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書樓】範欽天一閣:遞傳最久,名揚華夏(上)

2021-02-19 芷蘭齋

天一閣乃中國現存最早的藏書樓,其神聖地位在近兩百年來受到了業界的廣泛誇讚。我第一次來到天一閣乃是二十多年前的事情,當時在館門口見到了館長駱兆平先生,我們站在門口談論了一些中國現存藏書樓的情況,而駱館長在舉手投足間所表現出的謹嚴之色給我留下深刻印象。

此後的一些年,又在某次會上得以結識天一閣後來的館長虞浩旭先生。後來虞館長辦起了《天一閣文叢》,蒙其厚愛,將我列為編委,由此而讓我與該館的交往漸漸多了起來。此後的幾年,我曾三度陪朋友到天一閣遊覽,因為有朋友在,所以並未能在天一閣內看到一些細節。

2017年我在天一閣搞了一場講座,原本想藉機對天一閣進行深度遊,但因為時間安排得太過緊湊,並且我發現講座之地乃是在天一閣的狀元廳,而這個區域獨成系統,由此進入天一閣仍需經過一道閘門。我雖然提前一個小時到達此處,但也來不及進天一閣內觀覽一番。而此次講座的主要收穫,則是結識了天一閣博物館館長莊立臻和副館長鄭薇薇兩位女史。

天一閣正門

2018年4月23日,我前往寧波地區訪古。之前的幾天,我向莊館長提出不情之請,告訴她我想參觀一下該館的書庫,莊館長答應儘量安排。轉天一早,我在天一閣門口再次見到了莊館長,而後她帶我先去參觀了在天一閣正門外側建立的古籍閱覽室,而此室的匾額則為「待訪樓」。   

古籍閱覽室待訪樓

二樓情形

這是一座仿古的兩層建築,一樓有不少的人通過電腦在查尋史料,而二樓則建成了接待室的模樣。在這裡我又一次見到了天一閣善本部主任饒國慶先生,與饒主任的上一次相見已是在十年前,隔了這麼長時間再相見,依然覺得親切異常。在這裡莊館長提到了天一閣下一步的宏大計劃,令我聽來也同樣大受感染,真心希望中國這座現存最古老的藏書樓能夠越發地壯大,使其影響力在國際上和國內傳播得更為廣泛。

文保牌

而後饒主任帶我到天一閣內參觀,雖然已來過幾次,但我每次走到此閣的門前,心中都會微微有些小激動。至少在我心中,天一閣已然是中國古代藏書樓的代表。雖然4月24日是星期二,但參觀的人群依然稱得上是成群結隊,這跟我前些年見到的情形大不相同,由此說明,天一閣在遊客的心中已經得以更廣泛地傳播,雖然大多數遊客只是前來遊覽,但書文化所產生的潛移默化之功由此而注入到了這些遊客的腦海裡。我真想向莊館長提議:把天一閣門前的「南國書城」匾額換下來,我覺得將其改寫為中國書城或者華夏書城才更為名符其實。畢竟天一閣是中國留存至今最古老的一座藏書樓,這個地位無人可以撼動,用今天流行語來說,則是「沒有之一」。

特殊手法建造的影壁

天一閣的正門前有一堵影壁牆,此牆以高浮雕的形式作了裝飾,其圖案雖然是一幅山水畫,然其製作工藝非雕非塑。饒主任向我簡明扼要地講述了這件作品的製造手法,原來這也是一門獨特的工藝,以我聽來,其製作手法依然屬於「塑」而非「雕」。但這種工藝在室外並無遮擋,能夠堅持多久,我對此略表懷疑。天一閣的英名正因一個「久」字,我真希望與天一閣有關的一切都能長長久久。而這座影壁之前有一尊銅雕像,端坐在那裡者正是天一閣的創建人範欽。

端坐在這裡的範欽先生

從範欽的生平履歷來看,他的藏書全靠個人收集,並未見有祖上傳承的記載,而他的任職經歷似乎跟藏書也沒有關聯度。明嘉靖十一年他考中了進士,而後任湖廣隨州知州,之後又任過工部員外郎,以及江西袁州府知府,此後他還任過福建按察使、雲南右布政等等。但他為何喜好藏書,卻未見到相應史料。駱兆平編纂的《天一閣藏書史志》,在「人物誌」部分談到範欽藏書時則稱:

範欽愛讀書和藏書,宦跡所到之處均留心收集典籍。歸裡後,更集中精力從事抄書、校書、刊書等文化活動。明人沈一貫說「司馬公於書無所不蓄」,嘉靖四十年(1561)至四十五年(1566)間,範欽在宅東建天一閣,藏書七萬餘卷。

其實我還是想了解,範欽在各地當官的過程中為何要留心收集典籍,當然這種探究近似無聊:喜好就是理由,這就如同太多的人喜歡搜集其他物品一樣,不必要一定找出個理由來。然而範欽的藏書卻幾乎跟其他藏書人的視角都不同,在他那個時代,搜集宋元版應該不難,一者明嘉靖年間距宋元時代則有如我們今天距他的時代相仿佛,時至今日搜集明嘉靖本雖然不能說是唾手可得,但稍微下些功夫還是能夠收到一定的體量,這樣推論起來,範欽那個時代宋元本並不十分稀罕,再加上他也是位高官,在各地當官多年,買書的錢對他應該不是問題,然而他卻不買宋元版。

按理來說,絕大多數藏書人都有著取法乎上的本能,也就是儘量地搜集時代更久遠的典籍。因為這樣的典籍當然比當世出版物要留傳稀少。然而範欽在收書過程中,卻把重點放在了當世出版物,如何解讀他的這種行為,因為他本人的想法未見文獻記載,故只有任憑後世作出猜測。

民國二十年,趙萬裡先生前往寧波一星期,在這期間,他兩上天一閣,而後寫出了一篇《重整範氏天一閣藏書紀略》。趙先生在這裡跟一些工作人員基本翻看了一遍天一閣所餘之書,他發現天一閣的所藏以史部佔大多數,其中地方志以及登科錄、鄉試錄留存最多,而這些書則大多為其他館所未備。天一閣藏書的價值由此而凸顯,但問題就來了:當年範欽為什麼會有這樣的藏書思想呢?趙萬裡在該文中寫道:

當年範東明選書的標準,與同時蘇州派藏書家,完全採用兩個不同的方式,他是「取法乎下」的。明以前刊本書籍,很少受他收容,除了吳興張氏藏的宋小字本《歐陽文忠公集》是天一閣舊藏外,很少有此例外。惟其如此,明人著述和明代所刊的明以前古籍,因他保存了不少。換言之,天一閣之所以偉大,就在能保存朱明一代的直接史部。

範欽的偉大之處,正是因為他獨特的藏書視角給後世留下了第一手的原始史料,然而這是他當年的目的所在還是歪打正著呢?我將這個問題拋給了饒主任,而他告訴我當年範欽藏書包含了他的政治報抱負,因為他正是通過這些史料來了解民情。看來範欽心懷鴻鵠之志,他究竟想幹什麼,可惜饒主任還未來得及回答我的問題,就被路遇的熟人打招呼而岔開了話題。

東明草堂

東明草堂前的影壁

看罷範欽的雕像,由右側繼續向內走,見到的第一座仿古建築乃是東明草堂。此堂旁的說明牌上有如下介紹:「範欽性喜藏書,自嘉靖九年開始藏書活動,他宦遊四處,悉心求購。東明草堂系天一閣建成之前範欽的藏書處,因範欽號東明,故題其書室為『東明草堂』,又稱『一吾廬』,現東明草堂於一九八零年重建。」

東明草堂內景

範氏故居

我所喜歡的舊書箱

雕塑

走進東明草堂,裡面布置成了客廳的模樣,整體感覺此廳給我以莊嚴肅穆之感。而正堂的右側則布置成了書房的模樣,這裡有一架書,從書根的顏色可以看出乃是仿造品,而饒國慶告訴我,這裡擺放的幾個書匣都是舊物。我對書匣及書箱都有偏愛,只要看到就覺得親切。而這裡的幾個木匣,我感到是晚清民國之物,這些書匣無論其材質還是刻字方式,都能透顯出原藏主對這些藏本的至愛之情。

而後轉到了天一閣門前,其實天一閣只是範家的藏書樓,因為該樓太有名氣,以至成為了整個範氏莊園的代名詞。二十年前來此閣時,當時可以進入一樓參觀,到如今門前已經拉起了隔擋線。當然這種舉措乃是為了保護天一閣不受到更多的磨損,隔著攔線望進去,正前方擺放著範欽的胸像。這尊雕像看上去有些太過嚴肅,範欽目光炯炯地瞪著進樓之人,不知道是否不喜歡讓人們入樓內來看他的書。

關於天一閣創建於哪一年,其實難以查到確切的年份,但卻可以大致計算出此樓建於明嘉靖末年。馬涯民在《天一閣記》中有如下推斷:「天一閣的創建,大概在明嘉靖四十年(公元一五六一)範欽不去做兵部侍郎而回家隱居以後,嘉靖末年(即四十五年公元一五六六年)以前,這六年之間。確在哪一年建,現存已無從查考了。範欽的書室,本來叫『東明草堂』,也叫『一吾廬』。他回家以後,閱覽所藏的碑帖,偶然檢得元朝揭徯斯所作《天一池記》碑拓本,記中引漢鄭玄注《易經》繫辭傳大衍句有『天一生水,地六成之』的言語,他以為如果把藏書樓的名字叫『天一』,可藉以水制火的意義,就可以永遠不至燒毀。」

如果以明嘉靖四十年計,到如今這座書樓已有了近四百六十年的歷史。而關於樓名的來由,此段話舉出了兩個方向,但這兩者都跟範欽看到了元代揭徯斯所作《天一池記》拓片有關。然而《天一閣文叢》第5輯所載王宏星《「踏著範欽的足跡江西行」考察記》一文,則對此進行了田野調查式的確認。

2006年12月,天一閣舉辦了「第三屆中國藏書文化節」,而此節的其中一個項目則是到江西尋訪範欽的遺蹟。此考察的第一站則是到江西鷹潭市的龍虎山大上清宮,前往此處考察的目的:「是要搞清楚天一池的位置及它與天一閣的關係。」王宏星猜測:「天一閣在浙江寧波市月湖景區西岸,天一池地處江西鷹潭市龍虎山景區的大上清宮中,兩者相隔遙遠,是四百多年前明代進士出身的寧波人範欽使兩者之間在文化內涵上有了一定聯繫。」

進行這樣的考察,則源於全祖望在《天一閣碑目記》中的一段介紹,此記說範欽在搜集碑帖拓本時:「忽得吳道士龍虎山天一池石刻,元揭文安公所書,而有記於其陰,大喜,以為適與是閣鑿池之意相合,因即移以名閣。」而全祖望的這段介紹應當是馬涯民在《天一閣記》中所寫的原本出處。王宏星等人經過一番實地考察,而後得出的結論是:「過去天一閣藏書樓定名多認為出於《周易》中『天一生水,地六成之』的說法,應該說這只是範欽在古籍文獻中得到了天一生水的啟示,而龍虎山大上清宮中的天一池則為其提供了實物依據。」

確如王宏星所言,對於天一閣樓名的來由,後世大多都認為是本自「天一生水,地六成之」這個說法。比如乾隆皇帝在《文源閣記》中就把此句話當成是天一閣樓名的來由:「藏書之家頗多,而必以浙之範氏天一閣為巨擘,因輯《四庫全書》,命取其閣式,以構庋貯之所。既圖以來,乃知其閣建自明嘉靖末,至於今二百一十餘年,雖時修茸,而未曾改移。閣之間數及梁柱寬長尺寸,皆有精義,蓋取『天一生水,地六成之』之意。於是就御園中隙地,一仿其制為之,名曰文源閣。」

弘曆稱天一閣在建造之時無論是書樓的間數以及梁柱的尺寸都暗合「天一生水,地六成之」這句話。皇帝認為這種建造手法才是天一閣能夠留傳久遠的重要原因,所以他下令《四庫全書》的七閣都按照天一閣的式樣來建造。

乾隆皇帝是怎麼知道天一閣的情況呢?起初他也是耳聞,於是他在乾隆三十九年六月傳諭大臣寅著前往天一閣去查看實況:「(六月)丁末,諭軍機大臣等:浙江寧波範懋柱家所進之書最多,因加恩賞給《古今圖書集成》一部,以示嘉獎。聞其家藏書處曰天一閣,純用磚甃,不畏火燭,自前明相傳至今,並無損壞,其法甚精。著傳渝寅著親往該處,看其房間製造之法若何?是否專用磚石不用木植?並其書架款式若何?詳細詢察,燙成準樣,開明丈尺呈覽。」

看來,乾隆皇帝最初認為天一閣沒有受過火災,乃是緣於此樓全是磚石所建而非慣常所用的木料。他命寅著到現場了解這種傳聞是否準確,王先謙所編《東華續錄》中記載了軍機大臣查看之後的結果:「天一閣在範氏宅東,坐北向南,左右磚甃為垣,前後簷上下俱設窗門。其梁柱俱用松杉等木。共六間。西偏一間,安設樓梯。東偏一間,以近牆壁恐受溼氣,並不儲書。唯居中三間排列大櫥十口,內六櫥前後有門,兩面貯書,取其透風。後列中櫥二口,小櫥二口。又西一間,排列中櫥十二口。櫥下各置英石一塊,以收潮溼。閣前鑿池。其東北隅又為曲池。」

看來傳聞不實,天一閣也主要是一座木結構的建築,但它有獨特的保護方式,這些措施使得這座書樓未受祝融的光顧。但大臣的匯報之語中,卻提到了閣名的來由:「傳聞鑿池之始,土中隱有字形如『天一』二字,因悟天一生水之義,即以名閣。閣用六間,取地六成之之義,是以高下深廣及書櫥數目尺寸,俱含六數。特繪圖具奏得旨覽。」

正是這種說法讓乾隆皇帝寫入了文中,而後成為了樓名來由的唯一說法。而弘曆認為,正是這個樓名得到了冥冥中的神助,使得該樓留傳久遠,所以他才下令:儲存《四庫全書》的七閣都按照天一閣的規制來建造。

其實也有人認為天一閣本來的名稱來由乃是本自揭徯斯所寫之《記》,比如馮登府在《石經閣金石跋文》中稱:「東明司馬築閣鑿池之初,未有閣名,後得元石刻揭公徯斯書『天一池』三大字並記,適合以水制火之意,擬重勒三大字於池石,未果。今碑目僅有池記,三大字終未勒石,亦憾事也。」

且不管天一閣一名的來由究竟本自何處,但至少乾隆皇帝認為此名使得天一閣留傳久遠,所以他下了這樣的命令。然而這種說法受到了張萬裡的質疑,他在《紀略》中講到了第一次看到天一閣時的情形:「閣前一泓清水,有小橋可通前後假山,青藤和不知名的羊齒類植物,蔭蓋著全部的山石。石上小亭,搖搖欲墜。閣後一片荒涼,青榆樹高出屋沿。回視閣的全部,僅有五樓五底的容積。西邊一間,有梯可達閣之上層;東邊一間,租給閒人住著。炊煙正從窗縫裡吹向閣的上空,那時住家的媳婦正在預備晚餐。閣的東西柱上,懸著薛叔耘的對聯。旁外的柱上,掛著範氏傳統的戒條:『不準子孫無故開門入閣,罰不與祭』等等條例。樓上的窗戶,關的像鐵桶一般的嚴緊。」

微信號:zhilanzhaiweili

藏書家韋力的古書之媒

相關焦點

  • 寧波天一閣「閣主」愛看什麼書?這場展覽告訴你答案
    今年是範欽逝世435周年,為紀念這位偉大的藏書家,12月4日,寧波天一閣博物院特別策劃推出原創展「萬卷活水——天一閣創始人範欽的人生與藏書」。天一閣「閣主」範欽雕像 謝舒奕/攝記者了解到,此次展覽展期至1月10日,將集中展出天一閣博物院藏善本古籍、書畫、碑帖等展品共計60餘件,展現天一閣創始人範欽氣貫長虹的一生,從文士與藏書的關係這一視角帶你走近範欽的世界。範欽(1506-1585),字堯卿,號東明,浙江鄞縣(今寧波)人。明嘉靖十一年進士,累官至兵部右侍郎。宦履有聲,名重士林。
  • 他說,訪天一閣拜讀歷史鄉賢
    心之所至,乃信步天一閣,一慰當年未曾細讀觸摸天一閣館藏圖書之憾也。餘從正門入,範欽老先生雕像端坐其間,其左手執書,右手執蒲扇,一幅悠然曠達之態,從容走過四百餘年。蒲扇搖殘悠悠歲月,天一閣博物館藏書卻早已經聲名鵲起於雲天之外。
  • 她說,天一閣是她魂牽夢縈的所在
    ▲攝影/左手Leslie於餘秋雨先生《風雨天一閣》初知天一閣,於黃磊先生《天一生水》初識天一閣,《河圖》《洛書》說「天一生水,地六成之」,範欽為保一樓藏書,取名天一閣,並樓前引水入池,以水克火。所有為之而做的故事將天一閣寫入我的腦海,成為我十幾年來一直的牽絆。魂牽夢繞,只為執念,輾轉反側,只為相遇。
  • 天一閣又有38種古籍成為「國家級寶貝」!來看這些世間孤本、絕品!
    天一閣向來以明代白綿紙抄本獨步天下,尤其是明範氏天一閣抄本,以獨特的字體、紙張與裝幀成為藏書史上著名的特藏。此次入選的14種明抄本,皆為天一閣獨藏。比較有代表性的是《崇文總目》,這是典型的天一閣抄本,白綿紙、藍格、包背裝,卷端鈐有「天一閣」朱文長方印。《崇文總目》  除了明抄本之外,天一閣藏明嘉靖刻本,無論數量還是質量,皆可傲視群雄。
  • 寧波最著名景區,以藏書聞名於世,卻藏著許多「不相干」景點
    要說寧波知名度最高的景點,那應該非天一閣莫屬了。天一閣是我國乃至亞洲最古老的私人圖書館,也是世界上現存最古老的三大家族圖書館之一,其館藏書籍就達到了30多萬卷,其中不乏珍貴的古籍,下面筆者就給大家聊一聊這座著名的藏書樓。
  • 峨眉山伏虎寺御書樓維護修繕工程進展順利
    四川經濟網樂山訊(林立 記者 苟邦平 文/圖)1月3日,記者從峨眉山佛教協會獲悉,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峨眉山伏虎寺御書樓維護修繕工程進展順利。1月2日,該工程最主要的環節——全實木主體架構完成。該寺為典型漢傳佛教建築風格,中軸線上依次為山門、彌勒殿、菩提殿、大雄寶殿、五百羅漢堂、御書樓以及禪房、僧舍等。2017年,御書樓因年代久遠坍塌,四川省古蹟遺址保護協會會長朱小南、西南交通大學建築學院教授華超等文物保護專家會同樂山市文物保護局、峨眉山風景名勝區管委會、峨眉山佛教協會等有關部門負責人對發生坍塌的御書樓進行了現場考察,並對修繕方案進行了分析、研討。
  • 在詩詞中感受月湖風光,《天一閣·月湖歷代詩詞彙編》出版
    在世界讀書日來臨之際,4月22日,《天一閣·月湖歷代詩詞彙編》新書發布會在天一閣·月湖5A景區舉行。為挖掘千年月湖的文化寶藏,天一閣·月湖景區管委會成立「天一閣·月湖文叢」編委會,組織專家,系統開展文化挖掘整理工作。
  • 福田的-吐槽,天一閣可能是踏板嗎?
    如果你認為猜測部分的故事是錯誤的,突出小說的原文,否則你YY會非常高興我們先來談談的話題,在最新的一章中,在巨大的神大陸上有一種局部的力量,叫做天一閣,讓我們看看原著的描述有人說「豈止這麼簡單,道丹未出已有大道霞光出現,這是完美級的道丹,據我所知,這種級別的煉丹大師,也就兩三位,恰好,在第九街就有一位,不過卻並非是同一人,那位大師也不會住在客棧。」。
  • 天一閣古籍修復技藝傳習所揭牌
    國家古籍保護中心辦公室主任蘇品紅和天一閣博物院院長莊立臻共同為傳習所揭牌。今天(12月11日)下午,「國家級古籍修復技藝傳習中心天一閣博物館傳習所」揭牌暨拜師儀式在天一閣博物院舉行。2009年,天一閣成為文化部首批「國家級古籍修復中心」;2016年,天一閣古籍修復技藝入選浙江省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天一閣古籍修復技藝傳習所揭牌和拜師儀式的舉行,標誌著天一閣古籍保護工作和古籍修復技藝傳承又開啟新徵程。國家古籍保護中心辦公室主任蘇品紅、國家古籍保護中心研究館員莊秀芬和上海博物館原館長陳燮君等共同見證這一重要時刻。
  • 遊天一閣|荷花|麻雀|我戰勝了手術|我的「彩虹號」|記一次遊泳比賽|椰子寶寶曆險記|我的植物朋友|海鷗|恐懼感|老師,我想……
    遊天一閣傅梁佑高爾基曾說過:「書籍是人類進步的階梯」。那麼,你們知道最早的圖書館在哪裡嗎?沒錯,就在寧波的天一閣。天一閣是中國現存最早的私人藏書樓,也是亞洲現有最古老的圖書館和世界最早的三大家族圖書館之一。
  • 久攻不下!上港0-2負於華夏幸福遭遇首敗
    2020中超聯賽蘇州賽區第九輪,上海上港對陣河北華夏幸福。上半場,保利尼奧兜射中柱,王秋明補射打破僵局。補時階段,馬爾康完成進球,最終上港0-2吃到本賽季中超首場敗仗。比賽第4分鐘,於海在與潘喜明的拼搶中被對方踩到腳踝。
  • 「央廣網·視聽四川」全國文物重點保護單位伏虎寺御書樓修繕工程...
    央廣網1月3日峨眉山消息(記者鄭軼)位於四川省峨眉山市的全國文物重點保護單位伏虎寺御書樓坍塌維護修繕工程進展順利,全實木主體架構已經完工。2日上午10時,工程主管方和修繕方舉行了特色鮮明的吊裝安置主梁儀式。
  • 賽前分析 | 防好傳中,上港最喜歡踢華夏這樣的球隊,反擊效率決定結果
    上港隊所在的B組的對手中,除了北京國安之外,還有一支不使用防守方反擊戰術的球隊就是華夏幸福。這樣的球隊恰恰也是上港隊最喜歡的類型。因為上港隊最頭疼的就是對手全線退守密集防守;最犀利的進攻就是抓攻守轉換的機會,由守轉攻的時候通過中前場球員出色的能力來迅速威脅給對方球門致命一擊。華夏幸福在比賽中喜歡全線壓上進攻,尤其是球隊邊路傳中、中路包抄的戰術,需要投入足夠多的進攻兵力。但在球隊由攻轉守的時候,防線身後空檔會十分大,給了對手快速反擊的機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