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家界市中心血站:「讀聖賢書,做文明人」主題讀書活動來襲

2020-12-18 紅網

紅網時刻張家界10月9日訊(通訊員 李捷 徐亞欄)自2019年正式策劃讀書活動以來,張家界市中心血站已經連續兩年按照既定計劃和目標定期組織開展。近日,2020年度第三期「讀聖賢書,做文明人」的主題讀書活動已正式上線。

2020年正是該站創建省級文明單位的開篇之年,本期讀書主題剛好契合了創建與讀書的工作實際,意義深遠。此次讀書活動策劃有所創新,活動結合血站工會活動一同開展,並新增了「配樂詩朗誦」與「文明行為知識小競賽」活動緩解,輕鬆和諧的環境配上熱身小環節,打破了以往嚴肅、沉重的讀書場景,營造了另一番熱鬧、輕鬆、愉悅的讀書氛圍,呈現一片和諧景象。

中國素有「禮儀之邦」之稱,一個高素質、有教養的文明人,必須具有良好的文明禮儀。做文明人,就要會用文明語,做文明事。鑑於此,大家在讀書會上更是踴躍發言,就平時在工作生活中碰到的實例、身邊感人的故事、書籍中的優秀人物或事跡,發散思維、廣泛交流,分享個人的心得體會,從而樹立和培養 「讀聖賢書,做文明人」的思想意識,共為爭創文明血站而努力奮鬥。活動結束後,大家根據讀書活動現場交流的所感、所想、所悟、所獲積極撰寫個人總結,最後主持人提出倡議,希望大家能在分享和總結的同時提出對下一次讀書活動的意見和建議,以更利於我站讀書活動方案的持續改進和品質提升。

讀書活動是一項長期、有效、文明、健康的教育大工程,通過這類活動的開展,能讓大家感受到閱讀的樂趣,營造一種「多讀書、好讀書、讀好書」的文化氛圍,引導和激勵全站員工努力讀書求知,讓讀書成為每一個人的自覺習慣,形成「人人崇尚讀書」的良好社會風氣,更在血站掀起一股讀書活動的新熱潮。

相關焦點

  • 讀聖賢書,三觀正——讀經傳則根柢深
    《錢氏家訓》有言:「讀經傳則根柢深」。「經傳」是指儒家經典和解釋經典的傳,以及佛家的經文,簡而言之就是聖賢之言。「根柢深」就是根基深厚,用現在的話講就是三觀正。《錢氏家訓》教導我們多讀聖賢書,才能樹立正確的人生觀、價值觀、世界觀。
  • 白銀區「讀有益書 做文明人」中小學生演講比賽圓滿落幕
    白銀區「讀有益書 做文明人」中小學生演講比賽圓滿落幕 2020-12-18 19:44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 兩耳不聞窗外事,一心苦讀聖賢書
    我現在已是而立之年,一位孩子他媽,如果讓我給高一新生寫一封信,我會告訴他「一心苦讀聖賢書」。為什麼這麼說呢?我想通過訴說我的經歷和所悟所感,來讓大家對此有更明確的認知。三更燈火五更雞,正是男兒讀書時我記得以前我上初中的時候,有一次辯論賽的主題就是:「兩耳不聞窗外事,一心只讀聖賢書」,會不會讀成書呆子。
  • 麒麟區白石江街道文化站讀書分享會倡導大家多讀書讀好書
    掌上曲靖訊(曲靖日報記者 唐敏)4月23日,是第二十五個世界讀書日,麒麟區白石江街道文化站組織開展以「書香潤心、做文明人」為主題的讀書分享會活動。有意義的是文化站志願者賀堂輝為社區居民提供圖書服務的同時,一邊宣傳「書屋」共享書櫃,吸引更多的社區居民充分利用「書屋」多看書;一邊號召大家從自身做起,多讀書、讀好書,帶動家人及身邊的家庭參與全民讀書活動。
  • 讀聖賢書,才能真正解決做人的問題
    「讀書,如何明理」對於一個人來說,讀書可以說是一輩子最重要的一個任務。不管出身怎麼樣,人人都希望讀書。為什麼要讀書呢?歷來有一個說法,四個字:讀書明理。今天我們就從「讀書明理」這個問題談起。一般人的理解,所謂讀書明理,就是讀了書,有了知識,就懂得了道理。
  • 讀修身養性聖賢書
    我愛讀書,我愛閱讀,我愛詩詞歌賦,我愛詩詞大會。從小就捧著書本的我,最渴望的就是有一個不一樣的出身,那就是能出身書香門第,不求大富大貴,不求軍官世家,只願有出口成章的天賦和談吐不凡的本事。長大後,才明白,每個人是左右不了自己的出身的,我們應該感謝父母賜予了我們生命,再通過努力,實現自己的理想,而不是一再地怨天尤人,整天糾結那些根本不著邊際的夢想。這也是知識的海洋裡,教會了我的本領。它像一座寶庫一樣讓我領略到了「黃金屋」的感覺,它像一望無際的曠野般讓我體會出那般廣闊無邊。
  • 宣傳部長與您共讀好書|讀書,是與聖賢神交,與哲人對白
    閱讀,是一個國家、一個民族精神發育、文明傳承的重要途徑,是新時代國家的一項重大文化戰略。書香中國·北京閱讀季領導小組辦公室指導,中共北京市委宣傳部主辦,北京廣播電視臺承辦的第十屆書香中國·北京閱讀季系列活動正在進行中。北京市16+1區的宣傳部長將陸續與您分享他們讀過的好書,共享精彩。
  • 讀好書、書法創作、珠心算…這個周末在福中盡享福田「讀書人」的...
    、書法創作、珠心算…這個周末在福中盡享福田「讀書人」的快樂 信息來源:福田區 信息提供日期:2020-12-01 14:53 【字體:大中小 】 視力保護色:
  • 傅斯年——讀聖賢書,所學何事
    「讀聖賢書,所學何事?而今而後,庶幾無愧。」文天祥的這段話,在他說出口的時候便有聲,至民國才落地,至今仍能聽到迴響。民國的讀書人多是有才華的,這毫無疑問,胡適,梁實秋,無論身在哪個國家,都可以安穩地做個上層人物,過一種令人豔羨的富裕生活。
  • 弒母案屢屢發生,追根溯源,讀聖賢書做賢德人
    那時孩子們從小就讀聖賢書,知道要尊敬長輩,孝敬父母……讀書做人,做人讀書,所以古代孝子很多,性情耿直,光明磊落的名人多,不能不說是古代文化文明孕育了這麼多名垂千古的人物。顏回是孔子最得意的門生,據說顏回的父親顏路跟隨孔子學習三年未歸,妻子病故,是幼小顏 回賣房葬母,孤身一人居住在簡陋的巷室中。
  • 冬季張家界「盛裝迎客」推出優惠票價與十大主題活動
    紅網時刻張家界12月4日訊(記者 全江玲)12月4日下午,「冬遊張家界 嗨動全世界」2020年張家界市冬季旅遊營銷系列活動新聞發布會召開。張家界攜十大主題活動、兩大優惠政策、六項保障措施面向全世界發出「賞雪景、品民俗、泡溫泉、過趕年」邀約。
  • 讀一讀聖賢書,讓疫情後的您擁抱嶄新的人生!
    那麼,如何做個有志趣的人, 才可以清晰地去找尋人生的方向,與愛的人攜手共進,快樂一生呢?筆者建議:有時間的時候,請一定用心讀讀經典書,生活就如同一潭波瀾不起的湖水,而讀經典書就仿佛投入水中的石子,可為您攪出一片如夢的心境。
  • 王莽:讀聖賢書,用古人制,我錯在哪裡
    即便是到了每個人都想當皇帝的時代,也不是誰想當就能當,看看人家王莽,深思熟慮一輩子,直到六十多歲才如願以償,為此也是殫精竭慮。這樣一個韜光養晦之人,真是深藏不露,一露就成了真命天子。在一個封建王朝,每個人都想著中飽私忙,王莽卻看到了社會的病因——貧富懸殊,百姓食不果腹。
  • 市城管局機關黨支部開展「讀書日」主題黨日活動
    12月10日下午,市城管局機關黨支部的黨員幹部們一起來到楓林書苑,在此開展「讀書日」主題黨日活動,通過活動推進廣大黨員幹部業務素質和文化素質提升,更好的推動城市管理工作高質量發展。讀書活動開始前,市城管局負責人倡議廣大黨員幹部要把讀書活動作為建設學習型黨組織、創建文明單位的重要內容,廣大黨員要帶頭樹立好讀書、讀好書、讀書好理念,逐步養成每日必讀書的好習慣,在全系統營造濃厚學習氛圍,推動系統幹部職工走進經典、用心閱讀、結合業務、開闊思路、提升能力。
  • 閱讀莫辜負 百花遜書香丨江門公用水務舉辦主題讀書分享沙龍活動
    11月24日,江門公用水務在職工閱覽室舉辦了「閱讀莫辜負百花遜書香」主題讀書分享沙龍活動。活動以自由交流分享、話題互動等形式,邀請江門電臺首檔讀書類型節目《普通讀者》的主持人叮叮與企業愛好閱讀的職工,共同暢談讀書意義,分享閱讀趣事和精彩書單,碰撞智慧火花,喚醒閱讀美好,有效營造了開卷有益的濃厚讀書氛圍。
  • 書應該這樣讀?這些讀書印上刻下的名句給你答案
    曾經有一段時間,出現了一個「怪問題」,書法家要不要讀書?聽起來頗像回事。其實是一個偽命題。讀書應該是天經地義的事。由此可以看出,現在書法家文化修養缺失,寫白字,錯別字扎堆,看來真的如讀書印所刻:常欠讀書債。古人說「欠債」,是因為好書太多而時間不夠,現在則是真的沒有時間。歸結到一句話,對於書家來說,必須從「要讀書」到「要書讀」的轉變。
  • 信陽市深入開展「美好生活 勞動創造」主題教育讀書活動側記
    廣泛宣傳發動文明意識蔚然成風,近年來,在信陽市教體局的帶動和引領下,各縣區教育主管部門和學校堅持把主題教育讀書活動作為加強和改進學校德育工作、提高德育實效的重要內容來抓,使之與學校思政德育、學科教學、學生團隊活動及家庭和社區教育等相融合,通過校園廣播、辦黑板報、舉行升旗儀式、召開家長會等方式,積極宣傳「美好生活勞動創造」主題活動的目的和意義,讓廣大青少年樹立「勞動最光榮、勞動最崇高、勞動最偉大
  • 「書越來越多,到底該怎麼讀?」丨《讀書讀書》
    現在的人讀書的條件好多了,不僅有人「引讀」,還有各種「拆書稿」,現在的讀書的人也多了,能讀到的書就更多了。甚至除了讀書,還可以看電視劇,通過書籍改編而來的影視劇、通過書稿改編而來的紀錄片,又或是「聽書」等等,在讀書的形式上越來越多元化了。所以,「書越來越多,到底該怎麼讀?」,我想關心的這個問題的還是大有人在。
  • 【要聞】品味讀書 傳遞書香 ​──「我是講書人」讀書分享會側記
    13日下午,我市各界讀書愛好者20餘人齊聚新華書店,聆聽4位講書人分享書中智慧、暢談讀書感悟,在輕鬆愉悅、書香濃鬱的氛圍中,細細體味書籍帶來的美妙感受。據了解,講書是近年來新興起的一種讀書延伸活動,旨在通過閱讀者切身講述分享讀書感悟的形式,引導市民走進讀書生活。
  • 有人讀書讀了二十六年,發現和社會脫節了,讀書真的讓人變傻嗎?
    從七歲上學開始算起,二十六年就是三十三歲了,應該是讀博士的年齡了。讀書能讀到和社會脫節,看起來似乎是讀書讓人變傻,其實這是讀書和教育的方式不對讓人變傻,上半場父母負主要責任,後半場個人負主要責任。從父母來看,父母如果從小給孩子灌輸不正確的教育理念,則很容易讓孩子變成「兩耳不聞窗外事一心只讀聖賢書」的書呆子,這樣的父母,最常對孩子說的一句話就是「好好讀書,其他什麼事都不要管」。