、平常日子的娛樂與飲食,還有對至親的想念。那些「愛」、「恨」、與「想」在文字中交織,共同煲成濃濃的屋邨情懷。
  • 遊丨香港有一種文化叫「屋邨故事」
    屋邨的房屋結構大多狹窄、緊湊,但是也正是因此,屋邨的鄰裡關係往往非常融洽。在早年間,大多數的香港居民都有過在屋邨居住的經驗,而有一些年紀的香港明星們,比如曾志偉、梁家輝、劉德華等人也大多都是從屋邨成長起來的。因此,說屋邨是最具有香港特色的居住環境也毫不為過。
  • 歲月·光影 | 香港的公共屋邨,藏著多少尋常人家市井煙火?
    磚越時光. 荔景邨~2018單車.中秋屋邨龍. 華富邨~2017(文中圖片來源:《邨越時光——一種屋邨情懷》、Facebook)
  • 【風波】鉛水事件影響持續擴大 再增三屋邨水鉛超標
    大公報記者黃洋港攝大公網8月4日訊(記者曾敏捷)鉛水事件影響持續擴大,再多三個屋邨水辦驗出含鉛量超標,包括黃大仙東匯邨、紅磡邨二期和石硤尾邨二期,其中紅磡邨二期有16個樣本超標,含鉛最高達44.4微克,是政府目前發現含鉛最高的水辦,超出世衛標準3.4倍。
  • 你不知道的香港B面 | 一棟公屋邨,半部香港建築史
    我也是基於此知道了彩虹邨。彩虹邨鄰近港鐵彩虹站,邨如其名,不管晴天還是下雨這裡都能遇見彩虹。它的外牆被粉刷成彩虹的顏色,每一行都是統一顏色,布局整齊,邨內的七條街道以彩虹七色作為首字,創意獨特至極,曾獲得過香港建築師學會銀牌獎。
  • 海麗邨汙水倒灌入屋惹爆疫危機
    本港第四波新冠肺炎疫情肆虐,多個公共屋邨疑因喉管導致社區爆發。
  • 屋邨學校見證港人集體回憶
    筆者:梁思韻亞洲兒童教育協會主席聖公會聖十架小學前身為靜山小學和日修小學,發展如香港歷史縮影,坐落於其中之一最老牌屋邨──彩虹邨,經歷嬰兒潮到區內人口老化,學校由學額緊張到縮班,下年將遷入啟德新校舍。最初導演只是找我們借場地拍攝,後來知道電影需要小演員,我們就為同學提供一些讀對白、演戲的訓練,同學們都非常雀躍應徵,更有一位成為女主角。我們只需要提供機會,學生就可以發揮所長。就算是俗稱「屋邨學校」、「屋邨學生」,一樣可以登上大銀幕!另外,今年四月我們代表香港到美國參加VEX-IQ比賽,這對學生來說是一個擴闊眼界之旅。
  • 探訪香港最「色」的街區——彩虹邨
    這一期,小編決定走懷舊路線,帶大家一起探秘舊式屋邨老區,去到坪石、彩虹邨一帶,看一下有什麼好玩好吃的東東。想去彩虹玩耍的朋友,趕快mark住啦!
  • 彩虹,讓彩虹邨不再平凡;彩虹邨的五彩紛呈,讓我們看到不一樣的香港
    為了了解更多的「彩虹邨」信息,坐在地鐵上我特意查詢了「度娘」,「網紅打卡地」、「香港公屋」、「籃球場」,是關於彩虹邨出現頻率最高的詞。我向女兒請教」邨」的說法,她便笑著說:香港中西文化交融,自然公共屋邨的命名充滿了異國風情,其實也就相當內地的廉租房吧。
  • 【港故事】香港公屋邨,絕不僅是網紅拍照打卡地那麼光鮮.
    說到香港最美的屋邨打卡腦海裡總會浮現以下幾個地方:「彩虹邨」「樂華南邨」「南山邨」「勵德邨」.緊接著,香港模範屋宇會和香港經濟屋宇會也都相繼成立,推出公共屋邨項目。其中,位於北角的「模範邨」是香港模範屋宇會發展的唯一項目,也是香港現存樓齡最長的公共屋邨。公共屋邨,作為香港住房最主要的福利政策之一,一直都保持著由政府或者志願團體興建,並以低於市場價格租給基層市民的運作模式。
  • @鄉親們,香港網紅「景點」彩虹邨即將重建?還沒打卡的抓緊咯……
    特別是屋邨的七彩外牆,這一條「永恆的彩虹」在不少國際攝影比賽中獲獎,不少港人都認為彩虹邨為香港屋邨爭了光。APPLE舉辦的iPhone攝影比賽,彩虹邨相關作品獲獎↑近年來,彩虹邨已然成為打卡勝地。只要在網上隨便一搜,就有各種各樣的彩虹邨打卡攻略。
  • 【真實的香港】說說香港現在最熱門的網紅景點~彩虹邨
    我設計香港家庭定製旅遊,經常安排客人走一些屋邨線路。在熙熙攘攘熱熱鬧鬧的屋邨內,找個地方,喝個早茶,吃個特色點心,走走菜市場,從晾衣服的樓下往上看,哦,這就是香港。此邨廣泛認為是最善最美的公共屋邨,並且成為當時香港女生下嫁的理由是因為有私家廁所!下面是當時50年代的彩虹邨,遠處就是獅子山,中段還可以看到皇家空軍基地。
  • 政府設社區園圃 天水圍元朗居民爭崩頭 寧於屋邨樓下種草藥香草
    「天悅邨」花槽變身小農場 天水圍園圃設於天秀路公園,部分居民更要跨區淋花。梁麗欣指:「照顧植物,當然想一落樓下就係。」她慨嘆:「居民還要付400元,才可得到2.25平方米麵積。」天水圍居民邵女士認為園圃不適合上班族,工時長加上園圃地點遠,即使自己有興趣種植,也沒打算參與康文署的社區園圃。
  • 長租建築色彩-香港「網紅」彩虹邨
    彩虹邨為香港最早期興建的公共屋邨之一,位於九龍黃大仙區。彩虹地鐵站也因彩虹邨而得名。出地鐵站,步行約2-3分鐘,彩虹邨就出現在眼前。始建於1964年,距今約60年歷史的建築,今天看來,依然有它設計的人性化之處:停車場上方的平臺,建成了幾個籃球場,提供了比較大的公共空間。
  • 「山竹」襲港 將軍澳現「小海嘯」 杏花邨變「水中迷城」
    杏花邨商場內遭水淹。(大公報圖片)杏花邨商場變水中迷城此外,「山竹」亦帶來風暴潮,令海岸水位急升,多區出現水浸災情。邨內各座大廈、商場及停車場均嚴重水浸,居民叫苦連天,但仍有少數市民冒雨出外感受強風威力。位處鯉魚門口的杏花邨,昨晨已捲起高達15米的巨浪,海濱走廊的多張長櫈被掀翻,堆放於岸邊沙包不堪一擊,全部吹散。其後,大浪不斷湧進,令邨內兒童遊樂頓變「水上樂園」、第40座大堂及升降機被淹。全邨行車線及人行道均淹沒,道路化成河道,只能靠鐵欄去分辨哪裡原本是海,哪裡是人行道面,垃圾、雜物四處飄浮。
  • 彩虹邨無「彩虹」?來香港旅遊如何不中伏
    如果你在Instagram上搜尋關於香港旅遊的tag(#hongkong,或#discoverhongkong),出現頻率最多的相片,是彩虹邨和怪獸大廈
  • 【請願行動】鄧家彪籲房委會回應彩虹邨住戶訴求 反對大磡村二期公屋改作綠置居用途
    工聯會多年來一直爭取,要求將已興建超過五十多年的彩虹邨重建。就此工聯會九龍東總幹事鄧家彪,聯同社區主任去到香港房屋委員會總部請願,要求房委會能改變初衷,不要漠視彩虹邨住戶的訴求,應將大磡村二期公屋用作彩虹邨重建用途。
  • 香港旅拍 | 彩虹邨的粉色回憶
    彩虹邨(cun)是香港的一個公共屋邨這裡的一切都是彩色的八棟彩色外牆的樓房圍著一個大球場彩色的球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