疫情面前,我們需要一個信心,也需要一份真誠。
2月8日下午,河南省魯山縣首例新冠肺炎確診患者李霖琳(化名),在這個縣級醫院的隔離病區治癒出院。她是一名武漢大學醫學專業研究生,也是魯山縣首例治癒患者。出院的時候,當地縣領導、縣衛健委主任、縣醫院院長到場祝賀,參與治療的醫護人員為她送去了鮮花。新聞媒體也見證了這令人興奮的時刻。
「我能挺過來,其他人也可以。」李霖琳在接受記者採訪時說,「病毒並不可怕,只要你不怕它就能戰勝它……」頃刻之間,這兩句話在網上刷了屏。通過視頻,讓我們看到了一名樂觀、堅強、冷靜、專業、具有強大意志力的醫學研究生形象。
李霖琳治癒出院,值得祝賀,令人感動。她給那些正在治療以及還沒得到有效治療的確診、疑似患者打了一劑「強心針」。贏得了全國網友的一致稱讚和好評。
讓人意想不到的是,新聞發布兩天後,官媒微博的評論區簡直成了大型翻車現場。網友對李霖琳在報導中的言辭和態度提出質疑,甚至集體指責。
筆者梳理了關於患者李霖琳治癒的相關報導,發現主要有兩篇內容,一篇是面對記者採訪時的自述:「我能挺過來,其他人也可以」鼓勵大家樹立信心,不要怕,病毒是可以戰勝的……這並沒有問題,我們此時正需要一個信心。這很及時,也很重要。
然而,仔細看過新聞內容後,發現李霖琳在表述中過分強調了「靠意志力和專業知識自救」戰勝了病毒,對醫護人員的辛苦和付出幾乎沒有提及,被網友尤其是家鄉的知情人質疑她「不懂感恩、信口雌黃、不誠實、有心機,想出名……」部分媒體援引官媒的報導,表示李霖琳「隔離中自救與死神掰贏了手腕」,加大了這種「靠意志力自愈」的效果。
2月11日,「青蕉視頻」(封面新聞旗下拍客短視頻平臺)在微博上編發了一個近4分鐘的視頻。視頻中李霖琳表示遭遇了網絡暴力,自述「整個縣城的人都在罵我……這個縣城的人覺得,是我造成了封路,造成了縣城的『癱瘓』……我就不明白他們在想什麼,一些人還覺得是我回來還出門『亂蹦躂』……我天天在家消停著……他們在我腿上裝了GPS嗎……我們鄉裡、縣裡其他確診的人跟我一點關係都沒有……我們縣的人看到的都是負能量,醫護人員也對我不是很理解……我是在保護當地的醫療系統……我感覺我已經做到仁至義盡了……」而正是這個視頻中李霖琳的言辭和態度,引起了評論區再次「炸鍋」,尤其招來當地網友更大規模的指責。
細品此前報導及視頻內容,李霖琳治癒後儼然以「局外人」和「清醒者」自居,言語中透露出對家鄉魯山縣的不屑和不滿,對家鄉父老的埋怨和牴觸情緒也表露無遺。她或許認為「是你們的魯山縣,不是我的……」
近期,全國已經有多名確診患者治癒。抗「疫」前線捷報頻傳,勝利在望。為什麼魯山縣這個「小縣城」首例患者治癒,卻上演了多餘的故事情節?治癒者甚至被「家鄉父老」集體指責,為什麼?
從當地可靠信源得知,李霖琳說了謊。
李霖琳通過視頻自述,其回來後一直在家「消停」,家人親戚也主動隔離。而據當地疫情防控指揮部排查統計,李霖琳的密切接觸者涉及魯山縣魯陽辦事處、馬樓鄉、瓦屋鎮、磙子營鄉4個鄉鎮10多名人員,全部被隔離觀察。其中李霖琳家鄉馬樓鄉密切接觸者8名。所有密切接觸者中年齡最大的78歲,最小的11個月。
此外,李霖琳過分強調「意志力自救」,脫離實際也是其飽受質疑的另一因素。有網友表示「沒有科學精準的診療方案,沒有醫護人員的悉心照料,單憑意志力難以『嚇退病毒』」。「意志力」可以「治病」,但不足以「自愈」。
李霖琳希望所有患者樹立信心,增強意志力,積極自救,初衷是值得稱讚的。只是「你不怕它才能戰勝它」這種表達方式「用力過猛」,可能會產生誤導,也忽視了廣大醫護人員的付出。
至於李霖琳自述中「(這個縣城的人以為)魯山縣封城全因我而起……醫護人員圍著我轉」著實有點「自我感覺良好」。客觀地說,魯山縣「封城」是基於複雜嚴峻的疫情防控形勢和各級黨委政府的工作部署,不會對任何一個人「特殊照顧」;醫護人員圍著患者轉是因為救死扶傷的職責所在,換成誰都一樣。
謙卑、真誠是這個「小縣城」近百萬人民的集體性格。作為一個縣級醫院,醫療資源和水平有限,也有很多不足的地方。然而,就是這個「小縣城」,舉全縣之力在防控疫情;就是這個「小縣城」的人,舍家棄兒地抗擊疫情;就是這個「小縣城」的1000多號「白衣戰士」,在近乎「裸奔」的防護條件下冒著生命危險將患者一個個治癒。
就是這個「小縣城」,你還想他做什麼?2月12日下午,李霖琳母親王女士同樣在魯山縣人民醫院傳染病院治癒出院,也就是說該縣第一例聚集性傳播病例患者全部出院。醫護人員再次送上鮮花表示祝賀。
抗擊疫情,我們需要信心,也不能因此寒了別人的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